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9 07:45:22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19 07:45:22   小编:

本文通过介绍《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一书的内容,强调了有效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作者从语言、身体语言、情感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方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一)

每天我们都会跟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沟通就会畅通无阻。 在《正确表达的艺术》中,良好的沟通需要在自己的心中组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4名成员:事实、自我表达、关系、诉求。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4名成员工作职责。 一个学生被她的同学问及是否能复印她已经整理好的资料时,她乐于助人,也乐于表达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情谊,但是她愿意就这么简单地与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吗?她这时应该做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说呢? 自我表达:“这个笔记是我为自己整理出来的,我希望只有自己获得这个努力的成果,要不然我会觉得自己被利用了!” 事实:“这里不是在评比团结互助,而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不努力就没有收获,每个人的成绩应该契合自己的表现!” 关系(三个可能的信息接收者): 团队领导:“你很能干,我会帮你通过考试!”乐于助人的人 (内心的反对者):“你一直想当亲切友善的女孩,被所有人喜爱。但是在我眼中,你不仅懦弱,还总是试图规避冲突!” 同学(外在的对象):“你是个懒虫,我不想帮你作弊!” 诉求(三个可能的信息接收者): 团队领导:“拒绝他,别把笔记给他!别受乐于助人的人蛊惑!” 乐于助人的人(内心的反对者):“你克制一些!” 同学(外在的反对者):“你自己埋头死读书吧!” 其实好的沟通就是内外一致的表达。 向内,自我认同。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与自己达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向外,身份认同。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参与的情景。如果不能符合情景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真实,但实际上还是露怯了。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二)

幸福地打交道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具有艺术性的。这么说,不是把简单式的沟通变成繁文缛节的礼仪化程序,成为某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节目,而是除去这种实质性的目的,它的确还有些可以深入探讨的技巧手段,也即内涵。一桩简单的事情,忽然变得高深莫测,这让人有些惊讶,但是平淡之中的神奇,有时候就是具有如此的爆发力和变异力。出其不意,化腐朽为神奇,这或许就是艺术。 人和人交流靠什么呢?首先的就是语言。言为心声,表述的语言就是内心的话语,你的目的性是什么?你要达成什么目标?语言还将决定你和对方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是友善的?还是恶劣的?或者平淡如水,如同没有发生过什么接触一样,像是两种分子稳定的元素,互相结合也没有激发化学和物理的改变。所以,语言的准确性,是高效沟通交往的第一位因素。 然后,在决定说出语言之前,一定有个基本判断和衡量,你会注意掌握对方的信息,今天的自然状况,这些都与交流和沟通有关系。你的心理和思想也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你语言的质量。语言的质量一方面是个人文化底蕴的展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个人观察和临场发挥能力强弱。许多著名的发言,并不都是提前准备的结果,而是临场发挥能力后,才展现出它的魅力和价值的。 再向深入探讨,就是发言者的个体性格和文化知识储备,决定了你的语言展现以及风格呈现。有的人说话好听,令人愿意倾听并接受,有的人就说的生硬,令人内心拒绝,达不到交流的效果,甚至不如不见,这就违背了交流和沟通的初衷。人们交流和沟通是为了集体协作,达到最大最优的效果,如果不能,那么交流和沟通就是失败的,是无效的,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表达的艺术》这本书,从科学的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交流中的种种心理,作者开创了沟通理论模型来帮助人们理解有关人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过程,以及其对个人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道理千般,但是目的只是一个,正确表达就是为了快速沟通,达成约定和协议,然后共同协作,达到目标成功。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所以,理论的东西当然好处多多,不过还是要和实践结合,有效的才是最有用的。 察颜观色,见机行事,当机立断,力挽狂澜,这些词汇可以和许多伟大事件、伟大瞬间联系起来。当人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所有的伟大都是源自于正确的表达,该和煦温柔时,慈悲万物,该严厉风霜时,如刀剑杀气横扫。要用正确的,摒弃错误的。想来,那就是最好的罢。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三)

本书的引言部分传达了作者对于沟通的理解,是身体里面的两个灵魂,就像封底的描述一样,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告诉了读者可能没办法从书中直接获益,而是给予了智者之石。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他也给予了阅读顺序的参考。对于我而言,可能就是更加注重实操。所以1、2、6部分直接看就可以了。作者喜欢用图片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他的个人特色吧。

