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是一篇充满冒险和探索精神的文章。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达尔文在小猎犬号上的经历,描绘了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不仅可以了解达尔文的科学贡献,还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一篇
读书都能从书名中对书大致内容有个预期,这书必须也不例外
我最开始的预期是,读了这个吧,物种起源就不用读了(当然是异想天开,但还是很真诚得这么希望的)
结果作者从达尔文的各种家族故事讲起,把人家家里详尽得八卦了一下,也算是侧面描写了一下达尔文为什么就能写出了这本书——大概是家族遗传吧,或许可能是
八卦完家里,八卦达尔文本人,八卦了这书在什么危急的境地才被达尔文极其不情愿地出版
当真是引人入胜
至于物种起源,也平反、夸赞、批评一点没落下,还顺便说了一下当下的现状,全面得感人
整本书读起来异常顺畅,基本一气呵成,但是,读完了心里特痒痒,就老想看看那谨小慎微的达尔文、那总是觉着不完善的达尔文、那整本书精心安排过顺序的物种起源,到底写了什么
我觉着,作者就这目的,用一本书,给物种起源写了个序,后边的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作者可是拍拍屁股走了,奔着下个目标弗洛伊德去了
好,我也先去看看下本序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二篇
谁都知道达尔文,都知道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都知道他撰写了《物种起源》,但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根本不是进化论的全貌,读完《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相信你对达尔文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进化论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足够了!
《物种起源》的最大贡献,就是抛出了物种是会变化的这个命题,达尔文用了很多证据来构建进化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要进化呢?问题不知不觉就在自己的探索研究中,应运而生,于是“物竞天择”得以浮出水面。生物为适应环境,在生存型台上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经过与环境的交融,得以适应环境,并被留存下来,这就是促成生物进化的最原始力量。
当然,还需要面对生存竞争。首先物种要跟大自然竞争,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跟同物种竞争。
这本书的最后,杨照老师也抛出了进化论的三个陷阱。第一个就是“粗糙的误用”,用自然来解释一切。第二个就是忽略了人类的一个重大能力,以及这个能力带来的重大差异,其实人类是所有生物里唯一具有反省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第三个就是争议性很强的同性恋。大家都十分清楚,同性恋的结合无法生殖,如果同性恋真的跟遗传有关,那个基因显然不会遗传。进化论又该如何解释这三个陷阱呢,探索恐怕还是任重而道远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三篇
非常棒的经典导读。对我而言,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作者将《物种起源》置于思想史的维度,既考察了进化论诞生的背景,也追溯达尔文的错误。在那个科学启蒙的时代,上帝的永恒之城仍矗立在人们的脑中,尤其是在物种来由上,创造论依旧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变革的先声早已于大航海吹响,随着新世界的新物种涌入欧洲人的视野,新的分类学被提上日程。可人们始终无法由上至下地分类清楚纷繁的物种。于是创造论仍延续着原本的地位,信者们纷纷说,若不是上帝存在,那么世间的生物们如何保持如此微妙而完美的平衡。
直到《物种起源》的横空出世,终于正式打破了创造论的地位。达尔文由下至上地分类,先让一个物种先作为自己,然后再层层归纳。跳出思维盲区的学者们豁然开朗,纷纷支持达尔文。
但达尔文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最关键的是,达尔文的方法论只适用于一个物种的演化,可一旦扩展到了整个环境,就错漏百出。
如果“天择”让某个生物垄断了环境的主导权,那么为什么其他物种不会同样发展出相同的优势?这是达尔文没有考虑到食物链与生态位。
类似的,本能问题在达尔文理论中并没有踏实的论述,鸠占鹊巢最开始是怎么延续下来的?那些会牺牲自己的利他本能又如何呢?这是达尔文没有思考到基因与族群问题。
虽然我此前就读过一些达尔文相关的书与文章,但这些思路都是我未曾想到的,所以本书对我启发很大。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四篇
