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3 21:40:24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
时间:2024-04-13 21:40:24   小编:

中考作文选材至关重要,选材不当可能导致得分不理想。在选择作文题材时,应尽量选择熟悉的话题,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要注意避免选择过于普遍或离题的内容,保持主题的紧密联系,以确保作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1

选材与剪裁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仗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就不过多讨论了。

例文

美好生活的剪影

江苏一考生

随着清脆的“咔嚓”声,一个美好的场景被摄入镜头,多彩的生活被浓缩在方寸之间。摄影,是我课余生活的爱好。

星期天,我提着相机漫步在街头。“闲庭信步”的老人,青春焕发的少女,天真活泼的儿童……都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我照些什么呢?雄伟的建筑,鲜艳的花朵,的确美好,但构思并不新颖。

啊!有了,“咔嚓”一声脆响。你猜猜我摄下了什么?手,新华书店科技书柜前,那无数双拿着书、抱着书、举着书的手。纤细的、粗壮的、粉嫩的、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当这个情景出现在眼前时,我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这些手仅仅是在拿着书吗?不,它们是在摘取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多么令人感动!看到这无数双手,你就能自然联想到手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微笑的脸了,那是多么愉快的微笑。

“咔嚓”,又摄下了什么?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许许多多双脚。穿球鞋的、穿布鞋的、穿皮鞋的、穿凉鞋的,还有拄着手杖和双拐的……看着他们,我热血沸腾了!这不是在踌躇在徘徊的脚,而是在奔跑在攀登的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坚实印迹的脚。多么令人振奋!看到它们,你就能联想到它的主人们那一张张含着谦逊的微笑的脸。那微笑,也一定含着奋进者令人陶醉的满足。

“咔嚓”,这次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笑脸了。下班职工舒心的微笑,接待友人的真诚的微笑,看到成果的欣慰的微笑,父母亲们亲密的微笑,老师们慈祥的微笑……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2

中考作文指导_给结尾添彩的六大技巧

中考语文作文得分也是很关键的,作文分高,会把整体成绩提高上去,所以同学们要重视中考作文的分数,作文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有好的结尾也会给你添彩加分的。下面说说中考作文尾断写作的几个要点,为你的写作添彩加分。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技巧点拨: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技巧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技巧二: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技巧点拨: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选自湖北省中考满分文《哈哈镜中的我》)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三: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很多……”(选自陕西中考满分文《阅读身边的人》)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选自四川内江中考满分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了……(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

技巧点拨: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四: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选自福建省中考满分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技巧点拨: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技巧五: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雨中品读》)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选自湖北省仙桃市中考满分文《在阳光下成长》)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技巧六: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花样年华》)

技巧点拨: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3

中考记叙文写作指导_记叙文怎么写

一、了解记叙文的写作特征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有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写好记叙文,应掌握记叙的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运用这些要素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必须具体、明确;人物的出场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叙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写完整。

(一)记叙文的几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

描写,即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人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抒情,就是抒发、表述自己的感情。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事物的片断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记叙文如果缺少描写,就会平淡苍白,主题不突出,形象不鲜明,情景不感人,当然,描写要恰当,为中心服务。所谓恰当,即突出特征,符合身份,写出变化,多种手法。

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

A、从描写的对象看,一般有三种: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细节描写,可以和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重叠或交*,构成人物和环境的完整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C、从描写的风格来看,有白描和细描。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心态,如见其人,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2、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抒情和议论,不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且突出文章的中心。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大致有三种情况:先叙(描)后议(抒)、夹叙(描)夹议(抒)、先议(抒)后叙(描)。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要从需要出发,适当运用,过多则使文章内容流于空泛。

3、在记叙文中,有时也需要进行说明,但这只能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否则用多了还会影响

(二)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大体可以分记人记事两大类,写时要根据需要来确定内容和中心。写人时,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实来表现人物,切忌冗长、空洞的鉴定式的介绍说明,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叙事主要通过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意旨。这就涉及记叙的顺序,只要运用得好,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常常是综合运用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使文章的结构更多变,安排更灵活,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记事和写人不能截然分开,只能相对地有所侧重。记事不能没有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任何事件中都必然有人物活动,而人物也只有在事件中才能表现得活泼有力。记事为主的文章,事件应记叙完整,写人为主的文章,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事件则不一定写完整。

二、中考作文题型

1、命题作文

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写作,题目中往往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概括了写作范围和内容,绝大多数没有审题障碍。如广州市2000年的作文题《我二十年后的某一天的日记》;2001年是《我和水》;2004年的作文题“我也是富翁”、“假如再有一次机会”;上海市2004年的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等。

2、半命题作文

通常有三种形式:命题部分在前,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安徽考题);命题部分在后,如《_____让我陶醉》(江苏考题);命题部分在中间或两端,如《当我面对_____的时候》。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是《发生在的纠纷》。

