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7 08:10:16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07 08:10:16   小编: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探讨青少年叛逆现象的书籍,通过分析其心理原因和表现形式,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帮助。本书不仅揭示了青少年叛逆的本质,更为读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引导青少年走向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读后感(一)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70名上海市中小学生中,曾经遭遇当众羞辱的中小学生中有4.4%的霸凌者是同学,有9.4%的霸凌者是老师,而家长是霸凌者的比例达到了17.4%(请注意这组数字)。”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相信所有父母都认为自己真心实意爱孩子,即使偶有打骂、讽刺,那也是“恨铁不成钢”所致。 但对很多孩子而言,足以构成严重伤害。 这组数据来自《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这本书,作者高占民是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师,他不仅深谙青少年心理,更洞悉家庭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在本书中,高占民总结了9大不良养育方式:指责、牢骚、抱怨、说教、责骂、嫌弃、命令、否定、审问。 对照一下,你中了几招?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交战”无异。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01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躁动什么 杰罗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典型的青春期故事。

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想一个人去游荡。

正当他想出走之时,被妹妹缠住了,妹妹非要一起同行。霍尔顿就带着妹妹去了公园。那天下着雨,霍尔顿在雨中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快乐地转个不停,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动,他决定不走了。

妹妹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她玩旋转木马,只单纯地享受快乐。 而处在青春期的哥哥霍尔顿,则表现出抽离感,他在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有何存在价值。这是青春期少年追求自主性的表现。

他们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会儿感到自己渺小如一粒尘埃,什么都干不成。

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又常常愤世嫉俗。

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觉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遍寻天下,而知音难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震荡的过程中,逐步确认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也就在逐渐确立自主性。

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高占民在咨询中发现,与青春期孩子有关的高频词有:抑郁、焦虑、作业、学习、手机、烦躁、父母、早恋、自残、压抑、失眠、好奇、药物、精神、霸凌、强迫、离家出走、自杀等词汇。

而愉悦、满足、可控、自信,这些积极情绪的比例只有儿童的50%。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常处在剧烈的对抗中。

正如李松蔚所说:“对抗,是青春期孩子确认自主性的方式。”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就会把反抗理解为“叛逆”。更让父母想不通的是,孩子的对抗,不仅指向父母,同样也让他们自己不舒服。

比如:

明明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可让孩子吃点东西,他偏不吃,宁愿让自己受罪。因为确认自主性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解决具体需求。

所以青少年经常会很拧巴:让他做一件事,他不做;我们说“不做就不做好了”,他也说不行,总之,怎么样都很别扭,尤其不喜欢听父母说“为了你好”这句话。

为了表明自主性,青少年经常做很多“不好”的事,比如抽烟、逃课、违反学校的规则。

若说真心享受这些事,倒不如说他们需要证明:我可以和不听任何人的话,只按自己的想法活。

青春期孩子先争取选择的权力,再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

他们拧巴,只因正在经历不同凡响的成长。 02 孩子的压力你知道吗? 高占民总结了青春期孩子出现最多的四类压力:学习与考试压力;手机依赖;亲子关系;情绪压力。

其中,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是第一位的,其他三种压力均与此有关。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诗雨今年读高三了,听妈说,她一直听话懂事,与父母关系融洽。但每次考试,诗雨总会有一些小毛病,不是头疼、发烧,就是拉肚子。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查到什么器质性病变,各项指标均正常。

等考试一结束,诗雨马上就痊愈了。” 我女儿三目少读高二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有一天刚考完语文,我接到班主任的电话:“XXX家长,孩子说肚子疼得难受,脸色煞白,看起来很严重,你们赶紧带她上医院吧!” “啊!好的好的,马上来。”

我和先生马不停蹄赶到学校,只见孩子在同学陪伴下,两手交叠捂着肚子,站在校门口张望。小脸苍白,神情委顿,眼里含泪,一副委屈至极的模样。

我对同学表示了感谢,伸手揽住孩子的肩,轻声说:“没事了没事了,咱们马上去医院,不怕不怕哈!”

