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精选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13:15:32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17 13:15:32   小编:

《卡斯塔里漫游史》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作者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刻画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魔幻世界。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有趣,读完后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与喜悦。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体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阅读、记录片等,可以体验到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文历史。

《卡斯塔里漫游史》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探索现实世界中作家们的“卡斯塔里”书籍。书籍的开篇便引起了我的好奇,现实中的“卡斯塔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带着我们从一张神秘地图出发,一路途径瑞典、印度、英国、美国、丹麦、加拿大、希腊、上海、非洲.......遇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与他们的交谈和相处中了解到他们在写作营的生活和趣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精彩,同时也跟着作者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人文情怀。书籍的最后记录了疫情下的欧洲的一角,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旅行,那跟着作者一起去探索神秘的“卡斯塔里”吧!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二)

你想周游世界吗?你想不花钱周游世界吗?《卡斯塔里漫游史》就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不花钱也能周游世界的书。 从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写作营地世界,这些写作营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能够提供一日三餐,有舒适的环境,能让你沉浸在其中,完成一部作品。 要想申请到这些写作营,你要具有关键的写作能力,才能够申请到房间。此外你还要有朗读能力,能够完成各个写作营的读书活动,社交活动,当然这些离不开多种语言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你到底需要修炼哪些能力,才能不花钱周游世界呢?从这本书里挖吧!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三)

初次听到这本书时就充满期待,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好奇心。首先书名《卡斯塔里漫游史》就非常有吸引力,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面浮现的是充满特色的异域风情。标题是取自《玻璃球游戏》的修行地,黑塞笔下的精神王国。

收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翻开了,内容确是非常满足我的期待,其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特色的美景,瑞典、印度、英国、美国、丹麦、爱尔兰…,都是我一直想去打卡的地方,虽然如今还没有机会去到,但是从作者笔下文字,偶尔出现的插图,还有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和事,已经够我回味无穷。另外作者描写到的“写作营”是我第一次听闻,感觉十分有趣。

在后面部分本书还介绍到了受新冠疫情影响,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世界人民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这引起我的深度思考。尤其是目前局势依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内有少数案例,国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局势依然比较紧张,令人十分揪心。“后疫情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也是目前各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读一读这本书,你不仅可以通过它了解国外抗击疫情时的一些细节,还可以看到作者的一些深度思考。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四)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可以读到一个作家在异国他乡多处不同神秘写作营的经历。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很好奇真正的写作者如果去专门的写作营会做什么,他们是大写特写、灵感如雪崩般汹涌急迅而来呢,还是会聚集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谈论某一作品里的某一场景的意向,又或者是见面时点头打个招呼,然后关上房门默默写作。这些仿佛特定偏见般的画面,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拿到《卡斯塔里漫游史》后开始慢慢读,我一点点沉浸其中,作者通过写作营里遇到的不同的人和事,一一揭示了不同作家的个性和风格。我很喜欢里面写到的食物、风景、游历和观察,仿佛我就是作者,我随着这些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随着所有人物和事件的出现逐渐经历了所有。

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够像作者那样,申请一个写作营,认识一群不同国家的作者,观察、记录、谈话、经历、写作,继而又继续前进,去往另一个神秘的写作营,循环往复,见到认识的人就是一个好礼物,如果没有遇上,那人生也很不错。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五)

所有的故事从一张神秘的地图开始,这张地图开启了作者孙未在世界各地的写作营之旅,而我也跟随孙未的描写,开始了这场“卡斯塔里漫游”。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认知视野被打开的感觉,第一次知道还有“写作营”这样的地方存在,它可能分布在在波罗的海、北大西洋、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也可能在挪威和丹麦的森林中央,或出现在意大利著名湖区的冷僻小岛,或阿尔卑斯山脉穿越德国、奥地利和法国一线的寂静村落。作者被邀请到世界各地的写作营,深入观察各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里面写了她在世界各地发生的趣事,比如在爱尔兰参加了一场葬礼,几乎认识了全城的人;在新西兰遇见了一只叫“奥斯卡·王尔德”的猫并与它产生了羁绊;在德国的就医经历艰难又心酸,诙谐幽默的描述让人同情之余又忍不住捧腹大笑......