3、给材料作文

命题者从预设材料中引申出作文要求或题目,学生阅读材料并按要求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必须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重点,弄清要求,按照明确规定作文。如这样一个材料: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其实,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山东考题)。而2000年广州市中考题也是“围绕自己身边的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是从命题者设计“材料”中引发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具有导向性、灵活性、宽泛性的特点,近几年被广泛使用。如2002年广州市中考题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2003年广州市中考题以“简单、智慧、勇气”为话题。

二、中考

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紧扣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

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二)构思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习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着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③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三)表达技巧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4

高考作文指导: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

高考作文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部分,一般来说,在考场上也是最难把控和提高的部分,如何改掉原有陈旧思维认识,形成规范、高效、恰切的行文习惯,高考作文一项得到理想分数并不难。

1、卷面印象分

阅卷老师往往每天都要评阅成千上万的高考试卷,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所以,考生卷面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卷面整洁,自己工整美观,给人的第一感觉赏心悦目,这样即便作文水平一般,高考作文分数也不会太差。

建议平时考试注意考试习惯,尽量保持卷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不得已涂改以横线划掉即可,不要涂黑团,打叉。

2、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

作文构思,包括立意、选材、中心思想等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思想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思想就都是空的。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思想效果明显。

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有时代气息,有自我气息,别具一格。

3、标题、开头和结尾突出作文风采

时间短可以说是高考作文阅卷最大的特点,一般而言高考阅卷对时间都会有所规定,作文一项绝不会超过60秒。而实际上,根据几位高考阅卷老师反映,其实际阅卷时间也就在20-30秒左右。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读完整篇作文以实属不易,更何况细细品味?所以,阅卷老师阅卷往往对标题、开头、结尾三个部分很重视,中间部分基本都是一扫而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的作文结构是“凤头、猪肚、豹尾”,即标题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开头简洁、文采引人注目,结尾总结作文主旨简短有力。

4、结构是思维的外显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行文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造成文章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表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高考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作限制在一定枷锁之中。文章结构也有相应的制约因素,为了让阅卷者迅速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务必要完整、清晰、严密。例如领会高考优秀作文的一般行文架构,形成模板化的思维印象,有助于在考场及时调动素材,展开逻辑论证。

5、语言和情感思考相连

《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内容等级中的第一等。可见作文表达能达到“真挚”的层面,便是拥有了作文高分的制胜法宝。

真挚的情感以“真”基础,并发展为“善”和“美”。即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不是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情真意切,能使考官获得共鸣,从而为文章增加感情分。

6、不要一味个性化,更不能剑走偏锋

要注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是考场的作文,有它的规定性;不要过分追求个性化表达,更不能剑走偏锋。考场作文和平时写文章是有些不同的。尊重规定性不等于扼杀个性。前些年有的考生用古文来写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有点冒险。还有的观点怪异,自以为个性凸显,其实也容易失误。从符合时代主旋律、社会总基调上着眼,文章合为时而着,才是明智之举。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5

诚然,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总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印象,可是一提笔写作,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即便是些身边最熟悉的人,也是那些老掉牙的事例,然后给人物下了很多“空洞”的评语,动辄就给某人冠以“某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高尚的人,是个纯粹的人,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个有爱心的人……”如此评语,一点都不能打动人。

咱们成长过程中肯定都经历过或喜或悲,或乐或哀的一些难忘之事,然即便是这样极度情绪化的事情,同学们仍是熟视无睹,无以入文。其实咱们真的不缺少多姿多彩的生活,缺少的是一双停留于细节处的慧眼,当你真正懂得细致入微的观察了,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妙招。

做好这一步,接下来令孩子真正提笔就发怵的便是选材了,在有些孩子脑海里总也觉得他们所能想到的那些事例都不足以入文,因为没什么无话可写,这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写作的通病。那么我们有必要重点来说说如何选材。

首先,要围绕中心来选材。

选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围绕中心来选材,也就是说,文中的材料都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比如以下这一则材料就是典型的偏离中心,前后不一致的作文材料。

如,写与“讲文明,有公德”有关的一篇文章。

开头写道:我们这一代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讲文明礼貌,培养社会公德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课,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文明道路上多一份礼让和理解。

中间引用的事例便是:一天,公交车上,满车子的人随着司机到站时的一个急刹车,你挤我碰,拥挤不已。不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只见一位和老大爷并排坐在双人座上的叔叔,没好气地对着车上提高嗓门喊道:“怎么都这样呀,竟然没有一个愿意让座的……来,大妈上这儿来。”说着便起身去扶住大妈,走进座位时,那位叔叔便拍了拍旁边老大爷的肩膀说:“大爷,您都不知道女士优先吗?”大爷扶着座位,艰难地地站起身来。叔叔趁势让老大妈坐到了大爷座上,自己便一屁股又做回了自己的座……

结尾写道:这位叔叔可真逗!

