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未死之身》读后感摘抄

《未死之身》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7 20:35:33
《未死之身》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7 20:35:33   小编:

《未死之身》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未死之身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越读越精彩的书,也意识到有些书不是不好,只是当读者没有一些经历的时候,不能和书产生共鸣。这不是作者和读者的错,只是阅读的时间不对而已。

开篇有点冗长,就像译者说的,是一道墙。翻过之后可以看到作者的疼痛,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可以理解,理解病人的那些“无理取闹”,理解她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身不由己的无奈。但我们无法理解和感受疼痛,当作者将疼痛分级的时候,我读到的只是文字。

也看到一些抱怨,有只为赚钱的医院和医生,也有只为利益的医药公司,但其中也许有很多医生是真的想救患者,但当下的医疗技术,有些病是真的无能为力,不论治疗与否,结果更多的都是看运气。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倾家荡产治疗吗?如何让患者安心治疗呢?

几周的假期无法让生大病的人进行完整的治疗,只有拖着可能才从手术室下来的身躯,还未进行康复治疗的身躯继续工作,因为我们有房贷,有孩子,有贷款等等。公司是要盈利的,是资本家,他们好像没错,我们只是牛马。

读下来感觉还不错。

未死之身读后感(二)

#阅读#

2023年第八本:

未死之身

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

(美)安妮•博耶

译林出版社

此书在2020年,获普利策奖。

短短290页篇幅,书写了41岁的作者被诊断为恶性乳腺癌的点点滴滴。

作为诗人,这不是一本具体生动的传统叙事之作,而且充满了愤怒、伤痛、反思和觉醒的血泪之作。

诗人特有的语言概括能力,加之前辈作家们的患病之作,最后加上作者极强的思辨水平,让这本书既有诗歌的凝炼,又有令人深思的启蒙特质。

2018年妈妈查出乳腺癌,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也让我在看书的时候,深受触动和震撼。

在巨额的化疗费用面前,病人仅得到了少得可怜的风险告知。在求生的本能面前,资本在现代医疗中对病人进行高额的经济压榨。而亲友们积极地寻求更多的治疗方案,只看到医疗积极的一面,而真正摧残病人的副作用,却被医生一笔带过。

作者希望扭转大众对乳腺癌病患的印象:所有的病患哪怕掉光头发,也需要展现她们阳光积极的一面。

她希望可以建立一个供病患们悲伤的圣殿,因为黑暗才是这些病患被迫切需要释放的东西。

只有这些负面的东西被允许表达、被接纳,病患才能免受意识形态的精神迫害。

当这些诉求并未在现有的世界被满足,作者才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书写这被美化、被掩盖的真相。希望本书可以成为“反启蒙的启蒙主义”。

本年度目前为止,读得

未死之身读后感(三)

1974年,苏珊·桑塔格在41岁时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经历了一系列治疗,这位20世纪最为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写出了《疾病的隐喻》这部著作,对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而美国诗人安妮·博耶在2014年、同样处于41岁的黄金年龄确诊乳腺癌,她则写出了《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这本书被誉为“21世纪的《疾病的隐喻》”,并于2020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内省而又极具哲思的语言对疾病、生命与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乳腺癌患者的真实思考,既是“一则英勇的乳腺独白,一首愤怒的身体挽歌”,又是“一把正义的疼痛利刃,一部无畏的女性宣言”,或者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萨莉·鲁尼所说,“这是一次对疾病与健康、艺术与科学、语言与文学、生存与死亡的紧急干预……至此,安妮·博耶创作了一部记录生命体验本身的作品,引人深思,久久回响。”

人类的恐惧往往来自于不稳定的预期,来自于自我与命运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对生活的未知、对未来的迷茫。然而有些人的恐惧却是由于确知和确信,比如癌症患者,明知时日无多,只能在残留的生命中揣摩还有多少个时辰可供挥霍。

正因为此,我由衷钦佩作者的勇气和智慧,她可以坦然面对死亡、谈论死亡,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做到超越死亡,并从中提炼出思想的结晶,就像作者所说的,“仅仅书写一个人自己并非仅仅书写死亡,也是书写一种具象的死亡或是类似死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接纳政治、集体行动或是更广义的历史。乳腺癌的工业致病源,医学中的厌女倾向和种族偏见历史及恶习,资本主义巨大的营利机器,以及乳腺癌带来的痛苦和死亡在个阶段将的不平等,这些都被当今常见的有关乳腺癌的文学形态忽略了。仅仅书写一个人自己也许是书写死亡,但书写死亡也就是书写每一个人。”

“没有悲哀就不存在快乐,没有痛苦就不存在宽慰,没有残忍就不存在同情,没有恐惧就不存在勇气,没有绝望就不存在希望,没有匮乏就不存在感恩。人生处处都是悖论。生活就是在矛盾中艰难航行的一次历练。”作者以其勇气和智慧生动地诠释了“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读这本书,很难不引发共情,掀起情感的波澜。人类也许只有在面临死亡的时刻,才会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最接近死亡的时刻,或许才是我们最痛苦也最淋漓尽致地活着的时刻。

