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30 05:50:30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30 05:50:30   小编:

《博物馆是什么》这篇文章介绍了博物馆的定义和作用。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通过收藏、保护和展示珍贵的艺术品、文物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进行教育和研究活动,向公众传递知识和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宝贵的历史见证,更是人们了解自身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社会记忆,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思考能力,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一)

陈建明先生和张小溪先生的联袂之作,还有若干资深博物馆学者以及博物馆相关人员参与全书的创作。总体来看,这是一本让你过目难忘的书籍。陈建明先生作为2000年后中国博物馆界创新发展的旗手,如果用保守主义者来形容他可能是非常不合适的。但是,当你阅读书中的文字,你就会发现,他对博物馆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对博物馆的功能、博物馆的管理都有着近乎于教科书般的理解。因此,保守主义是指保守博物馆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作者十分坦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对话中一一呈现出来。作为采访人的张小溪先生,也不是单纯的聆听者,他锐利的视角以及对博物馆的理解,是促使陈建明先生不断思考和回应的推动力。这本书,对博物馆人或对博物馆有兴趣的人是很重要的,可读性也非常好。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二)

已经看到三百页了。[呲牙][调皮]

大开眼界,除了增长知识之外,还被很多文字很多次感动到,真的很好。

我之前喜欢出国旅行,从最初的漫无目的网红打卡式旅行,到以跑马为主线的旅行。

看了你的书,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以后可以以看博物馆为主线策划每一次行程,或者看博物馆加跑马,那就更棒了。

有时候我们和一个很不错的人聊天或者欣赏一件不错的艺术品乃至做一件很不错的事感觉很棒,是因为这件事会让自己觉得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看博物馆就是这样的事,过去看不懂,不知道如何使用博物馆这个工具,如何从中吸取养分滋养自己,看了你的书,有了一点点感觉。

今后走遍世界去看博物馆,了解地球上的其他人都是怎么看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不一样,读懂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精彩,这个探究的过程,想想就神往,特别带劲。

你的书帮我打开了一扇门,门缝里透出的精彩已经让我心动不已,真的很好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三)

在不少长沙游客的旅游攻略里,打卡地应该少不了湖南博物院。跨越千年的辛追娭毑(长沙话奶奶的意思)和价值连城的素纱襌衣都是引人驻足的镇馆之宝,但除此之外,去湖南博物院玩儿还应该了解什么呢?其实,我觉得湖南博物院本身就非常值得探讨。

《博物馆是什么》一书用访谈的方式,倾情讲述了湖南博物院(更名前叫湖南省博物馆,我们民间还是习惯叫省博)的诞生经历和其背后庞大繁复、鲜为人知的运作体系。

湖南博物院于1951年开始筹办,1956年建成了最初的两栋古典小楼,1973年因为马王堆而拥有了新的展厅与库房,2003年新陈列大楼开放,直到2010年,才改扩建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

在《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里,媒体人张小溪访谈了湖南博物院原馆长陈建明,湖南博物院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展陈设计师黄建成等工作人员,对湖南博物院的设计、建造、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进行了挖掘,让我们能看到湖南博物院这样一个承载着厚重湖湘文化的现代建筑背后的故事。

原来博物馆的建造与普通建筑在理念上有如此大的差异,原来湖南博物院设计时有那么多种建筑方案,原来湖南博物院室内空间的最终呈现还有那么多的遗憾……

《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呈现出来的这些细节让我深深感受到一座博物馆的诞生的不易与艰辛,其中凝聚着建筑师、设计师、管理者、施工者的巨大心血与努力。湖南博物院并不是一座简单的文物陈列所,而是一座融合了古朴文化和先进理念的现代博物馆。希望去湖南博物院参观的每一位朋友,在欣赏国宝文物的同时,还能看到这座精美且厚重的建筑正在暗自熠熠生辉。

PS:来参观前一定要记得线上预约!周一闭馆哦!(来自吃过亏本人的泣血呐喊)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四)

