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读后感大全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5 06:45:11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5 06:45:11   小编: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博物馆内外的变化,揭示了现代博物馆的新趋势。文章指出,博物馆不再是封闭的学术场所,而是向社会开放,与观众互动,扮演着教育和娱乐的角色。此外,博物馆也在数字化时代中寻求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丰富的展览体验。这篇文章让我对博物馆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读后感第一篇

每到一个城市都喜欢搜集这里的博物馆,了解理解更了解这个城市。就像迩多的这本书《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原本自带一份对艺术的崇敬之陌生感(就像你对某种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事物过于地位崇高而敬而远之的感觉),却因为迩多的解读,让艺术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艺术就像当初被创作之初一本鲜活、纯粹,与我们原来如此靠近。艺术本就是需要你细细品读,慢慢融化于心的事物。而它们所在的博物馆,因为迩多的「没有围墙」而显得格外有温度、有线条、有态度的存在。

因为迩多的文字,艺术与博物馆、艺术家与城市都如小甜剧一样当作CP磕糖,有点甜。以为重游巴黎、佛罗伦萨,重新走进卢浮宫、百花教堂,都会有全新的触动与感受,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读后感第二篇

一本描述艺术的书,书中有浓浓的艺术文学气息,开篇以艺术是什么作为切入,作者对于艺术有着自己的独特领悟。什么都是并且什么都不是,就是作者对于艺术的深度领悟。 艺术是需要富有灵感、创意与想象力的,艺术表达的别样的灵魂,空洞的灵魂没有艺术可言。这本书从艺术的角度,让人打开视野,寻求内心更广阔的自由。 艺术史对于精神追求的渴望,这本看似讲述全球博物馆的书,用深度的艺术语言描述了原来博物馆看似有边界,其实也可以全然的没有边界,犹如一座又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如果博物馆没有了围墙,那么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都可以随时去感受人文气息、感受富有艺术的博物馆。 作者把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介绍的淋漓尽致,每一个博物馆都犹如一座座精品展示城堡,没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众所周知,博物馆收藏的都是稀有罕见的精品,都是被国家保护的,用于国家收藏,展览给众人观赏,并不能作为私有。 博物馆内的艺术品简直如数家珍,美不可言,琳琅满目,每次出入博物馆,都忍不住离开。博物馆是艺术家的栖息地,一个个艺术家仿佛都是孤独的幻想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灵感与创意,做出了一件件流传千古的佳品。 每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有自身的特点,作者是博览群书的,能够用一本书把全球博物馆涵盖其中,犹如一场艺术盛宴,不容错过的一本书。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读后感第三篇

书是第一时间买的,却是在一个月后读完的。并非是此书无法卒读,恰恰相反,装帧精美,首先就赏心悦目,内容丰富,文字清朗,读起来简洁明快又不乏余味。本书阅读的过程并不一起呵成,是因为我有意避免过于喜悦烦闷伤感疲惫种种情绪,避免它们带给文字的不自然的滤镜,仅在平静,甚或沉静的心情时仔细阅读,慢慢贴近作者文字里传达的种种讯息。这是让人愉快的阅读历程。

历史的长河贯穿宇宙时空,最闪耀的浪涛便是文明,文明之流波在历史中沉淀凝结,有的在时光中慢慢风化湮没,有的慢慢凝结成晶,群星闪耀的光芒汇聚成宇宙时空中最璀璨的图景。然受限于种种现实,许多人(就比如我)无法亲临现场直接面对欣赏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只能辗转通过他人的眼睛、语言、文字来体会它们之伟大。

我成长的岁月,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自得其乐,除了功课,并没有向世界学习与思考的自觉,也没有去理解周遭人事的觉悟,只是无忧无虑地沉浸在时代的河流中,完全不知它会把我带向何方。然而人类的艺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生活。成年之后,我偶然看到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乍看之下便感到莫名的熟悉。之后在微博或是豆瓣的某个帖子里,突然有人发帖说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不正是他小时候用过的茶杯吗?并有玻璃杯的实物为证。这也许是一个笑话,但看到玻璃杯的图片时,电光石火之间,我突然醒悟!即使这玻璃杯与蒙德里安的作品相差以千里论,但其画面与结构,仍能看出大师的流风余韵。隔着重重时光的距离,艺术进入生活,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陌生的名词突然变得熟悉,这就是生活和艺术的交织,是艺术对于生活的反馈。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并不仅仅是悬浮在经济基础上的抽象的名词,也不是悬挂在庄严华丽肃穆的展览馆里的艺术作品,也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和感悟,而是真真切切现实生活身边存在的事与物。这种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补完了我——一个普通人——对于艺术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而本书在另一层面上带我去向更远更高处。感谢迩多,在他游历世界时,对于所去过的诸多城市、参观过的诸多博物馆、欣赏过的诸多画作雕塑等等,不仅留在了胶片上、眼睛中,也刻印在了心里,让没有见证过实物的读者(如我),在阅读此书时,仿佛看到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建筑、街道、楼阁、市民慢慢出现,他们在城市里漫步、寒暄、安坐、闲聊,而他们的精魂飘扬而起,被精美的画框框住,或是凝固成型,成为时光的一部分。