未死之身读后感(四)

1974年,苏珊·桑塔格在41岁时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经历了一系列治疗,这位20世纪最为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写出了《疾病的隐喻》这部著作,对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而美国诗人安妮·博耶在2014年、同样处于41岁的黄金年龄确诊乳腺癌,她则写出了《未死之身: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这本书被誉为“21世纪的《疾病的隐喻》”,并于2020年获得了普利策奖。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内省而又极具哲思的语言对疾病、生命与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乳腺癌患者的真实思考,既是“一则英勇的乳腺独白,一首愤怒的身体挽歌”,又是“一把正义的疼痛利刃,一部无畏的女性宣言”,或者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萨莉·鲁尼所说,“这是一次对疾病与健康、艺术与科学、语言与文学、生存与死亡的紧急干预……至此,安妮·博耶创作了一部记录生命体验本身的作品,引人深思,久久回响。”

人类的恐惧往往来自于不稳定的预期,来自于自我与命运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对生活的未知、对未来的迷茫。然而有些人的恐惧却是由于确知和确信,比如癌症患者,明知时日无多,只能在残留的生命中揣摩还有多少个时辰可供挥霍。

正因为此,我由衷钦佩作者的勇气和智慧,她可以坦然面对死亡、谈论死亡,更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做到超越死亡,并从中提炼出思想的结晶,就像作者所说的,“仅仅书写一个人自己并非仅仅书写死亡,也是书写一种具象的死亡或是类似死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接纳政治、集体行动或是更广义的历史。乳腺癌的工业致病源,医学中的厌女倾向和种族偏见历史及恶习,资本主义巨大的营利机器,以及乳腺癌带来的痛苦和死亡在个阶段将的不平等,这些都被当今常见的有关乳腺癌的文学形态忽略了。仅仅书写一个人自己也许是书写死亡,但书写死亡也就是书写每一个人。”

“没有悲哀就不存在快乐,没有痛苦就不存在宽慰,没有残忍就不存在同情,没有恐惧就不存在勇气,没有绝望就不存在希望,没有匮乏就不存在感恩。人生处处都是悖论。生活就是在矛盾中艰难航行的一次历练。”作者以其勇气和智慧生动地诠释了“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读这本书,很难不引发共情,掀起情感的波澜。人类也许只有在面临死亡的时刻,才会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最接近死亡的时刻,或许才是我们最痛苦也最淋漓尽致地活着的时刻。

未死之身读后感(五)

提到乳腺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可是由于这个病的名字缘故,很多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病之由女人会得。可是乳腺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小孩,大家都是有这个概率的病的,只是在一定年龄范围的女性的这个病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关于HPV的事情,明明在HPV疫苗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种类,只不过由于主要防治和中文翻译的缘故,让人们在最初哪怕是现在都认为这个东西只喝女性有关。我在和朋友说明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男性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去接种这个疫苗,可是他们不知道的事,如果所有的男性都去接种HPV,女性需要接种HPV的人数会大大减少。

乳腺癌为什么会多发于女性,我想可能也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关系,周围同龄的女性还不到三十,多多稍稍都已经有了小叶增生。一生所说的病因除却熬夜、情绪、压力这种广泛的理由,就是会有雌激素的过高导致的。当乳腺组织发生病变最终变成癌症,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于是病人就会陷入治疗癌症的长期征程之中。

乳腺癌不仅仅是因为发现的时候经常是晚期,病人可能需要切除组织,病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也因为癌症往往都是难以清除的,它们会不断地馈算,最终让病人觉得前路一片渺茫。而且在目前的医疗治疗上,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并不仅仅会侵蚀我们的活力,也会侵蚀到女性的生育能力,种种原因之下,人们只要一提起它就会感到害怕。

书中提到的病人,在得知自己身患乳腺癌的那一刻,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堕入了无边的噩梦之中。它们不知道自己死亡会在何时到来,而自己在死亡之前究竟会变成何种模样,“一整个死亡的新世界在我的眼前升起”。说到底,人们害怕的并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最终带给自己生活的影响,所以我们不会担心感冒受伤,却会害怕异常增加的细胞。

虽然目前在国际上将十月定为乳腺癌粉色宣传月,即便对于每一个身患此病的人来说,每个月都是粉色宣传月,但是人们对这病并不足够重视。或许人们始终只有在自己患病的时候,才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更多想法,才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吧。

未死之身读后感(六)

我依旧记得第一次学会“癌“这个字时,所产生的恐惧。

被病的外壳包裹,三张血口在凸起如山的肿瘤之上尖叫。

当然到后面,我慢慢知道,虽然名为肿瘤,但很多时候它既不肿胀,也不能像瘤子一般被人触碰。

这个汉字出现的时间很晚,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已经覆盖了一万多个汉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汉字都已经可以从那本书里找到源头,而“癌”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已经是在宋朝。