虽然每到一地必打卡博物馆,并且国内国外断断续续也去过不少博物馆,但我知道,我对博物馆知之甚少,顶多算个爱好者。哪怕认真地看文物,却也只是看看藏品,未曾关注到其他维度的东西,只抓住了一个点,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线”与“面”。 《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以湖南省博物馆为研究样本,为读者普及一座博物馆是怎么建起来的、建筑设计师如何决定空间与外形、博物馆人如何从库房挑选文物,又如何讲述故事等,信息量巨大,对于拓展知识边界大大的有益! 对“如何建一座博物馆”这个问题,陈建明馆长认为要重点思考“六大体系”。 第一,博物馆的的收藏与研究体系; 第二,藏品保护体系; 第三,当代语境下的现代化化传播体系; 第四,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体系; 第五,基于自主学习习的教学体系; 第六,观众服务与观众参与体系。 围绕这“六大体系”,拿出具体的需求清单,这样设计出术博物馆,才是符合博物馆本质的,在未来的运营中,才会越走越顺畅、开阔。 陈建明馆长也进行了纠偏。 第一,中国现在很多大馆定位模糊。6183座中国博物馆应该分工,如同大学有自己的招牌专业一样,博物馆也要紧扣自己有研究能力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是历史博物馆,非要历史与艺术并重,方向就错了。如果你是历史艺术博物馆,那么就要认真地建立两个方向的研究团队。 第二,以前中国的博物馆对库房整体不够重视。中国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受展览馆影响很大。包括业内的很多人,只是强调博物馆的展示功能,不强调收藏功能。博物馆的首要使命就是收藏与保护。那么物的存放、保护、修复等至关重要。为它们设计合理专业的功能区域,保证它们的安全,是一座博物馆最基本的使命。这一块要舍得投入。 读这本书让我回忆起逛湘博,比如“湿尸”辛追夫人环境幽暗,现在了解到更多如何保存她的背后故事,还有神秘的马王堆展厅,也明白了它是如何设计呈现出来,有种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总之,这本书通过剖析、呈现一座在中国富有代表性的博物馆的新馆诞生过程,散落地探讨了很多泛博物馆、建筑、展陈领域的问题。里面故事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小点藏在长长的对谈之中,可读性很强,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书。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五)

都说了解一座城市,从参观它的博物馆开始。每当去到不同的城市,我最喜欢去逛当地的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就像游走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去了解这座城市。有时候我也会在好奇,这一座座博物馆从无到有,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湖南省博物院(简称:湘博)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是什么》一书整理了访谈者与湘博馆长陈建明、建筑设计师杨晓、赵勇等人的访谈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湘博从设计、选址、建设、落成近十年的过程。

在建设一座博物馆之初,首先要明确这座博物馆的定位。这就得先要了解已有的收藏或准备获得的收藏都有哪些,还有就是获得收藏能力的大小,此外就是通过怎样的基本陈列来展示湘博的性质。以上这些要素无一不是决定湘博成败的关键点。

2010年湘博改扩建工程得到省发改委批复立项。那么对于改扩建之后的湘博就得重新思考:湘博的定位什么什么?湘博肩负的使命又是什么?还有就是将来的湘博要如何运营?

参观湘博是大家了解湖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湘博在基本陈列上是如何讲好湖南的故事呢?这就涉及到两个大背景。

一是自然环境。请地理学家、地质专家、动植物学家、生态学家等共同勾画出湖南的自然生态空间从形成、变迁到当下发展的过程。

一是人文生态。让今天的人来讲述湖南的故事,倒叙湖南人所处的人文生态形成与发展过程。

湘博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为最大的特色。为了突出这一特色,馆中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以及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来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

《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让我们从建筑、空间、陈列等多角度去了解博馆物的建成。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博物馆的建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需要遵循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方法;想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就得注重展览空间的适应性以及尊重文化传承的要求。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六)

人们常常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好的去处就是博物馆,博物馆承载了一个城市的过去,也同时连接了城市的未来,那么究竟博物馆是什么呢?什么类型场馆是属于博物馆呢?这部《博物馆是什么》给出了一家之言的答案。