上了车,孩子靠在我肩膀上,眼泪不停流。我握住她的冰凉的手,轻声安慰着,像小时候那样拍着她的肩膀,但内心却感觉不太妙。

医生开了一堆化验单,逐一检查完,并无异常,只开了点止痛药,说是应急用。

我更加确信:孩子是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目前应该处在抑郁和焦虑情绪中,但还没有发展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阶段。

我立刻给她请了10天假,这次连书包都没拿回家,就想让孩子彻底放松休息,让她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想干嘛干嘛。

可以随意翻翻闲书,看看电影,画喜欢的画。 她常带着手机到楼下散步,给花圃里无名的小花小草拍照,再回来与我们分享。

至今我都记得她说的一句话:“老妈,你看这些草自然生长的空间结构,比任何人为制造的都要美,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孩子细腻的观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度的思考力,并未因身体不适而丧失对美的体悟,令我深感欣慰。

她在松弛的环境里迅速复原,很快又生龙活虎,没过几天就要求回学校上学。

我坚持让她休满10天,不要急着回学校,我说:“一辈子很长,咱们慢慢来。”

休完假回到学校,很快期末考试,没想到成绩反而提升了,让老师们都很吃惊。

其实,过度投入时间在学习上,效果未必好。张弛有度,让孩子有更多喘息机会,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结果往往更喜人。

因此,父母需看到并理解孩子的压力,给他们彻底修整的时间,常常帮他们减压。

这,是为人父母的重要功课。 03 8大关爱,让我们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神队友

如今要想成为孩子可以倚靠的父母,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比以往所有的父母都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那要如何做,我们才能帮到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神队友?

高占民在书中总结了关爱孩子的8大关键点:尊重、信任、平等、理解、接纳、包容、真诚、欣赏。 这8大关键点中,我认为尊重和信任最为核心。 真诚地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我们提升同理心,做到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素: 认知同理心: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情绪同理心: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同理心关怀: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常常很难调动同理心,是因为我们被三重“诅咒”所困: 第一重“诅咒”是身份“诅咒。我们总认为身为父母,天然比孩子更高明; 第二重“诅咒”是年龄“诅咒”。我们总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多”,便认定自己见多识广; 第三重“诅咒”是知识“诅咒”。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学业,就比孩子懂得更多知识。 这三重诅咒,造成了亲子之间沟通的巨大鸿沟,让我们无法以平视的眼光对待孩子,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困扰和需求,对他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视若无睹。 面对青春期骄傲的孩子,父母需充分调动同理心,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跨越鸿沟,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 一定要相信孩子,他们远比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善良,更有思想,更通人情,更懂世故。 他们富有正义感,他们的世界观深刻且富有同理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整合他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让他们顺利完成对自主性的追求。 当我们成为了孩子的好朋友,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内心也会很笃定:“我有妈妈爸爸,他们永远都不会变,永远都会是我坚实的后盾。我可以去找他们,他们会耐心听我诉说,不会对我妄加评判,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这样做;我知道,我可以去找他们谈谈,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写在最后 什么叫真正的为孩子好? 当我们的付出恰到好处地匹配上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好。 在《10后孩子的养育法则》一书中,给迷茫的父母一些建议,可作为本书的补充:

“和孩子进行公开、持续的讨论,而不是说教; 提升你和孩子“情感账户”中的余额,这样你说的话对孩子才会有分量; 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孩子很有可能正在努力解决一些你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 将你和孩子之间珍贵的亲子关系永远保持下去; 不时提醒自己践行上面几点建议。 ”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读后感(二)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70名上海市中小学生中,曾经遭遇当众羞辱的中小学生中有4.4%的霸凌者是同学,有9.4%的霸凌者是老师,而家长是霸凌者的比例达到了17.4%(请注意这组数字)。”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相信所有父母都认为自己真心实意爱孩子,即使偶有打骂、讽刺,那也是“恨铁不成钢”所致。 但对很多孩子而言,足以构成严重伤害。 这组数据来自《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这本书,作者高占民是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师,他不仅深谙青少年心理,更洞悉家庭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在本书中,高占民总结了9大不良养育方式:指责、牢骚、抱怨、说教、责骂、嫌弃、命令、否定、审问。 对照一下,你中了几招?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交战”无异。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01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躁动什么 杰罗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典型的青春期故事。

