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唤醒春天》是一篇描写春天到来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布谷鸟的欢快歌声和春天中的生机勃勃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读后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活力,激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一)
生活在现代社会,作为父母很多时候会觉得压力山大,爱谁和很爱谁谁谁这是要消耗精力的。但是我要说的是,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爱不是那种需要回报的负担,爱静静的在你和小朋友间间流淌,他不仅没有耗掉你的资源,反而像人生的充电器,给你加满了电。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只要爱在流淌,很多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掉了。
静静的享受一下充电时间吧!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二)
生活在现代社会,作为父母很多时候会觉得压力山大,爱谁和很爱谁谁谁这是要消耗精力的。但是我要说的是,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爱不是那种需要回报的负担,爱静静的在你和小朋友间间流淌,他不仅没有耗掉你的资源,反而像人生的充电器,给你加满了电。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只要爱在流淌,很多问题自然而然的解决掉了。
静静的享受一下充电时间吧!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三)
现在看到一些妈妈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小孩,于是把他送进寄宿学校,小孩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周末回家。这样看起来是两全其美,小孩受到了完备的教育,大人也可以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对于小孩来说,最珍贵的童年、最宝贵的东西是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的爱,它们比昂贵的外教课、舞蹈课和那些华丽的玩具、衣服要珍贵得多。
童年期间,天天和父母在一起,是他们人生起步的基石,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童年的一年分离会给小孩造成无比深的黑洞,他会在成人之后觉醒,因此他对别人的爱的索取是无边无际的。
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父母在身边,多么贫穷都可以用父母的爱来弥补。
父母之爱,是小孩童年最奢侈的记忆、最永恒的财富。每个人都会有记忆的黑洞。黑洞形成于童年早期,通常在一个人成年以后它才会被觉知,父母与子女的疏离是记忆黑洞最明显的表现。
因此,千万不要把小孩丢到寄宿学校,无论你多么忙,无论那所寄宿学校多么好。千万不要把孩子丢到上一代老人那里去,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既然你把他带到世界上来,就应该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四)
最近当我因为某个事说孩子的时候,她会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早就知道了。
其实有些时候可能是我第一次说这件事,但是她也毫不犹豫地用“早就”这个词儿。这大概就是到了小孩子的顶嘴期。
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顶嘴呢?这本布谷鸟唤醒春天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很早以前,看伯特·海灵格关于孩子“听话”的述说。他说,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或是指出他的问题,只会让他觉得压抑。如果孩子顺着父母的意思照做了,做父母的会得到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但孩子会失去自我肯定。所以孩子必须反抗或者漠视父母的建议,这样他才能保有自己的内在肯定。
给建言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必须逆向操作,才能捍卫他的内在感觉。这种内在感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也不例外。用故事述说,既保全、维护了孩子的内在感觉,同时又解决了问题。
这么说来,这个嘴顶得还真是不错。想想其实也是,才三岁半的小屁孩,就已经遭遇顶嘴期,也是挺不容易的呢,这证明说她的内心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再回想自己,即便已经成人,但是碰到不同意见,碰到领导批评的时候,哪怕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就事论事,但还是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不其实也正是在顶嘴吗?哈哈。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五)
都知道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可是孩子的教育绝非仅仅是教育孩子,更多的是陪伴,是耳濡目染的熏陶。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懂孩子,小家伙的内心注定是孤独的。
不能指望着某本书让我们变成教育大神,但是也不能把我们的眼光封闭在老旧的教育思想里。其实教育孩子无非是眼界和心境二字。眼界说的是懂,你首先得懂,懂孩子成长过程中大概会出现些什么情形,你应该如何去面对他。以大家已经熟悉的敏感期为例,如果还自己到了口唇敏感期,他一定会时不常的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嘴里,舔舔周围的玩具之类的,如果不懂这是敏感期,那么我们就会以脏为理由去禁止这些动作。小时候不打紧,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叫惨不迭了。其次,心境说的是愿意,你必须得自己内心甘愿去这样做,而不是觉得是孩子要求你这样做。比如一个妈妈下班,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再加上拥挤的交通状况已经累得筋疲力竭了,心里只盼着躺会,看会电视呢。如果这时她觉得教育是自己内心甘愿去陪伴孩子的,那么氛围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她觉得我是不得已去陪伴孩子的,那么氛围就会或多或少地变点味。
之所以扯了这么远吧,就是因为这本书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一是告诉你孩子内心到底藏着哪些秘密,你应该怎样应对;二是用浓浓的母爱去感染你,让你也加入到心甘情愿的行列中来。
读懂孩子才能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很好的儿童心理学。通俗易懂。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六)
我相信,小朋友在还没有出生,也就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一个生命从0 岁开始就是一个正式的人,他借着你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这些小不点儿是天生的自我管理者,他们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一切事情。
谷谷出生前,爸爸出差了,于是在预产期的前一个月里,我每天散步时,只要感觉到她是醒着的,就会对她说:“小暖暖(当初以为是个女孩),爸爸4 月1 日回来,你4 月2 日以后出生,好不好?”