标题已经透露了作者的意图。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作者关注的不仅仅是博物馆里供奉起来的艺术品,而是艺术与城市,与城市里的人,乃至世界。中国有句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地域对人的塑造。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他所生活的地域,离不开他生活的城市与国度。艺术家在他生存的土地上成长,在他生活的城市中获取灵感,在他的血脉与历史中获取力量。艺术家和他生活的城市互相成就。他赋予它不朽,它给予他荣光(虽然常常是在身后)。

迩多看到了这些刻印在人类文明丰碑上的艺术家,他既仰视,也有平视与审视。虽然隔着时空的距离,他尽力去理解、触摸他们。每个艺术家风格迥异,各有性格,作者下笔也各有不同。

此书对读者来说进入大师世界的绝佳桥梁。迩多在介绍大师和作家时,在记述他的经历与感受时,无一词艰深理论术语,而是用更加清透凝练的文字穿透思维网络,或委婉、或直接将他所观所思所悟呈现出来。诸多段落,值得反复咀嚼;其中意味,还得自己体会。

文字在不断地转场。艺术必定要跨过馆室,融入整个城市。城市的历史,历史中的城市;画家的经历,经历中的画家;漫步的作者,作者在漫步中。作者(引导我们随他一起)踏着历史长河的浪波,从诸多杰作中阅读大师们的经历和内心,欣赏凝固在琥珀中的人类的悲剧与喜剧。我在阅读过中,几乎可以看到迩多化身为一个向导,引着我在城市中追寻艺术家们的足迹,在博物馆中介绍作品的来龙去脉,听他娓娓道来艺术家的人生,他所经经历的磨难与痛苦,艺术创作的诞生与风霜。有数次,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出关于艺术家与创作的记录片,似乎正在和作者一边乱走,一边对话。(哪个摄制组偷懒的话,简直可以把整本书直接拿去当作拍摄脚本和解说词)

对作者来说,艺术已经成为个人生命极为重要的部分。此书是作者仰望文明星空的记录,也是整理内心情怀和生命经验的图景。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读后感第四篇

潜入城市,进入生活现场,回到那些作品的诞生地。

有人提问艺术是什么?

答案是:Everything and nothing.

也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代的城市生活一直轻松、疾速、冒险。所谓生命的经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日子和时刻独自生活,行走在城市里,和大多数人为伴,活着,衰老,死去。事情大多很难,人们驯服自己然后做出判断,艰难都是值得的,要富足,幸福,得到快乐,忘了心灵成长的前提是自由。或许对于直面生命本质的人来说,这才是最大的艰难。

真正的艺术家很容易看到诱惑和陷阱,他们会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忧虑,无法老实本分地生活。因此他们的痛苦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了观赏性,当然这其中有着尊重,也有着忘却。人有幸福的权利,痛苦亦然。像是某个时刻的神秘降临,人需要拿掉身外之物进行判断,互相凝视。眼睛往往会选择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偶尔,艺术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一双眼睛。

和所有敢于突破和创造的人一样,艺术家对他们相信的世界,或远离,或重新演绎。他们强调新的体验,打开视域,妄图获得更广阔的自由。在显而易见的层面,这种自由对日常生活必然反抗,纵容欲望,在欢愉、痛苦和不安中完全沉溺,并且任其肆虐,如同在溺水中感知濒于死亡的瞬间,一种超越了智力的快感,以及无惧残酷的豁达和诚实。描述这群人,就像是给隐形的人画像,但他们明明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在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和他善于创造的父亲被困在一座岛上的迷宫里。父亲希望伊卡洛斯能和自己一起逃离,回到家乡或者远走高飞。父亲用羽毛和蜡制造了两对翅膀,终于,他们得以飞向天空,去向远方。伊卡洛斯越飞越高,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愿意停下来。最终,因为离太阳太近,蜡融化了,羽毛脱落,伊卡洛斯坠入大海。