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想一个人去游荡。

正当他想出走之时,被妹妹缠住了,妹妹非要一起同行。霍尔顿就带着妹妹去了公园。那天下着雨,霍尔顿在雨中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快乐地转个不停,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动,他决定不走了。

妹妹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她玩旋转木马,只单纯地享受快乐。 而处在青春期的哥哥霍尔顿,则表现出抽离感,他在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有何存在价值。这是青春期少年追求自主性的表现。

他们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会儿感到自己渺小如一粒尘埃,什么都干不成。

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又常常愤世嫉俗。

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觉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遍寻天下,而知音难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震荡的过程中,逐步确认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也就在逐渐确立自主性。

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高占民在咨询中发现,与青春期孩子有关的高频词有:抑郁、焦虑、作业、学习、手机、烦躁、父母、早恋、自残、压抑、失眠、好奇、药物、精神、霸凌、强迫、离家出走、自杀等词汇。

而愉悦、满足、可控、自信,这些积极情绪的比例只有儿童的50%。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常处在剧烈的对抗中。

正如李松蔚所说:“对抗,是青春期孩子确认自主性的方式。”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就会把反抗理解为“叛逆”。更让父母想不通的是,孩子的对抗,不仅指向父母,同样也让他们自己不舒服。

比如:

明明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可让孩子吃点东西,他偏不吃,宁愿让自己受罪。因为确认自主性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解决具体需求。

所以青少年经常会很拧巴:让他做一件事,他不做;我们说“不做就不做好了”,他也说不行,总之,怎么样都很别扭,尤其不喜欢听父母说“为了你好”这句话。

为了表明自主性,青少年经常做很多“不好”的事,比如抽烟、逃课、违反学校的规则。

若说真心享受这些事,倒不如说他们需要证明:我可以和不听任何人的话,只按自己的想法活。

青春期孩子先争取选择的权力,再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

他们拧巴,只因正在经历不同凡响的成长。 02 孩子的压力你知道吗? 高占民总结了青春期孩子出现最多的四类压力:学习与考试压力;手机依赖;亲子关系;情绪压力。

其中,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是第一位的,其他三种压力均与此有关。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诗雨今年读高三了,听妈说,她一直听话懂事,与父母关系融洽。但每次考试,诗雨总会有一些小毛病,不是头疼、发烧,就是拉肚子。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查到什么器质性病变,各项指标均正常。

等考试一结束,诗雨马上就痊愈了。” 我女儿三目少读高二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有一天刚考完语文,我接到班主任的电话:“XXX家长,孩子说肚子疼得难受,脸色煞白,看起来很严重,你们赶紧带她上医院吧!” “啊!好的好的,马上来。”

我和先生马不停蹄赶到学校,只见孩子在同学陪伴下,两手交叠捂着肚子,站在校门口张望。小脸苍白,神情委顿,眼里含泪,一副委屈至极的模样。

我对同学表示了感谢,伸手揽住孩子的肩,轻声说:“没事了没事了,咱们马上去医院,不怕不怕哈!”

上了车,孩子靠在我肩膀上,眼泪不停流。我握住她的冰凉的手,轻声安慰着,像小时候那样拍着她的肩膀,但内心却感觉不太妙。

医生开了一堆化验单,逐一检查完,并无异常,只开了点止痛药,说是应急用。

我更加确信:孩子是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目前应该处在抑郁和焦虑情绪中,但还没有发展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阶段。

我立刻给她请了10天假,这次连书包都没拿回家,就想让孩子彻底放松休息,让她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想干嘛干嘛。

可以随意翻翻闲书,看看电影,画喜欢的画。 她常带着手机到楼下散步,给花圃里无名的小花小草拍照,再回来与我们分享。

至今我都记得她说的一句话:“老妈,你看这些草自然生长的空间结构,比任何人为制造的都要美,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孩子细腻的观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度的思考力,并未因身体不适而丧失对美的体悟,令我深感欣慰。

她在松弛的环境里迅速复原,很快又生龙活虎,没过几天就要求回学校上学。

我坚持让她休满10天,不要急着回学校,我说:“一辈子很长,咱们慢慢来。”

休完假回到学校,很快期末考试,没想到成绩反而提升了,让老师们都很吃惊。

其实,过度投入时间在学习上,效果未必好。张弛有度,让孩子有更多喘息机会,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结果往往更喜人。

因此,父母需看到并理解孩子的压力,给他们彻底修整的时间,常常帮他们减压。

这,是为人父母的重要功课。 03 8大关爱,让我们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神队友

如今要想成为孩子可以倚靠的父母,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比以往所有的父母都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那要如何做,我们才能帮到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神队友?