本书以湖南博物院为例,从博物馆思想,建筑设计,策展规划,未来展望四个方面采用对谈的模式来探讨了博物馆的内涵和边界。首先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定义当然中西都不一致,在国外的定义来说,科技馆,美术馆这些都可以纳入博物馆的范畴,即使他们在我们看来不是一类事物。本书作者之一陈建明认为虽然博物馆可以有千百种形态,但一定有一个核心是一致的,就是他以物为核心工作对象,凡是不以物来达成公益,不以非营利教育为目的的也不是博物馆。同时博物馆是关乎记忆,关乎传承,或者说其核心就是记忆,保留了人类得以延续的关键性要素,是好奇心与怀旧心寄托之地。就如同作者提到他去美国历史博物馆,一群美国老阿姨因为发现了红舞鞋而欢呼雀跃。同时因为博物馆陈列的物本来是属于破碎的状态,也因为博物馆策展的设计而被重生了,人们通过观看它重新了解到了那段历史背后的文化要素。

同时因为博物馆本身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其实有着比学校更好的环境,激发兴趣,给予学生们一个从书本上得不到的新的维度,人们通过博物馆获得了愉悦,启迪。同时正如作者举例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承担了不同阶段的任务,越小的孩子对动植物标本感兴趣,因此自然历史博物馆更加吸引他们,再长大一点,科技与机械、航空航天博物馆,满足了小男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与好奇。到了大学,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进入人生轨道。百科类博物馆则可能是有知识积累、有钱有闲的中年人与银发族,他们在这回味人生,他们欣赏、赞助、收藏。

而博物馆并不是虚构的,正如作者举例是一个物证的,所以其是真实的,是一个无字之书的图书馆,我们从中读出了不同的东西。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七)

偶尔放假的时候,我就会带一言到处走走,也去过几个博物馆,比如说武汉市的“张之洞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但是有一个问题,当你不完全了解博物馆的历史,以及藏品的历史,或者相关的历史典故的时候,博物馆的浏览真的就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了。

《博物馆是什么》是一本揭示博物馆幕后运作体系的书籍,它向我们介绍了一座博物馆的诞生和一ti化设计全过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博物馆的诞生

本书介绍了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原来博物馆zui初的目的是保护和展示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以供公众参观和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的角色逐渐扩大,成为文化交流、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的一ti化设计全过程

一座博物馆的设计涉及建筑、展陈、策展等多个方面的考量。脑洞大开的博物馆设计师要考虑如何充分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美感,如何创造出适合观众参观和学习的氛围。与此同时,负责策展的工作人员也有着重要的任务,根据博物馆的风格,设定不同的主题和目标,精心策划展览,这样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理解展览传递的信息和带给我们的启发思考。

博物馆的运作体系

博物馆的运作涉及文物保护、藏品管理、展览安排、教育活动等多个方面。那些看起来神秘莫测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细心保护下的文物和完整的艺术品的呈现,都考验着妥善保存和管理藏品都是需要技巧的。当然组织教育活动、讲座和研讨会,也是博物馆的运作体系内容之一,以cu进观众的学习和参与。

坦白说,这本书里的知识,真的打开了我一个未知的领域。在详尽的文字介绍里,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自己去过的博物馆的样子,却懊恼自己未曾懂得关于它们的诞生、建造,以及想传达的信息。

不过,对于以后引导一言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窗口。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八)

“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其中一天一定要去博物馆。这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书名:《博物馆是什么》

作者:陈建明 张小溪

毕业旅行去了西安,原本的计划是带着这本书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去带着专业书籍寻找博物馆中蕴藏千年的故事。可惜的是这本书迟到了,因为客流量太大,我也没有约上西安博物馆。但脑海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我还是打开了这本书。

这一生我们可以参观多少博物馆?说来惭愧,我去过很多城市,却只参观过颇负盛名的苏州博物馆。而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清晰记得,他去过世界上531座博物馆。按照每个月参观一座博物馆,走遍531座需要45年。兴许正是因为积累与热爱,才让陈建明馆长对博物馆产生了独特的见解,进而转化为生动的讲述。

这本书采用对谈的形式,全景式呈现了湘博近10年的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从建造博物馆需要参观的六大体系到博物馆的选址、展品的陈列设计再到博物馆的未来,作者以国家级博物馆湘博为例,通过和顶尖博物馆团队的谈话,讲述从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