杨士瀛撰于景定五年(1264)的《仁斋直指方论》中写道:“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

你看,那个时候女的人已经在被乳腺癌所折磨。

当然在这之前也有很多关于癌症的描述,比如使用“女岩”来形容乳腺的肿瘤,是的,癌字的产生也是一种象形,肿瘤凹凸不平如同山岩。

在英文中,Cancer也是螃蟹的意思,古希腊的医学家觉得癌的形状如同张牙舞爪的螃蟹一般。

两者相比的话,可能还是螃蟹视觉上更令人恐惧,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充满了无畏的勇气。

但螃蟹不曾杀死人类,但山岩时常杀死人,有时人也会选择跳山作为死亡的方式。

我的亲友们也有患过癌症、正在治愈癌症的,他们大部分都是不那么危险的癌症,有些甚至只是良性肿瘤的过度治疗,但我依旧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

因为我知道癌症并不是可怕的源头,甚至死亡也不是,而是治疗癌症、走向死亡的过程使人恐惧。

在拥挤不堪的医院里,被尖锐的针头戳穿,被致癌的射线照耀,被医生判定,被护士搬弄,被抽出血液,被注入化学物质,还要小心翼翼地渴求照护,同时忍受照护人的不耐与烦闷……

在这一切终于结束之后,你要么终于死去,要么被告知理想情况下可以活多少年。

而此时,幸存的你大概率已经失去了金钱、工作,乃至爱人、朋友,你的身体内部已经被破坏,哪怕等待它重新建构,你也再也不复从前。

这本书讲了很多很多东西,她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对于死亡的恐惧为何无法超越对于医院的恐惧,因为死亡还在远方、虚无缥缈,而就医的痛苦肉眼可见、生动活泼。

未死之身读后感(七)

春节放假期间读这本关于乳腺癌患者故事的书,好像有点不合时宜。直到今天,和母亲闲聊,她提到开年后要去做两癌筛查。顿时觉得没什么,癌症已经成为生活中避无可避的字眼,平常心谈论就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妮·博耶,美国诗人、散文家,是一位高校老师,是一位41岁确诊乳腺癌的病人。她是不幸的,因为她患了癌症,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成为了幸存者,并且留下了这样的作品。

书的副标题是“一位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独白这个翻译真好。整本书并没有像其它一些病人的回忆那样,详细的去记录确诊,治疗的细节,成为又一个劫后余生的故事书。而是以一种剖白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确诊后,不同阶段不同主题思考和喃喃自语。当作者的身体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时,她的思维依然保持着敏锐性,并且像一位斗士一样,去抗争,去观察,去质疑。

从病人的角度,这本书单独用一个章节谈论了疼痛。我们,特别是女性总是被教育忍耐,谈论疼痛好像是可耻的。就像经期疼痛明明有止痛药,依然变成忌讳,主流还是硬抗,最多加点红糖水。紧接着再用一个章节讨论了疲惫,这也是日常中被教育要坚持忍耐的部分,但是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写了我们疲惫背后,为了不疲惫所做的努力,其实不过只是让人看上去没那么疲惫。又是一个完美的自欺欺人。

从社会学的角度,作者甚至提出了,癌症会不会是一场巨大的利益陷阱。过去的故事里面最常见的是医者仁心,但是在这里,作者会怀疑,标准的诊疗方案真的是最优选择吗?作者甚至会考虑:“癌症依赖于惨痛、昂贵、对环境有害的提炼型药品。这些有害的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以后呢?”她甚至直接写出了:“癌症治疗似乎是为了某些人——而绝不是癌症患者——的最大利益秘筹划的。”

从写作者的角度,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人一旦确诊,她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她,脱离了所有现存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一个“病人”,在象征自己之前,先象征了某种疾病。一旦成为病人,其实都不能称为“人”,而成为了一个信息代码,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之间流转,所有过往的社会标签,在这一套系统里面被清除。

另一方面,作者本身是诗人,散文家,整个作品的文字非常的凝练,乍一读,会感觉文章有点太散了,行文有点挑脱,加上会有少量引用,有点考验读者。但是读完全书,第一感觉是,这本书虽小,内容却不少,一定要再找机会重读。

作者说这本书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是要当一条蛇,还是被蛇褪去的那层皮?坦白说,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看懂。当一条蛇,就要不断褪皮,而褪下的那层旧皮只能代表曾经有过一条蛇?

作者说“在这场活人与死人的文明较量中,我知道自己站在哪一边。”,那么,你呢?