这篇文章犯了一个典型的材料脱离中心的毛病,不仅首尾不一致,且严重跑题。

其次,选材要真实新颖。

只要是真实的即可以写,但并不是所写的都必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写作是文学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后又高于生活,小学生所经历的事情都大同小异,要想吸引读者,完全可以在真实的材料之上加上自己的一些小心思,进行加工创作,不仅在读者心中留下真实感,还有新鲜之意。

比如,小学生笔下不真实不新颖的老师形象无外乎以下几类:一写老师外貌就是满头白发,至少也得是花白头发,仿佛黑头发的老师都教不好书似的。一写老师工作负责,就是深夜里老师还在批改作业,仿佛当老师的不熬夜就是责任心不强似的。一批改作业,就是往作业本上批上密密麻麻的红字,那些训练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老师,虽然有改革的精神,仿佛其做法不宜提倡似的。还有些同学爱写生病的老师,讲课时不是捂着肝部,就是捂着胃部,并且额上沁出豆粒大的汗珠,仿佛沁出米粒大小的汗珠还不够标准。再不就是下雨了,老师冒雨去给不来上学的同学补课。这样的材料会让人感觉既不真实又落入俗套,就更别提能打动读者了。

再次,选材要具体典型。

选择好要写哪件事或哪个人以后,用具体的语言把当时经历这件事情的情景再现出来,这就叫把材料写具体。写具体的方法很多,现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典型事例法

要想不给人物“空洞”地下评语,就要学会用事实来说话。通过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情来表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点。

比如《写一个调皮的同学》,仅仅写这个同学很有趣,非常幽默之类的话,肯定不能将这个“趣”字突出。所以一位同学就引用了这么一则典型事例:那次,社会老师正在上课,林泽森是典型的猴子屁股--坐不住。他一会儿玩东一会儿玩西,不知是从哪来的纸折手枪,只见他眯着左眼,右手往上一提纸折手枪,就一阵乱打。不一会儿,他又玩得无聊起来,拿起一张纸条往额头上贴,不时转过头来望望同学,仔细一看,快要让人笑破肚皮,上面居然写着“双枪老公公”,唉,真拿这个调皮鬼没办法!这么一则小小的事例就将这位同学的幽默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2.困难制造法。

比如,可以写做这件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等等。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某件事情,还要写出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做这件事时,可能不顺利,困难多,可能手忙脚乱,干不好,可能心情紧张,顾此失彼。要把这些真实具体地写下来,文章才会有情趣,感动人。

3.细节描写法。

怎样将典型事例写得生动具体呢?得要细致观察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节,并在叙事的基础层层铺展开来,随着事件的发展,人物的细节也会发生变化,要善于抓住能表现人物某方面性格特点的细节来写,才能真正将事件写具体。

比如《写一个有趣的同学》,下课铃声才响,“哈哈哈……”同学们就被调皮鬼林泽森逗笑了!只见泽森扭着屁股,手做成兰花指,踮着脚尖,装出一副妩媚的样子,尖声尖气地说了一句:“我是小妞,漂亮的小妞……”说着,他还不时地眨眨眼。这下,同学们笑得更开心了,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直拍桌子,喘不过气来……

当然写作文选材非易事,得要先善于观察,细心体会,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将材料展现出来,这一切都需要多加训练与积累。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6

文章修改要选择与内容有关联的素材,对着眼于整体调整的文章修改要达到两个“契合”:

一是就论述类文章而言,要做到“事理契合”。例如:

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锻炼自我,创新最重要的意义是对自我的突破,对人生无尽的追求。

即使是有才的人,不断地重复自我也会失去原有的光芒,天才会变成庸才。而这种演变是令人痛心的。究其本源,是他们失去了对自我的突破,躺在现有的成就上对创新毫无兴趣。

季羡林先生,已走过90多个春秋,却仍以谦逊的态度不断追求突破。他辞去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头衔,置身于国内鲜有人涉足的吐火罗文研究中,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正因如此,季羡林先生虽辞去了让他不堪其扰的头衔,仍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大师”。

上述三段文字,前两段论述创新的意义在于对自我的突破,但第三段的例子却不能与所说之“理”契合,素材指向含糊,是说季羡林先生“不断追求突破”,还是称赞他淡泊名利?“事理”不能契合,所用素材有旁逸斜出的现象,这是修改中要注意的大问题。

