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文哲思录:历史、文化、人情世故中的人生境界与幸福找寻读后感第一篇
觉得这本书废话太多,不简明。不如新事论好。 1:庄子派:人有情感因为人知识不够。若有充分知识,则不会有感情。王弼派:情感是自然的反映,不能免除,只要不累于物就行。 2:不是每件事都要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事亦不一定是不值得做的事。 3:喜怒哀乐,在我们心中,都是一种强烈的动荡。在这种动荡中,人不能思想,也很难做事。而恬愉则不是动荡,而是一种静的状态。使人有乐的状态。 4:有情感亦是使人生丰富的方法,恬愉虽亦是可欲的,但人若一生只是恬愉,则其一生,亦未免太觉得单调。故可采取“有情而无累于物”。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历史、文化、人情世故中的人生境界与幸福找寻读后感第二篇
才看了犹太民族的经历,他们的整个民族发展都与犹太教息息相关。
正好就翻到冯友兰说“大概大的宗教中,都有一种哲学中的形上学作根据。这形上学对于人生,就很有关系。每个大宗教里边,都讲的有宇宙如何构成,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都有一种讨论、解决和答案。这许多答案,我们相信与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张君劢(mai)清光绪秀才,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近现代学者,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唐钺(yue),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
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范围的大小为限。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历史、文化、人情世故中的人生境界与幸福找寻读后感第三篇
《冯友兰人文哲思录》冯友兰 著
哲学与人生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其实不能从表面来看,因为哲学是一个很泛化的词,它能够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却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出什么效果。
人生的意义全在自己,自己认为有意义那就是有意义的,自觉很重要,做出于本能的事用大脑思考,那就是“觉”。
有不同的了解程度,但是不能不去认知,只是依照本性,依照习惯,却不想想为什么这样做,不去了解其中的意义,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低的境界是利己,高的境界是利他,贤指的是道德境界的人,圣指的是天地境界的人,而做同样的事,不同程度的了解,就有不同的境界。
命运是指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并没有什么理由和先知,命是一生,运是一时,成不成才要努力过后才知道,有的人还没有努力到发现自己的才能的地步,就说不适合,那就很可惜了。
道德与天资和命运还有成功没有关系,而是要看个人的表现,做自己应做的事,尽力做到最好,那就是德,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
哲学离不开“思”“辨”,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思考也愿意思考,通过思考得出很多结论,研究很多问题。
哲学家就是把问题仔细研究,并且找出详细的论断根据,而普通人的哲学大多数都是根据别人的结论产生的一些经验。
关于信仰,冯友兰说,合理的信可以产生力量使人成功,但是不合理的信是一种困扰更是一种成功的阻挠。信要在理智之上,否则就有可能坏事。
问一件事的意义,就是想要知道最后能够达到什么目的,有目的才叫有意义。
自然界很多事情是没有目的,所以关于自然的种种现象,就不能说那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从人类的角度看就是没有意义。
人欲与好恶有关,所欲就是所好,不欲就是所恶,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无所谓善恶,只是人将其分类。
达到了天地境界的人就能够享有真正的自由,因为不管逆境还是顺境,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已经超越实际世界的限制,没有好恶,在精神上也没有才与命的限制,拥有自由意志。
死是生的反面,既能了解生,就能了解死。
人都会忧虑死,害怕死,大多数是因为对死亡不够了解,死虽然是生的反面,但却和生一样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对于大自然来说,死就是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人虽然身体可以新生,但是意志不能延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死亡就意味着个体消失。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都在寻求长生之法,但却都不得而终,想要“我”一直存在,人还处在功利境界中,而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社会,尽力做好眼前的事,不会想法对付死,也不会感到死亡是一种威胁,因为他们活在当下,一天不死就要好好过一天。
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死就是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生死不过是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顺应变化,与造化为一。
一件事的完整意义是不可能被全部理解的,但是我们要努力从各个角度尽量看到事物的全貌,对它越了解,它对我们的意义也就越丰富。
在活动的时候,心要有明觉,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思考就是自觉,觉解是人最显著的特质,思考可以让人抗衡本能。觉解是心的秩序,作为人一定要发展自己的觉性,这样才能有更高一层的对事物的见解。
哲学与科学不同的是,哲学从自反的思想出发,而科学更强调在常识的认知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研究与认知。
哲学思辨可以帮助人们“转识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