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幻梦中涌动的海的读后感大全

幻梦中涌动的海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6 19:15:30
幻梦中涌动的海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6 19:15:30   小编:

《幻梦中涌动的海》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洋的壮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文章通过描写海浪的涌动和海鸥的翱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作者还融入了对人类情感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共鸣。这篇文章给人以启迪和感悟,让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一篇

“正因为这些事情越来越多了……世界似乎也就越来越少,或许他自己也越来越少了。”网络拉进了世界的距离,万事万物似乎触手可及,但身边的人们却消逝了。 全文的情节并不重要,大体是讲述女主一家的日常生活,她的母亲重病将逝去,而所有的后人都不希望祖母放弃治疗,哪怕是躺在病床上无尊严的活着,但他们并不关心,只是用道德、舆论延续着祖母的生命,在情节的线性发展中,几乎每一个章节女主便要“失去”一个部位,但既不疼痛,也无人注意,最终,身边的人们也开始消失,同样没人注意。 破碎的文字和生活,碎片式的语言,不连贯的时间,或近或远的人际……这一切正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现代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天涯若比邻、比邻若天涯”的形容无比贴切,在《幻梦》中,这一切则表现为文中突然出现的碎片式短句、不加标点的大段文字、突然插入的幻觉般的场景及不断消失的身体和人们等等,读过这种文字,能切身体会到现代性那种虚无、嘈杂、破碎。 这样的小说读来是没有多少快感的,情节性不强,也没有爽点,它只是将现代性的个人感受通过文字来传达给读者,而怎么破除这种不适感,则还是回归生活本身,扔掉手机去接触大地,如小说结尾处:“双腿在泥土中压出浅浅的凹痕。接着她低下头,等待整个宇宙的振动传入、流出、穿过她的身体,她感到这个宇宙属于她。这巨大的礼物,巨大的感恩。她的力量在整个世界显现,而整个世界的力量也存在于她的体内。她跪在地上等待。她已做好准备。她惊奇地发现,她并不感到沮丧或挫败。”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二篇

没想到理查德竟然是位男作家,在《幻梦中涌动的海》中,对安娜的心理描写和对事物的描述都显得那么地细腻,真的很出乎意料。是否也有译者李琬的功劳,或未可知。

很久没读小说了,这本小说断断续续用了20天读完。每次开始读,都会让人沉浸其中。

小说主角安娜,经历了二弟因被神父侵虐而自杀,离婚,婚后独自养子,为了不让儿子过度依赖自己而常常狠心让儿子独自一人,儿子长大后母子间少有沟通,儿子总把自己关在房屋里打游戏,儿子不断地偷盗家中的钱物,安娜却视而不见甚至为儿子找借口,安娜自己的身体部位在不断消失,安娜的身体部位也在不断消失,母亲弗朗西因病长久卧床最终失去自主能力,三弟泰尔佐因车祸逝去,安娜最终在当志愿者时从树上跌落死去。

外部环境是始终弥漫着黑烟的火灾、不断消失的物种、漠不关心的人类。整部小说的基调是灰暗的,阴沉的。安娜常常处于迷茫中。

最令人惊心的是对于母亲弗朗西与医院的描写,实在是太真实了,太容易勾起有类似经历的痛苦回忆了。但作者的笔触又是冷静客观的,他在一旁静静地告诉我们多少医疗器具插入人体的哪些部位,在弗朗西去世后,又有多少器具从身体的哪些部位拔出。文中有这样的探讨:有尊严地死去,还是被动地活着。显然,作者认为现代技术只是延缓的弗朗西活着的痛苦,她的存在只是一处具象的存在,为了给安娜等一个所谓的安慰,而实际上她可能与动物或植物无异了。

读完之后,我只觉得文学家就是预言家,地球最终会毁灭。

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却也是旁观者。譬如日本排放核污水,刚开始反应强烈,接着却慢慢因无济于事、无可奈何而无动于衷了。核污水就像给地球注入慢性毒液,刚开始似乎没有任何异样,但久而久之,也许地球就会慢慢死亡。更何况,核污水只是人类活动之一,还有多少是秘而不宣普通人不曾听闻的呢。

我们能改变什么吗?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三篇

刚刚读完《幻梦中涌动的海》,女主安娜在母亲濒死的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与思考,其中不断的提及有关于消失的隐喻——包括安娜自己的器官,或者是周身边的一切。也有两条隐线,灾难和科技。

也许消失的是安娜的自我,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她的感情,事物的意义等等。其中一直存在是否应该继续推迟母亲弗朗西死亡的思考贯穿了全文。如果生命的意义仅仅剩下推迟死亡,是否还值得继续?

