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人类新史读后感100字

人类新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3 04:50:18
人类新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23 04:50:18   小编:

《人类新史》读后感:这本书以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发展的新视角。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未来的走向。书中精彩的观点和思想启发了我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一本引人思考的重要著作,值得推荐给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读者。

人类新史读后感篇一

这本《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是英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与考古学者大卫·温格罗合力写成的一部煌煌大作!它依据最新的考古资料,着眼于研究视角的转换,带领读者以21世纪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今天的。

通过这两位学者的描述,我感觉以前的历史书仿佛是白看了。在我的印象中,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食物要远比从事采集业丰富的多,人类的生活也应当更轻松,更富足。然而事实可能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实际上,农业生产出现以后得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的劳动时间反而更长了,农业也许是历史上的一大骗局。农业不过是以更低廉的代价养活了更多的人罢了。

还有一大收获是,原来除了罗马、雅典的先民对“原始民主”感兴趣并实践过,原来在美洲,也有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讨论的习俗,如克里克人每天会聚集在一起,花费大量时间讨论整治等,这是一种天生的“自然状态”,也是那些启蒙思想家想达到而无法打到的境界。

在阅读这本《人类新史》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也许,那些在我们眼中有些落后和原始的先民也许更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在满足生存需求以后,他们更愿意在各个方向从事新的创造。而文明的发展却扼杀了这些活动,让人们逐渐走向单一化的发展道路。

这本《人类新史》并不是一本“老瓶装新酒”式的历史书,作者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为人类未来战法提供更多的可能!

人类新史读后感篇二

书中观点概要

学界的人大多故步自封,对解释初民组织的关键切入角度视而不见,宏观历史叙述因此无趣和僵化,进而批判学界因为长期处在自身的西方框架之内对初民的社会、农业、国家的刻板研究思路的路径依赖,会导致忽视先祖的有着广泛的政治自觉或者社会组织多样性。

缺点

①整本书的观点都不新鲜,啰嗦的典型美式学术写作风格。

②而且起的名字太猛了,可能是为了畅销考量的噱头吧。应该叫做《人类学新史》或者《史前考古的社会学新视角》,总之和主题关系不大,但不这样就卖不动吧。

③在考古学史家特里格在其名作《考古学思想史》 提出,研究变量和文化演变之间关系的考古学时期被称为为成熟的“过程考古学”阶段。陈胜前在《学习考古》 一书提到

“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假设就是经典的单线进化论,原始社会,尤其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都可以称为母系社会。社会组织状态通常是非常多样的,我们对当代社会的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一点,没有理由认为在交通、信息极其不便利的史前社会,全世界的社会组织形态居然可以是同样的”。

作者不会不太清楚考古学的发展脉络,但想当然的觉得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都缺乏洞见而自己才是洞见者,我认为这是作者在刻意回避这个实际上在考古学界早就有的这种研究方向。

优点

①送了导读小册子。

②虽然啰嗦,但很多长句写的很精彩。资料详实,甚至翔实到没必要。

③人遭受吊死或斩首这种重大脊髓型创伤后会引发死后勃起现象(priapism)。

PS:有读者批评我浪费了该书,的确如此。我仔细阅读了下附赠的小册子的导读。。。陈嘉映写的最诚恳,乔姆斯基也做了推荐语,都是大咖,但自己依然没有抓住该书G点,这只是一部学院派的文本分析,也许渗透着一些模棱两可的革命性暗示,但我也只能将其美化成梵高的那句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艺术也不是...永恒的是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50包邮出。需要联系。

人类新史读后感篇三

"这个世界无疑出了很大的问题,可我们自以为找到的答案真的对吗?" . 大部头的社科书一开始真的很难啃。这本书548页,58万字,如果不是写的太精彩了,我是真的看不完。难啃归难啃,但是读完真的很通透啊!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书中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角落。我不禁感叹,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和浅薄!真的是全程震撼着读完! . 《人类新史》是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与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历时十年的跨界碰撞,挑战《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背后的基本假设。这是一部充满创新洞见的大胆之作,这是一场迷人的探寻,他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能力的本质。 . 《人类新史》尝试摆脱概念桎梏,从更富于人性也更贴近复杂历史的角度重新书写我们的祖先。他们从源头拆解了这套社会发展阶段论;重新审视“自然状态”、“农业革 命”、“国家起源”等传统大历史的关键节点;带我们看到在主流叙事脉络的遮蔽之下,人类其实有过怎样多远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 . 原始人类很可能季节性地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之间横跳,而不是固守某一种特定的制度。 许多我们以为标志着“文明”的宏伟建筑遗址,其实只是他们季节性地建造又抛弃的东西。 数量惊人的早期城市并不存在等级制或中 心化的组织方式,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化。 历史的发展并不存在所谓的正轨,人类社会有过各种有趣的可能性。 那些被称为考古学意义上的“文明”,实际上是文明失落后的面貌 大型工程和文字并非文明的标志,反而可能是抹杀文明的后果。文明是一种基于选择而形成的文化圈,是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 . “一个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疯狂地啃这些大部头的社科书,真的可以让我们思维敏捷、更加有深度和洞察力。读完这本再把《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一下,看看能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