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是一部描述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小说,主要讲述了文人雅士在竹林间相聚的故事。通过描绘他们的友谊、才华和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之气。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一篇
月华,如水。皎洁的如同象牙般的月亮嵌在漆黑的天幕中,投下一道道柔和的银光。风吹动着幽深的竹林,树叶“沙沙”轻响,仿佛是怕惊动了一位宁静的诗人——
他,着一身长袍,长须缕缕,身旁支着一架古琴,跪坐在旁,娴熟地弹起曲子来。弹到兴致之处,甚至吹起了口哨儿,与琴音形成了完美的和声。那气势或如巍峨的高山,挺拔而又连绵起伏;那气势或如潺潺的高山流水,细腻而又直扣心弦;那气势或如一株冬梅,傲然而又孤芳自赏……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弹奏,因为这里,只有他一人独自徘徊于林间,只有他一人远离着尘世的喧嚣。只身一人,融入自然。
天,更黑了。可月亮并没有黯淡,依旧在天边的一角,笑看,这尘世间。风吹得更猛了些,他不禁裹紧了白袍,弹累了,就喝杯小酒吧。抿一口酒,才感到四周静得可怕,无人谈话,无人作伴,罢了,喝完酒就去睡了吧,他这样想着。忽而,抬头的一瞬间,他瞥见了一抹月光,柔和,而又那样的神秘,如同嫦娥仙子从月亮上抛下的一条银白色的绸带,不偏不倚,正铺在他的面前。“月亮!我还有月亮!”他这样想着——月亮不是最善解人意的么?明月的相伴,无声无闻,置身于这一片黑暗中,更让他感到一丝的温暖——明月,就是知己。
再斟满酒杯,扶起古琴,随意拨弄着琴弦——他要写一首歌,赠给明月。
第二篇
光,映出竹叶的影子。编织着七彩霓衣。我如往常一般独自一人坐在这竹林之中,片片如刀锋的竹叶环绕在我四周,它们看似锋利却不伤人,不仅圈住了我的人,更是圈住了我的心。
山谷深处传出清脆的流水声,“哗啦啦”地好似在唱着古老的歌谣,流经古铜色的青石板,青石板和流水一定是绝佳的搭档,在流水的冲刷下青石板变得越发有棱有角,色泽更是夺目耀眼。伴着青石板,流水就这样绕着竹林流淌着,一圈又是一圈。
我轻拨琴弦,流水似的琴声使我一震,双手不由得放在弦上,一弹一拨一按,右手在弦上翻飞。琴声顿时倾泻而下,清风流水为其镀上淡蓝的光边,似丝绸,渐渐飘向远方。淡淡的竹木香笼罩着我,耳畔还不时响起百灵鸟鸣。
在此意境之中,常常让我出神,不由下意识地吟诵起诗歌,一首又一首。除了诗歌,还有什么更能抒发我此时的心情?风儿,树影,水波,鸟鸣,哪个不与我为伴?
不觉中,月亮升了起来,依稀中还能看到几颗星星。鸟儿停止了鸣叫,进入了梦乡。
夜,静谧。
世人不了解我,不知我。但,有明月来映照。
第三篇
夜色越来越浓,远处的景色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林子愈加幽静,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撑起一片天。
忽然,有一阵山风呼啸而过,传来一阵隐约的乐声,随着山风传遍林子。瞧去,只见一位身着长衣的诗人静静地坐在古琴前,正弹着一首曲子。曲调变化很快,丝毫不像周围这僻静的环境,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时而急促,让本来平静的竹林变得好不热闹。一个个音符似乎被拆了开来,缠着风儿染上笛声,游遍树林。
他是那么陶醉,那么入神,仿佛身心都融入了这琴音中。他闭上眼睛,头摇晃起来,身子也不住摆动。这时,他似乎感觉还不够过瘾,又张开嘴巴,毫无顾忌地放声歌唱了起来。此时此刻,整片竹林乃至整个天地,都是他的家,他的舞台,他心灵的港湾。
那声音震得树叶子沙沙作响,天上的云朵也为此停下脚步。一下子,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也仿佛凝固。
林子深深,人迹罕至。只有诗人悠然的琴声和歌声久久回荡。是啊,在这世上,有谁懂得他的心思吗?没有回答。风吹散聚集的云朵,皎洁的明月露出她甜美的笑容,那银白色的光普照大地,整个视野都明亮起来。月光就这样钻出了云层,照亮了竹林也照亮了诗人,好不令人动容。
诗人抬起头,凝望着明月,不禁微笑着摇摇头,一边还用手捋了捋胡子。
月映着人,人也这般望着月……或许月就是他的知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