如果弗朗西的「survive」仅仅是对于子女面对母亲死亡回响的恐惧,和对于掌握处置生命的权力的虚荣的满足,是否会让生命的意义变形为一种“爱的酷刑”?

可悲的是,力图推迟弗朗西死亡的儿女——泰尔佐和安娜却先他一步离世。决定生死的高位者,就这样被命运斩于马下。是否应当将其视为一种命运的反噬?是否暗示着当人自大到想要左右生死,只会被生死左右?

在弗朗西的死亡不断被推迟为一种缓慢的折磨的同时,安娜和泰尔佐的死亡却是干脆利落的戛然而止。这样戏剧化的反差处理能否被视作是作者对他们的作为的报复?

包括非常巧合的书中也提到“存在”,和前几天看的《恶心》不谋而合。

我想,也许安娜所体验的这种“消失”也是一种恶心。只是这种恶心是另外一些事件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她逐渐丧失对于事物存在的感知的过程中,社交媒体对于人的麻痹效果被一再的提及。

另外我们要说,怜悯并非共情。在丧失了对于自然,同胞,家人的遭遇和感受的共情的同时,安娜也丧失了对于自我的感知。

如果套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来看,也许对于安娜来说,正是因为丧失了对于存在的感知,陷入了虚无。于是随着母亲的存在彻底走向消亡,生活也丧失了一切意义。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四篇

《幻梦中涌动的海》这本书设计和翻译值得赞赏。书名本身就非常有诗意,没有像其他一些书一样使用另外一个成语或俗语,而是在直译的基础上融入了诗意。整本书的设计也非常典雅和简洁,为读者呈现了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的最新作品。我注意到,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澳大利亚军人,在被日军俘虏修筑泰缅公路后幸存返回。这个背景让我觉得作者的家族故事非常特殊和不平凡,这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

故事内容方面,这本书多多少少取材于世界上一些荒谬的现状。主人公在故事中面临了很多的困境,包括母亲的生病住院、弟弟的窝囊以及周围环境变得互联网化。他逐渐变得孤独和不愿面对现实,最终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整本书的段落划分很有自己的风格,讲述了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在现实非常残酷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无奈地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或者所谓的幻梦中。在某种程度上,幻梦成为了一种慰藉,给予我们一点点的安慰和希望。 本书是值得称道的作品,它的设计和翻译都非常出色。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故事情节,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对于现实和想象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悲伤和共鸣,也能够引发对于生活的深思和反思。如果您对于这类题材感兴趣,我会推荐您阅读这本书,它会给您带来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五篇

BOOK:《幻梦中涌动的海》

布克奖得主理查德 弗兰纳根最新作品,读起来非常的沉重,生活中的画面历历在目,

故事过度现实导致我看得很慢,不愿意去接受,不愿意去面对即将要发生的事。

故事在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最后接受治疗的日子,儿女虽陪伴在身边却无力挽回母亲即将离去的局面。

而医院外,澳洲大火的新闻一直在不断的报导,令人窒息的烟雾,席卷着整个大地。

书里用词造句都非常的细腻,带有真实感,痛批了藏匿于亲子关系、兄妹关系、亲密关系中的空洞,

也在揭露现代人躲在虚无背后,假装心事安全,不愿清醒自知的生活方式。

从家庭延伸到社会关系,不断的扩展到全球的事物灭绝上的探讨。

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无力感,又想为之在奋斗一次的决心。

这本书想我们能正视生命,正视那些正在走向灭绝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去珍惜并找到它的生存意义。

“所有的生存不都是一场漫长的战斗”,《幻梦中涌动的海》极具创造力,

也充满了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将要去往的那个世界的沉思。

《幻梦中涌动的海》在那些感到脆弱的时候,你能更好地感受这本小说所说的一切一切。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六篇