阅读真的是最低成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的认知界限不断扩大,周围的世界渐渐丰富了起来,开始有了画面和颜色。当你知道了世界的多彩,便不会再每天沉溺于自己小小的世界里纠结于那些不如意的小事了。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六)

《卡斯塔里漫游史》,初看书名以为是在某个地方的旅行史,实际上“卡斯塔里”取名自某本书,在这里特指作家们远离世俗,能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写作营”。这个写作营在开篇看到介绍时,我就非常羡慕,世界各地竟然还有这么些个神奇的地方!有些地图、导航还找不到,甚至没有懂路的人带还到不了。有些生活环境还艰苦,没必要这么设置吧?!

随着阅读深入,作者写到作家们,在问到为什么参加写作营时,只说到家里有两个小孩,或是自己一个住……等等,其他人就不再往下问,仿佛大家都很理解,事实也确实如此,最终都是为了让心灵宁静。并且书中写到绝大多数作家都有睡眠障碍,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中更有利于心灵的栖息和驰骋。

我不禁想到“乌托邦”、精神家园、桃花源这些词。这不仅是作家理想的创作温床,更是被俗事烦身的我读之也想漫游的乐土。把这本书放在窗前,疲惫时或者假期不出游时,翻到瑞典,翻到印度,翻到加拿大,翻到你想去的地方…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七)

每次打开新书,都是一次新的旅程。 收到新出版的书《卡斯塔里漫游史》,心中更加充满了期待。 书中描述的神秘组织--“写作营”,真的太吸引人啦。 不过要加入“写作营”,也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哒!可不是随便就能申请成功的。 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好是擅长与人交流。 深入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后,作者笔下的异乡更具独特魅力,瑞典、印度、英美、希腊......每一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值得跟着作者的文字去逐一探索!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作者将这个旅游和写作融合在一起,一边体验,一边写作。这可能就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吧。 感谢作者,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我们暂时没办法去远方的朋友,也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阅读这本《卡斯塔里漫游史》,让我们的心跟着作者孙未的步伐,一起漫游世界吧!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八)

卡斯塔里漫游史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休闲时间坐在靠椅上,一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手边伴着喜欢的咖啡或者茶饮时看的书。 书里有着作者在各地写作营里遇到的人,发生的趣事,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八卦奇谈。 有宛如“乌托邦”与世隔绝环境超凡脱俗的写作营,作者细腻的描写,将其美景让我们在脑中不自觉的浮现,试想在我们日常机械又繁杂的工作生活,去那样一片世外桃源是多么的治愈人心。 在每个写作营遇到的人,在写作营与普通生活中的选择,让作为读者的我也新生佩服。汉娜,一个从普通家庭妇女受到写作的影响从而全身心投入写作营与写作,但当遇到心爱的人,又有了投身普通生活的选择的勇气,期间的切换收放自如,也让我认识到人生可以除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外另外的活法,遵循本心认真生活,也可以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以及遇到了派屈克这样因一开始对写作营抱有美好向往,但在一些现实打击后,渐渐又回归了世俗追踪虚荣生活,这样现实的范例。 作者用轻松八卦的话语描述了她在欧洲各地遇到的人,他们或风趣幽默或行为怪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她活灵活现的短暂描述可以顿时让人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仿佛我也认识这个人一样。 整本书既幽默又梦幻,那是我未曾触及过的生活方式,她告诉我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奇幻的国度与美景,告诉我有很多友好又优秀的人,告诉我有这么多种生活方式,让一直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的我打开了一扇窗去更多的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九)

