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品,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叛逆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困惑。小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真实、纯真的追求,以及对于成人世界虚伪和虚荣的批判。霍尔顿在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真实情感的渴望和迷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一)
看到此处的有感而发: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不害人,很多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好人,可是你知道,即使这样,也不会因此而增加你的幸福感。因为他们的闲余时间无论是用来学习上进,还是娱乐消磨,都跟他人没有关系,都跟情感没有关系。他们有时大概也会同你分享一些自己的思想,但也只是因为他们需要有人分享而已,而非想教导你以思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二)
画了两天时间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一开始并不怎么明白守望者和霍尔顿之间有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原来在麦田里玩游戏的小孩儿一群真正与这个世界的种种虚伪相隔离的孩子,他们拥有纯真无邪的童年;而“悬崖”则是外面肮脏、虚伪的世界,踏入这个世界就意味着美好童年生命的终结。在赛林格看来,这种不可避免的毁灭是可怕的。作者的理想在于消灭这种毁灭,在童年的终结之前挽留住即将坠入悬崖的孩子。所以他渴望能有这样一个角色,去完成这样一个他看来真正英雄的使命。而这个角色,正是“守望者”的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三)
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本书了,但是都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写的是在麦田里的某个人的故事,看了才知道什么叫too young too simple。所以得到一个光靠名字臆测内容是不可行的教训,还好之前没看过不敢去吹嘘这本书如何如何,不然丢人就丢大发了。
原来麦田的守望者只是主人公理想的希望成为的那么一个人,在麦田里守望着的防止胡乱跑的小孩掉下悬崖的这么一个职业,也许根本没有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只是主人公梦想中的。
我最喜欢菲比,很聪明个性很鲜明的一个角色。最后看到她拖着行李要和哥哥一起离开很感动,知道阻止不了,但是我要和你在一起。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四)
刚读完,读的很快,但也很仔细。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再纽约的三天生活。三天,却写出了霍尔顿的十六年。在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重新认识了少年时候的自己,和霍尔顿一样,心里有各种“”奇怪“”的想法,看不怪有些人的假模假式,确实是很假。和霍尔顿一样,讨厌过学校里的生活,讨厌过曾经邋里邋遢有点变态的室友,认识不到自己的颓废,不过颓废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相信别人也是这样。本质上懦弱的霍尔顿,挨了打还装的跟没事人一样,被偷了东西还不敢对偷东西的动手,喝酒、嫖娼未遂、不努力学习,眼中彻头彻尾的坏孩子,竟然还想离家出走。可是,他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不假模假式,比我们都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找到了麦田,找到了需要守望的精神支撑,心底里的美好,给我们带来的无尽的温暖。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
十六岁的初中生霍尔顿刚刚被潘西中学扫地出门,他决定悄悄地离开学校,独自在纽约游荡了好几天,一度甚至想离家出走,逃到遥远的西部。
全书以第一人称展开,记述了霍尔顿在三天内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充满了烦恼、混乱、沮丧、忧愁、愤怒等各式各样的情绪。他反复用“假模假式”这个词的形容他存在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让他“腻烦”。
这不是一本我喜欢的书。
不知道第几次拿起,看了几页就放手,看得太痛苦了,断断续续终于坚持着看完。少年的烦恼,我们都曾经历过,但是这种烦恼可能早已经淡忘了。
霍尔顿是一个不太正常的年轻人,塞林格本人也是这样。一个怪人,一本怪书,能在美国当年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引得青少年争相效仿,可能真实的代表了当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他们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屑,想要抗争但却无能为力。
我们的孩子刚刚也十六岁,不知他对我们的成人世界是如何看待的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六)
整本书就是记录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后因不敢回家而在纽约度过的两天一夜的事情,期间发生了许多事,也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霍尔顿认为这些人都很虚伪和假惺惺,看不上他们却又无法改变,自己也逃脱不了的沉沦,但是精神世界里自己却是独立高尚的。老实说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书里有不少不通顺的地方,甚至让我数次想要放弃阅读,还好最后坚持下来了。文中的主人公其实映射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看不惯这个虚伪的世界,觉得大人们和其他人都是假惺惺的,自己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是却不敢表达,努力以成人的视角去和别人交谈,拒绝承认自己是个孩子……看书评有很多大学生推荐,相信或许也是有一些青春期的共鸣吧。文中有电话我印象很深刻:“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书名的由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七)