男同学向女同学要笔记这个案例可谓是学生时代非常常见的了,我也亲身经历过,深刻地体会过身体内2个灵魂不同的声音。我也一直蛮好奇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作者说他会让2个声音合作,我拭目以待。

文章行云流水,章节直接有联结,不会显得突兀或者迷惑,能够感受到作者思路和逻辑。

看完工作技巧中作者引入了很多成员,不同的声音都发声了并且很热闹,然后戛然而止,他说要深入了解情况却不亮出答案。我心里难受了,他还告诫我“要忍受没有答案”,感觉自己被牢牢把控在他的思路上。有点意思。可能这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一种方式。

作者厉害之处在于把女同学是否要借笔记这个例子贯穿始终,同时例子也恰好囊括了他需要表达的东西。但是一开始觉得内心这么多声音出现觉得真实又有趣,现在反而觉得有点困惑。看到30页其实作者一直在讲内心的成员发出的各种声音还有乞丐的例子,虽然认清自我很重要,了解内心小灵魂的时候其实也像平时我们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全面思考。但是不知道作者要怎么走下去,才能在第一章告诉我们一些可以实操、有助于我们实际的东西。

内心的多样性中作者感觉是把我看透了:亲爱的读者,请你们诚实以对,你看这本书也不过是在快速浏览而已。好的,确实,然后他还说乞丐的地方你也没有跟着画人物内心,是的是的,就是这样,好吧,你说对了。这是我内心的声音,但是我确实是想直接从中获取智慧之石。人物内心多样这是肯定的,所以人才会特别有意思,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看戏剧的时候才会感慨万千,人物性格的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大家也都明白,但是作者想让我吸收到什么?

写书评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其实也是内心灵魂的声音,可能某一个时刻某些声音特别大,这也导致我对于此书的喜好是完整的,有不喜欢的也有惊喜的,不至于太过片面。

第四节中讲述对于作者很重要的模型理论的形成,他又想骗我读下去,给我抛出一个我确实会感兴趣的关于内心团队领导如何化解心中的“热闹”场面的话题。不愧是心理学家,即使是作品依然把握着我这种普罗大众的内心世界。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四)

最近刷了一遍《大理寺日志》,因为是第一季,大部分都是大理寺的日常生活和大体的人物介绍,直到最后几集才慢慢融入剧情,画面和细节都把握的很好,坐等第二部。 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想法的表达是从心到嘴巴的过程,而很多人在表达的时候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讲解和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怎么把具体情形描述给对方? 很多人在沟通中虽然表面沉默不语或者是手足无措 ,但内心却有无数的想法和措辞,而自己却不知道怎么通过词汇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 ,如果你也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推荐你看一下这本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 》。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演技小达人”! 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在不同的环境下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会引发自己多重的思考和态度 ,作者将其称之为多个“灵魂 ”,而且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恰当的例子 。在此 ,我举一个差不多的例子 ,进行参考 。 比如在大商场 ,女生在喜欢的包包面前 ,由于这个包包价格昂贵 ,此时女生的内心便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 想法一 :太贵了,还是不买了,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包 ,余下几个月都要吃泡面了! 想法二 :买吧买吧 !这个包包这么漂亮,背着出去逛街 ,被小姐妹羡慕死的 ,到时候就会收到很多的夸赞,吃几个月泡面也值了 ! 想法三 :这个包包也不是特别好看 ,而且这个包包颜色特别,和我的衣着风格不搭配 ,还是再等等吧 ,如果过几个月还喜欢再来买,那时候也会有足够的钱 ! 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心戏 ,很多时候我们有着过于丰富的内心戏 ,但在不同情景中却不知所措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正视他们的存在 ,好好梳理这些看法和态度,他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沟通和表达 。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这些“演技派”,而且可以赋予他们更加有意思的名字,比如我乐观积极的想法,我们可以叫她:乐乐,消极逃避的想法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小朵(躲),当然不仅仅是可以用谐音,还可以用文学作品或者神话故事中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在这之后,你会发现存在你内心的各种想法和态度 ,进而更加了解自己 。 2、众说纷纭不如组团一起讨论! 在你了解并且命名了你内心的众多想法和态度之后 ,下来就要对这些“小朋友”(想法和态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也可以一人成组 ,根据实际情况大体分组就行 ,比如积极助人的想法可以归为好好先生组 ,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类可以分为:以我为中心小组 ,依次分组即可 。 3、情景不同,团队不同 ! 如果你已经大体分完组 ,你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分配出不同的团队去和贴合你在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表达出真实的自己以及和情景相符的态度 ,当然具体的教程在《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 》第六章有详细的解释 ,对这一方面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仔细阅读 。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五)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不仅仅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样也存在于人与内心之间沟通,如何时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了解人与人性的重要一课。