二是就记叙类尤其是托物言志类文章而言,要做到“物意契合”。例如: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葡萄藤上的枯枝,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架上,全然没有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细细地寻找着春的痕迹,一处处地拨弄,开始有点心烦意乱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这是作文《心中的那片绿》的片段。不难看出,作者是想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对“景物”的描写应该具体、充分、细腻,由此引发的感想(“意”)方能找到契合的基点。但小作者在这里的写景只是寥寥几笔,过十简略。下面是修改后的文段: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在秋天就脱去了艳妆的葡萄藤,穿上了片片深褐色的铠甲,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藤架上。原本光滑的枝干已经枯萎,起皱的外皮似要剥落,浅浅的皱纹深嵌在藤枝上,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僵硬的躯干在风中摇摇欲坠,像一位年迈的老人,全然没有一点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但我仍想在它身上找到一点春的气息。顺着葡萄藤一处处地拨弄,那深褐色的藤皮,轻轻一碰便飘落下来;在枯萎的藤节处,长出了霉纹。一副早已枯死的模样。我开始有点心灰意冷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眼帘,我用手轻轻地剥开小茸球,里面露出了藤芽,嫩嫩的,绿绿的。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修改后的文字,凸显了情感认知的变化过程,以对景物的认识引领自己内心的变化。“忽然”之前的细腻描写照应与契合了先前心理上的灰暗与失落,之后的描写突出发现“枯藤藏春”的惊喜,并巧妙地映照自己的内心,为下文写走出阴霾,重拾信心与希望做好了铺垫。

任何人的写作都离不开修改,那种倚马可待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善待自己笔下的文字,努力去“熔”,去“裁”,你的文章一定精彩!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7

此法主要是指援引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与事件。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许多人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屈原与汨罗江,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苏武的牧羊守汉节,昭君的出塞,诸葛亮的谦思,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苏东坡的“突围”,岳飞与风波亭,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积淀。

此法选料剪材应该注意:

1.选例典型,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事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2.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如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也可以从今到古,从国外到国内)。

3.叙述史实,详略有致。对皆知的要简练概括;对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以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通过几个简明片断,扼要援引。

4.事件人物,据需取点。如: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曾经靠编草鞋维持生计,因家贫曾向管理河道的小官借米过日子,见魏王时穿粗布补丁衣服,草鞋带子也是断了之后接起来的,一生只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就退隐了;楚王听说他有才华,派两位大臣用厚金聘礼到濮水请他做宰相,在濮水垂钓的庄子用龟曳尾于涂的比喻拒绝了邀请;庄子对待生死显得很理智,其妻死后,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席地而坐,“击缶而歌”。这些常识是大家有所了解的,这些素材可以包含着“选择”“欲望”“孤独”“尊严”“诱惑”“生命”等意义,要对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去选取某一点,从某个侧面去挖掘、联想、想象,为文章所用,切不可将知道的都写而成为无目的的谈古。

5.有叙有析,不忘议论。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可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总之应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

也应注意,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古避今,成了一种时尚,大多考生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出来的多是“普及型”的名人轶事,说“勤奋”便祖冲之、李时珍、陈景润,谈“爱国”便屈原、岳飞、孙中山。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作文题,都是写尽人皆知的几个人、几件事,岂不让人生厌!要懂得当一种写法成为流行时,其危险系数就大了。大量的李鬼冒充李逵,李逵就必须有新招数;考生作文就要回避大陆货,最好要有自己独家的开发或独到的发现,否则就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庸才、蠢才。

【例文借鉴】

捍卫汉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以来就深深地震撼我的内心。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直至今天,在“英语”世界“殖民”的今天,法国仍旧以举国之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尊严,法兰西语言学院是专门负责督察法国文学报刊中法语不规范行为,而法国的外交官被规定,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场合中,都必须用法语发言……

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

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颜色;绚烂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化,如今人们只有在亚巴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今,汉语似乎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快餐文化横行中国的时候,外来语言也极大地冲击着汉语的地位。

汉语,我们的母语,如今已爱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们的捍卫。据中国语言学会的调查,在如今成千上万的注册商标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标,采用外语名称固然无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四级过不了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学子毕业后写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颁奖仪式上,杨先生坚持用汉语发言,捍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母语的应有地位,尽管杨先生的汉语不甚标准,尽管杨先生只是一个美籍华人。但凭此对汉语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敬佩杨振宁先生,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师。

有人比喻如今的汉语就像一条流行的牛仔裤,尽管是新的,却洋洋洒洒地打着几块补丁。媚俗、低级、粗滥的语言就是这些“补丁”。我真的不希望我们流传千百年的汉语,被司马迁、鲁迅等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汉语,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卫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

切题准确,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充实,是本文突出的优点。由都德的《最后一课》引出法国对法兰西语言的捍卫,进而设问:“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这一问切中命题的思想主旨,高瞻远瞩,发人深思。接着以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对比阐明汉语使世人折服的生命力,以汉语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论证必须捍卫汉语。全文纵横古今,放眼世界,思骛八荒,神游万古,于盈盈尺幅之间,融文史底蕴,泻笔底波澜。表明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思维视野,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例文借鉴】

一步与一生

路的两旁氤氲着乳白色的雾气,前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古道,迷离神奇。[形象化的描写,把人带入迷离神奇的氛围中。]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摩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点题。]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注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活用课本(《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例子,给人以亲切感。]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用课本中陶渊明《饮酒》诗。]“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段均用“曾经的……从这里走过”,引出三个历史人物,句式整洁,富有文采。]