好像还没有一位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科学的直接影响(注意,我说的是直接影响)能够超过达尔文,他的进化论直接挑战了宗教的理论根基,并形成了传说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扩张以及二次世界大战都有很大影响,至今都有很大影响力。中国开放没有多少年,但自严复吸收其徒子徒孙的思想并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后,这个思想在20世纪就没有断绝过,思想巨擘胡适的名字就来自这句话,即使在那种排外的氛围中都没有断绝,笔者小时候所在的乡村及其封闭,但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口头禅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见影响力之广、渗透力之强。但吊诡的是,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正好在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您看过《进化论》原文吗?答案是“没有”的,应该达到99.99%。这就是经典,没有读过,却有传说。
但杨照先生是真心读过《物种起源》的,不但读过,还进行了深入解读,成果就是《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一书。这本书的志向很大,就是驱散笼罩在《物种起源》这部经典著作上面的误读和曲解,使得原貌能清晰的展现给世人。当然了,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但这志向是超赞的。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作者把达尔文不自觉定位为社会科学家,旁征博引,列举林奈、马尔萨斯、道金斯、涂尔干、博厄斯、斯金纳等各学科人物,试图还原真实的达尔文。可是,达尔文一个研究生物的,他写《物种起源》能想到那么多社会学理论?当然,著作写出来就不属于作者了,多视角解读即可,只要有道理。杨照表面虽然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立论,但有些不自觉地走到了“人与社会”的老路子,比如在解读第三章《生存竞争》时,参照系又回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凡此种种,要靠读者自己体味了。
个人认为,杨照先生《人的三部曲》这个系列,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解读,让读者重新审视经典,因为经典因为注释或者转述过多,其原貌往往会被扭曲和误解。而杨先生的书,虽然也是解读,但却是鼓励读者去阅读原著的,从这一点讲,这套书是一次很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值得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五篇
从小学开始,伴着《XX阶段必读书目》的,定会有各种精读本,尤记得三年级时读了一本约巴掌大小半厘米厚的红楼梦浓缩画册,一直没有兴趣去看原著,直到大一时偶然读了,才发现自己因为几颗鸡精错过了大碗的香浓鸡汤,锤胸顿足。经典被反复浓缩,传播,就像饭菜多炒了几次,己失去原本的鲜香一般,失掉了可以让它传承数干年的神韵。对于大多数非生物学出身的人而言,《物种起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来概括,便能满足他们从这本书里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但这其实与原文已有了不小的差距。
因而对于经典的态度,应多偏于"解读",而非精简。本书中杨照先生将《物种起源》划分为几个逻辑部分,对其行文构思和技巧进行了解读。并补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引起的社会反响、其理论在后续时代中的补充和质疑、它的学说在现代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读书所必备的铺垫知识。杨照先生读书涉略的范围甚广,并且从他旁征博引的行文中便可知晓其阅读的系统性和深度性。本文中把达尔文的祖父,也就是发现进化论雏形的老先生,八卦了一番,虽然也算是生物领域的人,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与杨先生一比,真是惭愧得很啊。
读懂一本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就有谈到读书的高级层次为系统阅读,并不是单单要读这一类的“系统”,而是延展到相关领域的“系统”,对待一本书,除了嚼其筋骨,它的来龙去脉、反响如何、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读懂了这些,会发现它们变成一个融洽的整体刻在脑中,回味绵长。杨先生正是做到了这些,所以他所输出的东西,便显得系统生动,没有干巴巴的柴火硬堆起来的生硬感。当然,意识到这一点以后,要读《物种起源》,仅读这一本解析,也仍是不够的,这本书乃是一个引子,吸引读者去关注原著,去接近原著,真正领略到原著的精美之处。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六篇
我们都了解生物,虽然懂得不多,但“人是从猴子进化的”这条理论想必得到众人默认。可书中却告诉我们更真实的情况→创造进化表的另有其人?