《卡斯塔里漫游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 本身已在我的内心深处潜意识里打了很高的分数线,毕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读书书单都来自于此,已然是文青集聚秘密花园… 之前以为是一部旅行书写“周游世界”而已嘛,打开才知道是关于写作营里的派屈克们(作家)“住遍世界”的真正了不起的雄心践行者的秘密地图… 年初记得还大言不惭的给自己立志说,做个写作的人吧,一生安静的读书写作,不为外物所迷,却被文中派屈克的导师一句“你们选择了写作,就是选择了地球上投入与产出最不公平的一项事业”…你将用此生大部分生命体验为动笔做准备…然而,上了这条写作的贼船,即使没有一毛钱,也能够以一种优雅而富足的方式,走遍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详看此书给你的地图索引,你将知道如何去每一个地点去打卡 沉醉 冥想 升华或逃离 寻找到自己的“乌托邦”…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十)

卡斯塔里,是写作者们的精神世界,作者进进出出,遇到了许多有趣的灵魂,分享了难忘的很多事。读这本书的时候,听着读书歌单,仿佛她所经历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我也跟随着她,置身于欧洲各国,来到偏僻山区,走过森林与湖畔…

喜欢作者优雅平和的文笔,精致的插图,有趣的灵魂与故事。第一章是从一张神秘地图的开始,带领读者慢慢走进欧洲各国去参观作者所去到的每一个写作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蒙纳汉写作营的卡洛琳作家。在她回忆里,卡罗琳是一个敢作敢为、特立独行的一个作家,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她带着一群人在湖里自由自在的游泳,偷走啤酒想要跟大家一起野炊,甚至在分享会上直言不讳,到她分享的在非洲的经历打动了我,在贫瘠的土地上,书籍显得更加神圣。而在富裕的地区,过剩的书籍堆在角落里发霉。一本书或许对于非洲的人民是一种奢侈,但也有可能是拯救他们一生的希望。我也相信卡洛琳所说的,整整的乌托邦只有在非洲才存在。听完她分享的故事,我更加能理解卡洛琳的所作所为,帮助非洲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我认为卡洛琳是有信仰的,即使在欧洲作者圈里,她或许得罪许多人,但我敬佩她,敬佩她的勇敢,执着与坚定。同样也很感谢她的分享能让我更多的了解到这个世界。

作者的朋友派屈克的故事也是值得深思的。第一次相见的时候,那个来自爱尔兰抱着一大堆瓶瓶罐罐喜爱洗澡的那个派屈克,他热爱生活,满怀梦想,投入写作,他也享受着精神的旅行。而一年后,他沉浸在编剧的世界里,沉浮世俗之中。写作的梦想最终幻化成一句:500页的书比不上5分钟电影的影响。或许很多人都在写作营里进进出出,人们的想法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我不禁想起大家童年时都有的梦想,想要成为警察医生导游作家,大家只是单纯的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成熟长大之后,儿时的梦想逐渐会被筛选成哪些职业收入更高,哪些职业待遇更好,而我们想要的终究是梦想,还是金钱和待遇呢?人的一生或许就是这样吧,他或多或少是虚幻的,是充满梦想的,但同时又是脱离不了现实的。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本身知道纯粹的追求梦想太难,所以对那些义无反顾,执着追梦的人,心生敬佩。

东道主帕特先生的故事也非常打动我。作者笔下的朋友,让我感慨:年近50的大叔,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人照顾着两个孩子,她对女儿的爱是多么深沉,写给她的《夜哺》体会到了父爱如山。他美好祝愿着孩子们的未来,却害怕子女的离开,我看到了世间平凡而又复杂的父母心。但更吸引我的是,这位悲观的中年人却拥有着动人的浪漫。在青春的校园里想念着那位属虎的中国女孩,林荫树下的诗句印证了诗人不朽的心。那首诗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很灵性。但是他的经历也不禁让我有多一点的思考,我们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年龄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否会变得慢慢乐观:只会将那些我们度过的美好瞬间记得特别清楚。亦或是变得慢慢悲观:总是会担心失去,我们现在所拥好的属于当下美好。

作者最后的篇章描绘了疫情下的欧洲生活,昏暗却不失乐趣,关于医疗、疫情,好几处也让我目瞪口呆。我感同身受的经历着那一切,看着彩色的石头,送上明天会更好的虔诚的祝福。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跟着作家去旅行。