未死之身读后感(八)

读着《未死之身》,读到了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消息时的绝望,读到了作者办理住院、检查抽血、机器的 病情分析时的支离破碎的内心,……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读来,总是充满着悲哀和无奈。

虽然在读《未死之身》,在读作者与病魔(癌症)的艰难抗争——从听到得病的消息、办理住院、例行检查、医院机器哔哔IDE分析声音、作者与病魔抗争的每一阶段的起起伏伏,细腻的文字表述、独到且准确的用词,让我在读到作者的坚强、不放弃、痛苦、挣扎、支离破碎之时,还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我读到了人生在世的不称意,读到了人与绝望中永不言弃的坚强毅力。

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

读完《未死之身》,我下了很大的勇气,因为总是读读停停,每次停下来的原因,无一例外的是因为难过,揪心的难过,心疼作者,为作者不屈服的拧劲儿所折服,但心疼总是占据着主流,迫使我不得不停下阅读的脚步。

“我们在群体性健康的虚饰下病着,又在让人揪心的病中世界里安然无恙。”

“我们孤独,却无力建立切断孤独所需的联结。”

“我们过度劳累,却醉心于自己的不辞辛苦。”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不甘心的我在眼前的数据、网店和假发店的买家评论中交替往复。”

……

读着这发自灵魂的追问、呐喊和痛入骨髓的不甘,怎能不让人心痛的窒息,但在这窒息中,却总能从作者与病魔抗争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希冀和支撑,支撑着每一个坠入磨难但心怀希望和梦想的人,禹禹前行。重点是,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前行着,前行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这个病,有时是身体得的疾病,有时是精神层面的不不适。无论哪种病,当这种病超出我们掌控时,窒息、无奈、纠结、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去全身心的抗争时,这种窒息,每每想起,总会令人不堪回首。

《未死之身》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让我看到绝境中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的展翅高飞和翱翔天际的洒脱与舒心。

人生在世,坎坎坷坷、起起伏伏,是常态。以不屈的心劲儿、与苦难中禹禹独行,你并不孤独,因为每个人都走过,或正在走。

未死之身读后感(九)

谈论疾病文化史,很难绕开美国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经典著作《疾病的隐喻》。在这部开创性著作中,桑塔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围绕着疾病建构起的隐喻体系,在该体系中,疾病会被视为个人道德缺陷的自然后果,加重本就难熬的病人的痛苦,呼吁世人将关注点集中在疾病的生理学意义上。如此关注疾病特别是癌症,这与桑塔格本人在41岁罹患乳腺癌不无关系,这位坚强的文化偶像,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起初奇迹般成功,后来宿命般不幸失败。

桑塔格不是唯一一位死于乳腺癌的作者,“死刑判决书”涉及一长串或耳熟能详或未曾听闻的名字:《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爱丽斯·詹姆斯、奥德莱·洛德、凯西·阿克,等等。根据美国《临床医生癌症杂志》2023年版,美国女性中最常见的三种癌症为乳腺癌(31%)、肺癌(13%)和结直肠癌(8%),就死亡率来说,顺序是肺癌(21%)、乳腺癌(15%)和结直肠癌(8%)。这些冷冰冰的百分数,落在每个女性身上往往会是一座大山,比如诗人安妮·博耶。

与桑塔格相似,41岁这年,安妮·博耶从医院技师处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在感觉完全健康时被确定无疑地宣告患病”,“坠落在语言的冷酷上”。除了身体瞬时成为自我的陌生人,博耶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她患上的是三阴性乳腺癌,已知乳腺癌中最为凶险的一种。作为一名单亲妈妈,同时是大学教员,博耶既要兼顾家庭的生计,又要与癌症作持久斗争,身心俱疲,却又不得不如此。

习惯扮演照护者的博耶,这次不得不学习接受照护,无论是来自朋友,还是来自医护人员,学习接受自己的脆弱一面,尤其是在使用侵入性治疗方案时的痛苦与无助。然而在自己身上,博耶看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普遍患病。毕竟,后工业革命时代的我们从父辈手中接过来的是受到污染的土地、空气和水。不过,这种普遍患病状态也是精神意义上的:我们不再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生物医学以拗口的名词、概念让我们不得不服从知识权威,变成自我的陌生人。

与此同时,讽刺的是,救赎个人的科学技术,最初的运用是在战争中摧毁人的生化武器发明。芥子气等毒气在一战、二战中的使用,效果并不止于摧毁敌方的士兵,更在于逐渐瓦解了对人性的信任和乐观。而侵入性治疗方案的使用,给地球母亲带来了极大负担,特别是当负担以数百万为单位计数时。人文主义的观点倾向于人高于一切,但果真如此吗?人类自身不会觉得被俘沉重的道德债务吗?