作者杨照先生本身熟读经典,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哈佛史学硕士的出身更让本书从达尔文祖父时代开始追述,穿插当时社会普遍情况,让我们跟达尔文同步于传统压抑的19世纪,体会本书被积压20年仍不敢发表的真是原因。
书中开篇就快速颠覆我的常识:牛顿作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居然终其一生都是炼金术信仰者!哥伦布之所以有勇气横渡海洋,原来是把航程错算成实际航线的一半……
太多的发现出自偶然,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属于某种大势所趋,因为搭乘哥伦布的植物学家发展太多无法用神论解释的新事物导致整个自然界重新启用了另一套分类方法。达尔文出书后,更多的人很快便理解并接受这套理论。可见,隐约中,当时的人们已经感觉到创造论的不合理性。
作者在书中最大的贡献是完整说明达尔文所处的时代,然后用简单的实例“长颈鹿”的进化来说明进化论,让我很快理解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透过各种论证有力推断出现代社会的人类继承了哪些理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整合的著作,但作者这个观点的历史意义详细说明,从而让我更好的解读达尔文。
而书中关于达尔文与宗教创造论的对立也让我津津乐道:从一开始一家独大的教会与被压制的达尔文理论,到现代依然挣扎,却仅仅争取话语权的当代创造论学者。进化论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前后梳理了书中的理论,让我在脑中勾勒出达尔文理论的框架,又透过种种小事情表现出达尔文的聪明:避重就轻~如此,更加深我阅读原著的兴趣,可惜书中并未大段引用原著文章,剩下的只好由我自行阅读了。
全书不厚,却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虽然当代很多人都知道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依然忍不住赞同作者,一起为19世纪的达尔文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七篇
何谓经典?权威、典范、经久不衰……我们不吝溢美之词,似还言说不尽。杨照言简意赅:“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用这个标准来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确当得起“经典”之名。身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无数次在书本上、课堂上接触到“达尔文”这个名字,但诚如杨照所言,从未被要求过阅读《物种起源》原作,代之以被咀嚼过的“达尔文主义”,满心以为得其要领。
杨照的《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为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正了名。问世150余年来,《物种起源》不断被解析、被引申、被融合进新的领域、被有意无意地误读。公众对达尔文的普遍认识,只是被过度诠释的进化论的皮毛,即便泛泛浏览过原著,也难免会有误解。杨照认为,经典值得被精读,对《物种起源》的精读能让我们正确评价其价值,也是理解相关著述的基础。
22岁的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帆船,开启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途中见闻成就了《物种起源》,杨照的书名即来源于此。小猎犬号是达尔文酝酿理论的起点,由此一路相随,读者似能感同身受,不只思考进化论讲述了什么,还有它是脱胎于何种现象、如何进一步证明、如何归纳总结。杨照说:“了解自然史,必须先有足够敏锐的观察,要不然看不到自然的微小变化,也就无从想象这些变化通过漫长时间,放大千万倍之后的结果。”同样的,了解达尔文,要做旅伴,不做看客。
回到达尔文时代设身处地,杨照大力扫除成见,譬如达尔文主义不等同于达尔文达尔文自己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对拉马克没有敌意,而是补充;人类社会学上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后人强加给达尔文的解读等等。不过,杨照更注重还原历史,对达尔文也不尽然是赞誉——虽然达尔文极尽掩饰,仍有种种迹象表明,《物种起源》的雏形可能有部分来源于他的祖父。而针对进化理论的缺憾,也必须用现代更进步的科学思想来指正。
其实,正确理解《物种起源》远非杨照写这本书的全部目的。《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只是一个精读经典的范例。速读时代,简编本、二手改编本横行,我们逐渐失去了阅读经典的耐心。看似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却丧失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杨照正是想带领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东西,原汁原味的理论,忠于历史的轶事,还有辩证思考的方式,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收获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乙未年读杨照《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八篇
我们都了解生物,虽然懂得不多,但“人是从猴子进化的”这条理论想必得到众人默认。可书中却告诉我们更真实的情况→创造进化表的另有其人?
