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的朋友》是一篇充满感慨和回忆的散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朋友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景和氛围。文章中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读后让人感触颇深。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一
门罗没有一篇小说是好概括梗概的,它们很复杂,看起来是这样——你以为这样,但实际层层剥开后,推翻的是你自以为是的偏见,“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她在采访时说。文本本身就是她小说最好的概括。弗兰岑试图概括她的创作,(返乡的女孩发现)她青少年时期的那个世界,正以其老派的礼仪风俗,坐在审判席上,对她所做的现代选择进行评断。仅仅是试着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活下去,就使她招致种种沉痛的失去和错位,使她造成伤害。 《我年轻时的朋友》,看似平铺直叙的一个结尾(以貌似百科全书的词条结束),改变了一切——那克制的礼貌,慌张的得体,只是故事的其中一面。门罗只是转向了故事的另一边,却具有撬动巨大冰川的力量。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二
阅读门罗可能只是巧合。
下面写的很乱。
第一篇《我年轻时的朋友》,“我”是个很让人迷惑的视角,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上帝视角,“我”是女主人公弗洛拉的朋友——“我“的母亲的女儿。”卡梅伦派“,嗯哼,是种象征?《五点》出轨篇,玛丽亚是故事中的故事。《门斯特河》看了两遍,这是有个人翻看报纸,根据从前的新闻,编的故事??有毒,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
腻烦了卡佛式的简洁,阅读门罗的小说有种小说就该是这样的感觉。有基本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人物,情节的转折,很多的说教,不像传统小说的说教,而是以人物的口吻讲的充满偏见的——意见?观点?文学作为艺术存在就好了。
小说的结构,其实是我不太愿意去了解的一块,太二十世纪了,好多二十世纪以前的小说我还没看过呢!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读门罗。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还在上初中,很快就要上高中,在杂志上看到门罗的逃离节选和解析。后来买了书,看不太懂,但是看了很多遍。大学之后开始慢慢补,大部分内容都是草草读过,很在意各种解读。听了颜择雅的播客,最近觉得懂了很多。第一篇小说实际上面对的问题是时代变迁导致的价值观撕裂,像是斯嘉丽站在菜园子里面想,妈教给她的那些东西,在当下完全不适用了。海伦死去了,因此她在斯嘉丽心中永远美丽,永远动人,永远完美,而“我”的妈妈一直在,因此她们之间曾经有过决裂。橘子那篇,指向的应该是一个类似于廊桥遗梦的困境,只是视角集中在男性那一方。他温柔,但也软弱,他不是一个能够撑起家庭的人。他给妻子机会是源于一种童话般的美好考量,但是妻子是现实的。他们的婚姻过去没有问题,现在也没有问题,将来更不会有问题。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四
但是她激烈的说,没有,从来没有。她说,我从来没有快乐过。
门罗的这本小说里有种浓郁的已婚中年妇女的气息,当然,文艺已婚中年妇女的气息,因着年轻无知的时候,渴望身份认同,草草的结了婚。然后,开始等待婚姻的崩坏,有些人原本是不清楚的,如同迅速的爱上一个人一样,倏的,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坏了……
男人的面孔都是符号化的,无论他怎样被描述,都是一种代号。你,或你,或他,是谁都不重要,爱上谁也不重要,甚至于爱上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婚姻中,莫可名状的疲倦。