很多人去参观博物馆,但很少有人知道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是承载文明的符号?是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还是风靡互联网的网红打卡圣地?我从不知道确切的答案,直到这本书告诉我,博物馆是人们认知自然、认知自我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人们得到知识的启发、思想的启蒙和生命的启示。

如今中国有超过6000家的博物馆,纵使我长寿百年,标题上的那句话也无法实现。但人总是要有梦想,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带着这本书,先走遍中国的每个省博物馆。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九)

每次出门工作旅行,当地的博物馆都是我必打卡的地方,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吸引着无数观众驻足停留,但除了馆内的各种奇珍异宝,关于博物馆本身,你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呢? 这本《博物馆是什么》是由资深媒体人张小溪与知名博物馆学者,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陈建明联合创作,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书就,系统而全.面的讲述了一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和复杂设计背后的奥秘,让读者可以了解到博物馆本身的复杂设计,知悉博物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什么是一座真正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设计建造要与馆藏文物的类型息息相关,不光要考虑展出藏品的陈列,还要考虑馆藏文物的收藏、维护、运输等,每个文物的保存条件都不一样,这就要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从设计之初,就要将一切通盘考虑在内。此外,关注人文,也是博物馆设计的课题,观众参观时不绕路不迷路这是基本要求了,还要考虑到人流量、订票系统、讲座甚至停车位等,归根到底,一切为了藏品,一切为了观众。 本书后半部分讲述的湖南博物院新馆的设计过程正是物与人相互融合的典范之作,矶崎新、胡倩、杨晓、赵勇等设计行业领军人物,详细的解析设计中的每一处巧思与细节,从“森林中的博物馆”这样的设计理念,到大屋顶、柱子等具体设计背后结构与美学的有机碰撞。

“马王堆汉墓”是湘博的特色产品,它的设计自然重中之重,因此从发掘到现在经历了两版大改和数次微调,每一次的改动都是设计理念的进步,也都在日臻完.美。 作为一名业务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博物学和设计学的硬核专业知识,并不是一定要记住书中那些复杂的设计理念,而是能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旅行中多加以思考,了解藏品的同时,也能了解馆得设计思路和语言,这才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

博物馆是什么,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真正找到一个相对客观而详实的答案却不容易。看了这本张小溪先生采访陈馆的深度对话,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浅薄。博物馆不是简单的文物陈列馆,更不是保存标本和文物的仓库。它承载着教育和展览的多重功能,通过那些浸润了历史痕迹的文物来展示我们先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示生活风俗,揭示文化内涵。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引导我们学习思考。博物馆是一个集合教育,陈列,展示的综合体,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思考“博物馆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学习了解博物馆,以我有限的几次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来看,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入宝山不空手而归。对于博物馆入门级新手来说,到博物馆里面看什么,按什么顺序来看,主要关注什么?一场展览,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还是巨细无遗的不放过任何一个展品和指示牌。具体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适合自己的就好,兴趣为先导,有机会就随意的去逛逛,总会有收获。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再逐渐深入。有时候有点玄妙,每个人进入博物馆的理由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理论是苍白的,以我为例子,我和博物馆的缘分来自一次志愿者的精彩讲解,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古籍展,跟着人流进去,刚好碰到志愿者老师的讲解,就顺带入门了。

随着看的展览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关注策展人的策展思路,不同讲解员的解读,对比优缺点。后来慢慢带孩子一起去观看展览,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对这些略显枯燥的文物产生兴趣,互动性,参与性和故事性等方面,很杂乱的一些想法。通过阅读这本书,开拓了思维,把之前杂乱的思绪重新梳理了,主要是大局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博物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虽然浅薄,但是一直没有停止,期待能跟着两位博物馆专家更深入的学习梳理,与诸君共勉。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一)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建起来的?

博物馆里的温度为什么总是这么低?

怎么参观一座博物才能看出门道,而不是热闹?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里暗藏了哪些玄机?

