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嘘托邦的读后感大全

嘘托邦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9 12:55:17
嘘托邦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9 12:55:17   小编:

《嘘托邦》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乌托邦社会,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荒谬现象。小说中的角色生活在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却充满了虚伪、矛盾和不公。读后让人深思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引发对人性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嘘托邦读后感(一)

甫看見目錄,已被吸引住:

象之篇 遇見圖像,向「噓托邦」

音之篇 遇見聲音,迎「虛托邦」

有之篇 有「餘」,天地之母

無之篇 無「餘」,天地之始

一句句,像一記記轟隆隆的鼓聲

砰.砰.砰.砰

揭開了《噓托邦》的序幕

《噓托邦》

是一首古老而深沈的歌謠

是飄浮在海洋中靈魂們的吶喊

是充滿神靈魔幻的music MTV

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哲思藝術小說家

從心谷發出的呼嘯

小說家遊走於一幅幅藝術畫作之間,

苦命天才弗裡德裡希《雲霧中的漫遊者》、戀人都在天空飛翔的夏加爾畫作、作者揮著魔法棒,嘉靖五彩魚藻紋大罐化成沖天虹彩、還有千千萬萬群星的文字…

小說家在詩、散文、散文詩、 小說、藝術批評、詩學論說中,甚至自己的互文中,著魔似的像奧地利畫家、雕刻家、藝術家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百水先生設計的那些色彩斑斕、打破常規的奇幻建築物般,築構起奇異的小說——《噓托邦》。

嘘托邦读后感(二)

绘画、雕塑和装置品等是书里一个重要维度,汇总贴出来供大家参看。

云雾中的漫游者

被向下的向上体

贝尼尼:圣特蕾莎的狂喜

圣马太蒙召

鲁索洛 雾的坚固性

雷东 独眼巨人

吹笛子的男孩

大使们

星月夜

达利 原子的丽达

哈默休伊 室内

丁观鹏 是一是二图

伦勃朗 犹太新娘

安格尔 荷马礼赞

基里柯 尤利西斯归来

纽曼的“拉链”

塞尚 圣维克多山

丽塔看到这天灰蒙蒙的,所有人都戴着防毒面具生活,生活条件好点的戴的防毒面具品质稍微好点,如此而已。她要去的圣维克多山,正好是在法国境内,这里应该离法国并不远。幸好她出来了,假如她还被困在海底城里的话,那她不是得待到猴年马月

嘘托邦读后感(三)

语言来自呼吸,呼吸来自生命。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嘘托邦》有点像一个宏观的艺术评论,写作者写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把它变成了一个大文化批判的艺术评论,“评论”对象是人类艺术作为“二战后艺术”的从“精神废墟”到“新人类意识”的历程当中的种种类类艺术作品;加上它又以小说这样一种混合文体的创作方式出现,所以它是一个相当实验、先锋的文学创作的文本。

且看《嘘托邦》到底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

1)“霍拉沙漠”的人类记忆

最简单的介绍就是书中内容本身,一幕幕探险、传奇的故事⋯⋯看到一些人在大沙漠里挣扎,死亡与新生、寻找与迷失⋯⋯霍拉沙漠中人一次又一次迷失在图像(名画的串连)与声音(马奈的《吹笛子的男孩》吹出的笛音和书中的“纳音”等)的镜像,然后找到他们的内心画面和心声,那既是源自于他们内心的体验,也是他们一个个独特的“艺术语言”,然后走出霍拉沙漠(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笔下的khôra是与药、延异、痕迹、重述等并列的解构主义概念,此“空间”由此成为《蒂迈欧》之人类意识、宇宙生成的条件)。

柏拉图《蒂迈欧篇》式的“蒂迈欧之眼”(书中有意与哈托尔之眼联系起来的猫头鹰的第三只眼),一切先验而又先验的存在,构成《嘘托邦》从现代经验的文化根基深处开始互文叙述的实验风格。关于“蒂迈欧之眼”,《嘘托邦》真的映出了眼中的所见?

上面是最简单方便的说法,但是一个作家制造这样的语言场,这样的一种诗之构成、魔法,他到底是想折射啥呢?