沟通是人生存很重要的一课,说话谁都会,但如何把话说得艺术,如何跟他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想更好地与人沟通,就得学习一点沟通的技巧,当我们无法自主学习沟通的能力时,便不得不借助一下外力,例如读书。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的作者弗德曼•舒茨•冯•图恩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及沟通学专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专攻协商与训练。《沟通的力量》系列是其代表作,且已成为德国许多学校师生与职场工作者必读的权威著作。由此延伸并与多位作者合著有《解释协助:治疗师、谈话指导者与主持人的手册》《交谈:给主管们的沟通心理学》等。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表明好的沟通就是内处一致的表达。

向内——自我认同

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与自己达到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向外——身份认同

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参与的情景。如果不能符合情景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真实,但实际上还是露怯了。

想要获得沟通的力量,首先要弄懂如何沟通才是“正确的”,如何与内心的自己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本书中与内心沟通是获得沟通的力量的必经之路,获得内心的满足,才能给沟通带来转变。

我们都知道所有人际关系的开始在于你开口前给人的第一印象,你在开口前其实已经在与人沟通了。你的身体语言在你张口前也能传递、解读复杂的信息,无论是你倾听、谈话,甚至是思考问题时身体的所有动作都在无意识地传达着信息。而不管是你的语言还是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内心,与内心沟通的结果往往会表现在身体语言之中。

就像我们都是“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内心沟通会让我们的多重人格表现出来,这是内心中两个灵魂多样性分歧或和解的结果,当内心团队发生冲突,多重人格就会上演内心冲突中的对立面。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可以影响行力、塑造文化,它是一种表达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本书旨在获得内心沟通力量的同时,教会我们如何控制内心的多样性与冲突的发生,了解内心团队阵容的变化与人格特性,只有深入的了解内在表达的需求,才能做到沟通一致。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内心的一种自我认知的过程。

都说语言是改变观念的一种力量,不论你是来自于何方,说着何种语言,只要是正确的使用语言来分享知识、想法和故事便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而获得沟通的力量会使我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用语言来进行分享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六)

俾斯麦曾经说过:“浮士德抱怨,他的胸间住了两个灵魂。我的胸间住了一大群彼此争吵的灵魂,就像共和国一般。”

我也经常会觉得自己身体里住着两个灵魂,一个张扬,一个低调,一个稳重,一个轻率。看弗德曼.舒茨.冯.图恩的《正确表达的艺术》,我才发现自己内心很可能不止一个灵魂。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多元化的,是因为那些在内心不断轮番登台发言的内心成员,他们在内心成员的领导人的部署之下的变化,也是因情景、沟通对象和当下的环境而决定的。他们有的在台前,有的在幕后,时而发生冲突,时而达成协议。

当我们遇到需要沟通的场景时,这些内心成员就会接连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早举手,马上发表并对这件事件产生影响。有的可能是稍晚一些甚至是过后几天才反应过来,并做出相应表态的。

而且,这些内心成员发出的声音里有的强硬,有的微弱。有的言论受欢迎,有的不受欢迎。这也正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白天激烈争吵过后,晚上才想起来当时应该这样或那样怼对方才对。那些说完马上就后悔的话,正是因此而发生的。

这些起起伏伏争论不休的声音到底源于何处呢?

