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器之美》读后感精选

《器之美》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4 07:00:18
《器之美》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24 07:00:18   小编:

《器之美》读后感:文章通过对器物的精致、简约、功能性等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器物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外在的形式美。作者认为,器物之美是一种融合了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器之美读后感(一)

文图 / 左叔

在没读日本器物搭配师高桥绿女士的《器之美》之前,我对器物搭配这件事情能够成为一项职业表示怀疑,但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发现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分工细化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一直以为物质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也是拜资本主义商品化的潮流以及审美风向的影响。物质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是拜资本主义和审美风向的影响,有些时候会跟经济社会条件相关。

我们对事物美与价值的判断其实是有时代之基的,喜欢研究明清木器家具的人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风格变化。

在周庄的沈厅就有这样的呈现,前厅后堂摆放的仿古家具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印象中前厅是明式的,圈椅线条简洁,极少雕花;正堂是清式的,外观上就雍容了许多,与门楼的砖雕、门扇上的木雕相响应,显得很流丽。这其中一定有经济基础的影响,同时也有地域文化的影响。

江南建筑即便是富甲一方的也是粉墙黛瓦力求在清山绿水间保持一身清简,北方建筑即便是山野小庙也是雕梁画栋想要在满眼肃杀枯黄中觅得一线生机。这大概就是环境的塑造。

这几年日式极简风在国内很流行的,我想这也是高桥绿女士这本以图为主的轻阅读作品《器之美》得以在日本再版,又被新星出版社引进内地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我在读这一本书的同时也在努力地猜测,为什么日式极简风会在我们的周遭形成气候。

我猜想会不会有以下的原因:其一是我们经历了物质的极大满足与丰富,从凭票证满足物质所需“没得选”,到极尽能事将所有的花花绿绿都披戴在身上,再到化繁为简回归到朴雅的状态,我觉得这其中一定有别人探索过我们尚不知晓的规律;其二是日本极简风里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影子,一些因为我们“跑得太快”而被舍弃掉的东西,却在别处看到了重生再造产生了新的风格,而这些风格与我们的底色又如此的接近与切合;其三是生活美学这个概念在资本和传媒的运作之下具有了“煽动”的力量,有些时候的消费或者仿效本质上其实是盲从。

我其实是挺喜欢逛一些主打“生活美学”的店铺的,在那些明亮的灯光之下,整洁的环境中,清丽的氛围里,件件精致的物件闪耀着诱惑的光,召唤你将它们买回去,填补物质生活的空缺。然而,我也有朋友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的物件其实是最可有可无的。那是精致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假象,以物质的方式去堆砌对于生活的误解,以为将这些物件买回去便可以拥有类似的生活,如果没有积极地将“讨生活”变成“过日子”的心态,摆在家里同样也是积灰尘,就如看了明星们代言的保养品以为抹上去便可以拥有同样好看的面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认识到,不是要将这些“器之美”摆回家里,而是要想办法把速度放慢下来,将日子过得再细致一些。去发现那些寻常事物之中蕴藏着的美。

器之美读后感(二)

快乐总要好过无趣,美味总要好过无味。即使是自己笨手笨脚做出来的一餐饭,只要铺上中意的桌布,用喜欢的碗盘盛装成就会觉得开心,偶尔用买一件衣服的钱买一只漆碗试试看,会为每天的早饭增添乐趣。

--选自[日]高桥绿《器之美》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几乎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具体症状包括并不限于白天脑袋总是一抽一抽的疼,晚间失眠,整晚上整晚上睡不着觉,闭上眼满脑子工作、生活中的琐事随机出现、万马奔腾的那种情景。夜间则是做梦也在处理各种工作,遭遇各种难题。

一天24小时,各种症状在不同时间段实现了无缝切换,可称姹紫嫣红,各自不同。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果断放下一切各种励志类、鸡汤类、工作方法类的图书,换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养身养心书来读。

所谓的养身养心书,其实都是一些全无用处的书,或者我们可以直接叫它无用之书,比如这本高桥绿的《器之美》。

高桥绿,是日本的料理造型师,这本书是作者随笔连载的合集,书中提到的器物是她40岁前后生活中常用的,一器一文,作者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这些食器,对于生活,以至对于人生的种种思考、感悟。

身为一个喜欢器物,懂得欣赏‘器之美’的人,作者在书中也自承:

没有谁生来就有好眼光,能一下子挑出永远用不腻的东西,特别是器物,很多时候只要当时喜欢就会买下,根本不去想怎么用。随着时间流逝,常吃的东西发生了改变,在成长中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内核,对于我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器物就是这样在一次次使用中越发变成专属于自己的收藏。