啊~生活,连仅有的一点欢愉都要拿走了似的,那种深刻又无力的哀伤,弥漫开来,仿佛,仿佛我在森林深处看到的大雾,渗透到骨头里,冷,且无法看透。
非常喜欢那些出轨主妇的小片段,她们,貌似平静下来,生活里闪着光,那些假象,只有让人更深的坠落,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我跟Y先生说,我是个有点歇斯底里的中年妇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点,让我格外的喜欢这本书。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五
坐标单向空间,入秋的天气很好,午后非常适合读故事,找了喜欢的门罗作品来读。
《假发时间》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虽然标题是那个处理丈夫出轨的情节代号,实际上是两个小镇女孩的成长故事,从未成年一直到近五十岁。过程围绕男人,但其实并不关男人的事。
两个姑娘安妮塔和玛格特,家境差不多,所以两人能成为好朋友。但女生的友谊从来都是含有比较成分的(全世界都如此),安妮塔觉得玛格特家庭不体面而她本人却极力掩饰,玛虽外向较受欢迎但却没自己漂亮。通过比较的平衡性,才能彼此放心地成为朋友(张爱玲也描述过)。
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失落并不在于暗恋对象被朋友得手,而是证实自己没有朋友有魅力,被比下去了。得知玛格特成为丑闻女主角,安妮塔竟然会有羡慕之情,青春期女孩的情感就是这样,看不起又偷偷羡慕那些“坏女孩”。
当然,女孩们长大,对待爱情和家庭又完全不同。两种生活态度,无出意外所以无需细说。不过,我对安妮塔的代入感更强一点,“坏女孩”玛格特扔掉爱情换得的豪华生活,揭开来龙来,并不值得羡慕。
另外,这个故事里穿插着写到安妮塔的母亲,小心本分地生活,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憧憬自己可以做一次主角,渴望可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甚至也会嫉妒女儿或女儿的朋友,不可思议,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就是女人呀,即使成为了妈妈、祖母,也仍然是女人。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六
威廉·福克纳以来,小说家大多专注于经营一处想象的地方,比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同样,艾丽丝·门罗,这位二零一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终生所写的,始终是小城中的女人,以至于不耐心的读者难免生疑,门罗是否在自我重复。小说终究是一门理解和阐释的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至于人这般复杂的生物,即便穷尽此生,能说洞察者仍少之又少。因此,缺乏野心的门罗,其实有着大大的野心。
门罗以中、短篇小说——在英语中都是“stories”,区别于长篇小说“novel”——闻名于世,而熟悉它们与长篇小说的区别的读者,想必对两种体裁的书写要求了然于胸。中、短篇小说,不同于可以文火慢炖的长篇小说,煎炒膨胀,考察的尽是分分钟的功夫,一旦火候不到位,或是过度,再好的题材、再好的原型人物,只怕都付诸流水。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作家人数众多,而堪称中、短篇小说的圣手或大家,寥寥无几,十个指头能够数清。
自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起,门罗便致力于塑造她的那座小城,各式各样女人生活其中。小城不甚繁华,却也不至于太显破败,但大抵默默无闻。而在《我年轻时的朋友》中,门罗仍没有走出这座小城,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同样如此。无论是忍让一生、受辱一生的弗洛拉(《我年轻时的朋友》),还是不知违背伦理的爱恋终将走向何处的布兰达(《五点》),抑或是为本地报纸所“窥伺”、真实生活永远成谜的女诗人阿尔梅达·罗斯(《门斯特河》),她们都把自己的命运同小城栓在了一起。
