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喫茶店里与一位陌生人的相遇和交谈。通过对话,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理解。文章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温暖。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一
依我看,日本的喫茶店,就如日本国会上的燕尾服一样,属于本土文化初触外来文化时生成的结晶。往远的说,京都、奈良的仿唐建筑,以及延续了一千多年日本式的跪坐,莫不如此。可以打个比方——“别家一时的规矩,自己都改了换了丢了,怎么你还留着?”——就是这个意思了。日本人民倒是真心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哈罗德布鲁姆当引为知己。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二
喜欢日本人这种态度,把每一个细小的领域都作出大文章来,很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断的总结、传承和热爱下去。
茶文化、咖啡文化,对于日本来说都是舶来品,却又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招牌,一样的用心做出精品,这种匠人风格也很受人尊敬。
在国内,咖啡馆还是属于比较奢侈的场所,大部分都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所以不会出现书里所说的那种人情味,不会有下班回家前来喝一杯的白领,不会有在这里写作业的学生,因为都是侍应生在接待所以不会和老板多相熟,不会陌生人之间自在的聊天。
说到底,我们创造了很多又丢弃了很多,很遗憾。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三
一直很喜欢日本的文化,细腻像一杯芝士奶茶,口感细密的芝士奶盖,总是最爱。
抛却历史的强加的偏见色彩,欣赏日本文学,是一种享受。
偶尔看到这本书,好奇日本的喫茶店和中国的茶馆有何区别呢?
在书里看到日本喫茶店发展里,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散布在各地的喫茶店,往往有着自己发展的故事。喫茶店不是指专门喝茶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里和各种饮品,早餐,点心。
“一个在家与职场,学校之间,就像是家以外的客厅。”多么有趣的描述,喫茶店的所在。
喫茶店的出现:“喫茶店自一出现就是“离经叛道”的。它的土壤不是樱花树下,古刹外院的红顶茶寮,更不是一期一会,和室端坐的千家茶道。”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四
喜欢那种把情怀精准描述的文字,因为视觉、听觉、质感,所有这些让人愉悦的元素听起来有模有样,却无法捕捉到可以传递给第二个人的实体。所以用文字和图片表达传递这一切的人就格外被需要。我们需要一种“身临其境”,打破日常世界包裹住身体和步伐的“常规”墙,去别人的世界里当一个只有获取没有付出的体验者。
所以,从一开始就很喜欢知日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怀。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对待手中的事,每一件展示品都被美好的印刷,每一种情感都被准确的传达。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每个人,都认真的活着。对一个虹吸壶,对咖啡店里一个柜子的陈设摆放,都用上极致的心思。即便是一间偏僻地区的旧屋改造,一个收纳箱的布局,或者是一只可丽饼的制作,都让人觉得实在对待一件大事。说俗了,像是在写Q4的KPI,埋头默算年终奖指数。但它偏巧只是一杯咖啡而已。
这种为无关胜败的事付出的认真感,就真的让我很着迷。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五
延续了知日杂志式的轻浮风格。以为安排一位摄影师去日本随便走访几家喫茶店拍些漂亮照片,再找几位大咖做几篇访谈就可以拼凑出一本文化类画册,未免想的太过简单。书店里乍一翻会被大量漂亮的图片和文青气的排版吸引,受访者的来头貌似也都不小,但若你开始仔细阅读内容就会发现编者对喫茶店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很有限,除介绍喫茶店历史的那几页外比较深入的内容几乎没有。我甚至怀疑编者自己平时都很少喝咖啡,为攒这本画册急就章般短期恶补一点咖啡常识对出一本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做专题的那几家喫茶店除开篇的六曜社外大多没什么代表性,真正对日本喫茶店历史、文化和技术影响巨大的名店诸如东京的琥珀咖啡、大坊咖啡,京都的云仙咖啡,大阪的丸福咖啡,神户的茜屋咖啡等基本都没有提及。后半本介绍甜点简餐,还有猫咖、漫画咖这些非主流喫茶店也是嫌篇幅过多。最后二三十页索性直接上了广告、和咖啡完全无关的人文摄影集、手帐、杂文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莫名其妙。对比阅读国内也已引进出版的川口叶子女士关于日本喫茶店的那三本小册子,你就会明白川口女士是真爱喫茶店也真懂喫茶店的,而知日的编者们这次浮光掠影的拼凑编纂就只是为“完成这本画册”而已。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六