与器物的相遇、相契,与器物间发生的各种故事,是这本小本主要讲述的内容。

即然谈的是食器之美,书中自然不可无图。这本只有200页上下,关于器物搭配的小书,多一半是各种照片。

确切说,是各种关于食物器皿的美图,内容全是作者使用过的各种餐具器物,可谓书如其名。

书中的图片远远多于文字的数量,但朴素雅致的图片,让人看着就很有治愈感。

在此问题上,过来人表示,如果在阅读上追求放松、疗愈的效果,多图少字的书总是很少让人失望的。当然,如果书籍的获取方式是借阅而非购买,则会更令人愉快一点。

作者自己也在书中说:生活节奏被打乱的时候,压力越积越多的时候,我都会先把窗户打开整理房间,然后做一顿好吃的,这些单纯的事能让我找回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渐渐造就了今日的我。

不过,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此书首次出版于2003年,2015年再版,因为图书出版的时间久远,书中很多地方的图片在今天看起来都有些古早味。或者说,在构图方式、用光调色方面,这些照片都已显得有些过时了。

但是,体现在器物中的日式美学,既使在今天来看,还是让人觉得很有味道,或许这也是因为,虽然时代变迁,但一些基础的道理并没有变过。

比如作者在书中说,快乐总要好过无趣,美味总要好过无味。即使是自己笨手笨脚做出来的一餐饭,只要铺上中意的桌布,用喜欢的碗盘盛装成就会觉得开心,偶尔用买一件衣服的钱买一只漆碗试试看,会为每天的早饭增添乐趣。

看着这种很和风、很清朗、很自带小确幸风格的文字,或者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每个人都无比忙碌的今天,‘好好吃饭’这个简单词语居然会成为一句口号,成为一个品牌,成为一种召唤,甚至成为一种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向往了。

其实,好好吃饭只是具体操作方法的一种,而我们真正所要追求的目标,所期许的结果,无非生活的平安喜乐罢了。

如果硬要从这本小书里提炼升华出什么东西,那么或许可以这样说,人生不易,我们每一天都要用力生活,努力前行呀。

器之美读后感(三)

一直自以为对器物有感的,就像女人喜欢裙子,木匠喜欢良木,我喜欢器物的原因,只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做饭的女人。

今天在西西弗书店写作完毕,奖赏自己一个小时的闲适,我掠过财经类、励志类书架,最终站在生活类书架前,随手取出了《器之美》这本书。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炭火上烹煮的小酒壶。酒壶泡在一只铁壶内,这只铁壶像极了我们家去年买的日式铁茶壶。

图片里,水气从壶口直升向上,仿若生活中的烟火气,让我对照片拍摄的环境浮想联翩。

《器之美》的作者为日本高桥绿,在女子美短大在读期间专攻陶艺,先独立门户,后开办餐饮业,至今参与创作的美术书已超过一百本。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器物购买经历以及用途,且有名有款,每一只瓷器都有“来世今生”,备受关注,由此体会了作者认真生活的态度。

如同封皮上的一段字:“最美的器物是与人长久相伴的。看着它们,就像再回望某段时光中的自己,以及认真生活的每一天。”

1.一本适合速读的图画书

这本书三分之二是作者家中器物的图片,暖色调,美好温馨。

我大概15分钟翻阅完的,却好像用泉水浇灌了心田,舒适万分。

我是照片控,只要遇到对味的图片,没有文字也没关系。图片如同影片的每一帧,假以想象,是可以连图成片的,偶尔被“电”到,还会衍生一系列的生活重叠。

作者用图片加文字娓娓道来每一只器物购置时间、创作人和使用感受。似乎每一只器物都有生命般。

而且不论购置时间的早晚,同一位创作人的作品显露着一样的特质——即便器物设计改变了,但韵味一如从前。

详看下不难猜出作者的喜好——大都是那种原始工艺、略带粗糙的单色器物,形状各异,表面还会有沙石星星点点的留痕。

相形见绌,我们家,或者我身边大部分家庭中,器物只是工具而已,不会受到重视,更不用说娓娓道来的情趣了。

这也恰巧展现了不同的人生理念——作者是慢而精致,我们是快而粗糙。

精致还体现在每一餐的搭配上。作者居住在虽旧却整洁敞亮的大房子里,每天早上可以懒洋洋地看日出,给自己准备一碗鱼丝饭和菜汤的简易早餐。餐食盛放在小碗里,精心搭配摆放在一起。仪式感油然而生。

我不禁暗笑,如果在我们家,孩子们恐怕要多吃几碗才够的。

大盘子大碗,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论生活家境如何,都尽可能富余着做,留菜也就是“留财”了。

