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留灯》读后感摘抄

《留灯》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8 21:30:17
《留灯》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8 21:30:17   小编:

《留灯》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扭曲。小说主角梅兰芳的遭遇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公的深思,同时也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感到恐惧。作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呐喊,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留灯读后感(一)

慢慢的小说,慢慢的读。这本《留灯》,很适合静下来的时候慢慢的读。再配上赵雷的这首《静下来》那是再好不过了。

四个故事,慢慢道来,没有波澜不惊。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平淡,而又不失美好。

特别是第四个故事,《跟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初 入职场就见识了工作的荒唐、女性的困境和人性的幽暗。但人生无论有多少坎在等,总有人会为你留一盏灯。

留灯读后感(二)

中秋未到,一天凉比一天,拿到邓安庆的书,看到襄阳的景,想,这居无定所的小邓子,终于在苏州安了家了,那些对他熟悉的先生们,恐怕要讶异于他的韧性了。世界本来有很多路,他偏不走,如今终于扭扭捏捏地选了一条,走得好或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究竟是自己选的,无论好坏,也便是不惑而惑的中年了。然而于我,心底大抵是有不平的,伊确乎在襄阳习学几年,至今未曾有用心的文字记载,下次见面,我的确得说他一说了。

留灯读后感(三)

邓安庆是我比较喜欢的当代青年作家之一,一是因为湖北老乡,他文字里使用的方言让人很有种亲切感;二是他的文字虽然简单朴实,但总是非常细腻能戳到人心。他之前的书我基本都看过,所以这次一看到他出新书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下单了。

这本新书《留灯》,讲了4个故事。

《幽慢》讲的是一个敏感多思的小男孩,总是给有秘密的妈妈制造麻烦,这个小男孩经常不开灯,总是做梦,总让妈妈找不到,作者把这个小男孩的性格描写地很细腻,一个词总结:压抑。

《留灯》讲的是一个留守初中生寄人篱下,从开始的各种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家庭的故事。或许是自己也曾有过一小段时间当留守儿童的经历,所以看到主人公在姑姑家里被姐姐排挤时,还是有一丝心酸的,幸好结尾还有一丝温暖。

《清水》讲的是两个男高中生的友谊,一个成绩优异的高中生突然退学,到结尾也没有复学。高中正是叛逆期,想起自己高中时,也有同学退学,就觉得挺可惜的。

《跟随》讲的是一位各方面的女同事,被诬陷是小三,让人觉得荒唐、愤怒。

这4个故事,都比较细腻,平淡,感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水》,两个少年惺惺相惜的友谊,挺让人感动,其他3个,说实话没有太多感受。

这本书读完,有和之前不一样的感觉,之前看完了还希望再看,这本书只希望早点结束。

看的过程中,总感觉太慢了受不了,情节也很少,看得有点着急。虽说不能只看情节,虽说作者本人“就想写像植物一样慢慢生长的小说”,但感觉不像从前那样对胃口,作者成长了,只有我还沉浸在从前他构建的“邓垸”世界里。

说实话,我还挺难受的,或许是因为我还停留在原地,或许是和自己当初期待的有所差距。不过我相信,他只要一直写,肯定会写得越来越好,至于对不对胃口,下次再说吧。

留灯读后感(四)

留灯

8.0

邓安庆 / 2023 / 中信出版集团

忘记了缘起于何时就早在豆瓣上关注了邓安庆老师,直到昨天才读了他的第一本书。昨天在上海图书馆的书架间游走,想找一本适合当下心境阅读的书,很巧合看到了《留灯》,花了几个小时读完了前三篇,今天想继续读完最后一篇,可惜找了很久也没有再找到,可能正在被某位书友翻阅着吧。

