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0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6 05:20:27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6 05:20:27   小编:

读完《我的精神家园》后,我深刻感受到家园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作者通过对家园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重要性,家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寄托。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家的意义,让我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

这本书有些篇章学术性较强,不适合女生阅读,行文艰涩,读起来没有顺畅感,似难咽的苦水。语言表达有时过于偏激,甚至胡言乱语,废话连篇。有时候会义愤填膺的主观表达观点,而极端否认一些客观现象。可能我不是很赞成作者的人格,作者大多以自己的观点感受来考虑问题,太过主观性,有点悲观主义。针对有些问题不敢苟同。但读到有关环境等问题的看法,还是颇有趣味的。其实小波的书也可以学到方方面面的东西,尽管年代跨越了几十年。它的语气比较男性化,也就是粗野不羁。但不乏他思维的跳跃性、思想的生动性以及对语言驾驭的深刻性。同时在看《爱你就像爱生命》,感叹于李银河对王小波的无限诠释,似乎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帮助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也让我体会到了这么一种深刻动容的爱。写给新的一年(1996)是一首感叹岁月之歌,怀念过去,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我们的姿态应是归于平淡,还是继续燃烧。我想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但我赞成平淡的生活,至少是安详与舒心的。它也至少是生活存在的真谛。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罗素大师曾言:不要以为有了实证方法,思辨就不重要了。实际上,要提出有意义的假设,必须下一番思辨工夫。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作黑色幽默。 照我看,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 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他的意思是说,穷人不单是缺钱。你给他钱他也富不起来,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到一种穷活法里去了。 据我所见,诀窍和真正的知识是不同的。真正的知识不仅能说明一件事应该怎样做,还能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那些诀窍呢,从来就说不出为什么,所以是靠不住的。能使人变聪明的诀窍是没有的。倒是有种诀窍能使人觉得自己变聪明了,实际上却变得更笨。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今年几岁了,别再搞小孩子的把戏。

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

【第二本王小波打卡】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王小波是那个善良坦诚敢说真话的人,也是遵从于自己内心的人,更是一个有态度的人。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但要有身体,更要有态度和心胸,只有态度能证明你是一个有思想的活着的人,倘若事事都无所谓,都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那这个人定是无趣的。我爱有趣的人,爱有性情的人,也爱从心所行的人。摘一段吧: "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其实这就说明了一种初心,你可以干很多事但是你要干好,要干出点成绩来;你可以不拿喜欢的事情当工作但你一定不能忘记它,要做你爱做的事,爱你喜欢的人,过你想要的生活,只因为最初的爱无法代替。

45岁的一生对他来说太短了,但若按照司汤达所说的" 爱过 活过 写过"的标准来说,他已完完全全地做到。

下一本想读的他的书是《黄金时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

【关键词】 王小波式幽默 杂文

【简介】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的呐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百度百科)

