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小指南》是一本关于树木的入门指南,介绍了常见树木的种类、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读者可以轻松了解如何识别不同树木、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栽培要点。这本书让人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树木,激发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树木小指南》读后感(一)
今收到柳无码老师赠书一本,所以评论必奉。
说起与树的一些故事。可以先从我童年时的家说起,我家有一棵树龄不太长的枣树,具体有多少年的树龄,我的确记不清了,但它结的枣子是很好吃的,每年父亲都会用一个罐头瓶子做“甏枣”,所谓“甏”就是用酒腌过密封保存,甏够了时日,吃的是一种被酿造过的滋味。现在想来,我觉得是父亲从书上学来的保鲜枣子(在没有冰箱或冰箱并且普及的年代)的一种方法吧。父亲是很少给我买零食的人,他一贯节约。以至于他的节约,使得我与弟弟都养成向祖父要零花钱的习惯。
后来父亲不甏枣是因为这棵枣树疯掉了。枣树的叶子打蜷着,枣子零星地长几棵,不结枣子的疯枣树很快被从家里砍伐了出去。自然也没有了童年的这个吃食。后来我听泰安肥城一带人们说砍树为“杀树”,心头很为之一凛。
再就是祖父家的两棵石榴树。祖父家有两棵石榴树,一棵是酸石榴,一棵是甜石榴。祖父在世时,两棵石榴树结果极多,有时就从它们被摘下分送给邻居之后,放到纸箱的那天起,我就每晚吃一个,能吃到过年,甚至还有不少存货。
所以摘石榴是很大的一件事,用的工具是大娘做布鞋剪剪裁裁的剪刀,当祖父四代同堂的时候,摘石榴的日子就是最热闹的日子了。孙子女和重孙子女们就包揽了这项玩乐,有的石榴裂开了,是最甜的,即便是酸石榴,也是酸酸甜甜的,一般是我弟弟与我大侄子争夺最好最大的,有一次我弟弟,因为年长四岁,拿着剪刀把我大堂哥家的侄子追哭了,惹得祖父很生气,再不准许小孩子拿剪刀摘石榴了。祖父逝去后,这两棵石榴树就越长越衰,结的石榴个子也越来越小,我是很怀念小时候那种人丁兴旺的局面的。
我从北京转杭州,兜兜转转工作七年后,以一身抑郁回到故乡。父亲说我家新宅的桃树死掉了。我就常常以这棵树的不在,恰时的死,而忧郁在自身,乃至夜晚噩梦。后来父亲将死树刨掉,再种上一棵新的桃树苗,虽然至现在还在依赖药物,但好在不再那么焦虑脆弱。
回到故乡的这十个月,我常常去散步的地方叫做“花道”,是同济大学帮助设计的一条适宜养生疗愈的道路,有数百种植物。在这里我认识了造型黑松,绚丽海棠,早樱和晚樱,金叶榆和黄栌等很多看似知晓却不明知其名的树木。这里还种了腊梅,但是因为天气炎热,没怎么开得出花,但天气寒冷时,我有一天却闻到了腊梅的香味。好像它们的香味正是为我而散发,我正是这样的人,时时从花木中看见人生中的征兆。
如果要在三十岁时种下一棵树,我希望种一棵樱桃树,因为将是我很难忍心摘下的果实。并且希望能够陪同它再有五十岁的树龄。有了这一本《树木小指南》,我应该不会种错樱桃树的。
《树木小指南》读后感(二)
春回大地,草长树绿,花开花落,孩子们观察到了身边树木的变化,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看到这本《树木小指南》,毫不犹豫就入手了。
这是一本关于树的科普指南,介绍了有关树的常识,以及36种常见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的基础档案和它们四季的不同形态,这样的编排特别有利于训练孩子持之以恒的观察力,学会细致的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全书画风清新,翻开它似乎回到了我自己的花季,那时候给笔友写信就特喜欢选择像这样清新自然的信纸。
绘者特别用心,在页脚处特意绘制了逼真细腻的各种树叶,让我们更容易辨识所见的各种树木。此外,书中还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插画,幽默风趣的同时介绍与每种树有关的动植物科普。
书的后1/6部分是“我的树木剪贴薄”,是空白页,可以用文字、绘画或照片记录自己所看到的树。特别有意义的设计,让孩子留下他自己观察的记录,这将是他的美好回忆,一笔宝贵的财富。
《树木小指南》读后感(三)
