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与神秘女子的相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的挣扎。小说中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让人意犹未尽。作者通过精致的笔触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引人深思。
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读后感第一篇
完全看不懂这本书在说什么
看起来豆瓣上评价还挺高
很纳闷
真奇怪
到底好在哪里呢
点点老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引用
点点物理学的知识
这么好看吗
有人说汤川秀树就是神探伽利略里的大叔
我一惊
福山雅治演的物理学天才
不是叫汤川学吗
是同一个人吗
那也相差太大了吧
书本里枯燥乏味的人
竟然和福山雅治演的高大帅气无敌聪明的男主角是同一个人
坑爹呢吧
1/4页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读后感第二篇
我不知道别人看这本书是出于什么目的。
我是出于怀念。
当年我也是走在物理的道路上的。虽然南瓜没向我们吐槽过量子力学,虽然波尔理论的公式最终结果我也只有一个星期是背过了的。我学的不算多,四大力学一个没大碰,三个翻过点,不过都不深入。不过我好歹也算是个学物理的。因为它给了我物理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爱他,它就会爱你。甚至不需要技巧。物理就是这种烂好人。我觉得甚至连真心热爱着这门学科的人也都是烂好人呢。
暑假还跟南瓜聊起,当年我最精神的那段时间,看到电磁场的变化图像就能在脑中直接生成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图像和方程。想来也是够变态的——#不过觉得很有趣啊。力学有时候有点琐碎了,电磁学却是奇妙的,各种类比的真理确实存在着,各种关联构成理论体系,无法观看无法触摸的场,却是那样实际那样严谨那样有趣的存在。
南瓜当时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理”的思维,不该去学工的。
我笑了。“不是亲身体验的经历也能成为回忆,我体会过那样的事,所以想要用自己的未来来创造。”我当时大概是这样回答的吧。
作者汤川秀树是个书呆子,不过不是个考试机器。老庄哲学等等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科学家,都该像爱因斯坦那样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小提琴吧。
最后带来一段话吧。
“睿哲者少,诗人也少。我们凡人总倾向于过分拘泥于现实,而且会像现实一样发生突变,像现实一样变得复杂,像现实一样变得不安。我们发现不了在现实的背后还存在着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
2/4页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读后感第三篇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杨新美
一说起汤川秀树,大家都知道:虽然他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理论物理学家,可是没有到欧美留学过;1949年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了解汤川秀树的生平,阅读辽海出版社出版的《汤川秀树》和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两本书大概就可以。前者是国内作者编著,后者是汤川秀树自己所写的传记。这些足以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汤川秀树。1907年1月23日,他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而且爱好考古、书画、刀剑、围棋和中国文化,家中藏书甚多。生活在书香门第的汤川秀树从小就喜爱图书,养成了爱读、多想、勤写的好习惯,也为他将来的人生埋下伏笔。
在汤川秀树选择当时新兴的量子物理学作为自己进击的目标时,日本的科学很落后,量子物理学则更是一片空白。这注定他要走一条布满艰难险阻的路。在大阪的帝国大学担任讲师的那几年,他还从事原子核结构的研究,期间为了时刻记录下思想瞬间碰撞出的火花,身边总是笔和本不离手。此后,他便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而译林出版社近日出版的《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则是让我们透过一篇篇随笔看到了获诺贝尔奖之前的他每天的“胡思乱想”。
一篇篇来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肺腑之言,被划分成3个部分,有序地组成了《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内容丰富,却也言简意赅。第一部分的短文,皆是写于他人生鼎盛时期——上世纪40年代前期,主要是汤川秀树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深刻认识。他清晰地阐释了古代至中世纪的自然哲学、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各自形成的原因,还通俗易懂地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放射线的主要成分、原子内积蓄的能量。在最长的一篇《物质与精神》他写道:“不管怎么说,我们以现代物理学的光亮为唯一依靠,以如履薄冰般地沿着物质与精神的路线走了一圈”,道出了科学研究中的哲理。