有那么多东西可以买卖,和它们一起被兜售的,是许多将不必要的东西变为必要甚至必不可少的理念。当这个热闹的舞台继续它的表演,其他的生活却面临中止,或变得过于荒诞、反常,不堪审视。——《幻梦中涌动的海》理查德·弗兰纳根 布克奖在我心中一度是矫情书籍大赏的代言,这回多亏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它挽回了颜面。这部用极致细腻的语言,痛批了藏匿于亲子关系、兄妹关系、亲密关系中空洞的小说,亦是在揭露现代人宁可躲在虚无背后,也不愿清醒自知的生活方式。书的原名:The living sea of waking dreams,是对那掩盖在蕾丝花边下破洞自我的最佳形容。 安娜,本书的主角,体现了当代人最典型的逃避姿态:在手机上滑动着的指头为她营造出充实的幻觉,随叫随到的情人制造出被关注的感受,为母亲消费的医疗费用给她带来良心的体验,不如自己的弟弟则明显衬托着自己非凡的人生。唯有安娜那拿不出手的儿子成了她荣耀的污点,也正是这块锋利的现实碎片割裂了她的幻象。 安娜也认识到,如今人们怎么用社交媒体改写现实以麻醉自己的问题,她也意识到了“当世界的本质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就会越来越需要关注那个没那么本质化的世界。”但是,又如何呢?她依然是其中一份子! 她并不是真的想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只是如此就能适时讲述普世价值;她的情人并不关心她是怎样的人,而她也同样无所谓对方是否在被虚无吞噬;只要用“不死”取代“活着”的概念,即使母亲身上插满管子,她就不必真的思考母亲的福祉;只要用个人满足取代爱的实质,她也不必面对不如自己的弟弟其实比自己更有良知,也不必承认儿子就是她麻木的象征。 正如作者所言:“每个人都必须相信他们自己的叙述——无论那是何种叙述——因为假如他们不再相信,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这棘手的现实本身。” 书中写安娜感慨自己或许不懂爱人。但什么叫懂得爱人?我觉得她这一说法就是误解。我们不可能懂得这么普遍的概念,因为你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说真的懂。但我们可以学会爱具体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你的母亲、父亲、你的至交、你爱慕的人,但都有“定语”,不会是泛泛之谈,而爱也不是坐在那里说的台词,而是通过交流、互动、理解、创造共同经验,相互提携,迈向共同目标才得以实现。这世上假冒爱的破玩意儿太多,说自己不懂爱人,就是给自己没有具体的爱还想得到爱找的遮羞布。 最后,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忽略”做的魔幻主义处理,他让人物身体的一部分逐渐消失,先是无名指,然后是膝盖,接着是一边胸部、这个手臂、面目……我更钦佩作者的魄力,他竟然给了他的主角残酷死亡的结局。想想也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正如罗曼罗兰说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他们早就死去。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七篇

《幻梦中涌动的海》一部带有着淡淡悲伤的纯文学小说,用现实主义魔幻的方式描写了一位备受压力的中年妇女,是如何看着自己慢慢消散。

看着自己慢慢消散这个主题,其实相当于变形,而变形往往是对现实无法改变的事物进行内心的重新解构。主角安娜面对的是母亲的濒死挣扎,她害怕母亲去世,一次次拒绝着可能发生的现实。

于是,她看到自己的身体慢慢消失了。

从手指开始,她无法签字了。

然后膝盖,她无法行动。

她的母亲也在不断的抢救,用各种仪器维持着奄奄一息的生命。但实际上,她的母亲想要的只是死亡,她想要安宁。

安娜对此视而不见,她认为母亲活着才是意义。这近乎自私的爱与她内心的挣扎,执拗的期盼与现实的无情,撕裂了她的精神。

她开始疏远人群,疏远丈夫,只因为很少有人能看到她的残缺。再之后,变形从她的身上开始扩散到他人的世界。

对于无视她暗示的医生,安娜看到她没有耳朵。对于不听她话,反叛她的儿子,安娜看到他失去了五官。

而这一切,在她的丈夫意外去世后变得更加严重。

缺失的另一层含义是迷失,当拒绝现实的真实后,自我迷失在想象的过度。安娜将自己困在自己的想象中,就像是书名那样,她沉浮在幻梦中涌动的海。

她知道儿子一直在偷钱,她看到自己家里的东西真的是在减少。但她对此却没有任何的举措,最多也只是试探和纵容。

因为她认为在自己内心深处,是亏欠儿子的。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接触外界,拒绝理解外界,期盼一切能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