书中点题之笔:“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本人觉得书中最有价值也是最有意义的是安多里尼先生的一席话,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以及“学校教育还能给你带来别的好处。你受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以及什么对它合适,什么对它不合适。过了一个时期,你就会心里有数,知道像你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具有什么类型的思想。主要是,这可以让你节省不少时间,免得你去瞎试一些对你不合适、不贴切的思想。你慢慢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正确尺寸,恰如其分地把你的头脑武装起来。”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八)
刚开始有点读不下,因为一直是繁琐的吐槽,我还以为后面应该会出现一位守望者比如他的父母什么的来拯救他呢。原来写的是逃学出来、回家之前那短短几天的流浪日子。我是个很钝的人,一直来到差不多20回才感到霍尔顿其实支撑不下了,酒吧里出来到湖边疑神疑鬼自己万一染上肺炎死了,在见了那么些认识的人、出入那么些场合之后,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头发结冰了,这孩子。越往后看越觉得霍尔顿一次次更加沮丧,尽管偶尔有令他欣喜一点点的,比如看到萨丽觉得很美丽,可却还是谈不来,以为得到安多里尼的帮助,可却还是被吓跑了,不出所料最后困到不行的觉在车站里睡的,他这几天合眼了几小时呢?后来的他靠着心里头艾里的这股信念过了马路,不愿意妹妹跟着他流浪,相隔一条马路带着妹妹去她喜欢的动物园,一有双层巴士挡住他看到妹妹的视线就紧张得不得了,在床边和妹妹说话、在旋转木马前就这么看着妹妹,这就是他想做的呢——做个守护者。他是个很念旧的人呢,是因为他过得不如意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九)
起初,我抱着希望霍尔顿改掉说脏话的习惯去读,却怎么也读不下去,但是当我再翻回来看书的标题时,我陷入了沉思,麦田在哪呢,或许霍尔顿的成长并不体现在某一个小习惯上,而是体现在他对麦田的向往。想到这,我又重头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文章的情节开始变得有趣,我开始期待他找到心中麦田的美好,虽然我没有霍尔顿打架,抽烟的那般叛逆,但也许这是会给那些有亲身经历的读者产生共鸣。当我读到唱着麦田之歌的小男孩那里时,我满心激动,读了后文看到他对妹妹说自己的想法时,我才知道小男孩在霍尔顿的心中播下了麦田的种子,他开始向往那种只有孩子的纯真,他愿意当个守望者去守护这份美好。我很喜欢他与妹妹相处的片段,这让我看到叛逆,只会逃避的霍尔顿心中美好的影子,他写弟弟的那篇作文也很让我感动,这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在霍尔顿心中的那片麦田中得到了体现,也让我看到那篇泛滥着希望之光的麦田,一望无际,没有忧虑,没有质疑,没有训斥,没有争执,只剩下安静,希望,只剩下从妹妹身上看到美好影子的霍尔顿在远方守望。麦田不需要真实存在,你只需要留一片给失意中的自己,让自己不要逃避,不要放弃,从麦田中找回初心,抬起头,去守望那片麦田,守护那份美好~
(很多人都说读不下去,忍受不了,但读书本就是从书中汲取一些对自己有用东西,可能是知识,也可能是信念,如果你读不下去,可以像我一样换一种心态去读。嘻嘻,谢谢你看完我的书评,我是狄更斯主义者,就是很向往美好的结局,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拜托指出) ( ´▽`)( ´▽`)( ´▽`)( ´▽`)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十)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书唯一一段和书名呼应的段落,一幅美好的图画。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的玩耍,他们像小王子一样,和云朵打招呼,和麦子开心拥抱。而作者已经长大,初入大人的世界,瞧不惯假惺惺的面目和虚伪的做法,他选择出离叛逃,屡次辍学,给自己和家里人找了不必要的麻烦。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而不是卑贱的活着,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多么不成熟的表现。然而他受过的教育不足以让他发现自己脑子的尺寸,他不懂得和谐和包容,以为看清楚就明白了,殊不知靠他自己的力量怎能与社会规律抗衡,一味的率真无法适应复杂的环境。他唾弃看不上的大人的世界,他喜欢他的小妹妹,那么聪慧可人、精灵古怪的小家伙,那才是他所向往的,最终也为了心底仅存的温柔而妥协一生。
“教育受到一定程度,就会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就会心里有数,知道这样尺寸的头脑应该有什么类型的思考”,通过和社会的接触,我们身上的刺儿不断被磨平,他却用它伤着别人,当然力是相互的,他也遍体鳞伤。虽然他不在乎,但却看着让人心疼。
这个世界的奇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不要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也不要个性太过鲜明,示弱也是一种智慧,看破不说破,生活好好过。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十一)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这种有点荒唐的流水账情节搞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些什么。书的腰封是这么介绍这本书的:
“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
经典的‘麦田’已经影响几代人,必将影响更多代人,尤其年轻人
‘麦田’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青春的史诗,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
我一边翻阅一边思考,我青少年时候难道真是这样想的么?
主人公如此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我那时候真的是这样的么?大概不是吧,这简直就像个笑话……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主人公的情绪也有了更多的表达,我不由扪心自问,
“我难道不是这么想的么?”