博耶的批评,远不局限于此,她还辛辣地将资本主义的温存面纱撕得粉碎。作为绝望的个人,提供治疗方案的医院成为救命恩人,然而,医院并非慈善机构,跟其他企业一样无利不起早。更有甚者,医生欺骗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原本境遇就堪怜的病人推向了更痛苦的深渊,其中最恶劣的,莫过于谎称某人患有癌症,进而进行一系列痛苦的所谓“治疗”,让“患者”倾家荡产,身心俱损。

就像桑塔格,博耶的这次经历也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尽管过程极其痛苦。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或许一如余华小说《活着》所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非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目的。然而,博耶以深刻的反思揭示了人的复杂属性和生存的困境,如果我们的存在是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才得以维系的,那么,我们真的有信心说这一切是值得的吗?乳腺癌最终放过了博耶,尽管其痕迹依旧明显,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

年少时,妈妈的闺蜜得了乳腺癌,不得不切除右侧的乳腺,一次跟妈妈去探望这位阿姨,看到了她胸前愈合的伤疤,当时汗毛都吓得竖起来了。

癌症给患者带来的痛楚,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而这种痛楚不止是那一刻,而是随着伤痕持续一生的。

从得知罹患乳腺癌之初的惶恐、不敢与难以置信,到不得不坦然面对疾病的威胁,每位乳腺癌患者,都曾经历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丰富,就越能理解为什么癌症会带来这么深刻的痛感——因为它如核辐射泄露摧毁环境办地击垮我们的身体。

桑格塔患病后,拒绝将癌症与自己相提并论,这是一种痛,通到无法直接谈论这个现实;安妮·博耶罹患癌症后,写下《未死之身》来探讨生与死的意义。

没有人可以在历史之外出生,没有人可以逃脱疾病与死亡。

面对死亡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

四十一岁生日刚过完一周后,诗人安妮·博耶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对于一位单亲妈妈来说,她一直以来都是照顾者而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但面对疾病,她必须接受脆弱,承受疼痛,开始战斗。这灾难性的疾病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次重新思考死亡及疾病的性别政治的崭新契机。

·

病毒、疫情、癌症……总有些东西在阻碍我们的生命持续。有些人比较幸运,能平安到老,但是有些人则无法摆脱癌症的威胁,读这样的书,再次感叹生命的坚韧。

·

安妮·博耶的文字,优雅而富有诗性,在阅读这本关于癌症的自传时,我们可以体会到渗入内心的凄凉感,也能感受到她对疾病和死亡思考的深入。

·

【书中一些触动人心的句子】

❥我的肿瘤始于屏幕,而我又将它还给屏幕。

❥一个患者的档案或许就像一座住了人的房子,只要人还在,就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儿。

❥伴随着一大批细胞的湮灭,我自己确实被摧毁了一半,而我的肿瘤却完好无损。

❥每一个拥有身体的人都应该在出生时就被赐予一份有关如何死去的指南。

❥英年早逝像位姗姗来迟的宾客,在你耳边低声细说有关圣徒传记的溢美之词,他说现在退场会让你静止、不朽、脱离一切罪名。

❥一半的我跌落了,一半的我们消失了,我们所有人都像幽魂或是未死的幽魂一样。一半的我们死了,一半的我无从追忆,无迹可寻。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一)

01

作者安妮·博耶在41岁时确诊乳腺癌,她将患病时期的感受记录成书。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想到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作者在序言也提及了这本书和其他关于疾病讨论的许多书籍。但与之不同的是,桑塔格虽是在身患癌症之后写出的《疾病的隐喻》,然而书中却没有“我”和“疾病”的关联,她像一个冷静的理性的旁观者,讨论着癌症的象征意义和被污名化的过程。安妮·博耶不同,她更想书写在疾病中的“我”,抛却宏观而进行个人叙事。

但这并不代表本书的意义会有所缩减。

如作者所说,“仅仅书写一个人自己也许是书写死亡,但书写死亡也就是书写每一个人”。

《未死之身》拉开了现实世界与死亡之间的幕布,作者带领我们清醒地迈向死亡深渊的边缘,在这片注定的黑洞面前体会丧失感,体会痛苦,体会真实。

02

在确诊癌症后,安妮·博耶体会到了与世界的隔绝感,如桑塔格一样,疾病本身的痛苦本就难以忍受,除此之外,还会感受到疾病之上象征意义的压力。

作者引用了许多有关病痛的作品,我仿佛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到她是如何贪婪地汲取其中有关痛苦和死亡的部分,如何获取部分的慰藉和共鸣,却又难以消除心底的恐惧和隐忧。

最终,她选择书写,把自己的经历付诸笔下,在文字中记录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同样也从文字中获得力量。

她不仅写下了自己如何在种种因素影响下选择治疗方法,如何在一次次疼痛煎熬中品尝身体的脆弱,如何成为世界的他者,还讽刺了对病人的漠不关心又习惯受害者有罪论的社会。

当单亲母亲为了保住工作做完手术直奔讲台,我们应当看到许多事情不是敬业不是强大,只是规则缺陷导致的无可奈何。

03

成为癌症患者意味着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旦患病,便再也不存在最优解,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治疗或是不治疗,面临的都是未知的深渊。