也因此,丈夫去世后,她办了场几乎和丈夫毫无关联的葬礼。用丈夫生前从未喜欢过的物件作为主题,邀请到的也都是与丈夫不熟悉的人。

也因此,在她母亲拼出让我走的话语时,她选择没有看到。也没有感觉到母亲的绝望与拒绝,自顾自的和她拥抱。

安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象中,自己的感动中。最终也在这其中离去。

在她走后,并没有人真的怀念她。她所惦记着,在乎的,提起她的时候不过一句,那个有精神障碍的女人。

这就是结局,残酷至极的解决。

《幻梦中涌动的海》是一本很好看的纯文学作品。如果喜欢纯文学的话,就千万别错过了。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八篇

2019年7月的时候,澳大利亚那场犹如末日浩劫般的森林大火,一直不停歇的,烧了半年多,大火或导致30亿动物死亡,燃烧面积达到了9300平方公里,又该有多少种植物变成了灰烬?你看到那些珍稀的动物,一个个如塑像一般的焦炭模样,你看那些化为劫灰的植物,这怎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惕呢。用作者的眼光看来,仿佛一切都好像沉沦于地狱一般,他说“一个世界正在消失,某种骇人的暴力正在回归,来做最后的清算”。这不是一个一个想象的恐怖景象。这是真实发生在澳大利亚的,让人触目惊心的活地狱一般的场景。恐怕每个有感性的人他都会生出这种骇人的危机感吧! 这本小说《幻梦中涌动的海》,正是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 弗兰纳根,在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过后,2021年出版的小说,作者通过对这般场景的思考和想象,创作出了这部富有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的作品,作者使用比较诗性化的语言,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家庭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重要议题。 小说的叙述方式是以变幻的场景式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呈现的,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穿插其间的是各种着各种元素和场景。这些元素为故事增添了一层梦幻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模糊边界。 小说开篇很简单,但也显得突兀,如果不往下读的话,一时还不好理解其意思,“她的手。安娜想,你无法说清这种消失是怎么开始的,以及它是否已经结束”。这个突然出现的有些奇幻时的场景描写,一下子还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娜,。当她的母亲弗朗西生病了,并且病情开始急剧恶化,安娜和她的两个兄弟必须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是让母亲平静地结束生命,还是尽一切可能延续她的生命。而在这个过程中,安娜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部位逐渐消失。这很显然有它的象征意义,像澳大利亚的上火,让一切生灵与大地母亲断了联系,失去的生命之根,生命之原。这是惩戒性的天灾,还是不可原恕的人祸?作者在这里不仅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与家庭之中的关系,它更引申到了人与整个和谐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安娜的消失象征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疏远,以及我们如何能容忍自然被破坏而不采取行动的诘问。 书中富兰纳根以精致的笔触描绘了塔斯马尼亚的自然风光,通过比较人类的生老病死和自然的生死循环,以及两者的不同,思考了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终结和新生的问题。他用难以忽视的方式提醒我们,尽管我们可能会对生命的痛苦和结束感到恐惧,但这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 这是一部充满了诗性的小说。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和对生命哲学的深思,以及他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结束,以及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地球。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反思。

幻梦中涌动的海读后感第九篇

理查德·弗兰纳根真的有两把刷子。

读完他的两本书小说以后,这个眼神凶恶的光头男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写的这本《幻梦中涌动的海》是我最讨厌、最不愿意读的那种小说——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象征(比如主角的身体部位一个一个逐渐消失)、现实与超现实的融合(主角在现实感很强的日常生活困境中遭遇超现实的体验)、刻意颠倒错乱的语言(我特别讨厌作者用类似书信体这种痕迹明显匠气十足的写作方法)、莫名其妙出现又消失的人物(小说里人名儿一多我就需要一个人物关系图才能高清谁是谁)。