小城的水土、气候,以及人情,毫无疑问滋养了她们,如烤肉、冷冻鱼和蔬菜养育了黑兹尔、安托瓦内特(《抓住我,别让我走》),如烤土豆、烤猪肉总是芭芭拉饭桌上的佳肴(《橘子和苹果》),喜欢食用“特制午饭”——脱脂牛奶、麦芽,以及“在搅拌机里打碎的香蕉”的琼(《善良和怜悯》)。但小城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她们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记忆的要素,尽管这份记忆,并非纯粹充满愉悦和笑声;子女与父母、丈夫与妻子、朋友与朋友,一边结成亲密关系甚至越过界限,一边不断相互产生摩擦。
而与此同时,小城又构成了对她们的限制因素,不止在于地理意义层面,还在于,它让她们的人生选择,变得极其单一、乏味、充满悔恨,不堪承受。无论是恋爱,还是择偶、结婚、生育,她们都被束缚在甚是有限的范围内,同时还最容易遭受舆论的指摘,比如《门斯特河》中的阿尔梅达·罗斯。偶然的不伦恋爱(如《五点》中那般)能够带给她们的,只是暂时的沉醉与享乐,终究无法将自我完全托付,直至下一次轮回重新上演。
过度强调小城带来的劣势是危险的,夸大它的滋养功能,同样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城,繁华都市,抑或乡村世界,都有自己内在固有的对立属性,生活其中的人们,大多难以避开。因此,小城之小,恰恰成就了门罗的朴素试验:对人性深度的发掘。她们,不是歇斯底里的女性,与常人一般有着平淡的愿望、羞涩的心理,同时还富有对获得救赎的渴望,尽管坚硬的现实永远让她们碰得头破血流,自己哂笑自己。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七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公布后,“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引起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西部》2014年第1期“周边”栏目为读者精心打造了“门罗小辑”, 刊有艾丽丝•门罗1990年发表的、被她本人评价为“来自心灵最深处”的短篇小说《青年时代的朋友》,两篇关于门罗的访谈,以及门罗50岁那年写的中国游记,另有赵庆庆撰写的门罗漫记《像海狸一样勤奋和坚守》。
瑞典文学院认为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情节细腻、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青年时代的朋友》完美地阐释、印证了这一评价。它的奇妙之处还在于,通过讲述两次遭人遗弃的弗劳拉在一位朋友心目中的回忆,这位朋友的叙述也受到自己的女儿对弗劳拉看法的影响,使得弗劳拉悲伤的故事投射出这对母女的思想和情感。母亲眼中的弗劳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忍受背叛和不忠,一个一再宽容和退让、从不抱怨的人”,她愉快地做着一样样活计,打扫房间,清理牛棚,十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妹妹。之后,妹妹病故后,前未婚夫、妹夫罗伯特竟出人意料地与一位自负的护士结了婚,并最终完全拥有了格里夫斯农场。弗劳拉被迫搬离自己的家园,但并没有心生怨怼,反而对罗伯特夫妇满心关怀。
而在女儿的故事中,弗劳拉却成了一个邪恶的人物。因为在女儿看来,弗劳拉吃了苦头反以自己的宽容为欢喜,并暗中察看着妹妹埃利生活的不幸,以相隔一墙的妹妹夫妇的痛苦取乐。最终,弗劳拉被不知羞耻的护士夺去家园,默默死去。
艾丽丝•门罗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这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她将真实的“弗劳拉”隐含在朋友母女两代人对 “爱与情”的观点中,对婚姻之外的男女之情,母亲那一代人觉得表示反感和义愤才算合乎情理,而女儿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却强烈执着,即使埃利的灾难也无法打消她对爱情的追求。