高占民在书中总结了关爱孩子的8大关键点:尊重、信任、平等、理解、接纳、包容、真诚、欣赏。 这8大关键点中,我认为尊重和信任最为核心。 真诚地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我们提升同理心,做到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素: 认知同理心: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情绪同理心: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同理心关怀: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常常很难调动同理心,是因为我们被三重“诅咒”所困: 第一重“诅咒”是身份“诅咒。我们总认为身为父母,天然比孩子更高明; 第二重“诅咒”是年龄“诅咒”。我们总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多”,便认定自己见多识广; 第三重“诅咒”是知识“诅咒”。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学业,就比孩子懂得更多知识。 这三重诅咒,造成了亲子之间沟通的巨大鸿沟,让我们无法以平视的眼光对待孩子,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困扰和需求,对他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视若无睹。 面对青春期骄傲的孩子,父母需充分调动同理心,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跨越鸿沟,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 一定要相信孩子,他们远比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善良,更有思想,更通人情,更懂世故。 他们富有正义感,他们的世界观深刻且富有同理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整合他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让他们顺利完成对自主性的追求。 当我们成为了孩子的好朋友,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内心也会很笃定:“我有妈妈爸爸,他们永远都不会变,永远都会是我坚实的后盾。我可以去找他们,他们会耐心听我诉说,不会对我妄加评判,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这样做;我知道,我可以去找他们谈谈,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写在最后 什么叫真正的为孩子好? 当我们的付出恰到好处地匹配上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好。 在《10后孩子的养育法则》一书中,给迷茫的父母一些建议,可作为本书的补充:

“和孩子进行公开、持续的讨论,而不是说教; 提升你和孩子“情感账户”中的余额,这样你说的话对孩子才会有分量; 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孩子很有可能正在努力解决一些你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 将你和孩子之间珍贵的亲子关系永远保持下去; 不时提醒自己践行上面几点建议。 ”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读后感(三)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70名上海市中小学生中,曾经遭遇当众羞辱的中小学生中有4.4%的霸凌者是同学,有9.4%的霸凌者是老师,而家长是霸凌者的比例达到了17.4%(请注意这组数字)。”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相信所有父母都认为自己真心实意爱孩子,即使偶有打骂、讽刺,那也是“恨铁不成钢”所致。

但对很多孩子而言,足以构成严重伤害。

这组数据来自《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这本书,作者高占民是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师,他不仅深谙青少年心理,更洞悉家庭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在本书中,高占民总结了9大不良养育方式:指责、牢骚、抱怨、说教、责骂、嫌弃、命令、否定、审问。

对照一下,你中了几招?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交战”无异。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01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躁动什么

杰罗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典型的青春期故事。

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想一个人去游荡。

正当他想出走之时,被妹妹缠住了,妹妹非要一起同行。霍尔顿就带着妹妹去了公园。那天下着雨,霍尔顿在雨中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快乐地转个不停,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动,他决定不走了。

妹妹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她玩旋转木马,只单纯地享受快乐。

而处在青春期的哥哥霍尔顿,则表现出抽离感,他在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有何存在价值。这是青春期少年追求自主性的表现。

他们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会儿感到自己渺小如一粒尘埃,什么都干不成。

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又常常愤世嫉俗。

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觉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遍寻天下,而知音难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震荡的过程中,逐步确认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也就在逐渐确立自主性。

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高占民在咨询中发现,与青春期孩子有关的高频词有:抑郁、焦虑、作业、学习、手机、烦躁、父母、早恋、自残、压抑、失眠、好奇、药物、精神、霸凌、强迫、离家出走、自杀等词汇。