作者认为它们可能来源于你的父母。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从小厌恶自己父亲向母亲动手这种暴力行径的男孩,长大后很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施暴者。这当然不是因为遗传,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双亲的行为会一直不断映射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里。

有的可能来源于宗教信仰,比如教义要求我们互助爱人,自然我们也会因此萌生出帮助他人的冲动。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来自你目前生活顺应情况的逻辑形成,或者是时代精神的驱使以及政治影响产生的结果等等,毕竟用作者的来说——人类的心灵是几百万年发展下来的暂时性产物。

那么这些争吵的声音们是怎么达成一致,最终被当做信息表达出去的呢?作者总结道:“一个有生产力的工作和心灵(对外有高效率,对内有好“氛围”)的秘密在于领导工作是否能与团队成功地合作。”

所以归根到底,内心世界遇到分歧时,负责领导的领导人制定的沟通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遇到分歧时先拖延。

拖延并不是放着不管,将回答的时间往后拖延,是为了让内心那些比较晚发言的人有机会发言并参与讨论。那些人前不敢说出来的想法,这个时候就有机会被表达出来。

其次,公开自我澄清的过程。

让每一个声音都有表达的机会,并将他们全部公开。内心世界的声音如果能以这样的方式将明处与暗处的声音全部呈现,自然就能得到最完整的分析。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沟通方式更适合感情基础比较深厚的人使用,否则得需要实现对内心团队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可以在对外接触时开展内部会议。

这样会议将由一个守门人的形象负责实施和拖延,直到结果产生。这样的好处是能使沟通更顺畅,但也往往容易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肤浅。

如果不得已,可以先听取一个较为中肯的意见,稍后若有其他反对意见,再进行修改,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反悔”。

最后,将所有信息整合,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得体的回复了。

所以,每当自己内心天人交战,内心的声音争论不休的时候,最好能静一静,听听它们都怎么说,自己才能渐渐在沟通时如鱼得水。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七)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通常我们会因为一件事情耿耿于怀,无论我们当时选择了怎样做,事后我们总有各种理由反悔,经常会抱怨,我当时怎么不这样或那样做?

未来研究学者罗伯.容克说“我开始了解,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多重人格。我们人类其实比学校交给我们的要更矛盾,但也更多样......”我们知道了内心不同的声音还需要有效的引导才能让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摇摆不定,犹豫不觉。

在《正确表达的艺术》一书中,作者 弗德曼•舒茨•冯•图恩首次提出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解析人心的内在多元性,解剖人格结构,分析如何管理内心冲突,以及外在沟通情景如何决定内心团队阵容。把这种内心思想活动,不同的意识形态称为内心团队模型。我们体内会有两个灵魂住在内心,有一个团队去平衡内心。

《正确表达的艺术》这本书一共六章,第一章表达的内在多元性,作者在第一章的大量篇幅告诉我们内心的多样性,内心的不同声音,当有了不同必须有一个领导者来统筹协调,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内心团队,有了队长,当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有一个队长来统一不同的意见。

第二章内心领导者与团队组织,你是否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团队,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怕日后后悔,我们可以告诉对方,“我晚点给你回复”,“现在还不太确定”,先拖延时间,让内心的团队开个小会,商量一下这件事的后果,经过思考后的决定会比直接回复后悔的几率小很多,这也是我们经常劝人会说的“三思而后行”。

第三章内心团队冲突和冲突管理,能和平解决的问题,开个内部会议就好了。但,当我们遇到了冲突却调节不好,我们就要承认内心的冲突,它是人类的宿命,我们需要更多的运用所学来化解矛盾。

第四章团队模型下的人格特性,我们内心的不同因子会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在台前,通过不停的排外驱逐,到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内部和谐状态。

第五章内心团队阵容的变化,在书的247也因人而异的基本阵容中,面对同一个儿子,妈妈用“固执的磨人精”,“哭哭啼啼的胆小鬼”来形容,爸爸用“合作的伙伴”“独立的经理人”“体贴的搭档”来形容。你看,孩子面对不同的人也会展现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阵容来对待。

第六章内在表达和情景内容,成功的沟通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双方交流沟通,达成和谐一致才是理想的状态。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八)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同事干不完活叫你帮忙,你一边嘴上爽快地说“没问题”,一边却会在心里抱怨:“太讨厌了,又把自己该干的活分给我,明明这一天大把时间,她都拿来煲电话粥了。”

朋友跟你借钱,你冲着哥们义气借了,回头心里却又嘀咕:“他总是这样,没钱还大手大脚乱花钱,到处借钱人家都不想理他了,他心里没点数吗?”