“踏过荆棘找到安静,踏过荒郊我双脚是泥泞;满天星光我不怕狂风,满心是期望,过黑暗是黎明。星光灿烂,伴我夜行,给我光明……”这是邓丽君演唱的《星》中的歌词,形容汤川秀树也不为过。在第二部分《半生记》篇章中,我们看到一位青年沿着寂寥世界行走留下的背影。
在考大学填志愿时,原本填写家父的专业“地质学”,被汤川秀树突发奇想地改写成了“物理学”。回想起这幕时,他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由于当时德布罗意和薛定谔的波动力、海森伯等人的量子力学研究刚刚出现,日本还没有量子力学的专家,他为了钻研量子论,走上了一条孤独、布满荆棘的路。在大学后的前四年一直在研究室里学习研究,只要是新刊登的论文,他一概拿来阅读。尽管如此,期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对他而言那段时期是很珍贵的,因为那段时期他所积蓄的潜能成为此后数年研究活动的源泉。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而汤川秀树能成功地成为日本第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半的因素要归结于他对物理学的喜爱之情,对做学问的喜悦之情,而实际上,上中学时,汤川秀树就喜欢上了物理。英文物理教科书上的练习题是逢题必解,做实验也是相当积极。
在对父亲和养父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身上的美德——感恩之心、谦虚,都浸现于言语中。在书中,经常看到感谢、感激等词语,如“父母恩泽深,南国山也长,蜜橘初黄时,其意悟详终”。1949年,汤川秀树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汤川秀树是一位没有到过欧美留学,而是在日本土生土长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自谦地说:“我不是非凡的人,而是在深山丛林中寻找道路的人。”
虽然《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是34年前出版的小册子,我们却能通过素朴的文字更接近汤川秀树的灵魂深处,它也因此而厚重和有意义。
汤川秀树如此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随笔:“所收录每一篇文章,与我自己的感觉相比,也许都要更加清晰显示出我执笔写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情。就其自身来说,虽然是没有生命的蜕壳,但是,我们从蜕壳中也能活灵活现地发现以前蝉的身影,它与时间一起成长,脱皮,在这个生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某种永久不变的东西。这里所收录的每一文章也都有一个共性,即便是时光流逝,它们也都不会失去新鲜感。最忠实地活好各自的每一个瞬间,这不久就会归结于永存。”或许唯有忠实地活好各自的每个瞬间,才能悟到人生的真谛吧。
3/4页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读后感第四篇
摘自《博览群书》 作者:袁 晞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精通中国文化,尤其喜爱《庄子》。《庄子•秋水》中有一个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汤川先生写道:在一次关于基本粒子的国际会议上,“我为外国来的物理学家们用英语翻译了上述庄子与惠子的问答,令人高兴的是,大家都颇感兴趣,并似乎都在暗自揣摩,自己更像庄子呢,还是更像惠子”。
汤川秀树1907年生于东京,1981年在京都病逝。他192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4年提出介子学说,以“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为题发表了介子学说论文,1949年以此学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大科学家往往有不同寻常的情怀,书写出独具色彩的篇章,比如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杨振宁写的《邓稼先》。这些文章并非深奥的科学论文,而是深入浅出的小文章,既有文史大家的人文关怀,又有科学家的高远视野。
汤川先生写过不少这类文章,深邃而朴素。这两年有中译本的汤川先生的集子《眼睛看不见的东西》、《现代科学与人类》,还有前几年出版的《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中汤川先生的文章都值得一读。
汤川秀树的生父小川琢治是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兴趣十分广泛,爱好考古、书画、刀剑、围棋和中国文化,家中藏有丰富的书籍。“我们几个兄弟就生活在从门口到寝室都堆满书籍的空间里,即便不愿意,也不得不成为一个读书爱好者。”胞弟小川环树后来成为日本一流的汉学家。秀树是上门婿,入赘妻家后改姓汤川。汤川家世代行医,养父(岳父)汤川玄洋曾在德国留学,是肠胃病专家,还为作家夏目漱石看过病,夏目漱石在文章中写到过他。汤川玄洋也热衷于文化,“书画也收集了很多,在家里还经常举办茶会。砚台是他最得意的收藏”。
“父母恩泽深,南国山也长,蜜橘初黄时,其意终悟详。”汤川先生以亲切笔触回忆两位父亲。“父亲生前对我们并没有说过类似训诫之类的言辞,但是,父亲随口对他人说的话语中,有一些却不知不觉地铭记在我的心头。父亲常说的是‘不能墨守成规’。我小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会把细节部分都仔细认真地做好,不这样就觉得不舒服。随着自己不断成长,我开始觉得自己这样一一拘泥于小事是根本不能成大器的。于是我就经常回想起父亲的话,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变得舒坦一些。这同时也意味着赋予思考方式以通融性和柔软性。这在打破研究中的僵局上也经常发挥作用。”