作者杨照先生本身熟读经典,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哈佛史学硕士的出身更让本书从达尔文祖父时代开始追述,穿插当时社会普遍情况,让我们跟达尔文同步于传统压抑的19世纪,体会本书被积压20年仍不敢发表的真是原因。
书中开篇就快速颠覆我的常识:牛顿作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居然终其一生都是炼金术信仰者!哥伦布之所以有勇气横渡海洋,原来是把航程错算成实际航线的一半……
太多的发现出自偶然,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属于某种大势所趋,因为搭乘哥伦布的植物学家发展太多无法用神论解释的新事物导致整个自然界重新启用了另一套分类方法。达尔文出书后,更多的人很快便理解并接受这套理论。可见,隐约中,当时的人们已经感觉到创造论的不合理性。
作者在书中最大的贡献是完整说明达尔文所处的时代,然后用简单的实例“长颈鹿”的进化来说明进化论,让我很快理解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透过各种论证有力推断出现代社会的人类继承了哪些理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整合的著作,但作者这个观点的历史意义详细说明,从而让我更好的解读达尔文。
而书中关于达尔文与宗教创造论的对立也让我津津乐道:从一开始一家独大的教会与被压制的达尔文理论,到现代依然挣扎,却仅仅争取话语权的当代创造论学者。进化论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前后梳理了书中的理论,让我在脑中勾勒出达尔文理论的框架,又透过种种小事情表现出达尔文的聪明:避重就轻~如此,更加深我阅读原著的兴趣,可惜书中并未大段引用原著文章,剩下的只好由我自行阅读了。
全书不厚,却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虽然当代很多人都知道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依然忍不住赞同作者,一起为19世纪的达尔文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九篇
人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以“上帝”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依照上帝的意志而形成,上帝是一切的源头。中国社会以“传统”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在传统与历史中保留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决定了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观念在时代的进程中转变,19世纪后,随着《物种起源》、《资本论》、《梦的解析》的出版,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思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现今社会如何破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关系的谜团,杨照先生撰写为人定坐标系列丛书,阐述了他的理解。
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 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他撰写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记得两年前,我读《物种起源》《弗洛伊德文集》时,才开始跃跃欲试,认真阅读,到后面硬着头皮读完,感觉囫囵吞枣,如风吹过,没有留下痕迹。如果先读导读类书籍,对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理论进行了解,再读原著,收获应该很大。就像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他们知道的只是被简化甚至误读的版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的是进化论的全貌吗?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像一艘导航舰,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引领我们去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思考对我们的影响,在《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里听杨照先生谈经典,还原进化论,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篇
《小猎犬号追随达尔文》by杨照
杨照是一位台湾的历史学家,出版了很多各种领域的书籍,可谓博览群书,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书以达尔文的家庭讲起,介绍一个外人不太了解的达尔文家族:达尔文的爷爷是伊拉斯谟斯·达尔文,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并且也是撰写《动物法则》的作者,虽然查尔斯·达尔文是进化学之父,但是其科学理念显然受到了其祖父的影响。其外祖父则是开创了英国国宝级瓷器的乔赛亚·韦奇伍德,这两位大人物在英国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而达尔文的表弟(也可能是堂弟)高尔顿则是引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这么看来,达尔文能够写出《物种起源》能够震荡世界也就不那么震惊了。
从小猎犬号上下船回家的达尔文一直都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有人认为他是在热带被寄生虫侵染了,而杨照则认为是达尔文心理的问题投射到了生理上:母亲的早逝、家族对信仰的淡漠、孩子们的夭折以及要随时面对整个宗教世界的压力,所有的这些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达尔文狠狠地压在了唐屋。
