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Norwegian Wood》读后感1000字

《Norwegian Wood》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3 16:05:20
《Norwegian Wood》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3 16:05:20   小编:

《Norwegian Wood》是一部描写爱情与青春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渡边的情感纠葛。在书中,作者深刻描绘了青春期的迷茫与挣扎,以及爱情的复杂和真实。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爱情的伤感。

《Norwegian Wood》读后感(一)

村上春树,我看过图书馆奇谈,袭击面包店。因为装帧实在好看就入了。且听风吟在一个下午看着看着睡着了。Norwegian Wood是我看过的他的第四本书。 这种叙事风格,就是零零碎碎的,简简单单的,但是就是放不下。上课还不忙的时候总是随身带着,早课下课就在一瓯茶喝奶茶读。挨到最后一分钟跑进教室。午觉醒了坐在教室里看,等老师来。期末时,放下了一段时间。如今再拿起来还是顺顺利利地接上,好像还在一个月之前,时间流逝,了无痕迹。 一度我想,作家们风格迥异。但村上春树这本书平淡而不枯燥,大胆但不色情,好。 我有一个朋友,最爱的就是挪威的森林。我起初不懂而好奇。现在明白了。但不是最爱。最爱另有其书。 这本的翻译我认为非常好。查了一下,果然大家对这个译本反响都不错。有时我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非常之差,但是偶尔还令人惊喜。比如有的书翻译非常烂,我时常也能感受出来。但有的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评分很完蛋,我却很喜欢。 可是我高兴就行了。

1/3页

《Norwegian Wood》读后感(二)

没看过林翻译的版本,但是英文版行文简洁,好读。也正因为简洁直白,并不会觉得村上的文字多么的华丽,看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影响读者对作者风格的认识的(小声。)

在读到1/3时,出现了挪威的森林,心想总算点题了。但是读着读着就感觉有些标题党。在读到1/2时,偶尔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能说村上受到其启发,但他想表达的是类似的爱情吗?(然后燃冬的导演是不是读了村上拍出了燃冬…)

全书经常提到男主是多么的普通,Nagasawa(男主浪友)说男主和他一样,没有爱人的能力。然而他不像好友浪的纯粹,也无法像女主已故男友一样赴死,他卡在中间,普通人一般,迷茫的20岁。男主和浪友及其女友的三人局有点幻视《东京爱情故事》哈哈。。。

总的来说,这应该算是一本青春与亲密关系的书,在这之中有存在着欲望、社会规训和死亡的话题。说其青春疼痛或是青春文艺都有些片面。青春也不只是亲密关系,看完就不觉得这本书想表达爱情了。

在这些亲密关系和肉体的描写中,能感觉到作者想表达一种在迷茫的青春期时对想要变得不普通、美的追求。和男主接触的女性们各不相同,男主对她们的爱也不同。Naoko阴郁,Midori和Naoko一样目睹了家人的离世但性格活泼,还有温和的Hatsumi和已度过少女时代的Reiko。生来孤独,但最终无法忍受孤独,男主最后选择了Midori,何尝不是一种对“普通”的妥协。游离在众多不尽相同的“美”间选择走向一个。既是种妥协又是种失败。男主和Midori是爱情吗?看似纠葛300多页,也只是男主人生一阶段的结束。20岁的情爱是爱情吗?怎么定义爱情?细细追究的话,这可以是一生的话题。

读的第一本村上,一本感性十足的书。 not my type…不是说想表达的东西不好,而是阅读过程其实很平淡,最后两章甚至读的很累,切入点确实是很“小”很“私人”。

看得出来男主虽普通,却有着十分吸引女性的成熟的气质,情绪也稳定。但是全书没有很重要的内容让我觉得男主多么的优秀。不过会继续试试村上其他的作品。(顽强。

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三个人既可以是男主和Midori走向一边,Naoko一边。也可以是Naoko和Kizuki一边,男主一边…等等。毕竟男主总是陷入三角关系呢。。。

2/3页

《Norwegian Wood》读后感(三)

小学的时候其实就看了中文版,这么些年也有看村上春树的各种书,还算看得比较全,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必须要读但是又没有那么神的作家,而且也很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诺贝尔文学奖陪跑。但读完英文版才明白,原来我被林少华耽误了这么多年。英文版真的顺畅太多了,不仅语言上没有奇怪的味道,还更有人情味了,让我在这部作品中体会到了我多年前完全没有体会到的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准备把他的其他作品也补补英文版或者日文版了。

时隔这么多年再重读也感受到了非常多年纪小的时候感受不到的地方,从一个观察者猎奇者的角色变成了和书中几乎所有角色都能产生共鸣。好像是刻意为之,村上把渡边写成了一个非常greyish的角色,你读完了也无法picture出他的样子,他对于任何选择仿佛也都是水一般的态度,“怎样都可以”,我们看不到他用一副处世哲学和价值体系去引导或者限制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和永泽形成了对照。从很多意义上来说,渡边这个角色在当年的学生群体中很有代表性,在半个多世界之后的今天又显出了他的现实意义。

提到对照或者互文,不得不提直子和绿非常明显的这对。再次读感觉有点像RPG的故事结构,同一时间会深入了解一个女性角色,两条线呈螺旋式推进。再次读的时候,感觉两个人一方面更加真实且立体,另一方面又仿佛更加抽象化了。直子是那个黑灰色的死亡的化身,绿是,正如名字一样,是绿色的生命的化身,而渡边和我们就像《Vertigo》里一样,无法抑制地被死亡吸引,却又有向生的欲望。

提到欲望,小时候说实话,是把这书当作某种启蒙的。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对村上诟病的地方,总是写一些所谓平凡的男性成为女性savior或者destroyer的故事,特别是通过性达到——要不就是对女性某种enlightment,要不就是某种毁灭——但书中的男性总是可以以年少无知或者微量的自责作为逃脱。尽管我承认某些描写是故事情节需要的,但程度值得商榷,最后渡边和凉子的那段是否必要也值得讨论。其实真正像《红楼梦》这样讴歌并了解女性的男作家的作品,确实凤毛菱角吧。(有意思的是性和死亡经常是写在一起的,让我想起来《The Streetcar Named Desire》里面提到的how the opposite of death is not life, but desire.)

小时候也主要注意了感情线,但再读觉得,原来这本书其实那么社会性,那么根植于当时日本的时代背景,书中人物都是那个迷茫时代的缩影,和西方文学中beat generation有很多相似之处。

再读也惊叹于它的悲剧性,在大巴车上一边读一边忍不住地叹气。就像渡边最喜欢的书《The Great Gatsby》一样,这个故事是关于悲剧的不可预见性和悲剧的不可避免性的,也就是最“高级”的悲剧。故事的结尾看似uplifting,但很令人怀疑是否真的是积极的结尾,渡边真的会和绿start anew?还是还是会stuck,还是会go around in circles?

读的这个版本后面还有一些很好的discussion questions,很想跟学生探讨,but I don’t see myself teaching this book anytime soon.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