“癌症会杀死人,治疗也会杀死人,缺少治疗同样会杀死人”。

事实残酷,癌细胞毫无同情可言。

讲述自己得了癌症常常比癌症本身还要痛苦,甚至于每次听到癌症二字也会唤起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身体的每一次变化都值得担忧。

即使不谈身体本身的病痛,癌症也无疑是一种精神上持久的折磨。

脆弱的身体,绷紧的精神——应对痛苦本身便已耗尽全力,更遑论生活。

04

最终痊愈了的作者是幸运的,她离开了患者的世界,回归社会,成为“普通人”的一员。

而这本书提醒我们,月亮的亏缺是规律,而不是月亮的错误。

总有一天,我们生命的月也会亏缺,或许恐惧感依然难以消除,但是没关系。

只要向历史的坐标轴回望,便能看到亿万万同我们一样的月亮。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二)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珍惜时间,爱护身体,把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我们也都知道,现存的每一个今天就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在你真正体会到死的滋味的时候,才能明白生的可贵。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也不足以表明遗憾。从古至今,多少人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如霍去病,如周公瑾,逃不过的英年早逝,惹得后人多少叹息。多少人大器晚成,而宏图大业未竟而猝然离世者也有之,如刘玄德、如诸葛亮,留给后人多少遗憾。在离开的前一刻,他们的心中也一定会有很多不舍,这世间,纵不美,却也是,独一份。 倘若是在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你会选择做什么呢?有一个著名电影是《遗愿清单》,该片讲述了两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机缘巧合之下相识结为好友,二人决定在余下的日子里,完成他们内心所想的“遗愿清单”的故事。这个故事启迪了多少人,珍惜当下,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情,放心大胆地去做吧。怕什么呢?毕竟谁都是第一次做人,都不想有遗憾。 倘若是你是死里逃生,那么你会更能体味出死入生后,生命对于我们的意义。以未死之身,书无限之名。刚刚四十一岁的诗人安妮.博耶,正值人生壮年,但却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所有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说,她一直以来都是照顾者而不是被照顾的人,但面对疾病,她必须坚强,开启战斗模式。这灾难于她而言,既是一场生命危机,也是重新思考死亡及疾病的性别政治的崭新契机。诗人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与奥德莱.洛克、凯西.阿克、苏珊.桑塔格以及所有饱经身体之痛的女性对话、共游,与她们一起书写女性自身疾病,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三国演义》中,周公瑾感慨道:近日养伤,深感人生之艰难,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然,江河水总有入海之时,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憾终生。周公瑾这样的人中龙凤尚且有如此感慨,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正当我在伤感之时,看到了小乔的安慰:将军英才盖世,辅佐明主,可求统一大业,却属鲲鹏之志。然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不知小乔是否安慰了伤怀中的公瑾,但确实可安慰平凡的你我。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三)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珍惜时间,爱护身体,把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我们也都知道,现存的每一个今天就是我们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在你真正体会到死的滋味的时候,才能明白生的可贵。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也不足以表明遗憾。从古至今,多少人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如霍去病,如周公瑾,逃不过的英年早逝,惹得后人多少叹息。多少人大器晚成,而宏图大业未竟而猝然离世者也有之,如刘玄德、如诸葛亮,留给后人多少遗憾。在离开的前一刻,他们的心中也一定会有很多不舍,这世间,纵不美,却也是,独一份。 倘若是在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你会选择做什么呢?有一个著名电影是《遗愿清单》,该片讲述了两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机缘巧合之下相识结为好友,二人决定在余下的日子里,完成他们内心所想的“遗愿清单”的故事。这个故事启迪了多少人,珍惜当下,如果你有想要做的事情,放心大胆地去做吧。怕什么呢?毕竟谁都是第一次做人,都不想有遗憾。 倘若是你是死里逃生,那么你会更能体味出死入生后,生命对于我们的意义。以未死之身,书无限之名。刚刚四十一岁的诗人安妮.博耶,正值人生壮年,但却被诊断出患有三阴性乳腺癌,这是所有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对于一个单亲妈妈来说,她一直以来都是照顾者而不是被照顾的人,但面对疾病,她必须坚强,开启战斗模式。这灾难于她而言,既是一场生命危机,也是重新思考死亡及疾病的性别政治的崭新契机。诗人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与奥德莱.洛克、凯西.阿克、苏珊.桑塔格以及所有饱经身体之痛的女性对话、共游,与她们一起书写女性自身疾病,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三国演义》中,周公瑾感慨道:近日养伤,深感人生之艰难,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然,江河水总有入海之时,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憾终生。周公瑾这样的人中龙凤尚且有如此感慨,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正当我在伤感之时,看到了小乔的安慰:将军英才盖世,辅佐明主,可求统一大业,却属鲲鹏之志。然涓滴之水,汇成江河,已属不易,奔流向前,汇入大海之时,更会倍感自身之渺茫。不知小乔是否安慰了伤怀中的公瑾,但确实可安慰平凡的你我。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四)