前三篇,每篇都很喜欢,尤其喜欢《留灯》、《清水》,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悠长的、徐徐的、平和却不清淡,读时有几次眼眶都湿润了。关于我的中学时代,我从来不愿意忆起,说不清来由,没有遭遇什么大的挫折没有经历什么痛苦,却也没有什么明媚或者快乐让我想要回到那段岁月,要形容的话,我的脑海里只会浮现出灰暗这个词语。只记得那时候的天空鲜有明亮的色彩,最多的是灰蒙蒙的天空,跑操时尘土飞扬的操场,采光很差的房间,厚厚的刘海下因暗恋而自卑的眼眸。

和留灯一样,我的父母也不在身边,虽然我始终不愿以留守自居,却实实在在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有一张银行卡每个月去取款机取现金,有一部诺基亚可以和父母通话,我们偶尔写信,母亲会在冬天买了新衣服寄给我,我也会去姑姑家过暑假,有4个表哥表姐。有些不同的是,我初三就开始在校外租房自己生活,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度,也不觉得是怎样的艰辛,只是很自然而然就发生一种生活状态而已。

但直至今日,我才懂得了那时青春,内心时常有的一些烦闷、拉扯、懵懂、难以言说的情绪,那时只想将自己埋藏起来,甚至觉得那些情绪是可耻的、是不可与外人道的,所以那时会写厚厚的日记,然后撕掉或者烧掉,这样才会感到安全。

读《留灯》与《清水》这两篇时,过去那些我不愿回望的记忆一点点从脑海深处被抽离出来,现在我不再试图逃避那些过往,或者说现在我才意识到那些已经成为了过往,而时间竟已经过去了那么久。青春时,父母总是遥远的,哪怕父母久就在身边,心也总隔着一条鸿沟。中学时代情感的丰富性是丰盈的要溢出来的,在校服在学业的压制下更加蠢蠢欲动,所以会叛逆、会冲动、会想要与众不同。

很多人也会遇到张清宇这样的一个人吧,如清水一般,在旁人眼里是个怪咖是个神经病,但你们惺惺相惜,你们也有自己的秘密基地,仿佛匆乱灰暗的日子里的一束光。而后来,这些人渐渐从生命中消失了,不得而知他们后来怎样了,也不要知道吧,存留着那些疯狂的反叛的未被打磨的勇士精神和回忆,那也是极美好的。

留灯读后感(五)

翻开这本书,《像植物一般慢慢生长》,这个标题映入眼帘,我愣了愣。

这是邓安庆为这部小说集写的自序。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跟这个标题几乎一样。

“缓慢的小说,缓慢的人生,缓慢的结局,一直就想写像植物一样慢慢生长的小说,没有多少曲折的情节,构建一个生活环境,让人物在其中慢慢地过自己的日子就好。”

邓安庆如此说道。这也是我的理念,只不过,我是就阅读而言。阅读之于我,就是一种像植物一样生长的、缓慢的人生,慢慢地过自己的日子。邓安庆这句话,阐明的是他的文学创作观点,何尝不是他的人生观?他予我的印象,向来是一个温和的人,不掺和激烈的争议,有点小幽默,容易小满足,容易被微小的事情所打动。

《留灯》是邓安庆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幽慢》《留灯》《清水》《跟随》四篇作品。

这些作品起笔于2017年,然后,搁置在那儿了,然后,2022年3月,邓安庆进了方舱,在那里写完了这本书。所以,这部小说集是在孤寂的日子里长出来的,在写作者的感觉里,他的“主观时间”既短暂又漫长,写了四篇小说,仿佛也写完了自己的前半生。

《幽慢》。“我”跟着妈妈流离异地,几经周折,落脚在一家小旅馆。破落的设施、嘈杂的人声、铁锈的水迹、妈妈与陌生人的对话……难以入眠的夜晚。次日,妈妈带着“我”寻亲问友,“我”在亲戚讶异的视线里,回忆起父母的争吵和离异。幽慢,是“捉迷藏”的一种乡间称呼。幽,深幽的幽;慢,缓慢。在“幽慢”里打转,怎样找到出口?