《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门罗的小说总是清醒地认识到认知能力的主观性,以及记忆对现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朋友》中的母女二人对弗劳拉的认知,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上的冲突,也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多次描述记忆对现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影响:女儿在梦中和已去世几十年、关系紧张的母亲相互达成谅解;在母亲的回忆中正当年的弗劳拉精神焕发的形象多次在读者眼前重现;女儿忆弗劳拉后,幻想出自己与离开家园的弗劳拉在小镇上相遇,她与弗劳拉交谈,甚至看到弗劳拉“微笑中有一丝嘲弄和微微自持的怨恨和厌倦”。
门罗叙事独具匠心之处还在于,打乱时空的顺序,却能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几笔勾勒出所有人物的的生平,没有预设的伏笔,转折却也不显突兀,尽显“命运”的不确定性。就是在这种种不确定中,人的心灵却被照得通透。
《青年时代的朋友》中,门罗尽力写出每个人心中的真相,试图弄明白“不幸的事”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这也佐证了门罗在访谈中所言:“作家就是花费生命去澄清事件,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让他人去读。”于我们读者,所要达到的效果,便是叩问自己对人与事的认知。(文章为原创)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八
很喜欢其中带有“想象”的几篇。
《我年轻时的朋友》是“我”对母亲年轻时某个朋友(弗洛拉)的想象。
母亲的描述中,弗洛拉是一个奉行苦行、牺牲的人,未婚夫(罗伯特)和自己的妹妹(埃莉)结婚了、罗伯特和埃莉分到的房子的部分更加现代舒适、埃莉生病后对弗洛拉的依赖和恶语、埃莉死后罗伯特和照顾埃莉的护士(奥德丽·阿特金森)又在一起。这些事情的发生令母亲都为弗洛拉抱不平,但弗洛拉却平和对待,导致母亲不再与弗洛拉通信来往。而“我”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却不同,“我”认为这段故事充满着母亲对弗洛拉的美好想象,却不曾触及弗洛拉的欲望——在母亲的故事里“她无视性”。“我”的想象中,弗洛拉是黑暗的,蔫坏的,“性的力量和平庸的贪婪降住了她”,最终她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主宰;“我”还讨厌罗伯特,“我”认为在母亲的讲述中沉默寡言的罗伯特才是埃莉、弗洛拉悲剧的罪魁祸首。
故事中的“我”对弗洛拉的想象,其实是“我”站在“我”这个年代对母亲那个年代的想象,“我”似乎是对母亲遭受痛苦而不抱怨地承受这一特质非常痛苦,所以想象了一个母亲的朋友的黑暗面。但是“我”最终似乎也意识到,“我”的这种想象并不能帮助“我”理解母亲,也不能帮助母亲解放自己,而母亲实际上有自己面对命运的态度:
《门斯特河》是“我”对挨在一起的墓碑上的陌生人之间故事的想象。
在这段想象里(也有真实的部分),阿尔梅达是女诗人,贾维斯是生意人。他们之间产生了对话、交谈、交集。但是他们是不同的人。看看盐井,女诗人想的是“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生意人想的却是“有可能”,转头又说起自己的产业。面对门外被暴打的女人,女诗人做的是行动,去求救,在以为女人死去的时候懊悔自己没有早点为她求救,生意人却无动于衷,甚至在事情结束后想的是“他被她散开的头发吸引——有点过早地发白,但是浓密柔软——她通红的脸,她单薄的衣服,只有丈夫能看到这些。还有她的鲁莽、她的焦虑、她的愚蠢,以及她的需求?”
想象陌生人的故事是虚构,也是自我无聊生活的重构,“在时间的细流中找到一丝联系,把一件事情从垃圾中拯救出来”。
《善良与怜悯》描写了深爱母亲、但被母亲的光芒掩盖、又被母亲的重病折磨的女儿(埃夫里尔)与母亲(芭芭拉)之间的关系。其中埃夫里尔想象自己在船上杀死母亲、给母亲海葬的部分实在是太真实、太残忍、又太无奈了。