这句话说了整整一个月。每次说这句话时,我都感觉她在静静地听。
等爸爸回来的那天晚上,我告诉她,宝贝,爸爸回来了。4 月2 日, 她就欢天喜地地闹着要出来了。
由此我知道,一个0 岁的小孩就已经知道妈妈说话的意思,而且他会努力做到配合妈妈的意愿,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多么难以置信。这就是爱的联结,以及因为“相信”而产生的努力。
每个小孩都是天使。
你得到了怎样的天使?
无论你得到什么样的天使,对他最好的,就是让他自己决定应该怎么做。因为任何强加的东西都是不快乐的。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是听自己的。
听到一个奶奶说:我们家宝宝才7 个月,已经开始指挥人啦,他在路口指着要去的方向,如果你不去,他就会大哭。
应该恭喜这位奶奶,因为这正是宝宝意志的体现。如果你能发现他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并去尊重他,你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立场、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他不会被别人牵着走,因为他有自己的选择。
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成人。或者说,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成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与小孩争权夺利。
不信?
你可以静静地回想一下。你不想让小孩用手抓着吃饭,可是他想;你不想让小孩在下雨天踩水,可是他想;你不想让他总是在外边玩耍,可是他想,哪怕只有一个滑梯;你不想让他大热天还在外边跑,可是他想;你不想让他穿什么样的衣服,可是他想……
仔细想一想,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原来只是为了让他听话。什么叫“听话”,就是听你的话,听大人的话。可那本来是属于他的权利!如果你肯放下,让他自由地用手抓着吃饭;让他自由地踩水;让他自由地玩耍, 一直到他提出回家(你觉得不可能?可能,不,他一定会提出回家的); 让他自由地选择衣服,你觉得他不懂,没有关系,他慢慢就会懂……
小孩长大的过程,就是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但是如果大人肯放下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权利,大人与小孩的斗争就会少很多,大人也不会觉得小孩难带了,他活泼泼地生活,好像一转眼就自己长大了。
因此,让小孩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成长吧。
你会不懂,小孩子为什么盯着小狗、小虫子、飞机、一片树叶目不转睛。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真正的爱。就像我们爱他一样,那是发自内心的惊喜和好奇,所以他们想停下来去观察,去研究, 去解释。
所以允许他停下脚步,等他看完小虫子从这个树叶慢慢地爬向那个树叶,允许他把一根沾满土的小树枝紧紧地拿在手里……
你要知道,就像布谷鸟唤醒春天一样,每个小孩发现了一个“世界”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七)
目前市场上不乏这类亲子教育的图书,而且几乎本本都打造的很是成功,引起或长或短的购买狂潮。这些从QQ群,微信等的热聊中可见一斑。文中提炼的那些点,一个一个刚好正中父母们下怀,一个个的方法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一个个的结果又显得那么诱人,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立下决心,要做个好爸爸好妈妈呢?