作者:孙未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时间跨度:6天

类型:随笔、文学

《卡斯塔里漫游史》也是我的乌托邦——这本书,跟着作家去旅行。

赶在沈阳破历史记录的初雪里读完了这本书。书中内容是作者多年的写作随笔合集,我的思绪仿佛跟随作者驾驶的一艘名为写作的邮轮,游历世界。

不同于简单的旅游,《卡斯塔里漫游史》打卡了多国多地的写作营、文学中心,遇到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在即将结束的2021年,yi情似乎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更让无数出国游的愿望推至遥遥无期。

透过这本书,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外国防yi生活,有理有据,远比网络上张口就来的段子清楚许多。

看书之前我去翻了翻短评,有人说“作者很装,很能吹嘘。”在看书之前我有特别留心这一点,说来也是抱着好奇的心理。一方面是想瞧瞧这个作者到底有没有炫耀自己,另一方面,我怀疑作者是不是在为各类“写作营”做推销,而被误解成了吹嘘。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勉为其难能找到的卖弄,充其量只有作者用很朴实的语言表述了一些自己国际化的写作经历,以及遍布全球的朋友圈,难道这不应该是接地气的表现吗?怎么就被误读了呢?

这倒是让我想到了《项链》,也许在马蒂尔德眼中,朋友拿出来的所有项链都是在招摇,也许随便佩戴的一个饰品都会被当做是在炫耀。在他们看不见的海洋里,蕴藏着更加丰厚的宝藏。

况且,随笔本来就是第一人称的真实表达,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并无不妥,我倒是看得乐此不疲,如果读者连这点小小的涟漪都不能理解,实在有违卡斯塔里的初心了。

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这本书和作者,因为她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我去不到的角落里有那么可爱的人和生灵。

喜欢去湖里游泳的卡洛琳。尤其欣赏她热情奔放的性格,似乎她自身拥有能温暖别人的光芒,在她的带领下,写作营的小伙伴甚至在湖边开始了晚间聚会,她去非洲写作,在那里开出版社,还有她独一无二的创作理念:非洲人更喜欢书,而非钱;他们更喜欢看到当地的作者写当地的故事,而非世界名家。

还有修炼禅心的匈牙利姑娘奥妮塔,相比作者,我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位整天督促我吃素食、练打坐的女性朋友。

书中出现的猫咪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谁能相信在它的猫生里遇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码字员”,也许它不想与人亲近,是因为嗅到了它不喜欢的文字的气息。

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毕竟是封面唯一出现的活物。

书的后半部分,最让我担心的是帕特,因为作者起初提到了他,然后一度失联,我以为他真的会消失在这本书中,没想到他居然孤军奋战,打倒病魔,这个消息就像我正在看书的那个雪天身旁的暖气一样令人安心。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原来作家也喜欢“吃瓜”,原来外国作家也喜欢私下八卦家长里短,看来跨国文化的纽带无处不在……

也许作者正是以环游世界的角度为读者们展现了全球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原来作家们也会在茶余饭后变身吃瓜群众,原来这些文质彬彬的写手也会在某个夜晚开启集体狂欢模式。

书中的彩色印刷必须给大大的好评!整本书透露出活泼生动的气息,许多图片来自作者或朋友之手,多了许多亲切之感。

总之,对这本书我有一种说不清的喜欢,它更像一本作家写的旅行日记,如果后半部分作者能收收自己的口水话,读者们更乐意继续收听来自文学和生活的“八卦新闻”。

窗外的雪连续下了三天,各有姿色,群舞不停,仿佛是这绵长的人生中的赏赐,老天馈赠了我们三天假期。

顺便,许个愿:snncbybs。(实现了就回来解谜)

.

喜欢的句子:

他小心翼翼地说,仿佛吐气多半分,将来与我们一样著作高摞的愿望就会被吹走。

.

对作家来讲,嫁人则是必须割舍自己独立王国的一部分。

.

于我而言,非洲因此拥有了难以抗拒的魔力。好比我是一个制作梳子的手工艺匠人,劳作半生,生活在秃子云集的国度,却在某天无意间发现了一片人人长发茂盛的新大陆。

.