……

从《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里,你也许会找到答案。

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以资深媒体人、策展人、博物馆爱好者张小溪先生,与知名博物馆学者、湖南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先生的对谈内容为核心,同时辐射到与建筑设计师、策展人与展陈设计师等角色的访谈,历时三年完成的作品。

其中既有陈建明老师在50年博物馆工作中积累的关于博物馆学的深度思考,又有以央地共建“8+3”博物馆中排名第3的湖南博物院为案例的详细解读,全景展示了“一座真正的博物馆是怎样设计建造的”。

当时的多个设计方案之一

因为各方访谈嘉宾的专业,让我们对藏在一件件展品背后的、涉及成千上万人协作,耗时数年的,庞大的专业分工体系有了新的理解;

又因为访谈的形式,降低了作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并且同时保存了对话中的流动、鲜活与坦诚。

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它可能不够有体系,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足以让人读完之后对寻常参观的各类博物馆产生新的思考。

我没有去过湖南博物馆,但其新馆内高达四层的1:1复原的马王堆汉墓早已名声远扬。在这个书中,我们看到了如何从0开始完成一座古老博物馆的设计与重建,这个设计既包括总体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到具体的展陈设计、甚至用户参观的动线设计。也看到文博与建筑工作者是如何为辛追夫人的保存,通力合作,付出巨大努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博物馆无须付费,仅仅需要手机预约就可以参观,有些馆甚至还有免费的定时导览。了解多一点关于博物馆的常识,就有可能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博物馆时,更深入一点,多思考一点,而不是仅仅止步于拍照打卡,到此一游。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二)

到不同城市,去博物馆转一转,是现在流行的旅行方式。不同的博物馆,有不同的韵味和特色,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滋养。

不过,很少有人去研究博物馆本身,去研究博物馆的设计和内在灵魂。通过阅读《博物馆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在哪里。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陈建明,在退休前当了15年湖南省博物馆馆长,去过世界上513座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他的信仰,也是他的幸福所在,他说:“欣赏博物馆、利用博物馆,是真的能提高幸福指数的。”

陈建明根据所学和经验,提出了建造博物馆的“六大体系”。

首先,是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体系。

博物馆需要有藏品,它源自于收藏。这些收藏可以是历史的、艺术的、自然的和科学的......这些足够珍贵的物品,进入了博物馆,就成了集体的记忆。

确定了收藏的方向后,就要确定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除了具有展示的功能,还有收藏的功能。收藏与保护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在这上面需要舍得投入,要防水、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等。在建造博物馆的时候,要考虑到安防。

第三个要考虑的体系,是数字转化。

博物馆需要提供多元的服务,开拓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通过数字化的呈现,更多的了解馆藏内容。

第四个是博物馆的展览体系。

展览体系是观众感兴趣的部分,大家去博物馆,大多是为了去看展。博物馆的展览区一般分为常设展、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部分。

第五个体系,是教学体系。

博物馆可以被看做是一所学校,承担着教育功能,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小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里接触到艺术、历史,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打开思维、深入思考这个世界。

第六个体系是观众参与体系。

设计博物馆的时候,需要为观众着想,具备服务的心态。除了要有合适的装饰,还要有餐厅、休息室、咖啡厅、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通过用心的设计,让热爱博物馆的人拥有更好的观展体验。

这六大体系不仅对博物馆的设计者有借鉴意义,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也很实用。这只是《博物馆是什么》介绍的其中一个知识点,书里还有太多关于博物馆的奥秘,等着读者发现、探索。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三)

一座鲜活的博物馆是如何诞生的?顶尖博物馆团队倾情讲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的幕后故事

逛100次博物馆都不如读这一本书,如果有人和我一样到每个城市都喜欢博物馆的人,那这本书一定要入,这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这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

博物馆的诞生 无论人们以前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个地将被历史的尘烟所淹没,人类在不断的创造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就是永恒的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博物馆最适合建在哪里? 很多省份,首先这些博物馆不是出自观众的需求、功能需求来设置的;而是以服从于城市规划,拉动GDP为出发点,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

博物馆的未来 要把博物馆当做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一个综合的文化空间去感受,去认知。博物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阐述和展示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已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湘博关于博物馆的思考、一体化设计的实践,可以给未来建馆与用馆的人一点启发与经验,尽量避开雷区。说到底,是要相信专业。专业的博物馆需要交给专业的具备博物馆学先进理念的人去做,将博物馆涉及的各大体系思考透彻再去设计与建设,才能成就一座真正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四)