然而,“书中的父母做得有多棒,自己做得就有多差”这个观点似乎是读完每一本亲子教育类的图书之后,有最多共鸣的观点了。书中的父母都是完美父母,书中的孩子也都是完美孩子,而一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似乎白骨精现原形般,一个个跌回现实中了。
“书中说的方法是很棒,可我根本用不上。”
“说的是很有道理,但是合上书全都忘光了。”
“看的时候热血沸腾,真正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现实。”
“对我来说没有实际价值。”
……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状的尴尬,对于养育孩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来说,有点过于杯水车薪了。
而那些,网络上流行的,朋友圈疯传的育儿之道写得倒是很入情入理的,每个小文章看完之后都觉得有醍醐灌顶的功效,但是无奈乎太过片段,没有一点系统性,这对于养育一个孩子这种长期的任务来说,总是觉得欠缺点什么。在正式投入使用以前,总是得在内心衡量一下,这到底是真实有效的育儿方法,还是某些人日夜加班赶出来的策划鸡汤,故意赚取大家的眼球?我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游离。
这又让我觉得倍感迷茫。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布谷鸟唤醒春天——发现0~6岁儿童内心的秘密》的时候,确实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原创故事带来的流畅感,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和没有花枪的教育方式,都很值得借鉴。
我更想说的是,在这本书里,我看的是浓浓的母爱,是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想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美好人生的母亲的努力;而不是一个机智的母亲,一个想着如何与孩子勾心斗角才会胜利的母亲。相比机智的母亲而言,爱孩子的母亲,自然是每一个妈妈们都渴望做到,而且更容易做到的事情。
一、 书中没有为介绍观点而铺设一些假想的情境。书中所有的故事全部来自于作者的孩子。这样,父母便不需要费脑子刻意去创造类似的情境,进行所谓的教育。只需要按照自己孩子出现的状态,顺其自然去作为即可。因为这些小故事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日常故事,会或多或少地印证在每一个正当年龄的孩子身上。而且随时都在发生,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是该做什么的时候了。这样一来,你想忘记都难。
二、 书中很少为描述方法而借用一些晦涩高深的理论。书中所有的方法全部来自于生活实践,以及作者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实践总结。每个父母都能读懂,而且父母只要看过,就会用,父母不用丝毫强迫,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正如作者说的,只有那股动力来自于内心,才能更加不可摧毁。这也正是道法自然的力量。
三、书中的小谷谷不是一个不犯错的完美小孩,作者也不是因为幸运至极才碰到了神一般的孩子,成了神一般的妈妈,他们都是千千万万普通妈妈和孩子中的一员。所以,任何一个人看完之后,都不会有现实和理想相距甚远的失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母子之间是互相懂的,互相理解的。而我们亟需改变的,也正是这点——父母通过懂得孩子的心理,营造一种和谐的亲子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四、更为可喜的是,书中居然把孩子尚在母体内发育开始到出生前的怀胎9月,也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拎出来,告诉妈妈们,没出生并不意味着没思想。当然如果你看完,就会发现这和目前提倡的早教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当然,这本书的欠缺之处在于,它写的只是0-6岁的儿童心理学,只是0-6岁的孩子身上具有普遍性的N多问题。如果您的孩子刚好7岁或以上,如果您的孩子刚好有一些非大众的个性化问题,那么你可能需要换一本书来读。虽然这本《布谷鸟》的思想也一定能带给你相当的受益,但是它无法替代最适合你和孩子的其他书籍。
布谷鸟唤醒春天读后感(八)
“你怎么变成成这样了?”这是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的话。当孩子哭闹着耍脾气时,当孩子叛逆的故意跟家长做对时,当孩子将不良行为当成习惯不断重复时,很多家长一面生气,一面抱怨,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呢?