在活动开始前一分钟,整个会场像一片森林,安静极了的森林,连风也没有一丝。

.

-end-

以上是今日分享,更多精彩未完待续……

我是白鱼,一个爱听故事的斜杠青年,据说喜欢我的人都交了好运。

分享读书|写作|生活|成长干货

《卡斯塔里漫游史》读后感(篇十二)

或许你会热衷于加入国内一些作家协会为傲,并喜欢参加各种如采风等活动,这对于志同道合的作家们,形成自己的朋友圈,这对于推动文学事业发展,自然是好事。但是放眼世界,如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出现大一统的“国际作家协会”或者“世界作家协会”,又或者“联合国作家协会”等,这就足以见得这种协会的局限性,也说明作家和协会是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因为作家这个行业是特殊行业,不需要大集体的呐喊,有的是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但话又说回来,作家是不需要行政色彩重的的大圈子协会所左右,但须有小群体间一种合作无间的俱乐部。事实上,现在世界各自在他们各自的写作或者文学圈里,都是有着属于他们的写作俱乐部,这种俱乐部被叫做写作营。幸运最近拜读了孙未女士的新作《卡斯塔里漫游史》,以她作为写作营的一份子为切入点,十分珍贵地透露了她在这个写作营的点点滴滴的故事,丰富了华语文学的题材。

整体而言,这本书是作家写关于作家们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旅居或者工作纪实写作。事实上,这样的题材是大有作品在的,但这一次作者的新颖的视觉是在在于关注写作营这个派头,这是就算是在文学圈中的的写作也是少之又少的,而这一次作者就以身作则,以自己作为主人公去展开了对写作营的纪实之旅,凸显了作家们所信仰的,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是“卡斯塔里”。

乍一看书名和目录,或者你会将此书归纳为旅游读物,但事实上这是关于文学的散文阵型,它不是简单介绍世界各地的目之所见的景点,更不是成为读者出游的旅游指南,葵花宝典,而是想读者去窥探作家们群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

全书有六十多篇散文随笔,是作者近十余年来应邀参加世界各国“写作营”而旅居时所记录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介绍这部书之前,是有必要说说这个“卡斯塔里”写作营的来源故事的。或许你会觉得卡斯塔里不就是世界上某个国家的某个城市嘛,那你这样想就是大错特错了,它可不是布拉格、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等,它是一个乌托邦似的精神王国。他的来源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里的修行地“卡斯塔里”而来的。

话说该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二十二世纪的卡斯塔利亚,该与世隔绝的国家的卡斯塔利亚人都是知识界的精英,是人类文明的保护者,他们组成一个教团,为全国培养精英人才。主人公乃希特就在个教团里展开了入世又出世的故事,从而说出作者对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小说融合政治评论、历史著作、诗歌和传说等多种体裁于一体,独具特色。

而回到21世纪的今天,作者就将自己参与的国际写作俱乐部“写作营”的见闻写成了这部书。名为“卡斯塔里”自然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作者所经历的写作营,就是理想国“卡斯塔里”真实存在的具体整体体。毕竟,这个写作营是它们遍布地球每个角落,远离世俗,供被遴选的陌生作家居住、冥想、堕落或升华、信奉或逃离……更重要的是,作为写作信仰者之一,作为写作营整体的一份子,作者她在这部书中,也如黑塞一样,写出了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此书也融合了政府成分,欧洲人的日常,以及诗歌和写作者项目的介绍,为大家更好地了解国际化的职业作家到底每天是在干些什么的。

在这部书,我们可以读到作者与汉娜的真挚的友谊,以及志同道合的写作伙伴关系。也关注了派屈克性取向不同的群体条理生活。而在“卡斯塔里”这一部分中,其中在《往瑞典去》一文中提到的口传古趣一事,是十分值得一说的。因为,作者所在的写作营就是古趣的集大成者,他们工作手册,都是言传和身教的,这就说明了这种职业化的群体是与众不同的地方。而该文中,尤为喜欢作者以小说刻画人物的笔调生动刻画了汉娜的形象。另外,我也十分赞同的是作家内心对食物的要求都很讲究,只是不愿意花时间下厨。