我品读着这曾经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谱写成一曲沧桑而漂亮的歌谣。

我又走到另外一个路口仰望另一扇门,它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项羽面对刘邦的追兵从这里逃走,忆起昔日的鸿门宴,不禁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残忍阴险的秦桧从这里步入罪恶的深渊,杀岳飞,贬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个让人唾弃的一生,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居心叵测的陈水扁从这里走上了分裂国家的道路,嘴角邪恶的笑脸干枯了他丑恶的灵魂。”

[再用三个事例,从反面阐述,与前面的三个事例构成对比。]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摩眼前的这扇门,沧桑而厚重。历史本没有错!错的是他们洞开了本不应该洞开的大门,跨出了他们本不应该跨出的一步![小结上文。]

枫竹林飘荡着幸福的歌谣,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将古今中外的人事信手拈来,材料丰富;语言美丽,富于变化;善用比喻,把人生喻为两扇不同的门,这就把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灵动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将课本中积累的材料——《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第五册)、《饮酒》(第三册)巧妙运用,显示出积累运用语言材料的良好功底。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8

材料的选择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古人云“良桐方能斫美琴”。特别是对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不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统统塞进文章,结果带来了庞杂堆砌的毛病。其实,选材贵在精而不在奇,贵在特而不在多,贵在小而不在大……即使你有大量的相关材料,也只能选用其中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讲究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例文借鉴】

残缺里飞出的歌

第一次接触周蕙是在1999年,听到了周蕙的成名曲《约定》,她把这首王菲早期的作品翻唱得耳目一新。可爱的卡通人物造型,把整个MTV演绎得新颖诱人。当然,最令人无法忘怀的还是周蕙那天籁般的嗓音。

事后,我根据周蕙的嗓音,在心中将她描绘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如小龙女般圣洁脱俗的玉女。然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见到了真正的周蕙——简直,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小眼睛、塌鼻梁、大嘴巴,别说不美,实在是太丑。据说唱片公司就是因为对她的形象不抱什么希望,才创新地把整个MTV制成动画版而没有启用真人。这种创新,实则也是一种无奈。

这以后,每当耳边响起周蕙如林间飞转的笛乐般悠扬悦耳之声,我便尽量不去想她的脸,因为我觉得,是她的脸破坏了原本近似完美的艺术。这种肤浅幼稚的观点一直未曾改变,直到我喜欢上另一位影视女星——周迅。

《小娇妻》中美丽可爱却又老会闯祸的娇娇女,摇身一变,在《人间四月天》中成了一代才女林徽音。其实,周迅的形象与林徽音很接近,同样的娇小,同样的清丽。但一直抱着疑虑:她真能再现女主人公超凡脱俗的气质吗?据我所知,生活中的周迅是个活泼热情的女孩。事实证明,我的疑惑完全是不必要的,她成功地把握了这个角色。她的一颦一笑,她的忧郁的双眸,她的凄楚的清泪,她的欢歌、她的挣扎、她的逃避、她的苦诉、她的痛心,一切一切都再现得恰到好处,让人不禁对剧中的她又爱又敬又悲又怜,我疯狂地喜欢上了她。

又在无意中,收看了《影视同期声》节目,我听到了心中偶像周迅的声音,那如破竹管发出的粗哑之声使我大失所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剧中用的是配音,我苦笑着摇了摇头。

曾经,在和朋友们闲谈时,开玩笑说,如果让周迅和周蕙互换嗓子那该有多好。朋友笑着提醒:“那周迅岂不成了天下完美之人,而周蕙岂不成了一事无成的丑女了?”朋友的对答,让我感触很深: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在赐予你某种美好的东西时,也同样会剥夺你另一样东西,他要你凭借拥有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个世界上,每个成功者都是抓住了自己的长处,并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正如周蕙凭借嗓音成为一名成功歌手,而周迅凭借外貌与悟性成为一名优秀演员一样。虽然她们身上有着某些缺陷,但她们走得如此坦然、如此坚定、如此自信。

于是,当我端起镜子照着那不漂亮的脸蛋时,当我抱怨自己为什么身材矮小时,当我在激烈的竞争中发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颓废地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我学会了训勉自己:

人无完人,有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挖掘自己的长处和潜力。

有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么,也可说,处处留心皆作文。写“面对缺陷”话题,有缺陷而又美丽的材料是很多的,很是难为了这篇作文的小作者,舍弃了许多大路货材料,挑选了自己平时看电视时发现的现象、得到的感悟来写,精选出鲜有人写入文章的两位时尚人物周蕙和周迅,比较她们都有长处和短处,但是她们却把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成功了,由事件而悟出道理,然后联想到自己,得出观点:“人无完人,有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挖掘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运用这些材料能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材料,发掘材料,表现材料,新颖灵动,入情入理,有较强的说服力。这里有不得不佩服的百里挑一的选材功夫。

【例文借鉴】

人之常情

——“好好活着”