但是,出于某种奇妙的、难以名状的原因,我非常喜欢这本小说。

或者也可以说,他拿捏塑造故事的能力之高、可以跨越所有这些会对一般故事创造者造成灭顶之灾的障碍、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这就是《幻梦中涌动的海》给我带来的感受——有点像爱上一个全身都踩雷、完美对应每一条你NG准则的人——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你就是爱上ta了。

弗兰纳根对现实与超现实的平衡把握得炉火纯青。他的现实和超现实甚至不需要切换,而是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极为自然地贴合在一起、仿佛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

他用错乱的文字来凸显最日常的体验——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过载。每一次主角打开手机滑动社交媒体、让新闻和网络论证涌入她的意识,读者都跟她一起再度体验我们最日常的逃避。主角在逃避她生活里的危机——母亲的病重和濒死、兄弟姐妹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跟伴侣跟儿子的疏离与无奈……我们在逃避我们的迷你末日,不管是一个不想面对的DDL,还是一个不想接听的电话,或者一个心知肚明却不愿直面的失败。

社交媒体上疯狂涌入的坏消息——山火肆虐的塔斯马尼亚、被烧焦的野生动物、目睹家园被烧毁的儿童、烧起来的救火车……构筑起主角的世界末日,这末日既真实又荒谬——但有哪个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不是既真实又荒谬呢?真实和荒谬都是世界末日的中间名——它如果有名字,姓世界名末日、中间的字一定就是真实加荒谬。真实是因为山火就在真实地烧着、在世界各地烧着,从加州到多伦多,从云南到四川。气候末日早就不是一个天方夜谭、而是明天就会来叩门的讨债人。荒谬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日常中给它找到一个位置安放——你显然无法在两次视频会议之间安排上世界末日,也没法在洗衣服和晾衣服之间塞进一个世界末日。

同样真实的还有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情节发展——濒死的母亲眼看走到生命尽头,却总是能在依次惊心动魄的医疗干预之后苟延残喘、甚至展现出好转的明确迹象;而四个兄弟姐妹,有人在青春期就把自己吊死在棚屋里,有人在世界的角落留守母亲和老家、一事无成、除了照顾老母,有人冲出了那蜗居于世界角落的小镇走向了世界权利和金钱的金字塔顶端、操控着各种各样的人脉、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调动最顶尖的医疗资源改变老母濒死的走向——尽管老母本人都要求“让我走”。

我以前一直以为扮演孝子是一种很东亚的需求,弗兰纳根却让我看到,原来塔斯马尼亚也一样,原来全人类都一样,都会不够勇气面对死亡,都会无法抗拒利用父母的死亡来彰显自己权力、向混得不如自己的兄弟姐妹示威的机会,也都会扭过头不去看那个濒死之人被一次次从自然衰老边缘强行拉回来、然后迎来下一次滑落、被一次次抛掷向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最荒谬的真实让最真实的荒谬显得如此自然和贴切。

每一次主角打开社交媒体、通过狂刷涌入的山火肆虐的景象来逃避现实,山火所营造的世界末日就在真实和荒谬的边缘摇摆。我在读这本小说时,刚好是利比亚飓风肆虐之后,惨状在社交媒体潮涌,但身边无人关心也无人谈论。如此凄惨必然真实、但我从未亲眼看见、一如美国登月疑云,此间孰真孰假、是薛定谔的真实,把身边和远方、意识与现实分成两个世界。弗兰纳根明明离我很远、在塔斯马尼亚的角落,却如此准确地抓住了我生活中这个甚至不曾与人提起的瞬间。

于是主角发现自己身体部位逐渐消失也不再显得荒谬,弗兰纳根就是有本事让这种显而易见的超现实严丝合缝地落进现实主义的细节搭建好的缝隙里、让你的理性和情感都从这种荒谬里解读出深意——作为一种隐喻,身体的逐渐消失可以代表一个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失去联结;作为一种现实,身体的逐渐消失也可以成为世界末日正式降临之前、山火毁灭一切之前、最后审判到来之前的序曲。

我其实并不喜欢像“幻梦中涌动之海”这样过于感性、难以捉摸、让理性无处下手的描述。但它又是如此贴切,我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词语,来总结弗兰纳根现实中的荒谬和荒谬中的现实。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