《留灯》。留灯,是名字,也是希望。留灯,寄住二姑家中的初中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雅楠,二姑的二女儿,不得宠的、小刺猬般的孩子。留灯与雅楠,都是孤独的、被忽视的孩子,由互相看不对眼到相互理解,以一本日记为契机,渐渐地靠近,渐渐地结出了情谊,渐渐地,有一盏灯为彼此而留。

《清水》。仿佛黑塞《在轮下》的意味。少年的友情是奇妙的关系。一个是沉默的聆听者,另一个是众人眼中侃侃而谈的才子。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一本书,乌纳穆诺的《生命的悲剧意识》。才子为什么突然退学?众人议论纷纷,疑惑不解。也许,只有他懂得。

《跟随》。“里面还有人吗?”在男厕门口,肥肥问“我”。然后,肥肥让“我”帮她守着门口。这是“我”和同事肥肥的第一次对话。嗯,肥肥,有点大胆、自来熟的、不守常规的女孩。在随后的相处里,“我”逐渐成为肥肥的朋友,她在职场的打拼,她遭受的骚扰,她的叛逆与勇敢,她的喜怒哀乐,“我”都将目睹,并且感受她经历的一切。晚安,肥肥。

以素淡的笔调娓娓道来,这些人物都很普通,故事也普通,很少跌宕起伏,没有波澜曲折,像水一样流过,像日子一样翻过,它们之所以能被写成文字,依靠的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经验感悟,依靠的是作者长年积月培养出来的韧劲和对他人的同理心,它们就像植物一般慢慢生长,成为滋养他的文学创作的养分,将普通人不足言道的细碎光阴连缀成白纸黑字的文章,将对现实的无力感转化成文字的生命力,让我们足以观照自身,足以共鸣。

四篇小说,对应四个时间点,小学、初中、高中、初入职场。四个主人公姓名不同,然而,都是内向、敏感、柔软的人,都处在彷徨困惑的境地,在内心叩问命运的走向,他们是四个人,也仿佛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的四个阶段。因此,这部小说集也可视之为“串珠式”的普通乡镇青年的长篇成长记录,每一个这样的青年,都像植物一般慢慢生长。

留灯读后感(六)

卑微的人生也值得缓缓品读

李黎

下面的文字都是去年在先锋书店和邓安庆老师活动时所准备下的,因为为现场发言做准备,所以有些取舍,比如定论多、逻辑少。而且当时看书的状态不一致,《清水》一篇印象中过程中犯困了(不是因为看这篇才犯困的),而《留灯》这篇读得精神抖索,心向往之(虽然小说特别的苦)。全书一共只有四篇小说,写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个人觉得第四个阶段有些跳跃了,一下子脱离了前三篇的少年儿童语境和环境,但本身也写得好极了,寻常职场上似是而非的感情、受困于经济状况而裹足不前的年轻人。现在想想,这样的顺序本身很好,但《幽慢》必须放在第一篇,却有点“劝退”的客观效果——它实在是过于残酷了。如果想看这本书,还是先行突破《幽慢》这一篇再说。

《幽慢》

一个男孩和母亲,为了躲避婚姻、家庭,到远离家乡(火车票要300多元)的地方,找母亲的老友,并且重新恋爱,并且帮孩子转学;

在这一过程中,母子关系无时无刻都显得微妙而激烈,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身体上的接触——父母和子女,身体接触往往代表着爱意和温情,但随着小孩长大,身体接触会引起激烈反弹。小说开篇就写了局促的宾馆,狭小的卫生间,小孩被母亲上厕所的气味熏到呕吐。这几乎是一个道德困境。

主人公时刻想着捉迷藏,即小说的题目“幽慢”;而伴随着在琼姨的出现,一个全新的母亲一点点呈现出来——孩子对母亲的认识就发生在十多岁的时候,或早或晚,但文中的我对母亲的认识,年龄算是恰逢其时,背景却是离开家,到异乡,打算重建生活,并且回归到母亲的老朋友们中间,即母亲的过往之中对很多孩子而言,父母一直如此,没有什么过往,而《幽慢》中母亲的过往,包括此后和父亲的婚姻生活,一起形成了冲击,让此前的婚姻生活显得像是一次错误、意外,但正是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我。