危难之际,共和国总理站在废墟上安慰悲痛欲绝的百姓要“好好活着”,把人之常情传递到了极致;灾祸临头,军队子弟兵临阵受命,用挑战极限的付出与承受,鼓舞着“活着就有希望”的决心,把人之常情升华到了信念。

苦痛肆虐,不甘命运摆布的坚强国人勇敢无畏,珍惜“还能活下来”的生命,以坚韧不拔的人之常情感动了世界。

因为能够“活了下来”,在强悍的自然面前,人们以超然的姿态表现出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冷静,让一个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着真好”,闪耀出人性的纯真与坚强。从生存的特殊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红尘喧嚣给我们的污染,仿佛一个昼夜就让我们站到了成人行列。

曾经计较过那么多的不情愿,让自己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怨恨中,因为出身卑微,花十二分的努力才达到他人三分工夫所达到的境地;因为长相平平,尽管心地善良却总得不到异性的青睐……如果不是这场灾难的降临,我可能会终生徘徊在这人生阴影中,因为我不懂“活着真好”这份人之常情的真正含义。

人之常情最能创造奇迹的原来是“活着真好”!

“活着”的信仰已不是满足肉体的衣食所需、物欲享受,而是战胜悲哀,走出落寂的挑战。

生活路途不会一帆风顺,荆棘与风雨摧残着我们的躯体和意志,金钱和利益侵吞着我们的灵魂和情感,背负着太多的期待,已经举步维艰,未老先衰了。“感谢”苍天给了我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洗刷了内心的污垢和情感的杂锈,明白了真善美的源头出处。

“活着真好!”给了人生一次重新再来的豪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功名利禄不过是南柯一梦,荣华富贵亦是镜花水月,曾经斤斤计较的东西竟然是那般虚幻而浅薄。抹去羞愧的泪水,睁大不再迷茫的双眸,给自己加油:“活出一个新的自我!”

懂得了自尊,学会了坚强,拥有了信念,活出能震撼世态常情的人生。

“好好”地活着,你相信我吗?

本文在选材上很值得借鉴。汶川地震灾难之后写情感,多数人会进入还未摆脱哀伤的材料圈子,反而会使选材过于集中,而影响文中其他亮色。此文作者非常机智,既以“512”地震为题材,又选取其他题材,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既具时代特色又不至于过分集中到某个题材上,造成考场上选材的撞车。

文章以排比段开头,以“512”地震为题材,将人之常情与“活着真好”连接起来,引出话题,又扣住了题目,给文章写作定了位,将抽象的题目具体化。

主体部分,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揭示“活着真好”的内涵:先写非常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再写平常时期自己不能懂得“活着真好”这份人之常情的真正涵义,形成对比,揭示“活着真好”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活着”的信仰已不是满足肉体的衣食所需、物欲享受,而是战胜悲哀,走出落寂的挑战,上升到哲理、人生探求,使文章主题深刻、高远。

结尾问中有答的余味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笔精彩,把成熟之后的思考表现为将付诸行动的誓言,尤其是“好好地”寓意深刻。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9

作文选材如何做到新颖_初中生作文写作指导

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注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

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小学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写作经验少、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不过,也正因为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说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掌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主题。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历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历过的。如果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历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历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历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历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朋友》,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办法。可他没注意“幼儿园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把九十年代学赖宁的事搬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儿园去了,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所以,“搬”材料虽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并不容易。

二是选择材料要典型。

有的同学作文时常有选材一般化的毛病,如写老师,总是局限于“深夜批改作业”、“病中惦念学生”等等。人们读了,一方面觉得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一个样;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把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写出来。也就是说,所选的材料,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说明问题。比如,有位同学想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在动笔前了解到了三件材料:一是农村里的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二是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三是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

让我们来和这位同学一起分析分析看,看看写哪件最好呢?第一件: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这有点一般化,说不上典型;第二件,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有了变化,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之下,第三件事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倒是能从个性(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反映出共性: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富裕后农民的精神风貌。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另外,要做到典型,还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选取那些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还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没”在许多很一般的同类材料中。

最后,选择材料还要注意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

我们不少同学的作文都有选材不新的毛病。很多同学没有读报的习惯,看电影也就是看点少儿节目之类,对社会上的新思想、新精神知道不多,平时不注意留心社会信息和获取新鲜资料,这样写起作文来,由于没有新颖别致的材料,很容易流于一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同学虽然掌握的新材料不多,但在写作文时也能设法写得很不一般,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个班级写《妈妈的爱》,这是个老题目了,多数同学也就是写些诸如妈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我,妈妈如何帮我复习功课,妈妈天天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妈妈常常给我买新衣服等等,但有个同学写的是妈妈如何从政治上帮助我上进,还有个同学写妈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艰苦朴素、培养我的道德品质,这样写“妈妈的爱”就新鲜了。不是吗?别人把“给我好吃好喝”看作是妈妈的爱,而这篇把“给我艰苦朴素的美德”看作是妈妈的爱,老题目写出了新意!