通过在写作营与汉娜的相识相知,透过汉娜自律的生活方式,也道出了写作营为什么如《玻璃球游戏》里的精英文化,因为写作营本身就是精英作家的圈子,都是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才能专注精神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工作。这就为我们大概了解而来真实存在的写作营的概况。

随后在《往英国去》就讲到了写作营另外一个英国诗人、作家马修二世。写他如何鄙夷畅销文学,如何肯定真诚的作品。喜欢马修二世那句“但凡不能卖出几本的书,再差他们也认为有可取之处,这些作品至少很真诚。”这对于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都应该有所启发的。而在《往美国去》一文中,经过作者在写作营呆的时间久了,就开始分析了这个写作营的利和弊了,一方面自然加入写作营是给了作家一个自我认识的清晰定位,作品更宏伟,但另外一方面以为条件好,也会滋生不劳而获的念头,这就是说明写作营的作者应该不忘初心,不贪图享乐,而要做一个虔诚的写作信仰者。

以上说了那么多关于作者在写作营的入会条件,以及待遇等事情,在《往丹麦去》终于道出了写作营的义务和工作了。除了完成定期的文学项目,那就是去应邀到大学做讲座,参与图书和文学节,做朗读、做访谈,参加会议和文学谈论等,虽然会繁忙会累,但都是兴趣爱好,于是就让很多文艺爱好者热衷向往这样的生活或者职业方式了。在写作营中有欢喜,也有不欢喜的,那就是作为本来是写作志同者汉娜她不干了,在《往希腊去》我们读到了汉娜为什么不干的原因,因为她重归家庭生活了,虽然这对于好友作者而言难免会失落,但欣慰的是汉娜为她留下了宝贵的写作营的资料,让不忘初心的文学信仰者的作者继续走下去。随后就读到了非洲的清凉,阿尔卑斯山下音乐会的乐曲的美妙等等。

而再接再厉,作者继续享受写作营带来的权利待遇和义务,为读者介绍了瑞士那八卦的民风,以她见到了罕见的美丽的小鹿。其中在介绍瑞士民风中,介绍了瑞士情侣是允许“半开放”的模式的,充分体现该国开放的特点。作者还介绍了她在苏黎世与欧洲最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为邻的故事。也介绍了作者除了写作营之后遇到欧洲青年人的故事,其中在《匈牙利的禅修爱好者》就讲到了奥妮塔,故事中讲到如大部分的匈牙利一样在欧洲中是不算得志的一样,奥妮塔在情路上也是不得志的,也写了她喜欢掌控全局,使得作者要躲她要去图书馆工作,但作为泰国禅修爱好者的她的虔诚,似乎也让作者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也何尝不是写作路上的修炼者呢?

随后在“爱尔兰的葬礼”部分就讲到了作者朗读自己作品的意义,作者说,作家未必外向,作家的声音表现力未必最强,语音语调也未必比播音员准确优美,但是当他们朗读自己的小说,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另外在作者的义务中参加了诗歌会,如在《参加日常诗会》和《东道主帕特先生》就收入了优美的诗歌。而有趣的是,在作者经历爱尔兰的葬礼一事上,说明了爱尔兰市民间是小圈子文化。

随后来到“南半球的猫先生”部分,就讲到了作者旅居新西兰的概况,其中讲到新西兰人养猫和中国人养猫的区别,原来新西兰人一天只给猫喂一餐,还只是一平勺,而中国人如上海北京旧时喂个不停的,这自然是养猫文化的差异,但在我看到,虽然残酷的新西兰人,也是为了保持猫的天性如保持定量的运动量和保持捕食能力也是有必要的,但感觉着实喂得太少了。另外在《我为猫先生感到悲愤》一种,也讲到新西兰人为了帮雄性猫续命就阉了雄性猫,这的确是残酷的,毕竟猫是最发情的动物,扼杀他们的天性是不好的。