“如果苦难是一首诗,我希望我的诗骇人听闻、理直气壮、神秘幽暗。” —— 本书《未死之身》是作者安妮·博耶关于自己罹患三阴性乳腺癌的真实书写。 事实上,作为旁观者或读者,我们很难说出“感同身受”四个字。毕竟,就连给安妮输液的护士都对她说第一针第二针不疼。 她们不是安妮,怎么知道乳腺癌治疗的注射疼不疼。况且,每个人对疼痛的感知和忍耐程度不尽相同。 我们暂且阅读安妮的文字,感受她在这场耗费体力和金钱的漫长治疗中,感受她写在身体里的生死独白: ⭐梦寐者 在感觉自己健康的时候却被宣告患病,这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就连治疗过程都是那么让人感觉这是否梦境。不过,随着化疗的逐步深入,疼痛变得越发难以忍受,这才慢慢显现出身体真的出状况了。它用疼痛和不适为自己发声。 ⭐迷雾 本身就如梦境中接受这个不真实。对症状的不了解让安妮选择搜索相关词条。然而,搜索徒增忧虑,会认为癌症让人命不久矣。诚然,如今很多网友发现身体不适也会先选择搜索症状特征,却被网上的唬人消息吓得停下搜索的手。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书中的宝宝医生对安妮的状况表示担忧。他表示不接受化疗就等于选择死亡。(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面对没有太多病假可申请、化疗开销高过曾赚取的全部收入,还有未能料想的疼痛,安妮在死与生当中徘徊。化疗本身就是以死亡来抵抗死亡。 ⭐患病让自己不再是自己 患病记录都是先写在患者的身体里。朋友不忍心看到安妮身体上的遍体鳞伤。在镜子前站立的安妮,已经失去本来的完好体态。“我们在象征自己之前首先象征一种疾病。” 很喜欢以下这段书写,但更希望这段展示并未发生过(那就表明安妮身体尚好): “而当治疗结束,当我的身体像一辆零件四散的破车一样遍体鳞伤,当我像《美国残疾人法案》描述的那样无法完成‘基本日常活动‘时,我感叹有这么多金钱曾经流过我的身体,而我仍落得如此糟糕的下场。如果把我在癌症后的每一口呼吸换算成钱,我应该能呼出股票期权才对。我的生命是一件奢侈品,我却腐烂了,残缺了,没有把握了。我感觉不会再好了。” ⭐生病让人有过多空间用来思考 生病会看到身边的人来了又走。人们离去,朋友疏远。有些陌生的男人会被疾病的某种诱惑而选择向安妮求爱(其实感觉像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表现自己的不离不弃)。有些朋友会表示无法接受不幸带来的冲击,选择疏离。安妮对此感到不解,患者被要求应当和以前的自己一样,但又要比以前更好更强。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写在身体里 “展示是对现实的一种背叛,而现实本来也无法真的被肉眼感知,纵使你想要为了文学而活,‘去展示,不要去讲述‘也不足以揭示那想要或者就必须忍耐的致残过程。” 安妮在书中有提到非常多的关于疾病(特别是癌症相关)的书写。她不愿以别人的方式来记录自己在这段难熬的苦痛。女性化的癌症无疑是全身心的被摧毁。然而,患癌症的女人被旁人视为可悲的物件却不被允许自怨自艾,见证着别人的悲伤故事,却在悲伤从自己嘴里流出时迅速地被周遭的社会矫正。 她不想这样。还有太多已书写的、未书写的女性悲伤故事,似乎湮没在空气中。身体一点点流走,却没给患癌症的女人展示与书写的机会。 疼痛无法用数字衡量。 疼痛无法言说,如此喧闹。疼痛易于表达,但无法贴切表达。 与癌症抗争有多艰难,对癌症与疼痛的书写就该有多深刻。不要放弃求生的抗争,不要放下书写自我的那支笔。 那么安妮留给读者的问题来了,你是要当一条蛇,还是被蛇褪去的那层旧皮?

未死之身读后感(十五)

哀而不伤 向死而生 ——读安妮.博耶《未死之身》 冀宏伟

美国女诗人安妮.博耶《未死之身》(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是一本为了活下去的女人书,一个罹患乳腺癌病人的生死独白,更是 一部记录关于现代疾病的沉浸式身心体验。阅读安妮.博耶《未死之身》,感觉生命的强大与疾病的不可预见此消彼长,变幻莫测。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当你凝视绝望,绝望也在凝视你。”悲痛凄美的自叙带来的巨大震惊,其实是可以把自己取消的。面对别人的不幸与遭遇,作为读者,随着作者的真实记录,已经完全沉浸于癌症的第一现场当中,随着一名乳腺癌病人的命运起伏沉浮,揪心揪肺。