以上是关于选材如何做到新颖。另外,文章要做到语言优美,这需要你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把文章背下来或把其中优美的语句片段背下来,在平时的习作中模仿练习和运用;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多多练习,慢慢的你的文章的语言也就能做到优美了。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10

题材不怕“小”,还要敢于写“小”!它既是克服材料贫乏之径,也是创造文章新活之途。我们平常多见和最不缺乏的,是生活中的常人小事类材料,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于纷纭大千世界中,是可以静观万物,摄取机微的。取材的范围是没有涯尽的,无论其材料娇艳明媚,或朴素庸常;或沃土温室,或村野虚墟;或雍荣尊贵,或卑微无名。倘能用心打捞生活中的真、善、美,或能随意裁锦一角,摘花一枝,都一样绽放优美自然的姿容,散发持久沁人的馨香。多少大家的小品文,写的往往是常人小事,有如冬夜炉边的絮语杂谈,或丰厚与笃实,或琳琅与宏博;或闲适,或渊雅,或隽永,或亲切……

当然,寻小搜微法的“搜寻”功夫,最要作者有眼光、思想和感情,有独到的发现与独到的开发,有笃实之情、精辟之识以及空灵之笔,力避随流附众。

【例文借鉴】

好奇心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

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

奶奶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此文贵在叙写日常生活小事,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奶奶的言行,的确让孙女好奇,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这是2008年高考记叙文的拔尖之作,相当难得。2008年高考作文的记叙文特别少,这种冷落“记叙”的动向,值得下高三师生警觉和深思。

【例文借鉴】

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这篇文章是2008年湖北高考卷优秀作文,选材很好,选取了外公和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看起来琐碎、寻常,但是非常生活化,而且渗透了人物情感,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体验深刻,兼具笃实之情,精辟之识以及空灵之笔。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11

作文内容,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就都是空的。

“意”就是思想,就是观点;“材料”就是事迹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就是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如以“挫折”为话题,挫折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这是立意,列举自己的或周围的人,从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名人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及言论为选材,这些材料都必须是从不同侧面所选来的“挫折”。列举事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谈”即辩证的分析来阐述“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观点。如果所选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一些受挫折的事迹、事例而不“谈”,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不切题的表现。这一切都关乎到选材。

选材要着眼于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选材要挖掘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12

2017年中考满分作文攻略第四讲:选材新颖别致

技法概述

有人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灵魂、骨架和肌肉。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说文章的选材十分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也决定着文章水准的高下。中考时,怎样才能使文章的选材别有洞天呢?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人人皆知的材料,众人都关注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考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试题解读

2014年绍兴卷作文题的独特之处是将学生视角引向“自我”,发现自我之美,自我之长,抒写自我之价值,这是对引导学生关注外在世界的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

从作文题的形式上看,2014年和2013年一样,回归到命题作文这一传统的考查方式。从命题思路和风格上看,题目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而且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诗意,这也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在延续2013年的形式的基础上,2014年又有了些许创新,即提示语的使用。前几年的作文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基本上是直接出示作文题,而2014年在作文题前增加的一段提示语:“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优美雅致的提示语,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考生的审题思维,便于考生打开思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同时有利于考生克服考试紧张心理,调整考试情绪,使他们渐进作文思维的亢奋状态。

这个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了正能量的宣扬。人间处处温情在,社会处处有阳光,它反映了社会的温暖和谐。而“我”也参与了其中,享受阳光的同时奉献阳光。引用到文中,结合现实,就是旨在倡导学生要有爱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献出爱心,有自信,乐于助人。

审题时,从“阳光”这个意象中,考生不难联想到光明、快乐、温暖、爱心、奉献、力量、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从而进一步联想到“阳光”可以是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指代,甚至可以引申到平凡、微小和伟大等。当考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时,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可能就会有新意了。当然,关键在于学生从哪个角度切入进行写作。

在审题过程中,考生还不能忽视“也”这个关键词。“也”表示同样,蕴含了所写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考生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这个意思。一个“也”字,要求在具体文章中有考生认识的转变。整体而言,这个作文题能引领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从身边小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成长,在写作中完成一次对自我及身边人、事的观察与体悟。

作文想拿高分,除了要审准题外,还要有新意、有特色,具体来说就是选材独特、寓意深刻、文字具有表现力。选材上要新颖,不要仅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可以活用社会热点中的材料。材料丰富鲜活,视野更开阔。当然要记住最核心的一点:无论用何种文体,考生都要写真情实感的作文,应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目的的思考认识。

满分作文

我也是一束阳光

亲爱的自己:

你好!