和朋友闲谈,与小孩交流,经常猝不及防地被问到:“那是什么树?”说到“树”,我们何其熟悉。树于我们如空气,无处不在,息息相关。工作累了,伸伸懒腰眺望窗外,映入眼帘是那万物复苏的丛丛翠绿,装碧成林的盎盎生机;行走累了,坐于石凳,街灯掩映树影婆娑,穿梭而过的风送来阵阵清爽夹着沁心的清凉;果子熟了,爬上丈高大树,探手一颗甜香扑鼻,急不可耐为尝这一年积蓄长成的滋味……
然而,树于我们又何其陌生,就我们认知的“树”有桃树、梨树、李树、樱桃、松树、榕树、杉木;有长花结果的,有长花无果的,有无花无果的;有常青的,有落木的……粗略点算十双手都数不过来,遑论大千世界,地理各异,物种参差,用途万变。
伊甸园工程出于对人与自然的共存思考,搭起一座与植物亲密接触的桥梁,让人更好地探索和了解地球这座花园,以尊重植物并保护它们立足。这本由英国儿童作家 凯特·佩蒂联合植物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和植物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的乔·埃尔沃西 共同编纂的《树木小指南》便如此应运而生。
一、益智指南
身处亚热带的我(们),其实对于树的四季变化不太敏感,除了叶子日常的枯黄化作春泥,一年四季它们就只有一个样子:常青、翠绿。言传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也不过用想象拼凑。《树木小指南》 列举36种常见欧洲乔木,从春、下、秋、冬四季变化细致描摹其中的千变万化,如欧洲花楸,春季在树叶出现之前可以看见毛绒绒的紫色小嫩芽,夏季5-6月绽放乳白色的浓郁香甜的花簇,秋季树叶脱落以后串串红浆果悬于枝头,冬天欧洲花楸讲过成了乌鸫、红腹灰雀、太平鸟等一些迁徙鸟类的重要越冬食物,凡举之精细、巧思,其匠心可见一斑。又如那欧洲鹅耳枥与欧洲水青冈,无论从高度还是纲目属性差异不大,甚至错假乱真混淆一谈,本书从树叶的毫微、果实、生物链、用途等等,加以区分鉴别,脉络清晰可感,谓之指南不为过。
而作为一本不同元文化的少儿科普,翻到欧洲七叶树一章的介绍时:“欧洲七叶树又名马栗……9月份捡拾欧洲七叶树的果实来玩康克游戏也是件很有趣的事。”食不知其味,就很影响口感了,陌生的体感一下子拉开了不少距离。不过体贴入微的《指南》不仅马上科普了“康克游戏”,还对其渊源、演变考究进行了梳理。原来欧洲七叶树的果实英文名为“conker”,这便是游戏名“Conkers”的来源,游戏胜利方叫“conqueror”,而“征服者”英文单词“conqueror”竟然由此衍生而出。这种寓情于景、寓教于乐的趣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做到了从点到面的深层次认知。
二、视角知趣
本书在开篇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怎样测量一颗树木。在我(们)惯常的思维, 立一支铅笔,测量影长,同时测量树的影长,根据所求:铅笔高:影长=X(树高):影长 ,满脑子都是数理化定性公式,浸淫在个人视角,完全忘记这是本少儿读物,给孩子们的书。
本书给出了一个简明易懂的解决方案:也是找一个朋友、一棵树、一支铅笔以及一个卷尺。所不同的是先调整笔的位置远近刚好与树全部重合,然后将笔横放并与地面平行,笔的底端仍旧和树的底端重合,并让你的朋友跑去笔尖的位置。最后用卷尺测量人到树的距离。在我们埋怨孩子储备、知识盲区之前,扪心自问,哪种才是孩童该有的最自然真实的思维方式?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警醒的例子。
基于孩子的科普,说大了的教育,不需要姿势高深故作,适当的视角拓展未尝不是一场智趣的探奇延伸。
三、“家的后花园”
在本书中有个“树木清单”——请在本书介绍的林林总总36种欧洲乔木中,曾看到过的树木前打勾。毕竟是英国人写的身边的树木指南,就算如我这般的成年人,也不过就柳树、杏树、樱桃等习以为常的几种看到过,然而其他那些真的不可谓不陌生。本书最匠心独运的是:“后面这些页面专属于你!”
在帮助鉴定不同的树木、不同的四季变化之后,随着对树的认知加深和那份萦绕于心的恬静亲近,本书在最后特别巧设了一个树木剪贴薄,在这些空白页面你可以将你熟知的树木,用文字记录四季、或用图画绘制春秋、甚至用照片标本印刻流光,让这座四季的园地,这座钟情的繁锦,在你的想象里,在纸端墨水间蔓延,鲜红的山楂果、娇艳的樱桃、水灵的梨子、甘甜的荔枝……来一场纸上植物园的争妍斗艳,在这座“家的后花园”里的缱绻绵绵。
五月的天,晴好。不妨邀上你的孩子,翻开本书,来一场身与心的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