拉康的L图揭示“言在”/“盐在”(《嘘托邦》)发生的最基本的形制

L图是拉康的“言在”图。大致来说,L图类似于柏拉图对话《蒂迈欧篇》揭示的宇宙生成机制,该书认为“得穆革”(demiourgos,“巨匠”)以永恒不变的理念为模型,把处于永恒运动中的无定形的混沌质料,接纳到作为容器的空间中,并按照两种三角形组合成具有不同形体、结构的火、气、水、土元素。两种三角形如果形象化理解,就是L图的两个三角。

就我作为一个写作者而言,彷彿苏东坡《定风波》一词讲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如书中时而讲述的弗里德里希式的背影,愿当自己回头凝眸,重新看作品时,再云淡风轻地分享给你们。

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的话,我好像自己作为作者也重新变成了读者,去看到作品到底想给大家传达什么,而这,大概也是所有文学艺术存在的必然命运,作品终究是一个公共作品,与作者无关。

2)当下之书

于是作品到底想传达啥呢?大白话,有何意义?

老老实实说,它是紧扣著当下的,也可以说大一点,所有人的当下,这是一本当下之书。

我如果给大家还原这个故事的话,可以讲很多,但是故事始终是故事,无论多么曲折离奇,大家看了很快就忘了。

但是它如果跟人的一种切身体验和大的文化、精神性相连接的话,也许大家就永远也不会忘记,所以它是一本处理人之为人“意义感”的书,是想解决一些现实人生问题,折射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所以,《嘘托邦》是关于时代中人的爱恨悲欢、种种类类问题的这样一本书。

午夜回首自己的内心,点数现实情况的各种变化,也许会产生一种无力和幻灭感,或者广义上来说的话,这就是一种好像处身沙漠一样的无力感。

沙漠意味着什么?

这更多是文化、精神的废墟感意义上的。

如果将这种废墟体验投射,扩而广之的感觉中,我们会感觉到:这是整个现代或者说现当代艺术的精神,也就是人类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亲身体验到的对人本身、对整个文化本身的一种不信任和幻灭的感觉和状态,所以我是在这个层面、意义上,把这个浩浩荡荡的评论/小说混杂文体的20多万字联系无数诗、艺术作品、雕像等等,整合为一个整体表达效果的“艺术装置”,触一发而动全身,牵连到的那些“互文”文艺资源,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价值。

由此,《嘘托邦》是宏观的传达我们怎样在一片感觉、精神的废墟当中去重建我们的自我。

而在重建这个自我的过程当中,我们所遭遇到的,首先遭遇到的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呢?

话语层面看是书中提到的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也是⋯⋯还有呢?

3)“主体人”感知的三个基本对象

想一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成长到现在,我们亲身经验的、最切身的、每天都面对,直接指引我们变得更好或者更不好,是什么东西呢?《嘘托邦》通过几个章节的安排已经把它们体现出来了,就是简单来说,图像、声音和余。

第一是图像。每天我们生活的图像的世界。广告、电影、电视,还有身边各种诱惑之物,他们都以图像的形式进入眼睛,然后由人产生各种爱恨悲欢,真是无边色相浩浩荡荡在眼底、在心间,瞬间万态、流动不息,由得人产生对色相的态度去选择情绪、经验、需要感。

然后第二就是声音了,这个当然声音听起来就更古老一点,因为图像经验是一种更现代的经验。古人不像现代人有这么多图像经验,每天可以“静观万物皆自得”,现代人则无时无刻不在图像经验的包围、轰炸当中,很多图像出现的时候都伴随声音,这些声音有些是垃圾,是过眼云烟,也有些可以长长久久地对我们产生一种刺激。

听起来像题外话,好像没有在讲小说,实际上我的小说有种种细节、情节,根本是有意安排、折射这些主题的,会心者自知。

那么第二,声音呢?

人类之声最精粹的那一部分自然是来自诗,来自艺术,来自一种精神形而上表达。《嘘托邦》里小男孩吹出的笛音、马奈《吹笛子的小男孩》吹出的笛韵(全书都在努力恢复古典艺术的“灵韵”)、宇宙“纳音”⋯⋯等等的小说化的表达。

讲这些的时候,感觉我是直接把观念的底牌直接亮给大家,同时也在逐渐深入大家的心灵世界。

前两样毕竟是可感的,然后第三样则是不可感,惟有每一个人自己深深体味的,那是啥呢?