我忽然回想起自己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只流浪的小黑猫,晴朗的时候我就卧在街边一个僻静的角落,一边晒太阳,一边斜眼看着形形色色的路人匆匆走过……
这不是和主人公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么……只是我现在羞于想起。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回想起的中二时期,当这个时期渡过时候就会将这段时期的回忆当成沙砾丢在了记忆的大海中,再也不想去找,也无从找起……Salinger居然能将这时期孩子的心理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在是见地非凡!
p.s.这个版本的翻译实在是有点奇怪。为什么要把I guess 翻译成我揣摩!这个词用在口语里实在是太出戏了!老老实实翻译成“我想”、“我觉得”不好么。还有为什么要把Good luck翻译成“运气好”,翻译成“祝你好运”更合适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十二)
大概年少的时候,谁都会酝酿一场出走吧。
青春饱满多汁的情绪是不定型的、如潮汐般大涨大落的,觉得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觉得不被理解,觉得什么事都没个完,觉得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傻瓜蛋”,就像这本书中十六七岁的主角霍尔顿那样,讨厌那些“假模假式”,随时都在内心感到腻烦,想爆粗口。走,走,走到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它的内容显得很真实,读起来淋漓痛快,仿佛一边睨着白眼“呸!”——厌弃看不惯的,一边踢着石子吹着口哨纵身飞跃,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厌倦,是令人愉快的。年轻人不必装什么正人君子,可是又坏不到哪里去,看问题和看人的时候靠着直觉的敏锐,反而往往能戳破这虚浮诈伪的世界。
锋芒毕现。文中俯拾皆是犀利见底的句子,关于情感、金钱、世俗、教育等等,一读之下拍案叫好,细细咀嚼似乎正说到自己脸上,惶恐不安,有时候不一定智者就是越年长的人,听听十多岁的少年在说什么,会感到冷汗涔涔的惊讶。
满篇“混账”“的”的书也是本奇书,更神奇的是,我竟能理解他说的几乎每一句脏话,虽然我并不会骂人。那些脏话,就是霍尔顿无名怒火的显形,极度诋毁厌恶却又无可奈何,那就使劲儿地骂,用年轻的脆弱的锋锐利刃投掷向庞然的深渊。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没有教养抽烟喝酒又胆小的霍尔顿在我看来并不讨厌?他的内心始终是保持着本真和善良的,没有真正伤害谁,反而他自己快憋出了内伤……
敏感,别扭,又温情,伤感,心里有血淋淋的伤口,有对灵魂的拷问,想要不顾一切抛下一切寻到梦中的宁静,可是,可是他还只是个上学的孩子,他筹谋了所有,非离开不可,一秒也不能停留,可最终还是会败给他心爱的小妹妹,以致最后的结果让我有点失望,漫游的无畏浪荡少年啊,回到了温暖的现实,落脚在大地上,竟会给人一种“教育片”的无趣感。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仿佛批判的力度也陡然下降了,让人不太明白作者的真实意图何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迷惘,我们终将战胜它?这不是“混账”话吗。我倒宁肯相信是霍尔顿的暂时屈服,是他内心温柔所系的不得已。
我所读的这个版本的书,硬壳外是亮灿灿的明黄色书衣,刺得人几乎要眯起眼睛,合上书的时候,忽然发现这种颜色很适合书的内容,它像最明亮的阳光,恣肆倾泻,几乎灼伤人,睁眼去逼视,看得见昏暗的底色,恍惚间,不知那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
少年心性,光辉耀眼,又掩藏着郁郁的哀伤和破败,即便不与整个世界为伍,他还是稚嫩的,可以被原谅,可以被保护,但愿他长大后历经沧桑也不会忘记,那个奔跑在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的梦。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十三)
我不知道书中的霍尔顿是年轻气盛还是其他什么。他藐视整个世界,有时甚至藐视自己,厌弃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除了小菲比。读完之后,我能感受到霍尔顿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可又拿自己,拿世界,拿世界上每个人都没办法,除了咒骂几句,也做不了什么,这是青春吗?
对于霍尔顿的状况,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仇恨世界。可是根据以往经验,霍尔顿愤世嫉俗,悲观厌世,心中基本没有什么是敬畏的,埋怨学校、同学、老师、朋友、父母……总之埋怨每一个和自己有关联的人,他家庭经济状况应该还算殷实,根据这点我们可以觉得他是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只有英文及格,也目无尊长,瞧不起自己老师……
说实话,我也有过沉入谷底的时候,我也埋怨过很多人。所以我能够理解霍尔顿。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或者之前所以时期的社会都是一个整体,就像《平原上的摩西》里面提到的,个人的悲喜、沉浮在时代的洪流中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有时候真的会认可“我没病,病的是这个社会”。
书中并没有很多地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说的最多就是“假模假事”,也就是虚伪、虚荣。其实在成人世界,这早已司空见惯。我们的社会就是用它构建的。我们和它是一体,谁也逃不掉!