在小猎犬号旅程结束的二十年后,要不是因为华莱士发表了类似论文,达尔文还不知道要把这本《物种起源》藏多久,而《物种起源》一经问世,变搅起了轩然大波,而和哥白尼下场截然不同的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欧洲民众竟然被达尔文破开了一个大口——宗教第一次被质疑了,“创造论”第一次跌下了神坛。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后世的影响并不都是好的,就像他书中描写的那些性状,那些自然选择一样;人们相信神创造万物就可以使人尊重万物,而达尔文使人们相信物种进化,和神的创造无关,就让人们觉得自己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可以随意践踏其他物种,导致19世纪后期自然环境自己动植物被肆意破坏;而高尔顿以物种进化学说引申出的《优生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纳粹主义……我相信这都不是达尔文以及高尔顿希望看到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章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解释,竟然为妻子孕期丈夫出轨找到了进化角度的解释,但是我们是人啊,人高级就高级在我们有道德底线,我们有反思自省的能力,如果做不到,那和大猩猩又有什么分别呢?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一篇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如此,书有时也是这样。名气太大的书就跟人一样,人们只是借由它们的“名声”去了解它们,而一旦实际触及,读不出“传说中的伟大”,便会生出类似于“被骗了”的委屈。
类似的道理,在杨照先生对经典的定义中也可以得到延展。用他的话说,所谓经典,是“人们谈论得最多,却读得最少”的那些作品。因为谈得多,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这些“臆测”因为没有亲身阅读的佐证,便很容易以讹传讹,造成种种误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或许就是这样一部容易被误读的经典。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是杨照先生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所写的导读书。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中四、五、六章是对《物种起源》的精读与提炼,在把握了作品内容时,很好地结合了写作背景,突出了达尔文的意义。而开头和结尾则分别写了“达尔文”之前与之后,人们对生物学、对进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观念的转变。
很少有人会去读《物种起源》的,尤其是当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便接受了“达尔文主义”的学习,好像达尔文穷其一生的努力,其成果不过是生物书里的几个章节。这其实是误读的开始。一个卓越的学者,他自己的作品里往往会充满“良苦用心”——他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他所希望完成表达的受众身份一道加以考虑,最终以自以为最合适的方式把他的理论加以呈现。那一定是“枝蔓俱全”的表达——而教科书精简后的结果,不过是一株人工作物,经不起推敲,也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这样讲也许是对教科书的苛责,毕竟教科书的意义也不过是引导和普及,而绝非解决一切问题。但这使得教科书之外的阅读的意义显得格外重大——我们终要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运转机制。
事实上,达尔文的理论绝非是无懈可击的。他的确如后世的评价一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他的意义也仅仅在于作为一个开始。他构架了可以供人们更加理智地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从而给了后人继续丰富这套“理论工具”的可能。他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那并非凭空实现,也不可能是不容置喙的。一切理论都在发展中丰富,但了解之前的发声,注定毫无意义。
作为一本导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语言流畅,重点突出,而对“误读”的驳斥和作品价值的延伸,体现出了作者对《物种起源》的出色把握,以及对“受众”的充分理解——作者知道,他们想象了怎样的一个达尔文,以及他们真正需要一个怎样的达尔文。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二篇
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们熟知的。没读本书前,觉得达尔文一定自信强大,因为敢于挑战上帝创造论,而且认为他是唯一提出进化论的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是读完杨照先生的论述后,原先的看法有所改变。
达尔文并不是发现生物进化奥秘唯一的人,而且他的进化论始自其爷爷老达尔文,同时代稍晚些华莱士也独立发现了生物是进化的。达尔文的身世背景让我们获知他出生在重视科学的大家族,理解了为什么他会做出这么重大的发现。他的爷爷老达尔文酷爱园艺,是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并且写下了《社会起源》的草稿,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很多词都来自他爷爷的这份草稿,不能不说他的进化论是在他爷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的。大航海时代带回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标本,让同时代的很多生物学家面临分类的难题,致使很多人包括华莱士慢慢意识到生物是进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生物进化可以说是那个大航海时代共同发现的,而达尔文是系统阐述这个观点的人。
达尔文是敏感、焦虑的人。敢于挑战上帝创造论的人,按理说应该是很有勇气、很强大的,可是从其传记中我们发现达尔文的生长环境促使其胆小、焦虑,他长期患有胃肠病。他的谨慎和胆小可能是导致他的《物种起源》迟迟没有发表以及著述上的啰嗦、繁复的原因。不过换个角度看,胆小、谨慎的他竟然敢于反抗当时强大的上帝创造说,这份坚持真理的勇气更值得我们尊敬。
达尔文的谨慎、小心却使得他把生物学同行质疑的问题和自己的回答一起全部如实记录。从这些质疑声中,我们普通人能感受到当时生物学家之间激烈地智慧碰撞,能提出好问题的人也不简单呀,何况这些疑问甚至决定了后来生物学研究发展的方向。我们普通读者也能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乐趣,甚至一边读一边感叹:“累积说确实站不住脚啊!”“难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真的是循环论证吗?这也太惊悚了吧?”