当你启封读到这封信时,你也许是富可敌国,你也许是穷愁潦倒;你也许是功成名就,你也许是默默无闻;你也许是才高八斗,你也许是碌碌无为。但无论你处在何种境地,请在内心相信:

我,自己,虽然没有天分,但努力也会是一束阳光。

未来的自己,你是否记得那个雨天。老师在讲台上宣告每一个人的成绩,却迟迟不见我的名字,你心里发虚,像窗外的蓝天被乌云袭卷吞噬。终于,那时刻到了,老师瞥了下试卷,嘴里哼笑了声,格外大声地叫了我的名字。恰在此时,外面打了声闷雷,教室里的灯忽地一闪,我拖着双手去讲台上拿卷子,眼睛重重的,只看见老师一脸的不屑与怒气。额头的筋突显得根根分明。接过试卷,雨开始哗哗地下,一直下,下进我的心,心越积越沉,落到了尘埃。

太黑了,乌云笼罩了一切,透不出一缕阳光。

我把试卷塞进书底下,同学都走光了——这时刻,还会有谁愿意留在这闷热的教室里呢?在这时,我发现教室格外的大,映照着空虚的自己。

想想,我到底是不是一块读书的料,自己也曾努力过,仔细听老师的一字一句,不会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自己也曾付出过,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难题也会尽量去弄懂;自己也曾发愤过,清早爬起来记单词,深夜亮着灯鏖战到底。但我还是失败了。

但是,母亲说过没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变成一束阳光,穿过乌云!

于是,在七月,这个本该是充满童心与色彩的月份,我的眼里却只是满片的绿荫和过分的知了声。我在家里,身旁台灯上贴满了注意事项和备忘录,一边是期末没有完成的练习册,那张期末阶段的时间计划表贴在墙上没有撕去,四周微微翘起。要是让那几个死党看见我暑假还这般模样,定会认为我吃错药了呢!上次我就认真地看了会书,那些人说我的样子怎么看都是会拿出武士刀切腹自尽的样子!

我知道——

没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努力也能使自己成为一束阳光,和别人一样一起去经历。

终于,初三的开学考,老师又在讲台上宣布每个人的成绩,很快轮到了我的名字。我成功了,我等着这一刻,等了很久!

巴尔扎克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我说努力可弥补天赋,我也是一束阳光!

未来的自己,你记得那首歌吗?“虽然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付出青春不留遗憾!”

所以无论你现在怎样,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变好,变成一束阳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永远阳光!

自己

2014年6月14日于考场

名师点评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挫折,但只要能保持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徜徉于这大而又小的社会,生活必将充满爱和希望。

本文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它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选材视角。用书信的形式,给未来的自己写信,也是为梦想和希望写信,既鼓励了现在的自己,也为未来的自己展开一片灿烂的天空;以自己一次考试失败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为材料,告诉未来的自己“努力也会是一束阳光”。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练,且不失对生活的独到的感悟。无论是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是细节描写的贴切和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非常的精当。如结尾部分引用巴尔扎克的话,突出文章主题,深化文章的中心。

文题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面对“味道”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写到的东西很多,如青春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友谊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等,我们并不缺乏写作的对象。然而,正因为话题的开放,要写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比如,写青春或生活的味道,如果局限于描绘青春的欢乐或忧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显得比较空泛,文章很难写出亮点;如果选取青春或生活中的一两件有波澜的事来描述,写出矛盾和波折,最后从中感悟出青春或生活的味道,这样就更能吸引人了。同样,写友谊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等,也应通过典型事例来突出情感。

但是,要想选材独特,首先要做到有材可选。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化为我们写作的可用对象,为我们的文章增光添彩。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篇13

新工科:高考选专业一定要考虑

提问:目前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

回答: 必须是“新工科”!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密集讨论,研究如何建设“新工科”以及如何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词。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工科”呢?“新工科”为啥这么火热?高校如何发展“新工科”?哪些高校“新工科”专业比较强悍?就业情况如何呢?小编这就来为你一一解答。

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认为,原工科大学的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为老工科,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工科更加凸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综合性大学发展出的以理科为基础的工科具有新工科的特点。《高等工程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认为,“新工科”是从新时期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的新观点。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是什么?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就业不愁

人才匮乏致产业“缺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现在,还发生在未来。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正如此,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这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新工科”就业去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大学里最火的专业。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它的就业去向是什么样的呢?

航空航天类专业。有些考生家长担心学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将来毕业要到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软硬件条件上已有了极大改善,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就业面向的不是科研院所就是高科技企业,起点一般都是研究生,本科生需求并不多。既然市场需求如此,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势必就多了。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占12.5%;出国占1.79%;签约占83.93%;未就业占1.79%。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研发人员以及机械产品的销售人员。

报考指南

不必过于关注名校

在新工科涉及的专业中,开设较全面的集中在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不但有常见的生物制药、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连冷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当然,考生和家长也不必扎堆报考这些院校,很多具备学科优势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到2015年全国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10余所院校中,除了老牌电力强校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外,还有青岛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

对于高校专业具体招生信息,考生需要关注当年高校的招生章程,以及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当年下发的招生计划,了解充分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即可。

部分专业对理科成绩有要求

部分专业对考生的理科成绩有要求。如航空航天类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