第一次提到“麦田”
麦田里的守望,这个题目其实告诉我了答案,麦田代表耕种和收获,而悬崖边或许就代表了社会吧,而霍尔顿守望的是孩子,孩子可能就是希望吧!所以,如果你是孩子,请努力生长吧!如果你是大人,那就努力让孩子成长吧!
霍尔顿的“理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十四)
《麦田里的守望者》太有名了,有名到我一直没敢去读它,生怕遇到什么我读不出来的意义。最近手边放着的书里只有这本是小说,心想就当故事读读好了,结果倒是意外地好读,很多人介意的文中的脏话对阅读体验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很多青少年就是这样,满口脏话,心思纯良,比很多满嘴仁义道德的成年人可爱多了。
霍尔顿从全书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愤世嫉俗的样子,什么都看不惯,从同住同学的不讲卫生到做事的虚伪,他更讨厌的则是那些成年人、伪君子的“假模假式”。他摆出一幅“看透人间事”的样子,几乎咒骂一切,对被学校开除也满不在乎。然而在这些咒骂之间,他总能忽然冒出一些充满正义感、完全称得上善良的想法。他对很多事不满,但又没有与之直接对抗的勇气,这不是懦弱,只能称之为软弱,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要求他强硬也不合情理,有几个成年人敢于挺身对抗自己不满的现实呢?很多人怕是连咒骂的能力都失去了。霍尔顿就是典型的叛逆少年,不讨喜,虽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正确的道路,但他已经知道什么是错的,而且敢于咒骂。这种攻击虽然不会触动这些“假模假式”,但至少让自己不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霍尔顿感到自己无处可去,于是决定去西部打工,自己搭建一个小木屋独自生活。这也是典型的孩子气的想法。此时,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也就是那段经典的自白:“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抓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这是他的理想,但是个毫无根基的理想,对他来说遥不可及。
此时,霍尔顿站在了一个几乎所有叛逆少年都会经历的边界线上,是去打工,就这样怀着满腔愤恨,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还是按照正常的轨迹,继续接受教育,继续成长。他很幸运,有一个他很爱,也很爱他的妹妹菲比。霍尔顿对菲比是无条件的、无保留的爱。他溜回家里,只为了和妹妹见面、聊天。妹妹则把自己攒起来的零花钱全部给了霍尔顿,支持他的出走。在霍尔顿离开家里时,有个小细节,“我一直走下楼去,没乘电梯。我走的是后楼梯,一路上绊着了总有一千万只垃圾桶,差点儿把我的脖子都摔断了,可我终于走了出来。”看似很普通的心理描述,隐藏着很令人感动的细节。霍尔顿,这样一个从书开始就满口脏话、“无所不骂”的“混小子”,在这么适合骂脏话的场景,居然一个脏字都没有,因为他刚见完自己心爱的妹妹,在任何意识层面他都没想到要骂脏话。
霍尔顿在“远走高飞”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想见自己的妹妹菲比。
在去学校给妹妹留言时,他看到了墙上有人写的脏话,这样一个满嘴脏话的人居然愤怒了,甚至想杀人:“可我刚坐下去,就看见一样东西,差点儿都把我气疯了。有人在墙上写了“×你”两个大字。我见了真的差点儿气死。我想到菲比和别的那些小孩子会看到它,不知的是什么意思,最后总有个下流的孩子会解释给她们听——同时把眼睛那么一斜,自然啦——以后有一两天工夫,她们会老想着这事,甚至或许会嘀咕着这事。我真希望亲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
当他看到自己的妹妹拉着箱子,居然想和自己一起出走时,他没有一点开心,他又冒出一种让人暖心的愤怒:“你不能去。快给我住嘴!把那箱子给我。”我说着,从她手里夺过箱子。我几乎要动手揍她。我真想给她一巴掌。一点不假。霍尔顿真的生气了,为什么呢?“我想我恨她最厉害的一点是因为她跟我走了以后,就不能演那戏了。”一个被开除的人,反而想让妹妹要参加学校的演出,多么矛盾,又是多么可以理解。
霍尔顿最后答应菲比自己不走了,在没有任何成年人介入的情况下,菲比让霍尔顿从边界线上把脚收了回来。霍尔顿“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愿望,终于有了一个触手可及的起点,他寻回了自己的快乐。”突然间我变得的那么快乐,眼看着老菲比那么一圈圈转个不停。我险些儿的大叫大嚷起来,我心里实在快乐极了,我老实告诉你说。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她穿着那么件蓝大衣,老那么转个不停,看去真的好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