《五点》写的是布兰达如何对“出轨”对象尼尔失去感情的故事。在尼尔讲他成长的地方男孩们欺侮玛丽亚的故事之前,布兰达对尼尔的到来如此期待;但在知道玛丽亚的故事后,布兰达将尼尔与自己的丈夫科尼利尔斯等同(表现是提出了在荷兰语中,科尼利尔斯会被称为尼尔)。《抓住我,别让我走》写的是黑兹尔在丈夫杰克死后去丈夫生长的轨迹探寻丈夫生活的故事。(有点没太get)《各不相同》是乔治亚与年轻时的朋友玛雅的故事,两人因玛雅和乔治亚当时的情夫迈尔斯在一起而决裂,玛雅死后乔治亚与玛雅的丈夫的雷诺德聚会回忆这些故事。《假发时间》是年轻时的好友安妮塔、玛格特重新联系后一起回忆自己的友情的故事,是温馨、浪漫、开心。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篇九
《我年轻时的朋友》
母亲年轻时的朋友弗洛拉,受到两次背叛:未婚夫把自己的小妹妹搞大了肚子无奈娶了她,未婚夫在小妹妹死后又娶了陪护的护士,并且住在她的房子的另一半空间里。弗洛拉没有愤恨过这两次背叛。如果把弗洛拉的故事写成小说,在母亲的叙述中,她倾向于把她塑造成一个宽厚的、谅解一切、带宗教宽宥的女人。而在“我”的叙述中,我想把她黑暗的、性欲、冷和凌厉的东西写出来。
这篇小说甚至可以瞥见一丝门罗小说的艺术观念。
《五点》
布兰达和自家小店的合同工尼尔鲍尔发展婚外情,尼尔向她说起自己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帮父母杂货店代理看店的女孩玛利亚,偷钱让一群男孩和自己发生关系,事情渐渐变得不可收拾,这群男孩开始敲诈勒索玛利亚,后者几乎偷空了自家所有的积蓄。
布兰达追问尼尔有没有参与,尼尔承认,自家从她那里拿过四十块钱——自己的兄弟拿得更多,他现在已经是一个体面严肃的公职人员了。
布兰达原本迷恋尼尔的青春、肉体和气息,但是知道了这个污点,她开始厌恶她,就像厌恶自己的丈夫一样。他曾经也在一件事/一个瞬间表现出极大的恶:他说,如果自己有一个残疾的孩子,一定会抛弃ta。
我觉得门罗的小说是围绕一场核心的“事件”展开的,比如那场“敲诈”。除此之外,这篇里也含有“对位”——也是她常用的写法。布兰达在玛利亚身上,其实看到自己女儿的影子,她也会帮家里看店,年龄也与当年的布兰达相仿。
《善良与怜悯》
这一篇非常有诗性。发生在一艘航行在北大西洋的船上,一群背负心事的人在这里萍水相逢。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埃夫里尔和芭格丝(母亲即将命不久矣),一个丈夫出轨出门散心的中年女性珍妮,一个教授和他年轻的妻子,一个船长。重点不是在这艘船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背负的往事。船长讲述了他目睹或编纂的一个故事,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妹曾经也在这艘船上,姐姐突发心脏病去世,妹妹和船长一起为她举行了海葬——用床单包裹她的尸体扔下大海,这个故事疗愈了处于同样愧疚中的女儿埃夫里尔。
航船是一种例外状态,这群人都想超越日常生活限定的伦理状态,到一种流动和不定之中;在航船到港之后,人们下船然后一拍两散,又投入到生活中。
《冰的照片》
这一篇的名字是这样来的:一个住在加拿大的丧偶牧师,老男人,即将搬到明媚的夏威夷再婚,他为了留下纪念,拍下了冰的照片。还有一个人物是卡琳,他的信众,嫁给一个酗酒的男人,儿子在风雪之夜得脑膜炎死了。卡琳为牧师操办各种搬家的事宜,带着对他要远走的嫉妒,对他要跳出滞涩绝望生活的嫉妒。但她其实也不必嫉妒,因为他三星期之后就会死于一场轮船事故 。
《门斯特河》
这一篇的写法比较特别,外层的故事是“我”去寻找一个女诗人阿尔梅达的身世和往昔,内层是阿尔梅达的一小段生活和经历,她和矿商,也是她的邻居贾维斯的往事,贾维斯如何对待一个在她家门口喝醉如尸体的女人。
这一篇非常特别,由各种文体拼贴起来,寻常的小说文体、阿尔梅达创作的诗歌文体、新闻报道文体、出版物的文案等等。小说负责讲述事件,诗歌揭示阿尔梅达精神的世界,新闻报道告诉我们横跨几十年之后人物的最终结局。
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诗人,出版一些微不足道的作品,然后就有一个人在很多年之后,寻着这些线索来了解她、理解她、探访她的墓地。——文本和人生的互证,在浩渺的世界里,留下一些线索和痕迹,这也就是写作的一部分意义吧