而愉悦、满足、可控、自信,这些积极情绪的比例只有儿童的50%。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常处在剧烈的对抗中。

正如李松蔚所说:“对抗,是青春期孩子确认自主性的方式。”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就会把反抗理解为“叛逆”。更让父母想不通的是,孩子的对抗,不仅指向父母,同样也让他们自己不舒服。

比如:

明明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可让孩子吃点东西,他偏不吃,宁愿让自己受罪。因为确认自主性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解决具体需求。

所以青少年经常会很拧巴:让他做一件事,他不做;我们说“不做就不做好了”,他也说不行,总之,怎么样都很别扭,尤其不喜欢听父母说“为了你好”这句话。

为了表明自主性,青少年经常做很多“不好”的事,比如抽烟、逃课、违反学校的规则。

若说真心享受这些事,倒不如说他们需要证明:我可以和不听任何人的话,只按自己的想法活。

青春期孩子先争取选择的权力,再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

他们拧巴,只因正在经历不同凡响的成长。

02 孩子的压力你知道吗?

高占民总结了青春期孩子出现最多的四类压力:学习与考试压力;手机依赖;亲子关系;情绪压力。

其中,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是第一位的,其他三种压力均与此有关。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诗雨今年读高三了,听妈说,她一直听话懂事,与父母关系融洽。但每次考试,诗雨总会有一些小毛病,不是头疼、发烧,就是拉肚子。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查到什么器质性病变,各项指标均正常。

等考试一结束,诗雨马上就痊愈了。”

我女儿三目少读高二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有一天刚考完语文,我接到班主任的电话:“XXX家长,孩子说肚子疼得难受,脸色煞白,看起来很严重,你们赶紧带她上医院吧!”

“啊!好的好的,马上来。”

我和先生马不停蹄赶到学校,只见孩子在同学陪伴下,两手交叠捂着肚子,站在校门口张望。小脸苍白,神情委顿,眼里含泪,一副委屈至极的模样。

我对同学表示了感谢,伸手揽住孩子的肩,轻声说:“没事了没事了,咱们马上去医院,不怕不怕哈!”

上了车,孩子靠在我肩膀上,眼泪不停流。我握住她的冰凉的手,轻声安慰着,像小时候那样拍着她的肩膀,但内心却感觉不太妙。

医生开了一堆化验单,逐一检查完,并无异常,只开了点止痛药,说是应急用。

我更加确信:孩子是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目前应该处在抑郁和焦虑情绪中,但还没有发展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阶段。

我立刻给她请了10天假,这次连书包都没拿回家,就想让孩子彻底放松休息,让她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想干嘛干嘛。

可以随意翻翻闲书,看看电影,画喜欢的画。

她常带着手机到楼下散步,给花圃里无名的小花小草拍照,再回来与我们分享。

至今我都记得她说的一句话:“老妈,你看这些草自然生长的空间结构,比任何人为制造的都要美,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孩子细腻的观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度的思考力,并未因身体不适而丧失对美的体悟,令我深感欣慰。

她在松弛的环境里迅速复原,很快又生龙活虎,没过几天就要求回学校上学。

我坚持让她休满10天,不要急着回学校,我说:“一辈子很长,咱们慢慢来。”

休完假回到学校,很快期末考试,没想到成绩反而提升了,让老师们都很吃惊。

其实,过度投入时间在学习上,效果未必好。张弛有度,让孩子有更多喘息机会,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结果往往更喜人。

因此,父母需看到并理解孩子的压力,给他们彻底修整的时间,常常帮他们减压。

这,是为人父母的重要功课。

03 8大关爱,让我们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神队友

那要如何做,我们才能帮到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神队友?