博物馆,一般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主要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博物馆是什么》三年访谈,上万份记录。是一本关于湘博从设计之初到屹立在城市中的全过程的纪录片一样的书。从主题定位的讨论,到展馆设计的打造,再到陈列内容的策划,蕞后到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思考,可谓是一层一层展示并呈现了湘博的诞生过程。

“设计一座博物馆,并不是从建筑设计开始的。”这里面就是关于建成后每日承接游客的数量和人流动线考虑的,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设计方案。所以湘博的动线设计就是围绕马王堆而展开的,马王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展馆,围绕着它进行其他的陈列设计。 湘博秉承“以文促创、以创彰文”的理念,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配合创新科技手段,开发更丰富的文化呈现和传播方面的应用。在数字空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文物近距离交流,360度全方位动态观察文物细节、了解文物知识,探索更多惊喜互动。 我喜欢在某个领域扎根很深的人,但是我更喜欢知识渊博得人。这本就是那种能让你成为话题中心的书,能人你在这个领域夸夸其谈的书。也是带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博物馆背后故事的一本博物馆百科全书。我们对博物馆的了解只停留在外表和内容上,其实博物馆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在运作,是无数大脑的智慧体现,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 2023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中国90%以上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让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博物开始,带上孩子打卡这些有文化承载和精神寄托的地方吧。

《博物馆是什么》读后感(十五)

提到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

是一排排的展品?还是讲解员的解说?亦或是那些或大或小的宣传册?

其实,博物馆远远不止是陈列展出展品。就像每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是承载着文化遗产,展现时代变革,延续历史文化的载体。博物馆关注的方向也是非常宏大的,关注社区,关注未来,关注全球化,关注变革和创新,关注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博物馆呢?博物馆是什么呢?《博物馆是什么》这本书就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博物馆是什么》采用对谈的方式,基于湖南省博物馆(2022年7月更名为湖南博物院,简称湘博)的建馆经验,关于博物馆的格局元素,设计思想等参观者无法知晓的孕育阶段的考量方面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一座博物馆如何从无到有。一座好的博物馆,要经历哪些方面的策划布局。

之所以选择湘博,是因为湘博是优秀博物馆代表之一,很适合作为博物馆是什么的讨论依据。而且该书作者之一陈建明主持了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主导了博物馆功能设计,任新馆陈列展览总策划。他还曾任湖南省博物馆(现湖南博物院)馆长。同时,《博物馆是什么》分别从博物馆的定位(文化,地理位置,专业性),建筑的设计,策展以及博物馆的未来四个方面,对谈了李建毛、赵勇等来自博物馆学者、建筑设计师、空间展示设计师方面的专家。内容全面、深入又饱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欣赏博物馆,利用博物馆,是能提高幸福指数的。但是,只有真正的博物馆才可以。不过,即使到现在,关于博物馆的定义,还是有所争议。

到底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的范围包含哪些?国际通行的看法是图书馆,动物园,艺术馆,科技馆,美术馆,这些都是博物馆。但是,这个看法目前并不普及。

作为普通观众,要如何理解呢。这就要抓住博物馆的核心:“物”。博物馆是以物为核心工作对象的。就像动物园,展览的是“活物”,美术馆展览的是“艺术品之物”。其次,还要理解博物馆的本质,即以物达成公益,以非营利教育为目标。马戏团虽然也展现各种动物表演,但是,这是以营利为目的,就不是博物馆的范畴。

博物馆的建设,不是盖一幢恢弘的建筑,然后再看看把什么摆进去。而是需要先有博物馆学者入住,策划博物馆定位,再根据收藏体系、展陈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设计建筑物。某些博物馆建设的时候缺乏先期策划,上来就开始盖展览馆,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幢没有灵魂的屋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读完《博物馆是什么》后,再去博物馆,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展品。而且还会思考这背后一系列的联系,例如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展览室如何配合这个主题等,得到更多的乐趣,扩宽了视野。

如果你喜欢博物馆,如果你想了解优秀博物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你想获得策划、营销、设计方面的启发,不妨翻开这本《博物馆是什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