美国女诗人、散文家安妮.博耶在四十一岁生日刚过完一周后,被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面对生与死,治疗与病魔,脆弱的生命犹如在刀尖上行走,在悬崖上舞蹈,没有人可以在历史之外出生,没有人可以逃脱疾病与死亡。生而为女人,不幸遭遇了一个女人最惨烈的生命修罗场,痛苦、脆弱、道德、医学、艺术、时间、梦想、数据、疲惫、癌症、照护……从确诊癌症到经历各种治疗直至从死神手中暂时逃脱,安妮.博耶以一个女人的细腻和一个诗人的敏感,详细写下自己身体的每一寸感受,与奥德莱·洛德、凯西·阿克、苏珊·桑塔格和所有饱受身体之痛的女性共游。《未死之身》是一位乳腺癌病人细腻而勇敢、温柔又残酷的生存回忆录,一则英勇的乳腺独白,一首愤怒的身体挽歌,一把正义的疼痛利刃。 “疼痛如此喧闹,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以至于当我们看到另一个生灵受苦时心中会涌起一股冲动,这冲动时常促使我们愿意采取任何行动来结束那生灵所受的痛苦,这正是因为他者的痛苦给我们自己造成了一种因同情而生的、难以忍受的不适,它有时表现为厌烦,有时是焦虑,有时则是怜悯。” 安妮.博耶以自己身体经验,书写了一部21世纪女人版《疾病的隐喻》,《未死之身》是一部狭路相逢,与癌共舞,与病魔战斗,生死存亡一线间的纪实性作品。安妮.博耶以自己治疗乳腺癌的详实经历为第一现场,以一名罹患乳腺癌的亲历者见证者为切身体会,以乳腺癌患者手记的形式,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一个女人治疗乳腺癌的心路历程,鲜为人知的全景式“揭秘”,惊心动魄的全实录“历险”,久病成医的汇总分析,看病求医的良苦用心,“为了活下去”的悲悯情怀,书里的一字一句一章一节,都浸透着作者鲜活的体温,真切的倾述。 从本质而言,人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活着是一次痛苦的修行,每个人都躲不开生老病死的法则。如果说生老是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那么病死则是生命遭遇的一次“意外事故”。尤其是罹患癌症。肿瘤、恶性、癌细胞转移、放疗、化疗、痛苦、恐惧、绝望等心理与生理困境……这些与癌症有着密切联系的字眼,常常令人谈癌色变。癌症是残酷强大的,现实生活中,谈到癌症总是和死神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耳闻目睹被癌症夺去鲜活生命的事例屡见不鲜,所以一旦罹患癌症,生命基本按下了“暂停键”,在某种程度上,癌症是对生命的判决。“桑塔格在《疾病的队急喻》中写道:“癌症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的和政治范畴的疾病,一种充满惩罚意味的疾病。癌症患者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原罪”。 “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位癌症患者,意味着以一种浑浊的样貌存在——那样貌属于既赤裸又隐晦的身体之历史。” 安妮·博耶对于乳腺癌的书写充满了先锋文学色彩,融合诗歌、散文、新闻、小说、文学批评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以一个女人的柔弱与坚强,以一己之力,直面乳腺癌病魔,对疾病与健康、艺术与科学、道德与死亡采取紧急干预的姿态,以一己之笔和深刻的私人旅程,途经“我疼痛的身体”、“空洞的悲伤”和“深刻的丧失”,献给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病人。 安妮.博耶在后记里写到“:我没有死,至少没有因此而死。当我眼下捱过了癌症的威胁后,女儿说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给自己安排了活生生的后世用来写作。癌症之后,我的写作像是得到了彻底的许可。我失去了一些神经线粒体,失去了昔日容貌,失去了许多记忆与聪明才智,失去了乐观估计五至十年的寿命,这一切都归功于医学治疗那摧枯拉朽的能量。失去这一切后,我发现自己仍是自己,甚至被摧毁成了更强烈的自己。仿佛对于人类而言,失去,才能使我们终于变得真实……” 安妮.博耶的《未死之身》凸显跨界写作的特性,在希望与绝望,身体与精神,个体与群体之间,诗性与优雅同在,质疑与悲悯共存,私密与哲理共情。在极度靠近痛苦的同时将这痛苦记录成书……就像苏珊·桑塔格一样,安妮.博耶清醒地走进了癌症的炼狱,并以异于常人的方式经受住了保持清醒所带来的酷刑考验。《未死之身》又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一个女人把血淋淋的未死之身切割打开,向人们剖析展示了一个苦难隐秘的乳腺癌病态世界。“如果苦难是一首诗,我希望我的诗骇人听闻、理直气壮、神秘阴暗。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命运了。安妮.博耶那种哀而不伤,向死而生的女性写作主义精神,又像女性宣言,震耳发聩,久久回响,给人以持续的精神震撼。

《未死之身》安妮.博耶 著 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