高占民在书中总结了关爱孩子的8大关键点:尊重、信任、平等、理解、接纳、包容、真诚、欣赏。

这8大关键点中,我认为尊重和信任最为核心。

真诚地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我们提升同理心,做到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素:

认知同理心: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情绪同理心: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同理心关怀: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常常很难调动同理心,是因为我们被三重“诅咒”所困:

第一重“诅咒”是身份“诅咒。我们总认为身为父母,天然比孩子更高明;

第二重“诅咒”是年龄“诅咒”。我们总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多”,便认定自己见多识广;

第三重“诅咒”是知识“诅咒”。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学业,就比孩子懂得更多知识。

这三重诅咒,造成了亲子之间沟通的巨大鸿沟,让我们无法以平视的眼光对待孩子,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困扰和需求,对他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视若无睹。

面对青春期骄傲的孩子,父母需充分调动同理心,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跨越鸿沟,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

一定要相信孩子,他们远比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善良,更有思想,更通人情,更懂世故。

他们富有正义感,他们的世界观深刻且富有同理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整合他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让他们顺利完成对自主性的追求。

当我们成为了孩子的好朋友,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内心也会很笃定:“我有妈妈爸爸,他们永远都不会变,永远都会是我坚实的后盾。我可以去找他们,他们会耐心听我诉说,不会对我妄加评判,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这样做;我知道,我可以去找他们谈谈,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写在最后

什么叫真正的为孩子好?

当我们的付出恰到好处地匹配上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好。

在《10后孩子的养育法则》一书中,给迷茫的父母一些建议,可作为本书的补充: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读后感(四)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70名上海市中小学生中,曾经遭遇当众羞辱的中小学生中有4.4%的霸凌者是同学,有9.4%的霸凌者是老师,而家长是霸凌者的比例达到了17.4%(请注意这组数字)。”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相信所有父母都认为自己真心实意爱孩子,即使偶有打骂、讽刺,那也是“恨铁不成钢”所致。

但对很多孩子而言,足以构成严重伤害。

这组数据来自《青少年叛逆心理学》这本书,作者高占民是国内实战派心理咨询师,他不仅深谙青少年心理,更洞悉家庭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在本书中,高占民总结了9大不良养育方式:指责、牢骚、抱怨、说教、责骂、嫌弃、命令、否定、审问。

对照一下,你中了几招?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交战”无异。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01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躁动什么

杰罗姆.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典型的青春期故事。

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想一个人去游荡。

正当他想出走之时,被妹妹缠住了,妹妹非要一起同行。霍尔顿就带着妹妹去了公园。那天下着雨,霍尔顿在雨中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快乐地转个不停,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动,他决定不走了。

妹妹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她玩旋转木马,只单纯地享受快乐。

而处在青春期的哥哥霍尔顿,则表现出抽离感,他在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有何存在价值。这是青春期少年追求自主性的表现。

他们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会儿感到自己渺小如一粒尘埃,什么都干不成。

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又常常愤世嫉俗。

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觉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遍寻天下,而知音难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在这种震荡的过程中,逐步确认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也就在逐渐确立自主性。

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高占民在咨询中发现,与青春期孩子有关的高频词有:抑郁、焦虑、作业、学习、手机、烦躁、父母、早恋、自残、压抑、失眠、好奇、药物、精神、霸凌、强迫、离家出走、自杀等词汇。

而愉悦、满足、可控、自信,这些积极情绪的比例只有儿童的50%。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常处在剧烈的对抗中。

正如李松蔚所说:“对抗,是青春期孩子确认自主性的方式。”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就会把反抗理解为“叛逆”。更让父母想不通的是,孩子的对抗,不仅指向父母,同样也让他们自己不舒服。

比如:

明明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可让孩子吃点东西,他偏不吃,宁愿让自己受罪。因为确认自主性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解决具体需求。

所以青少年经常会很拧巴:让他做一件事,他不做;我们说“不做就不做好了”,他也说不行,总之,怎么样都很别扭,尤其不喜欢听父母说“为了你好”这句话。

为了表明自主性,青少年经常做很多“不好”的事,比如抽烟、逃课、违反学校的规则。

若说真心享受这些事,倒不如说他们需要证明:我可以和不听任何人的话,只按自己的想法活。

青春期孩子先争取选择的权力,再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

他们拧巴,只因正在经历不同凡响的成长。

02 孩子的压力你知道吗?