我们做的和心里想的如此不一样,以至于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病”,而且还是病的不清的“精神分裂”。

对于这个现象,《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一书中,作者弗德曼•舒茨•冯•图恩一语中的,他说:“我们所有人都具有多重人格,但是拯救我们免于多重人格障碍的是意识共存。”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书中,作者弗德曼•舒茨•冯•图恩首先讲到了“内心团队”模型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心里住着许多“小人”,有时候遇到问题我们无法抉择,就是因为这些小人各自为营,达不成统一意见,于是造成了内心纷乱的局面。

当然,这里说的小人并非是精神分裂病人般,能出现幻视幻听般的存在,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明确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往往源于我们过往的经历,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源于我们的信仰等等,就好比别人叫我们帮忙,心里面的一个我由于从小接受助人为乐的教育,会站出来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是另一个我也会为自己考虑,分辨帮与不帮的利弊,从而发出反对声音。

在这个“内心团队”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讲述了“领导者”的概念,即不管是现实中的团队,还是我们内心的团队,都有一个“领导者”坐镇,这个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裁决者。

“他聆听,接收讯息,受其他声音的影响。”

“他会采取干预手段,要求整理思绪或是发出谴责声;”

“他从一个反省的超越地位来决定发言内容的恰当性;”

“他努力追求全面的解决方案,尽可能顾及所有声音的核心内容;”

“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以友好尊敬的态度对待弱点,了解如何评估弱点的力量,但也不会任意随之摆布、受制于内心的动力,他是控制整个事件的主持人。”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领导者的存在,不是每个领导者都那么权威、理性,也并不是每个内心团队成员都会相信并且支持这个领导者,所以就会出现内心的冲突。

可以说内心团队成员间的冲突无可避免,无处不在,就连喝不喝可乐、喝冰的还是不冰的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团队都能干一架。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内心的冲突,就会造成自己语言和行动上的矛盾,成为人际关系交往中的隐患,影响沟通的效率。

所以在书中,作者用大量案例阐明了这个团队中成员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为何内心会存在如此冲突,如何解决内心冲突,进而正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观点,达到最终的表里合一。

作为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沟通学专家,作者弗德曼•舒茨•冯•图恩专注于沟通心理学领域多年,他所著的《沟通的力量》系列丛书已经成为德国许多学校师生以及职场工作者必读权威著作。本书不仅具备了专业性、实用性,还兼具了趣味性、可读性,出版至今,发行量已过百万。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开始正视内心团队模型的存在,意识到它的积极影响,还能够借助这一模型,建立自我的内心秩序,更好地接纳自己,并且管好自己的嘴,做到真正的遵循内心,心口合一。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九)

如果谈到沟通心理学,冯·图曼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作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人类沟通专家,他的著作影响深远,其中《沟通的力量》甚至成为沟通心理学标准教材,冯·图曼还首次提出了沟通的思维模型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沟通的基本元素,也首次提出“内心团队” 模型,该模型非常直观的说明一次良好的沟通就是内外一致的表达。本书配有大量维蕾娜·哈斯的配图,一起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形而上,具象又形象化。

书封

人性的多元化在这本书里全面的解释了,在书本中指出人是一体多面的,一个人的内心团队丰富多面,而人格是“内心团队动力和外界回馈交互作用下的暂时结果”。内心团队成员间时刻发生角力游戏,最终呈现出人的多面性,性格的多元化,行为表现的丰富。