是的,孩子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家长们应该扪心自问,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抱怨、每一句敷衍、每一个漠不关心、每一次情绪反应……成就了当前的孩子。不是孩子自己变了,而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任何的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教育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父母日积月累的教育模式成就了当前的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能够读懂孩子的信号,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解读。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能够帮助成人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甚至会改变成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而《布谷鸟唤醒春天》就是一本温柔的儿童心理学书籍,韩天霓用温柔的文字将0~6岁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和温柔的情绪。每段介绍都有一个引子,而这个引子就是作者孩子的故事,读者能够从故事中读到自己孩子的一些特点。只要读懂孩子内心的秘密,教育就会自然、简单、美好。
韩天霓(韩英杰),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做过十年媒体人,就职于多家财经类媒体。现如今关注0~18岁孩子的心理,2014年创办小蝌蚪心理工作室,做自由撰稿人和心理咨询师。
0~6岁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心理特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成人在教育孩子时要抓住不同时期的特点,有的放矢。《布谷鸟唤醒春天》读起来很简单,但韩天霓的讲述的很多育儿观点值得借鉴和思考,在这里分享三个观点。
1、教育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意是三岁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成人的走向,七岁时样子的能够看出这个人老了后的状态。仔细想想,其实这句话不无道理。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步入了对孩子的“后天培养”中。成人误以为三岁前的孩子不记事,所以认为孩子经历些什么并不重要;还有很多的家长加入到各种能力培养的陷阱中,不断的督促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因为他们不知道最重要的“后天陪养”是孩子头几年的性格和心理机制的培养。
知识、技能都可以后天慢慢得来。但孩子的性格、心理机制却是在一天天的累积中默默形成,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所以经常被家长们忽视。很多家长自我安慰,偶尔一次忽视孩子没事,偶尔宠溺一下没事,但是家长们却没有发现偶尔在日积月累中变得频繁,成了习惯。就好比说孩子一天不刷牙没关系,牙齿不会坏;却没有看到每个星期都有那么几次不刷牙、不漱口,最后导致牙齿坏掉。
书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童年的东西长了一生,幼年的东西藏了一世”。
所以,千万不要等着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再好好的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问题一旦出现,就需要花费成百上千倍的力气去修补和更正,而从现在这一刻起开始累积,才是正确的育儿之道。
教育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无数的小事累积便成了大事。千万别抱着侥幸的心理,认真做好成人该做的每一个功课。
2、孩子可以任性,但需要挫折教育。
很多人都抱怨孩子太任性,因为他们不知道任性的表现恰恰是自我思考的开始。
走上社会,渐渐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众的,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其实,从众本没有错,因为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团体排斥;但过分的从众会让人失去自我意识。很多成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富有领导力,可很多情况下却事与愿违。因为大部分成人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成人急于给出否定的答案。
孩子屈服于成人的权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会变得人云亦云。面对小朋友的任性,成人多数情况下会用权威制服。可是成人不明白,小朋友的任性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小朋友对自己想法和看法的坚持,是他的自我思考和结论。很多时候,成人完全可以按照孩子的思路验证下孩子的行为,为什么要让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权威呢?
有句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成人的经历告诉了孩子他们的体验,孩子却没有自己感受和体验,他们需要去经历、去尝试、去感受酸甜苦辣、体味自己的人生。成人的顾虑比孩子的顾虑多很多,其实,只要没有生命危险,又何必阻拦。你看到的风景孩子不一定看到,孩子需要遵循自己的步伐,走过该走的弯路。所以当孩子任性时,欢呼吧,因为你的孩子在自我思考。
当孩子任性时,他们会发现有些事情不一定按照自己预想的情况发展,会失败、会失望、会难过……,这就是经历挫折。所谓的挫折不是说对孩子进行体罚、语言暴力,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痛苦和失败,而成人的角色永远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最忌讳的是当孩子在外面经历痛苦,回到家还被家长抱怨和训斥孩子没本事,这不是挫折教育,孩子感受不到爱,是否定和失望。
用书中的一句话总结一下:“当一个小孩开始主动地厌恶或喜欢某一个东西时,就表明他在思考这个世界。”
3、大人早一点知道, 就没有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很多家长也变得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太叛逆,不好管束;担心孩子早恋、吸毒,误入歧途;担心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自我。他们之所以比较自我是因为他们身体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可以为一些行为负责。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青春期是幼年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延续。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被压制,在青春期时就会以其他的形式爆发出来。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尽可能的让孩子发展自我,表达自我,而不是过分的帮助或限制。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处于青春期,只要没有生命危险,让她适当的去经历,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来限制他。
父母是一场修行,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不犯错误。而是要在育儿的路上修炼自己,包容孩子,温和、有效的和孩子沟通。沟通顺畅了,青春期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不理解。要知道,所谓的叛逆也不过是观点不一致而已。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帮助他成长为他自己,而不是让他成为你眼中别人的样子。
人生如四季。孩子简单、纯净。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才能做到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养大,按部就班的上学,而是让孩子具备独立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像小雨一样,润物无声。但教育更像金字塔一样,需要累积,才能走到顶端。好的教育,没有花枪,没有招数,只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