“我觉得除我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其他活着的人会知晓这个和其中的关联。我将是最后一个人。但或许也不一定。人是好奇的。至少有些人是。他们会想要洞察世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他们会把事情联系起来。他们带着笔记本四处游荡,刮下墓碑上的泥土,看微型胶卷,只渴望在时间的细流中找到一丝联系,把一件事情从垃圾中拯救出来。”
我觉得加拿大/美国这种国土很广大的国家,有很多基于地方/小镇/社区的组织,这一篇里的诗人就是一个地方作家,她的事迹也就只存在于地方报纸上,但也留下了痕迹。也就是在国家和个体之间,还有一个地方/社区的缓冲地带。我们国家其实也有很悠久的记录地方志的传统,但是在某段时间之后,相当于打碎了这个组织,所有人变成了流离的分子,只有“国家”和“个体”,这种散沙一般的个体就没有像阿尔梅达一样留下痕迹的机会了。
《橘子和苹果》
这一篇写的是一个男人,怀疑自己的妻子和邻居男人(很帅)搞婚外情,他用各种细节作为自己的证据,但最后也没有明白地交代,到底有没有真的出轨。
《哦,有什么好处?》
一个女性从小地方出走-归来的故事,时间跨度横越几十年,她看见故土和故人的迂守,也看到他们的恻隐和平静。
我觉得这一篇相较其他篇来说比较单薄,或者说比较简单。
《各不相同》
这篇主要是写两个女性玛雅和乔安娜的友谊,她们因为各自丈夫的关系结成好友,但又因为其中一个人乔安娜的外遇事件闹掰,很多年都没联系。再次得知消息的时候,玛雅已经去世了,乔安娜遗憾地回忆了她们的友谊和矛盾。
很好玩的是,乔安娜的创意写作课老师(也是她后来的新伴侣)教她:写小说不要想写太多东西,要精简枝干,知道你自己最想告诉读者什么。但事实上,门罗写小说不是这样子的,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复杂缠绕的情愫。
我的情感还没有细腻到这一步,所以我有些困惑,为啥在乔安娜的外遇迈尔斯去找玛雅说话之后,她们两个友谊就中断了
《假发时间》
一出荒诞不经的喜剧,发生在离开小地方出走的女性和留守的女性。玛格特、安妮塔,两位少女时代形影不离的朋友,玛格特早熟、懂得动用自己的性别魅力,安妮塔稍微木讷、书呆子气,后来毅然离婚攻读学位去了。玛格特在十几岁的时候与校车司机鲁埃尔相恋,后者抛弃了自己堕胎三次、不育的外国妻子和她结婚。在很多年后,鲁埃尔故伎重演,用当年出轨玛格特的手段、场景,试图再次出轨一个小女生——他们的保姆拉娜。玛格特戴上假发、乔装打扮,现场撞破鲁埃尔的行径,自此之后,只要鲁埃尔再犯事,玛格特就会说“假发时间”——把那个让他耻辱、尴尬的时刻抛到他眼前,让他服软。门罗不带任何道德色彩、不用任何判断的词语和句子写这出闹剧,诙谐的表象之下,是隐藏在各个人身上的命运悲剧。
书摘:
安妮塔有种感觉,她母亲对她发火不仅是因为她和玛格特这样不自重的女孩交朋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感觉母亲和她意识到了一样的问题——安妮塔不仅仅是被玛格特忽视、不理会、不尊重,同时生活也待她如此。她母亲难道没有愤怒失望吗,安妮塔不是被上天选中的那个人,没有被戏剧性包围,没有成为一个女人,被生活的巨浪席卷。她永远都不会承认。安妮塔也不会承认她感到巨大的失败。她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而玛格特突然知道了很多,背叛了她。
我们有力量,安妮塔想。当你充满恐惧和期待时,便拥有了转换的力量——你的生命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不重大的。你从没想过会失去那种力量,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拥有。
《抓住我,别让我走》
这一篇比较隐晦,黑兹尔不远万里寻访已经离世的丈夫,在二战时驻扎过的小村子,他在那里与酒店老板的女儿有过一段恋情。这个故事隐含的矛盾是是否被承认,丈夫杰克在战后一再讲起自己当年的经历和传奇(即使在当地有了婚外恋情,也毫不避讳妻子,当作故事的一部分讲述),但事隔多年之后,黑兹尔真的到了当地去追访,却发现杰克浓墨重彩讲述的经历,对当事人来说只是像记忆里的浮油一样,轻薄、容易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