进化用到解释人类行为上,却总让人觉得怪怪的,有点不舒服。宗教说人是上帝造的,进化论把人看作动物来解释。人类起始应该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身上也带着无法抹去的动物印迹,可是完全用进化来解释男人、女人的差异或者其他人类行为的差异,总让人觉得不舒服。不是有句骂人的话叫“连畜生都不如”,说明人身上有高于动物的东西,这也是人最重要的部分。我觉得文化人类学从文化、传统等角度来研究人类更恰当些。
达尔文开启了认识自然历史以及人类自身历史的序幕,而进化有其范围,仍然有更多的路值得人类探索。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三篇
这个系列三本书,分别讲的是佛洛伊德、马克思和达尔文,杨照先生并不是学哲学的,而是历史出身的台湾媒体人,可是我看完这三本书以后,却感觉比很多很多学哲学的把这三者的思想讲得更明白,更透彻,更有逻辑性。
首先我们都知道达尔文,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达尔文,看了介绍才知道达尔文出生在医学世家,祖父就是一个著名的医生,而且非常关注生物学,关注生物的分类和演化。所以达尔文的学说和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另外杨照先生告诉我们达尔文其实很内向,很谨慎,并不是一个大胆的人,和我们想象中的把上帝拉下神坛的勇士完全不同。就是《物种起源》这本大名鼎鼎的名著,也是在华莱士将要发表进化学说的社会,不得已才拿出来的,如果没有华莱士,那么不知道达尔文还要等待多少年。
在书里面达尔文也是用了大量的例证,严密的逻辑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不敢超越科学的界限,更不敢去嘲笑宗教,上帝造人的观念。而且在书中还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纲要,呵呵,这么厚一本书,对于达尔文来说还是不够,他实际上还有更多的证据,只是没空整理进来而已。这就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多么谨慎的人。这么了不起的发现,竟然被他压下了二十年,这二十年一直在补充证据,好让自己的理论铁案如山。
其实进化论非常复杂,同样是承认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进化,也有不同的说法,书里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环境导致进化,有物竞天择,有基因主导进化等等,可惜我没全都记住。到是最后的那部分让我感觉很有趣。
比如捍卫创始论的人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如果是自然选择,那么人类出现的概率岂不是太小了。靠着一点一点的试错,大自然怎么会进入出人类这种怪物呢?想一想也有一点道理,至少进化论还没有找到人类是如何进化来的具体路线和证据。还有宗教信仰是怎么来的呢?比如相信不相信来世,影响了我们对待祖先的态度,一个相信来世,尊重祖先,没到清明都会去上坟的人,肯定会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更看重生儿子,在今天生孩子越来越少,丁克家庭越来越多的时代,他们的基因就更容易流传下来。还有到底什么是雌性,什么是雄性,怎么区分,别的物种都是雌性选择雄性,为什么人类变成了雄性选择雌性。按照进化论自杀怎么解释?人类懂得了进化论以后是不是会影响到人类的进化本身呢?呵呵,这些问题很有趣吧,进化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得多。有空还是看看这本书吧。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四篇
在日常盛会中人们常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达尔文先生也并不陌生,百度搜索引擎输入“达尔文”三个字的结果是819,000个相关网页,由此可见他的知名度之高。但是另一方面,真正了解他的学说的人就没有及格了。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谈及达尔文的时候,基本上都说其贡献进化论,中心内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由此引申出各种各样竞争理论的合理性,但是深入问及达尔文学说的时候,往往就语焉不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国内外都算得上是经典之作了,都耳熟能详了,但是为什么能够具体深入理解的人就那么少呢?这个问题在杨照先生的《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这本书的正文第三页中就有相关的说明:经典之作,就是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的最少的书。类似于《物种起源》这类经典书籍都是反复引用次数相当高的书,但是原著版本有五百多页,这也就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们往往阅读一些简明版本就了事,这样是不好的。我们可以采取先借助简明读本等先有个大概了解,然后深入阅读原著,这样效果可能更好点。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这本书在众多简明读本中可以算得上一本很优秀的书籍了。这本书不仅仅单纯概括了《物种起源》的大概内容,本书开头先从《物种起源》的意义和地位开头,然后介绍物种和地理大发现,引伸出达尔文前时代的进化论,通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才开始引伸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本书8各章节仅用了其中三个章节来简单介绍《物种起源》,而且不是简单的大意概括,同时还加入了作者的讨论。