《留灯》

小说有两层壳,第一层是一个留守儿童的切身经历,父母去广州打工,不得不把他送到二姑家里寄宿,大量的问题和戏剧冲突由此展开;陌生家庭的融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集体的相处;

第二层壳是二姑家,四个孩子,三女一男。雅娟、雅楠、雅君、雅豪;四个孩子不仅可以串联起一个家庭的十多年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张力更是制造出无穷无尽的话题。其中雅楠是核心,她是第二个女儿,在乡村里,第一个孩子是女儿能忍,第二个不能忍,于是雅楠被母亲和奶奶一致抛弃;但雅君其实是被忽略了,她应该是最不能忍的那一个,或许因为失望所以不抱希望,以及母亲身体在生雅楠后很不好,所以雅君境遇稍好,但也很微妙。至于最小的男孩雅豪,其实也很微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或许会激发出巨大的矛盾。

但小说谈的,是过早的孤独和苍老,本不该承受的一切,在儿童身上早早到来,并且被长期压制,被忽略遮蔽,被视而不见。留灯于是有了另外一个意味,掀开一个内心世界的缺口的意思,《幽慢》里有一句话“远处灰白色云层裂开一道宝蓝色天空,如一泓湖水”。《留灯》套用这句话就是,广袤碧绿的乡村裂开了一道深灰色的缺口,是内心的深渊。

但我个人特别喜欢童年时几个同龄小孩之间一起厮混的场景,关爱照顾和厌弃诋毁都有,无论好与坏,都注定一去不返。

《清水》

一个脱离了正常轨道的学生,却偏偏没有跑远,而是以脱离轨道但和轨道平行的方式开始他的人生。设想一下这个画面,我们在高速上开车,而高速下面有另一辆车和我们并行,或者高铁也可以。这样的并列是极端危险的,小说的结尾,张清宇消失不见了就是说明。

故事有一个荒诞的开头,有一个不真实的推进,常书卿,但却有着高度的现实感和真实性。

这个真实性就是,除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这样的人生轨迹之外,很多很多的人不在这个轨迹上走,有人可能很好,有人可能走到了此路不通的境地。

还让我想到一本非常著名的书,朱学勤写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就是原本在一个激荡岁月里同行人,年轻人,突然之间消失不见了。《清水》中也有这样的意味,张清宇退学,但更爱读书,几乎就是一个思想者。

这篇小说的出现和推进非常神奇,非常超越。

《跟随》

一个典型的职场故事,更是一个典型的青年时代的故事。小说对职场的虚荣、亢奋几乎没有渲染,更多放在男女感情上,而对男女感情的缓慢叙述中,也摒弃了一切的消费主义的虚张声势,更多的是对日常聚会、生活琐事的无限放大,只有通过这种强调、放大,才能看清楚情感这件事在生命中真正的面目,反之,情感带来的假象会层出不穷。

小说名为“跟随”,“跟随”——即陪伴、保护、暗恋时的寻找,文中也出现过多次,程总一次次尾随着女主角肥肥,“我”为了保护肥肥也数次尾随她,这种近乎极端的情感索求和表达的方式,被放置在烟火气息浓郁、甚至肮脏拥堵、明暗交替的街头巷尾,完全不回避一切的日常琐碎,因此更为真实。邓安庆说其中一个细节,同事见他住在冰冷的屋子里于是给他买了被子等等,是亲身经历。在他写下这个故事之后,对他而言就有了虚实相间、恍若隔世的感受,但类似的事情一定会大量发生在更多的年轻人身上,这篇不激烈、无口号的小说,其实带着近百年前底层、工人、青年等等那一脉文学的气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