本书首次提出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解析人心的内在多元性,解剖人格结构,分析如何管理内心冲突,以及外在沟通情景如何决定内心团队阵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沟通模式与自身特性及情景特性之间的契合,实现既能与他人正确沟通,还能与心中的自己打交道,做到内外一致的表达。内容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体,比如为什么我们经常口是心非,为什么我们会对说出口的话感到后悔等。

eg:内心团队成员的多样性

书中还提:虽然一个人的内心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是相斥的,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偶尔也有剑拔弩张,一般情况下,人在理智清醒的正常情况下是能维护好内心秩序的,显示为主人格表现。然而酒精和毒品等让人心情开朗和镇静的药物就成为短期或暂时度过困境的手段,长此以往就会将人带入更深的内心愁苦里,还会增加崩溃的风险。外象表现就是“失控”。本书中还以多种职业做案例分析,各行各业都有表现形象和隐藏形象。

eg:一个人表现形象vs隐藏形象

有了上述理论做基石,当我们再去回顾一些欧美电影的时候,就会更好的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人性”之复杂和多元,例如豆瓣9.1分的丹麦电影《狩猎》,2018年美国上映的萝莉电影《坏种》,萝莉面孔,天使的表现,腹黑的心肠。人性是复杂的,人的行为也是复杂的,沟通更是有多种形态的复杂的行为模式,但一次成功的沟通依然是内外一致的表达。

坏种剧照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读后感(十)

生活当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内心戏:一位不是很熟的同事来找你,想要复印下你的资料,你一边想可以帮助同事是很好的,另一方面又想这是我的资料凭什么分享给你。不知道是应该同意还是拒绝。还有就是即便是做出决定,内心可能马上又感到后悔。

其实,之所以我们内心会有这么多的表达声音,就在于其实我们内心里拥有多个角色的自我。这些内心的角色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表达方式。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行为也是复杂的,沟通更是有多种形态的复杂的行为模式。在《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当中首次提出沟通的内心团队模型,解析人心的内在多元性,解剖人格结构,分析如何管理内心冲突,以及外在沟通情景如何决定内心团队阵容。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沟通模式与自身特性及情景特性之间的契合,实现既能与他人正确沟通,还能与心中的自己打交道,做到内外一致的表达。

“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之一,可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像是隔着重重迷雾。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并不只有一副面孔,而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意转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心里喜欢,嘴上却不敢说“我想要”;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心里不情愿,却又说不出一个“不”字;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在腹诽牢骚,表面上却应和着“好的”;有多少次,我们明明委屈难过,却假装轻松地说“我没事”;有多少次,我们明明生气不满,却仍礼貌地回应“没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在争吵的过程中,当我们冲口说出“为什么就不理解我呢?”这句话时,假定对方回应说“那么,你说吧,你想让我怎么理解你,理解你什么?”。

听到这句话,我们可能会莫名地忽然不想再继续交流下去了,哪怕此时我们已经确认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害怕失败”“想让你更加宠爱我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角色产生了分析,导致我们都没能认清,或者羞于认清。因此,无法轻易地说出真实想法。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或者连你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希望别人对你的哪种心情感同身受”,那么你又怎能要求别人的所作所为如你所愿呢?

什么是表里如一?表里如一的意思是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出自于《论语·颜渊》中:“行之以忠者;是事实要着实。”翻译过来就是:以忠义为原则处事的人,正是事情所要的结果。

在沟通表达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搞明白内心表达的目的,才能不让自己被内心的团队所干扰。你现在到底是想要做些什么,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当你明确自己的目的之后,用什么样的情绪表达出来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让别人了解到你的想法以达到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事: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结果就遭到了妻子的抱怨:“你怎么连我的生日都能忘了?”如果丈夫的表达不够体贴,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发生争吵。 “你怎么连我的生日都能忘了?”这句话带有浓浓的“本不该忘记”的谴责之意,所以才会让人听了不舒服。

其实,妻子的本意并不是质问丈夫“为什么忘了我的生日?”,而是想传递给丈夫一种感受——你连我的生日都记不住,说明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所以我很伤心。

但是如果妻子直接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讲给丈夫听,或许丈夫马上会安慰妻子说:“哪有,你想多了,在我心里你是最重要的!”或者丈夫会给妻子一个惊喜:“其实,我一直准备着……”

内外一致表达,是即使不同意时,也不指责批评;不讨好,也不压抑自己去关怀对方;不超理智,带着感情、感受和对方沟通,而不是一味讲道理;不打岔,不害怕,勇敢真实得表达自己。

《沟通的力量:正确表达的艺术》教会我们好好梳理内心各个角色的看法和态度,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沟通和表达,实现与他人的正确沟通。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