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百年的回响》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纪实性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勾勒出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作者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奋斗精神。
激荡百年的回响读后感(一)
不得不说,19世纪初,晚清末期,面对鼎革之际,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大师云集,人才济济。无数的有识之士与雄才之杰,毅然而然的担当起图存求新的探寻之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在这本《激荡百年的回响:蔡元培传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诸多蔡公的人生传记,生平轶事,编年类的四处游走奔波任职工作,还可以通过通过蔡元培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 。
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了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经历,比如儿时所学的过程,对于对句,四书,八股文六股文及至之后明晰此类旧学不利于政治后,游历日本,回青岛后传播新的西学。自加入同盟会后,也有不同的思想转变。至后来任北大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都令人动容。本书还收了许多旁人的追忆,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侧写事实,让蔡元培先生的形象丰满具体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一个的学术涵养与眼界的宽广也并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蔡元培先生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同样是在不断的生活磨炼中锤炼所得。
中国的教育事业与全面的知识普及由于晚清的孱弱与没落一直都处在落后的状态,而基础知识与认知的缺失,恰恰是各种制度执行时遭到不理解与重重阻力的根本原因。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整体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北大时期招募的教员与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开启了教育上激进的进步运动。
蔡公在教育领域的辉煌建树让人赞叹,更有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担当。在本书传记与友人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在动荡岁月里,他坚守信念,为民族文化传承、社会进步不懈努力,其高尚品德与爱国情怀无疑展现了一个时代下革命者的勇气与执著,在蔡元培先生的心中,同样有着对中国美好未来的企盼之心与坚定信念。高塔累基,正是有了蔡公这些无私付出的一代大师志士,历史之路才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而来。百年的回响中,先行者的伟岸之光将永不磨灭。
激荡百年的回响读后感(二)
全书收录29篇文章,既有蔡元培的自述,也有其学生、同事、朋友的回忆。 本书收录文章中记录了蔡元培家世及生平经历,“蔡氏以明季自诸暨迁山阴”,“六岁入家塾”,光绪十五年、十六年“己丑、庚寅乡会试连捷”,光绪十八年入京补行殿试始成进士,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直至1940年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有很深的渊源,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就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教员,讲授国文及西洋史,1916年冬任北京大学校长,直至1927年“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以及对北京大学和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在本书收录文章中占有大量篇幅。 书中文章还记录了蔡元培参与其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1912年受南京临时政府委派,迎袁世凯到南京就职;1927年受南京国民政府委派,参加“宁汉合流”谈判;1932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一些历史细节做了详细叙述。 对蔡元培的日常生活和做事风格亦有多角度的描写。例如“待人接物比较谦和”“饮宴之时,不论男女老幼敬他喝酒,他必举杯回敬”“北大学生在蔡先生面前言谈举止全无拘束”“有(年轻人要从军从政)求写介绍信的,立刻就写,毫不推诿,而且都是亲笔,从不假手于人”,“不喜欢因自己的事麻烦别人”,不一而足。
激荡百年的回响读后感(三)
读过岳麓书社“传记文学”中的《逝者如斯:罗家伦的世界》再读这本《激荡百年的回响:蔡元培传稿》,熟悉的风格,不同的内容,多人的视角,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到一个一个历史人物 。
这本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是主要是蔡元培先生自叙,第二部是不同的弟子聊与蔡元培先生当年的事,第三部分是大家认为蔡元培先生所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他人对蔡元培先生的评说。从自己的述说,到他人的述说,再到他人认为他带来的影响,最后他人对他的评说,若想了解关于蔡元培先生的历史,这本应该是不错的参考吧!
若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可以发现,书中关于蔡先生的不少场景都与书中吻合。比如,蔡先生担任校长后对学校科系的改革;《巴黎合约》学生闹游行,被警厅逮捕,蔡先生与各校长向警厅力保至释放等等。
再看蔡先生对教育的见解,虽然时隔这么多年放在当下也依然值得人深思。比如蔡先生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学科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可见蔡先生的“无所不包”。放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是不是也可以是,如果孩子说的有道理,当家长的就放手让他去干吧。
深深的感觉到,时代虽在不断的改变,但好的思想一直未成改变,只是应用的场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