高占民总结了青春期孩子出现最多的四类压力:学习与考试压力;手机依赖;亲子关系;情绪压力。

其中,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是第一位的,其他三种压力均与此有关。

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

“诗雨今年读高三了,听妈说,她一直听话懂事,与父母关系融洽。但每次考试,诗雨总会有一些小毛病,不是头疼、发烧,就是拉肚子。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没有查到什么器质性病变,各项指标均正常。

等考试一结束,诗雨马上就痊愈了。”

我女儿三目少读高二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有一天刚考完语文,我接到班主任的电话:“XXX家长,孩子说肚子疼得难受,脸色煞白,看起来很严重,你们赶紧带她上医院吧!”

“啊!好的好的,马上来。”

我和先生马不停蹄赶到学校,只见孩子在同学陪伴下,两手交叠捂着肚子,站在校门口张望。小脸苍白,神情委顿,眼里含泪,一副委屈至极的模样。

我对同学表示了感谢,伸手揽住孩子的肩,轻声说:“没事了没事了,咱们马上去医院,不怕不怕哈!”

上了车,孩子靠在我肩膀上,眼泪不停流。我握住她的冰凉的手,轻声安慰着,像小时候那样拍着她的肩膀,但内心却感觉不太妙。

医生开了一堆化验单,逐一检查完,并无异常,只开了点止痛药,说是应急用。

我更加确信:孩子是因为压力太大,身体产生了应激反应,目前应该处在抑郁和焦虑情绪中,但还没有发展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阶段。

我立刻给她请了10天假,这次连书包都没拿回家,就想让孩子彻底放松休息,让她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想干嘛干嘛。

可以随意翻翻闲书,看看电影,画喜欢的画。

她常带着手机到楼下散步,给花圃里无名的小花小草拍照,再回来与我们分享。

至今我都记得她说的一句话:“老妈,你看这些草自然生长的空间结构,比任何人为制造的都要美,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孩子细腻的观察力,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度的思考力,并未因身体不适而丧失对美的体悟,令我深感欣慰。

她在松弛的环境里迅速复原,很快又生龙活虎,没过几天就要求回学校上学。

我坚持让她休满10天,不要急着回学校,我说:“一辈子很长,咱们慢慢来。”

休完假回到学校,很快期末考试,没想到成绩反而提升了,让老师们都很吃惊。

其实,过度投入时间在学习上,效果未必好。张弛有度,让孩子有更多喘息机会,才能充分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结果往往更喜人。

因此,父母需看到并理解孩子的压力,给他们彻底修整的时间,常常帮他们减压。

这,是为人父母的重要功课。

03 8大关爱,让我们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神队友

那要如何做,我们才能帮到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孩子的神队友?

高占民在书中总结了关爱孩子的8大关键点:尊重、信任、平等、理解、接纳、包容、真诚、欣赏。

这8大关键点中,我认为尊重和信任最为核心。

真诚地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我们提升同理心,做到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素:

认知同理心: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

情绪同理心: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

同理心关怀:明白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常常很难调动同理心,是因为我们被三重“诅咒”所困:

第一重“诅咒”是身份“诅咒。我们总认为身为父母,天然比孩子更高明;

第二重“诅咒”是年龄“诅咒”。我们总以为“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多”,便认定自己见多识广;

第三重“诅咒”是知识“诅咒”。我们总以为自己完成了学业,就比孩子懂得更多知识。

这三重诅咒,造成了亲子之间沟通的巨大鸿沟,让我们无法以平视的眼光对待孩子,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困扰和需求,对他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视若无睹。

面对青春期骄傲的孩子,父母需充分调动同理心,主动采取积极的行动跨越鸿沟,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

一定要相信孩子,他们远比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善良,更有思想,更通人情,更懂世故。

他们富有正义感,他们的世界观深刻且富有同理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整合他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让他们顺利完成对自主性的追求。

当我们成为了孩子的好朋友,即使孩子遇到困难,内心也会很笃定:“我有妈妈爸爸,他们永远都不会变,永远都会是我坚实的后盾。我可以去找他们,他们会耐心听我诉说,不会对我妄加评判,我知道他们肯定会这样做;我知道,我可以去找他们谈谈,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

写在最后

什么叫真正的为孩子好?

当我们的付出恰到好处地匹配上孩子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好。

在《10后孩子的养育法则》一书中,给迷茫的父母一些建议,可作为本书的补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