生活在书香之家,汤川秀树很小就开始读书学习,但这并不是轻松的事情。“我们兄弟几个在上小学前就都跟外公学习诵读汉籍,从《大学》、《孝经》、《论语》、《孟子》开始,上学后还学了《十八史略》、《史记》、《春秋左传》。每天吃完晚饭,我们就去偏房。外公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诵汉籍上的大字,我们根本不解其意,只是跟在后面复诵。”“不一会儿我们就犯困了,可外公就是不下课。有的时候实在难受,豆大的泪珠就会滴落在点点污迹的书本上。”
从小养成的爱读、多想、勤写的好习惯让汤川秀树受益终生。他说:“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只要一卷书在手,就可以随时随地体会到这种喜悦。不必等到秋凉好夜读之时,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汤川秀树爱读《三国演义》,特别喜欢《庄子》和《红楼梦》,还常以庄子对照当代科学。他写道:“自然不必拿古人去附会现代物理学,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庄子并不了解今天的原子学说,然而他的思想却与我们今天的研究相似,这是有趣并且令人惊讶的。”
在迈进大学的门槛前,汤川秀树才决定专攻物理学,到了大学三年级选定了当时新兴的量子论当作自己的目标。他在《立志物理学》一文中说:“不知道是什么缘分,我立志学习物理学了。进了这个门以后,我才渐渐地明白了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真是一门难得学问。”成功后的汤川在一篇题为《玻璃工艺》的小文中写道:“就像过去无数事实所证明的那样,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美妙和多么坚固的理论,它们总会面对新的事实,就像玻璃工艺一样,命运是脆弱的,也是易损的。可是,正因为如此,才会从此处开辟出一条新路出来,使这个学问永葆青春。”
科学家都是勤于思考的人,汤川先生说:“我平生的工作就是读书、思考、写作、说话。其中‘思考’一项,没有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做到。”
科学的成功都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汤川先生也不例外。“对于像我这样的学者而言,如果能够将长期蕴藏在心中的假设或构想,归纳为具体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实验证实了由该理论体系推导出来的结论,那将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只是这样的瞬间,在我们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是少有的幸事。”
搞自然科学的人往往认为科普文章比科学论文还难写,大科学家汤川却不疲于此,读他的科普文章,让科学的门外汉也能对科学理论略知一二。汤川先生说,理论物理学的发展速度极快,崭新的研究领域一出现,学问的中心十年二十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他写道:“理论物理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无数次不断否定自己,服从事实这种必然宿命。其结果,发展了一种与神话时代和自然哲学时代完全不同的学问。”20世纪诞生了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由此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宇宙观”。“从物质到精神的通道,这是自然科学正在行进中的通道。其路漫长,不知何时可畅通。”“从精神到物质的通道也许能够更加直接一些。也许人们会说哲学正好就是这种通道。”“我现在能够做的说到底是用现代物理学的光芒去试着照亮这两条道路。这也许是一束微弱的光亮,只能照亮自己附近十分狭窄的范围。在这种昏暗的光亮之下也许我们漏掉或看错了一些极为重要的东西。不管怎么说,我们尝试一下吧。”
汤川秀树没有到过欧美留学,是在日本土生土长的物理学家。在他的笔下,处处有科学家的谦虚和日本人的自省。“想到我有志于理论物理学,在这个无色无香的极微世界中发现了人世间不存在的天地,独自感到满足……可我痛感自己依旧与过去一样,是一个理想甚大,实践能力不足的人,真是不胜惭愧。”他自谦地说:“我不是非凡的人,而是在深山丛林中寻找道路的人。”“吾绩不足挂齿,劈山开路者,令人缅怀。”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汤川秀树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样,在科研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他写道:“由于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了种种新的可能性,而使得这个时代成为了不起的时代。在这些可能性中,一些将人类引向幸福与繁荣,一些则将人类引向恐怖与毁灭。究竟选择哪种可能性?这一问题与其说是科学本身的问题,倒不如说是生活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全体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新发现从来就不能保证带给人类幸福。它带给人类的,或许是幸福与繁荣,也或许是全人类的毁灭和人性的丧失。”“就整个人类生活而言,也存在刺激过剩、信息过剩、技术过剩之感。对刺激的迅速回应,被信息所缠绕,为技术所主宰,最终使人类失去了自我,甚至连自己将何去何从都不去思考了。生存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复自我,保持自我。”这些半个世纪之前的话语仍发人深省。
汤川先生还说:“我认为,人类必须沿着拯救今后世界中人性的丧失和分裂的方向前进。我确信,这就是现代人类的智慧。”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