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范文2篇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范文第1篇:亲情去哪儿了
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和春晚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给我们的感受不同,但给我的思考却是相同的,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今社会,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了,享受天伦已经变得奢侈了,亲情似乎远离,亲情到底去哪儿了?
首先,为了所谓的大好前程,许多人毅然远走他乡,奔向经济繁华的都市乃至到国外谋求出路,与父母长期分别,“空巢老人”这个群体随之产生。出门在外的他们总是觉得工作太忙,根本无暇顾及父母,甚至春节的团圆也也被放弃,一个敷衍的电话,一笔不菲的汇款,于是亲情变成了冷冰冰的义务,割不断,却越来越淡。而“留守儿童”同样是缺少亲情抚慰的一个群体,父母的离开,出发点似乎是爱,然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孤独成长,有的性格变得孤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亲情的离开,于老于小都是心中的痛。
分离使亲情淡泊,然相聚似乎也难让亲情回归原本的情味。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继问世,于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把交流的对象换成了网络,有些孩子在百忙之中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也不是帮父母做做家务,陪父母聊聊天,享受享受空巢父母期盼已久的天伦之乐,而是成为“低头一族”,享受网络的刺激,不知不觉,又要与父母离别。有人讽刺说:孩子回家,只是换了个玩手机的地方而已。虚幻的网络世界似乎在逐渐替代亲情的世界,亲情尚处在劣势。“空巢老人”是寂寞孤独的,虽然很多的社会关爱会让他们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但精神的主要援助应该是亲情,所以,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
幸运的是,人们逐渐意识到亲情缺失的可怕并开始设法弥补。“常回家看看”已被写入法律条文,老人的身边开始有了子女的照顾,享受到了天伦的快乐;为农民工的孩子解决上学问题,一只只“候鸟”飞到了父母的身边,享受父母温暖的爱护。是啊,我们需要亲情的安抚,当我们停下脚步反思“亲情去哪儿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享受维护好那份亲情。如果不这样,那人生便有巨大的缺憾。
亲情去哪儿去了,亲情正走在回归的途中。
(45分以上)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范文2篇:桂花去哪儿了
又是一年元宵节,又是一个团圆的时节,望着桌上热腾腾的汤圆,我又想起了当年那一碗飘香的桂花汤圆。
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由于是四代单传,备受家人的宠爱,所以,我的童年是无比快乐了,而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更是让我的童年芳香四溢。
记得那年秋天,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开了花,那期间,香飘满屋,然数日不到,太奶奶便把那花香连同我的享受装进了她的簸箕里。我自是不肯,每天缠着太奶奶还我那花和那香,太奶奶被缠得不耐烦,只得哄着我说:“别急,过年了做桂花汤圆给你吃,香死你!”
“有桂花香吗?”
“有……有……”
于是便日思夜想着盼过年,只记得腊八之后的各种好吃的都尝了一遍,心中却仍盼着元宵时的桂花汤圆。熬啊熬,过年时走亲访友时都心不在焉,每天都要问太奶奶一遍:“什么时候吃桂花汤圆啊?”“快了,快了。”太奶奶总是这么说。
终于元宵节到了,那天早晨,刚醒来就闻到院子里一阵阵的桂花香,兴冲冲地跑下床,便看到父亲与爷爷正在兴致勃勃地包着汤圆,太奶奶便端着装满桂花的小罐子在一旁看着,见我来了,拿掉盖子,让我闻闻,想起一时扑鼻,我伸出手想抓一把,太奶奶一闪,轻轻拍开我的手……“小馋猫,就知道吃。”
我欢天喜地的端着坐到一旁去吃了,刚用勺子舀起一个,那汤圆就像要滑落了一般,我连忙塞进嘴里,却入口即化,汤圆馅夹着桂花香在我嘴里膨胀开来,差点没把舌头咬了。后来只感觉元宵一天的爆竹都是悦耳的,月亮也无比的圆。
七岁那年,我回到城里读书了,离开了我的桂花树,也离开了疼爱我的太奶奶,但我们梦里却经常桂花飘香。
读初一那年,因为太奶奶生病,我随父母去看望,还没到村子了,就已经感受了这里的变化,村口的大榕树已经没有了,据说有人出高价买走了,种到一个什么开发区去了,而村子背后的那片林子也已经是被一幢幢小洋楼取代了,因为那是地基,所以建上房子才是真正的用处。而令我安慰的是,太奶奶院子里的桂树还在,因为太奶奶替我守着。
再一次回到老家之时,已经五年之后,太奶奶也已经移居到了相框里,因为没有了守护,院子里的两颗桂树早已被人移走了,是有人出钱买走的,爷爷拿到钱时,脸上是满足的。
又是一年元宵时,吃着酒店里服务员精心雕制端上来的桂花汤圆,我却一点也不感觉到香了。窗外的月亮也总感觉少了个角,望着不远处老屋里桂树曾经栽过的泥土,心中不禁想到:
桂花啊!你去——哪儿了?(45分以上)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解读及审题立意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小作文材料解读及范文3篇
第二篇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解读及审题立意
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
亲自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以其平实接地气的风格,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人民日报》作出评论:“说到底,是因为节目中体现的浓浓亲情让人心存暖意,点燃了人们心中回归家庭的渴求。”
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人的内疚之情,在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
“去哪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
请以“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不能填“爸爸”或“时间”),使题目完整。
2.写记叙文或议论文。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材料解读:
第一则材料中“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点燃人们心中的渴求”,实际是人们开始对亲情的归宿有了反思或思考。
第二则材料中,《时间去哪儿了》“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人的内疚之情,在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时间的流逝、亲人老去的反思和思考。
提示语“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中同样点明了“思考”以及思考的范围。
二模考试大作文审题立意
(一)切合题意
总原则:美好的、人们所期盼的、本应或原本存在的,只是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里缺失或正在流逝。
具体分类:
1.自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鸣声等
2.人生:梦想、理想、个性、青春、童年、血性、意气等
3.社会:责任、诚信、担当、善心、公正、公信力、经典、国学等。
1.立意切合,但写作过程中,只对现象进行罗列,而没有探究,没有思考的。(30分以下)
2.不围绕标题行文,只把标题中的词语当作话题,进行写作或套作。(30分以下)
3.随性而聊,材料与观点不符。(30分以下)
4.文体特征不清晰的,文体杂糅的。(30分以下)
5.记叙文与议论文文体不分高下,但如果写记叙文,必须有意蕴、有观点的升华,只简单叙述过程的。(30分以下,)
(二)偏离题意
一、就事说事,新闻链接的或播报的。
1.马航飞机去哪儿去了?
2.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哪儿去了?
30分以下给分,但有反思、有提升的,可酌情加分。
二、没有实质性指向的,话题过大的。
1.自然哪儿去了?
2.环境哪儿去了?
3.汉字哪儿去了?
30分以下给分,但有论证过程中又能具体分析、反思,可酌情加分。
篇章字数:
结构完整,字数700字以上,正常给分。
结构不完整的:
1.600字—7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600字以下,少于30分。
3.400字以下,少于20分。
4.文段中使用“伪排比句式”,与观点材料联系不紧的,视为无效文字。
其它事项:
1.完全套作,15分以下给分;
2.抄袭阅读材料或其他文章的(有据),10分以下给分;
3.没有标题,扣2分;
4.错别字,1字扣1分,不重复扣分,扣完5分即止。
文章等级:一类文章:45分——50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二类文章:40分——44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三类文章:35分——39分(基本切合题旨,有论据,有适当的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四类文章:30分——34分(基本切合题旨,有论据,缺乏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五类文章:0分——29分(完全不切题,文体特征不清楚等)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大作文优秀范文2篇
2014届南昌高三二模考试小作文材料解读及范文3篇
第三篇
2015南昌市高三语文调研考试作文解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静静地看着,老人竿起竿落,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一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你为什么不要?”小孩答道:“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要了这篓鱼,没多久就会吃完,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听了孩子的话,老人指了指手里钓竿,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啊,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解题:
关键词:钓竿、可不是完全靠它
钓竿:喻指工具设备等。
可不是完全靠它:经验、技能、机遇、智慧、耐心、心态等。
句子关系: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两句话之间隐含递进关系
立意:
切合题旨:
观点明确,立论深刻,思维缜密,层次清晰
能够阐明两者之间关系
例如:
(1)虽可假于物,更需己之长
(2)贵在能而非在器
(3)“钓竿”诚可贵,“方法”价更高。
符合题旨:
符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没有论述两者之间关系
例如:
(1)钓鱼之法
(2)要靠(后天的能力、努力、心态)
(3)要靠(经验、技能、机遇、智慧、耐心)
偏离题旨:
内容浮泛,立意肤浅,言不由衷,信马由缰
偏离题意,及格线(36分)以下;
1.不关涉材料
2.泛谈成功、创新等
例如
(1)成功需奋斗努力
(2)成功不可复制
(3)自己动手(从小孩角度)
(4)天真的后果
不合题旨
转移论题,逻辑紊乱,胡乱嫁接,肆意拼凑
完全离题30分以下;扩写、续写15-25分
结构:
结构完整,字数800字以上,正常给分。
结构不完整的:
1.700字—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700字以下,少于36分。
3.400字以下,少于20分。
论据方面:
(1)论据准确、充分、有时代感
(2)论据不足
(3)全文大篇幅古代事例
(4)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注意分辨将材料和观点牵强勾连现象),视为无效字数
(5)注意区分准确的类比材料和无病呻吟的宿构语段
赋分要求:
一类卷:54分—60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二类卷:48分—53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三类卷:42分—47分(基本符合题旨,有论据,有适当的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四类卷:36分—41分(基本符合题旨,有论据,缺乏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五类卷:0分—35分(完全不切题,文体特征不清楚等)
其他扣分说明:
1.完全套作,18分以下给分;
2.抄袭阅读材料或其他文章的(有据),10分以下给分;
3.没有标题,扣2分;
4.语言不流畅,错别字较多的,酌情扣分,扣满6分为止。
5.字数不足:700字—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700字以下,少于36分。