【感想】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读王小波老师的书,之前就读过《绿毛水怪》《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作品,王小波老师的作品有种独特的幽默气质,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都能让人很容易地分辨出这种独属于他的风格。 相比于小说,我发现自己其实更喜欢看他的杂文,有种在和他聊天的感觉。有那么一句经典的名言,我想大家应该从小就听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然而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在和王小波谈话的。当然,用“谈话”这词或许有些严肃了,也不符合王小波老师平日里的风格,我想如果换成“聊天”是不是会更轻松一点? 虽然之前读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的时候,也有和作者一起漫步的感觉,不过那时候更多的情况下我扮演的是倾听的角色。 在《未来世界》得奖感言里头,王小波老师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又说“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这是我非常赞同的,因为我自己就会在有灵感的时候写一些小说,有时候里面藏着我的一些小心思,写的时候会盼着有人将它发现。如果不幸没人发现,我会暗自叹息,没有遇到有缘分的人。 回归正题,《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杂文集,收录了王小波老师的多篇文章,写这篇感想的时候我并没有读完,正好读完了《关于同性恋问题》。我想既然是杂文集,那么所涉及到的主题自然是多变的,那我不如一边读一边写,记录下让自己心灵产生触动的部分。 开篇的《有关“伟大一族”》就处处得以看出王小波老师的幽默,我在这里摘录几句—— “老婆还没有换,也没有这种打算,这正是我喜欢他的地方。” “我看了以后着实生气:人怎么能想这样的事!同时我还想:假如这位先生不那么考究,不要下雪、梅花、丫鬟搀着等等,光要呕血的话,这件事我倒能帮上忙。那时我是个小伙子,胳臂很有劲儿,拳头也够硬。” 况且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也很轻松,就像是捧着一大缸子的热茶,坐在对面和他聊天。偶尔双双大笑,便是聊到了好玩的地方。 所以读他的作品,不要太严肃,不要太沉默,要有一些幽默。 前文聊的时候传达的想法颇有一种北岛的《波兰来客》的意味,而篇末的这句话则又像是给了读者一些希望—— “不管结局是怎样,这条路总是存在的——必须准备梦想,准备为梦想工作。这种想法对不对,现在我也没有把握。” 第二篇《关于“给点气氛”》其实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了,今天又读了一遍,我觉得算是正面写他喜欢有趣讨厌无趣的文章了吧。 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愿意放弃阅读这种获得有趣的机会的人。不过我身边并不都是和我一样的人,每个人都通过各自喜欢的途径获得有趣。当然也存在喜欢无趣的人。 而且文章里有一句话我很赞同——“我写作的起因就是:既然这世界上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试着写几本——至于我写成了还是没写成,这是另一个问题。” 总觉得找到了一些新的想法。 关于《我看老三届》: “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多坦然的人生观啊。 很多时候,我们能欣然接受好事,却难以承受坏事的到来。 就像封面上写的那句话一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这样豁达洒脱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去学习,至少我个人是很敬佩的。 关于《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真正有权威的是村落。办事都要按一定规矩办,想问题要按一定方式去想,不管你乐意不乐意。这既不是因为古板,也不是因为有族规,而是因为有一大群人盯着你。我相信,这样的解释更加合乎实情。她描述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过日子,大伙就要说话了。在这种情况下,日子当然难有崭新的过法。” “假设婚丧嫁娶、生育不生育都是个人决策,那么就要有个依据——追求个人快乐或者幸福。在村庄里,这种想法不大流行,流行的是办什么事都要让大家说好,最好让大家都羡慕。这是另一个价值体系。” “这个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分量太大,把个人给挤没了。别人也许会反对她的观点——他会说重视人际关系,正是我们的好处呢。” 这篇文章很深刻,让我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新的理解,也对于这种“村落文化”感同身受。只是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没有往深层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对这种文化有厌恶感。最能体现出我的厌恶的大概就是讨厌逢年过节的时候没有边界感的亲戚吧。 关于《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是让人敬重。” “我知道有些人生活的乐趣就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然后盼着人家倒霉。谢天谢地,我不是这样的人。” 王小波老师的作品里总是金句频出,又带着他自身的幽默气质,这里摘录两句。 关于同性恋和艾滋病的问题,电影《平常心》谈论过,推荐大家观看。 “就我所知,医学没有办法把同性恋者改造成异性恋者——我猜这是因为性倾向和人的整个意识混为一体——所谓矫治,无非是剥夺他的性能力。” 这句其实很容易就让读者想到计算机之父图灵,最终为了持续自己的科学研究,选择了被剥夺性能力。关于他的故事,电影《模仿游戏》讲了很多,推荐观看。 关于《我为什么要写作》: 王小波老师说自己出于泄愤的缘由,将一个很坏的领导写到了小说里,写他从尾骨一寸寸变成驴。那这大概确实是一个很坏的领导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一些爽文作者也会这么做,将现实里无法发泄的愤怒和不满通通藉由小说加以排解。这样的做法既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可以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办法呢? 如果读者也有类似的遭遇,或许也可以通过你的文章发泄一二。 大概现在一部分爽文的受众群体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想起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类似的办法,就是给让你不爽的人写一封不会寄出去的信,写完就可以烧掉,但是写的过程中将你的情绪全都发泄出来了,不至于叫你憋得内伤。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