那其实就更抽象一点了,一个字:余(鱼)。

等一等,怎么是余/鱼呢?我们是在讲小说,可是你不仅讲了评论,甚至讲到了诗?从一个字的字音到新字形,像变幻了腔调,幻出笛音裡的“XU托邦”?那正是全书第三、第四部分提到的有余、无余。

这里可以宕开一笔来讲讲整本小说的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就是专门讲图像的,遇见图像之“虚脱邦”。图像是一种虚无之物,是怎么样一种虚无?然后化入具身化的感知,即第二是声音的“嘘托邦”,声音又是一种虚无之物,与身体的滋育、生长、健康相关的虚无,然而总是无比无比的“切身”。

然后就到了余/鱼,《嘘托邦》中的丽塔游鱼一般踩著魔幻高跟鞋飞动于无尽宇宙的时空,遇见未来的、将来的自己,遇见镜像中的镜像中的镜像⋯⋯无尽眼睛当中映出的一个个孤单又共在的人类个体。

4)从“有余”到“无余”

好吧!具体来说,剩馀之“余”还可以是什么呢?

如果在一种拉康主义的语境中看,就像马克思讲的剩馀价值那个“余”的“变体”,是面对一个个现代个体、主体经验的“余”。有余的可见、可听、可感之物到无余的精神、灵魂、永恆回归的生命感,《嘘托邦》是怎样用评论/小说一体的方式讲述的呢?请看回原著。

当一个“余”,既具体又抽象的社会生活当中的观念作为书中叙述的底层逻辑演绎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跟这个世界产生的肉搏的关系、连接的关系、种种好的不好的相处模式等,《嘘托邦》的魔幻现实主义“画风”带著微风徐徐的销魂之态,尽可观赏吟玩,也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种感觉是不是就叫“无余”?

真实的当下,我们是活在一种“有馀”的状态,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种种的不足,种种的欠缺,种种的忧郁,种种的什么触不可及的事情要处理,所以就产生了念头、叙述,产生了连贯的感受,产生了种种类类的感知方式,甚至——意识形态!如果真的从一种一切发生的角度看《嘘托邦》的话,是不是有“嘘”的发生学?

《嘘托邦》后两部分就在处理“余”和“无余”的主题,当然是小说化的方式表达的,而现在我则在讲小说背后的理论理念,像是一鱼两吃的一般。

整本小说到底讲了啥呢?好,它首先还是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好看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了图像、声音、加上重新言说世界的冲动和可能性的故事,导向是感知的“无余”,而无余为何?

⋯⋯

5)

无余之道为何?

⋯⋯

语言来自呼吸,呼吸来自生命。

嘘⋯⋯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嘘托邦》。

(《嘘托邦》致敬了《黑客帝国》)

附录:《嘘托邦》给予呼吸怎样的关注?仅仅是一声“嘘”吗?

1)

在生理层面上,呼吸实际上就是生命。我们通过呼吸吸入体内的氧气通过我们的肺和心脏进入我们的血液,在那里它被转移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在细胞内,氧气是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它使我们的细胞保持活力。我们的细胞会呼吸。

呼吸与生命相融会、相激荡⋯⋯我们的呼吸越有效,我们的身体在细胞水平上就越健康。我们细胞的健康影响着我们整个解剖结构的健康:我们的腹部器官、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肌肉、骨骼、皮肤、血液……呼吸,可以是一切。

虽然呼吸是无需我们努力就自然发生的事情,但它也是我们可以控制、指导和操纵的事情。它可以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和意识层面,是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就躯体神经系统看:当我们处于休息、平静、平和的状态时,我们的呼吸会变慢,变长,甚至安静下来。我们的呼吸对我们的躯体、心态和情绪做出反应。

这种关系反过来也存在。一方面,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呼吸的影响。通过有意地减慢、延长、加深呼吸,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和情绪的状态,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经验。另一方面,躯体及神经系统所处状态也在影响呼吸,但它们不仅调节呼吸的平稳,也会改变呼吸的节奏,如交替使用鼻孔可以影响呼吸及相应的意识。

就自主神经系统看:有意识的呼吸会使我们保持冷静、平静、控制。在生理上,可以增强呼吸肌肉,增加肺活量,从而提高呼吸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两部份,一是交感神经,关乎我们的战斗、逃跑或冻结反应;二是副交感神经,关乎我们的休息和消化功能。

总之, 呼吸是我们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纽带。它是我们身体的体验和我们的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可以支持我们身体每个关键细胞的活力,影响每个系统的功能。关注呼吸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思想和精神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好处。

2)

这好处是什么呢?语言聆听和感知扩展带来的“嘘托邦”会揭示这好处,会是嘘音导向的肝经疏导?会是虚无感中的意义重塑?会是⋯⋯

3)

且听一声:嘘⋯⋯

嘘托邦

9.4

姜丰 / 2023 / 贵州人民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