例如:第五章在讲到本能与不育这一节里面在讨论物种变化论点的时候,作者就直接将达尔文物种变化和变化原因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做假设进行了解释,这样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最后还对进化论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滥用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进化论的问题)进行了一点讨论,降到进化论的三个陷阱:1、“粗糙的误用”,用自然来解释一切;2、忽略了人类是所有的生物里唯一具有反省能力和反思能力的这个重大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人类会试图去理解进化的道理,人类对于进化的知识本身变成进化的变数,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这么重要的理由:3、其他一些进化论无法解释的地方:咯如自杀和同性恋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不能僵硬的将进化论理论套上去运用了。
总之,想要深入了解达尔文,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读物,当然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收获还是要看原著才行哦。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第十五篇
如果说,当你读完一本导读类的书籍,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读其推荐的书,那么这本导读则完成了它的基本使命。要是它还能多告诉你一些别的什么内容,那简直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杨照先生的《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则是这样一套物超所值的导读系列。
说起杨照先生,缘于我曾在网易公开课上,偶然听过他对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评论。由于村上春树是我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因此,当杨照先生充满闪光点的评论,让我再次审视作家的不同面向时,我情不自禁产生了再读村上的冲动,也因此对杨照先生——这位台湾知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到时隔不到一年,相同的情景再次出现。当我望着手边正在阅读的《物种起源》、《梦的解析》和《资本论》时,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杨照先生文字的魅力,因为《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正是对上述三本书的解读。
这套书并非如简单的导读本,将推荐书籍的故事梗概至多是故事背景,交代或缩写一番。合上书本,留在脑海中的既有书籍的核心观点,又有对同时期其他观点的衍生说明,并通过讲述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创作的相关性,让我们对于观点的诞生与发展,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引经据典,不仅介绍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充分发挥杨照先生对于古代思想史和人类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特长,从他的连珠妙语传递出他对于十九世纪三大经典著作的态度。
有人说,杨照之于台湾,就像梁文道之于香港,陈丹青之于大陆。我觉得,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说,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定位或目标——“为人定坐标”。作为公知识分子的杨照先生,试图通过对三大经典的品读,让现代迷茫的人们重新找准人生的坐标。不过,根据我读完以后的经验,我建议可以先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弄清“达尔文学说”、“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说”的差别在哪里。然后再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洞察真实的自己究竟有哪些不为日常所发觉的秘密,通过梦境所传递的潜意识,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了解了物种的进化,探明自身的欲望后,再阅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则对时代和社会的演变能有更深的感受。
当我读完这套书后,最末一句话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奉劝诸君莫忘了马克思——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巨人。”掩卷沉思,我才惊觉,这不仅仅是马克思的思想见解,也是杨照先生想要传达的学术态度。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处在垃圾信息包围的时代。人们自以为关注几个微信公众号,就是获得了知识,然后在茶余饭后作为自己吹牛的谈资。何其可笑!感谢杨照先生,借由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的理路,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生活或生命的态度,寻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坐标。
文/卢育涛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