而在“进化论”中,通过作者参观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见闻,也如黑塞那样,道出了作者对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

之后,就进入了作者病痛的事情,再之后,就在最后的“在一起”部分中,写出了作者对欧洲以德国为主在新冠疫情的真实记录。其中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信热潮浪》道出了德国人乃至欧洲人的返璞归真的交流方式。而在作者看到在疫情时期,坚持一周在社交平台说一句你好吗?是最为关切而实在的问候。此外作者也写了爱尔兰诗人帕特的政见,虽然他的八卦评论不足为信,但是作者记录欧洲疫情实况的正确方式。此外文章中也提到了疫情之下,欧洲人的手工口罩热卖的现象。

而在关于欧洲疫情的部分,此书作者写得最动情而真情就是要数《最后一块巧克力》了。故事中讲到因为高血压的作者进入了德国医院,,短短14天,护士就给发错了五次药,作者这样的角度不是抹黑德国医务人员,而是希望德国医务人员在非常时期,更应该尽职尽责。当然她吐槽德国医院的伙食差也是理解的,毕竟天天吃面包,肉肠,黄油,酸黄瓜,还有烟熏肉肠煮汤也的确让作者没一口好吃的了,也是让左作者怪受罪的了。

在这篇动情真情的文章中,作者还侧重写了一个女大学生不讲卫生,偷吃每一个病人饭盒的菜,这在疫情期间自然是丑陋的一面,但在美好的一面,就是作者与女大学生分吃巧克力的情节,以及与病房其他人分享巧克力的情节,都是言之有情的。喜欢那段文字“我们坐在夕阳西下的阳台……在落日余晖中散开去。”则体现了疫情下,德国人们大爱抱团取暖的真善美的一面。

另外在《“后新冠时代”会面临文明的倒退吗?》以及其他关于疫情的文章,如作者在禁足令之下手制作餐具,以及孩子们制作的那些彩色的心愿石头,孩子们说的那些话语“我是彩色的,为的是让你欢笑”就说明了新冠疫情之下世界和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童真而真挚的祝福。作为写作营的一份子,作者这些有着普天下之大爱的文章,和以身作则的善行,实为令人敬佩。

小时候,喜欢玩网游帝国时代,喜欢指示一个农民冒险地去开拓黑暗面积,以不畏危险的精神去刺探敌人的阵地,也了解这个世界一切,如那里有猎物、果子、金子、鱼儿等。而在这部书中,作者就是成为我的喜欢的那个游戏中的那一位农民,虽然她不会像游戏中会有危险,但她为我开拓了和了解了这个写作营,这个卡斯塔里王国是作家们所理想追求的生活方式。作者更是借着这样的一个写作营,去为人世间多写下一些真情的,动情的有着普天下之大爱的文章,如写关于猫,关于艺术展,关于疫情的部分,才是一个写作信仰者在旅居生活尽了人文主义的义务,也是“卡斯塔里”这个写作营终极义务。

作为作家们的精神王国———“卡斯塔里”写作营,它的存在,它的关注是作家这种社会精英的职业和生活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而关于这种写作营这样的题材在华语语境中是比较稀少的,因此是难能可贵的题材写作。著名作家孙未,深入观察世界各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各国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写下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故事,记录了欧洲诸多文艺青年的奇思妙想。让读者阅之,是读者的福气。

这样有着表面的游记色彩的作品,事实上是一个作家对于写作本身的真实记录的作品,正是作者有了丰富人生阅历和一定经济基础,并在文学取得了被世界认可的成就,才得以成为“卡斯塔里”这个写作营的一员,在作者旅居世界各地时所写的文字中,依旧带有独特的富有上海作家的时尚格调和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她的作品自然有俏皮,但更有真性情的隽永元素在。这一次在她的旅居散文中,则反映了以一种如黑塞一样的高远视野,来俯瞰这个世界。思想更为广阔辽远,格调自然更为高尚。有这样的大爱和人文主义色彩的华语作家,幸而她是“卡斯塔里”这个写作营中的一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