△ 《伊卡洛斯的坠落》又名《有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54—1562年,布面油画。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老勃鲁盖尔有一幅著名的作品《伊卡洛斯的坠落》。画面描绘了伊卡洛斯从天空坠入海洋的瞬间。在画面布局里,伊卡洛斯毫不起眼,甚至滑稽——只是露出仰面坠海的两条腿,周围散落着羽毛。大海碧波万顷,雄伟的帆船按照既定航线航行,田里的农夫埋首耕作,套着车架的马拉着犁走向远处;牧羊人抬头望向天空的另一边,羊群低头啃着地上青草;离伊卡洛斯最近的垂钓者和枝头的鹰,只盯着眼前的水域;远处的山崖上飞鸟翱翔,太阳依旧照耀。在这样一个又平静又冷漠的画面里,死亡是最不重要的事,没人在意伊卡洛斯的坠落。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太阳下面什么都没有发生。在画作中,神话寓言被平淡的日常生活消磨殆尽。

如何逃离迷宫般的现实?日常生活是海水,低了溅湿羽毛;理想是天上太阳,太近了灼伤自我——艺术家就在两者之间飞行。伊卡洛斯如果在中国,应该与移山的愚公和填海的精卫走得很近,典型的理想主义,明知自己的宿命,仍为了追求理想不惜陨落。

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来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但是当我们在死寂一片的麻木生活中,被一些创作之物所唤醒,我们就会明白何为艺术。因为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这些在温饱和基本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产物,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并认识世界,审视自身与世界关系,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卑俗、卑微,不值一提。我们会为之感到惊叹,是我们的同类创造了杰作。是人,创造了最美的作品。

潜入城市,进入生活现场,回到那些作品的诞生地,艺术是一条小径。走到历史的苍穹下,成为仰望夜空的一员。我凭借有限的知识,如同打着手电在夜空中寻找星星,走在这些城市的街头,竟有了考古发现般的乐趣,这是一个旅人的跌宕自喜。我们怎么可能就随随便便走过别人的一生?但至少可以尝试从艺术的角度,发现我们的未来。

未来像一个替代物,替代我们进化后失去的尾巴、过去许诺的时间、愉快的妥协。未来总是在运动中,和我们一起迁徙。不是每个人都曾手触丹青,拾起凿斧,也不可能植入创作者的记忆。我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经验的脚步复印在流亡者的路途上,矫正了讲述艺术时的语气,闭上眼睛体会那些灵感闪耀的瞬间,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寂静的生命。

我们走进博物馆。

在希腊神话中,记忆女神与宙斯在一起翻云覆雨九天九夜之后,生下了九个女儿,都被称为“缪斯”(Muses)。她们掌管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等所有的文艺活动。出于对缪斯女神的敬仰,古希腊的艺匠们常常把自己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敬献于“Museum”。缪斯的殿堂,正是当今博物馆一词的来源。

把美术馆做得跟无菌实验室般干净,确实会让人望而却步。如果能带来不同体验和奇思妙想,对大多人来说还是具有吸引力的。只是这个时代,所有的经验都太容易得到——当然,我说的是二手经验。网络、电视口口相传,审美所带来的思维乐趣有时堪比健身房的体力消耗。我喜欢沉溺于某种凝视,与作品或者人面对面。那种不被打扰、纯净交流的频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单纯的审美状态,看你能不能进入。而美术馆一直是开放的,拒绝的是自己。

分享艺术,有时是一个悖论。因为关于艺术的体验是无法真正分享的。如同美一开始就带着诱惑和绝望,吸引着人们不懈地探索。就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拥有了关于个体生命无尽的思考和解读。

我依然相信在人的内心深处,依旧有无法交流和阐述的领域,所以写作才成为必要。一切的艺术创作无法背离诚实。必须一次次回到那些专注而忘我的时刻,因此,艺术家成必须越过苍白的文字、无力的语言以及空洞的表演,让人通过感觉去进入那片跳脱了感官的无人之境。那些作品像是几百年前发出的问候,在历史和时间里留下存在痕迹的欲望。这些作品渴望被看到,这些艺术家渴望被人欣赏。

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目睹他们的犹豫、疯狂、诚实和坚定。但我们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模仿他们的创作,那是时间、生命经验和思维体系的产物。艺术成为救赎之物,呈现出可读可观的品质。好的作品,如同人格健全的朋友,那种不被负载了多余解读和象征意义的美,让人可以更直观的相信自己的生命感受。

看作品,最后还是看自己。好的作品让我们重新构建与自我的交谈。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人能够感受到被懂得的幸福,这种对照和关怀,给予继续生活的勇气。经验与认知的推翻、重建,逐渐确立更坚定的自我。同时,获得新的路径,抵达比艺术家创作时想象的画面更远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写作中,我仿佛还原了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自己精神图谱和天体系统,不是每颗星辰都能被看见。但当记忆里那些闪光的瞬间汇集在一起时,我们才能仰望整片星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