400字以下,少于20分。
第四篇
同样是搭乘缆车赏景,有人体会到了轻松游览极目楚天的乐趣,有人缆车摇摇晃晃,令人提心吊胆的恐惧,还有人认为缆车缩短了人欣赏美景的时间,令人遗憾。缆车无疑是现代科技的典型代表,受到游客褒贬不一的评价。其实,科技既能帮助我们发现美,又能阻止我们感受美。只有合理驭剑,趋利避害,才能不为双刃所伤。
无可厚非,缆车的出现为减轻游客的疲劳,帮助观者接触、欣赏那些原本难以触碰的美提供了可能。也使旅游景区能够承载更大的游客量,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便捷意味着高速,原来需要细细品味的美只能走马观花,降低了感受的质量。同时,高速就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后果比预想的要可怕得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游客在乘坐缆车时担惊受怕,无法定下心来好好把玩美景。可见,缆车受到的赞誉和诟病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尤其在高科技和新生事物领域表现的极为突出。当我们声称科技的发展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世界,加速人们奔向美好新生活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废水废气,网络传播造成了大批网络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更别提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这些案例给科技发展的高速、便捷之说结实的打了一个耳光。由此可见,科技发展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并不像说的那样完美无缺。如果它的利远大于弊的话,或许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一旦他的弊,包括一些潜在的危险过甚,可能会将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合理驾驭这把双刃剑就显得尤为重要。
拿不久前流行的“APEC”作例,首都一反常态的干净与整洁,天空出人意料的一碧如洗,给各国首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不明就里者不清楚,这是多地同时限号,首都怀柔郊区猛种万株植物的功效。国家把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了世界,又为什么不向着这个方向更常态化的推行政策,推动变革呢?其实,如何趋利避害,困难不在做法而在方向,只要人们深刻理解利弊所在,方法总比困难多。
缆车太快,我们不妨合理限速,以保障游客足够的观赏时间。缆车太晃,科学家的智慧足以提高其舒适性。总之,晓明利害之后,我们可以对科技作适当的修改和创新,毕竟人性化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合理驭剑,才能不为双刃所伤。
第五篇
2015年南昌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议论和感慨。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
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一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方面
一、切合题旨:
观点明确,立论深刻,思维缜密,层次清晰,
能够阐明两者之间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可从两个角度来立意:
(一)从缆车的角度
例如(1)合理驭剑,不为双刃所伤
(2)缆车观景(某种载体)有利有弊
(二)从游人的角度(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1)心态各异,景致不同
(2)角度不同,世界不同
二、符合题旨:
符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例如:
(1)心态决定你的感受
(2)境由心生
(3)立足自身,择路而行
(4)找适合的方式,赏最美的风景
(5)正确对待事物的利与弊
三、基本符合题旨:(41-36分)
1.没有综合理解材料提炼观点
2.只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来立意,如泛谈美景、缆车、快慢、胆怯等等。
例如:(1)徘徊胆怯,不如大胆超越
(2)放慢脚步,细观美景
(3)一“缆”众山小
(4)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风景
(5)美景无处不在
四、不合题旨(30以下)
转移论题,胡乱嫁接,肆意拼凑,文体不明,与材料无关的观点都视为不合题旨。
例如:
“听听多面之词”“漫步人生路”“靠自己去攀登”“”冰封夕阳”“成功没有捷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勇开道,细心前行”等。
扩写、续写材料的作文20分以下。
第六篇
2017年全国卷三语文作文试题解析_2017全国3卷高考作文立意点评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第七篇
2017年南昌城区高中招生录取日程安排表
《南昌市2017年城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日程安排表》也于日前公布。
日程安排
6月9日至11日:安排中考志愿模拟网报(不作为录取依据);
6月17日至19日:中招文化考试(发放志愿填报密码卡);
6月19日至21日:部分城区普通高中特长班(生)招生学校二次组织特长班(生)招生报名测试;
6月22日:部分城区普通高中特长班(生)招生学校将二次专业测试入闱考生名单和测试成绩报南昌市教育考试院。
6月23日至25日: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
6月22日至29日:集中网上评卷;
7月3日:9时公布中考成绩,下午学校开始查分登记;
7月3日-4日:学校查分登记并网上上报至市教育考试院(7月4日16:00截止);
7月6日至25日:分时段分批次进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工作;
7月26日:全面结束录取工作。
第八篇
2017年全国2卷地区高考分数线预测_全国卷2高考分数线预测一本
使用全国2卷的省份有哪些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2017年全国II卷一本录取分数线预测
提示:由于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全国II卷分数线
以上《2017年全国II卷一本线预测》是根据高考历年的分数线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