后来听朋友说,在日本,餐饮简单节制,适量即可,也是他们长寿的原因。

选择适宜容量的器物,精心搭配,健康饮食,生活的智慧就在这一箪食一瓢饮之间。

2.简单、够用、就好

作者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有机会参加器物的展览,也必带回喜爱的物件,久而久之,橱柜里,货架上摆放了满当当的器物。

我理解她的感触,总有为之心动的器物,不买心痒痒,买了堆在一起,轮换着用也需要时日。

后来一次机会,她拜访了住在高知县的朋友和其爱人的衣橱,大吃一惊:“五条裙子、五条内裤、十双鞋,橱柜里空空荡荡的,有多少东西一下子就能数得清楚。而且他们穿着时尚,不是按照出行或居家等用途给衣服分类,而是每一天都将各种要素完美搭配,过得很是开心。”

不但如此,朋友对器物的使用也是格外珍视的:“他们按季节给器皿分类,冬天用稍厚重些的碗盘,夏天则多用白色瓷器(买了新物件,就把旧物件送给朋友或拿去义卖)。享受组合、搭配器物的过程,爱惜并充分使用每件器物,这份好心境能让情绪一直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我被这一段描写感动了。脑海中掠过一对衣着得体的夫妇,在碗橱里取出分类存放的白色瓷器,盛放了新鲜的果蔬佳肴,与朋友推杯换盏的幸福画面。

我恍然大悟,对手中器物的关注不就是活在当下么?

善用器物的长处,适当搭配使用,是与当下的互动。当灵魂回归躯体,不再飘忽不定,也就安于当下了,这时世界清晰明亮,生活也丰富生动起来。

我们应该反思生活的冗余是否过多,真正需要的少之又少。生活本就是做减法的,简单,够用,就好。

3.贴近生活的内核

曾看过无印良品的一本书,其中记录了一位失去妻子的年迈教授,一直珍视着家中使用几十年的一张餐桌。即便餐桌坏了,也修补使用。因为这张餐桌承载了夫妻相守、子女成长的全部记忆,是值得珍藏的。

而今看到《器之美》这本书,作者也由衷地感叹:“随着时光流逝,常吃的东西发生了改变,我在成长中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内核,对器物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生活的内核呢?是繁华落尽的淡泊如水的心境么,还是透彻人生的真性情呢。

不知道大家如何,我对自己的喜好一直处在模糊的状态,常被大众的看法“裹挟”着,偶尔还会自责跟不上“潮流”。

近几年,开始原谅自己择物的“固执”——做自己,按照自己舒服的状态就好。

当你坚持自己的风格,生活也随之改变。属于你的终究会来到身边,你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也在舒适的环境中老去。

作者说:“我想,器物就是这样,在一次次使用中愈发变成专属于自己的收藏,器物的改变不断发生,我们对它的看法也不断改变着。 ”

的确如此,对器物看法的转变,也会带来对过往生活的审视,没有评判,只是看见。

“也许看着自己的食器柜,就像在回望某段时光中的自己,是很有意义的。”

时间的沉淀中,除了刻在脑海中的记忆之外,就是这些静默陪伴的物件了。

人会离开,但如果善待,物件永远都在。睹物思人,这也是人们来过的痕迹。最常忽略这些器物,最常伴也是这些器物。

4.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合上这本书,还沉浸在美好之中。善于经营生活的人,重视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日子过成一首诗。

前几天和朋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逛街了,钟情于几家店,都有特定的商品分类。

买东西越来越不将就,遇到喜欢的,贵点也会考虑出手,遇到不喜欢的,任店家说破嘴皮也不会心动。

对身边物件越发珍视,有点非喜勿近的“刻薄”。买东西比以前的数量少了许多,但更加走心了,买到即是真爱,会用很久,成为某一个阶段的标志。

买东西还是会后悔,只是对自己宽容许多,允许自己“犯错”,并在下次“改正”。

对品牌越来越无感,对品质越来越上心了。喜欢历久弥新的物件,比如器物、木制家具,虽然也在损耗,却在心里希望它们陪伴我更长的时间。

生活是可以简单而不凡的。不用在意外在的评价,在自己的空间里做自己就好了。

犹如作者朋友的简单生活,根据当下心境更替的器物,实际上也是对生活细节的“淘洗”和“沉淀”。适合你的,不会放弃,不适合你的,无需久留。你只需在意那些最值得珍视的就好。

春末夏初,读到这本书,似乎对我是一个提醒,放下急躁的心,从身边的一只杯子、一只碗入手,整理并找回生活本来的模样,然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状态,快乐地,慢慢地,走下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