喫茶店是现代人的书房、客厅,用餐的地方,是都市人心灵的栖息地。比起食物美味与否,这个环境能否让来客心灵沉静更为重要。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喫茶店,是由彼时的心情决定的。
沼田元气是80年代日本的前卫艺术家,曾经扮成盆栽到中国搞行为艺术。
90年代,他选择了喫茶店作为关注的主题,那里的人情味,当年的氛围,都被保留在了他的照片中。
他说:我选择喫茶店,不在乎它是否有华丽的装饰,也不看重它的餐点内容是否华丽,而是依靠一种感觉,身处其中,跟随自己的心和灵感自由发挥。我喜欢有惜物之心的人和空间。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会坐下来点一杯咖啡,用心感受。
拥有这样的空间与人的国度,真幸福。
现在,日本的喫茶店是越来越少了,连传奇喫茶店大坊咖啡也在2013年底关闭。就像咖啡界的“苹果”Blue Bottle Coffee的创始人所说的那样,“他们对待咖啡的态度谦卑,通过努力和奉献,化咖啡为神奇。” Blue Bottle Coffee是第三次咖啡浪潮的旗手,第三次咖啡浪潮即崇尚做好一杯好咖啡,而日本喫茶店从几十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
日本的喫茶店,就是日本的财产。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七
100 多年前,日本诞生了第一家喫茶店“可否茶馆”,喫茶店在诞生初期就是文人墨客的圣地,随着喫茶文化的完善,各种类型的喫茶店逐渐成为市民生活、娱乐的中心。在连锁咖啡店盛行的现在,拥有休闲放松等功能的喫茶店已不再那么重要,而日本独有的喫茶文化隐藏着日本社会许多的故事,拥有不灭的
代用咖啡就是用除了咖啡豆以外的替代物制作出来的咖啡。1942 年,日本的咖啡豆进口完全中止。想要品尝咖啡滋味的人只能寻找替代品一解相思之苦。替代品五花八门,比较奇特的有晒干的橘子皮、葡萄种子等。其中,日本农林省还在1941 年制定了“代用咖啡通制要纲”,规定了13 种咖啡替代品,比较常用的有白薯、玉米、百合根、大豆、稗子、郁金香、草药茶和漆树
作为人与人相遇、交流的场所,喫茶店从明治时代就开始为吸引男客而雇佣年轻女侍者,甚至出现了一家喫茶店将各种类型的女侍分为艺妓风格、女学生风格、人妻风格等不同类型来吸引不同的男客的做法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京都、大阪出现了“NoPants喫茶”(ノーパン喫茶),随后流行于全国各地。NoPants喫茶店里的女服务生的服装都几近全裸,客席的地板上还装有镜子,透过镜子能看到怎样的风景,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了吧。“No Pants喫茶”是按照小时计费的,因为服务太过露骨而被置于警察的监视之下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八
这一次看到知日,似乎比以往多了些人情味儿,不再是有些高高在上一般的日本符号,而是慢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情的、平和的日本。
我喜欢喝咖啡,虽然只是停留在速溶和连锁咖啡店的层面上,还是想说,拿一杯咖啡在手里的时候,心境似乎也不一样了,很多东西都可以随着咽下,不想去上学,不想去考试,不想去参加集体活动,不想工作,但是一杯咖啡在,总让我有些勇气去面对。
在日本呆过一阵子,却极少去咖啡店,也并不知道喫茶店在日本,称得上一种文化。现在想来,大型综合超市里都有过滤纸和研磨杯卖,学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自动咖啡售卖机,这应该与日本人的喫茶店或者说咖啡店文化,都有些关联了吧。
我很喜欢这一期最开始的访问,喜欢看别人的故事,关于咖啡关于茶,关于某家店,看着看着,似乎就会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好的坏的,回忆起来都还算有滋味。
喫茶店有很多种,也有稍微热闹一些的吧,但是要我来选,还是会倾向于那些安静的,有足够私人空间的,自己可以坐很久。
日本的喫茶店最吸引我的,是很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吧,这种作风真的很像我以为的日本,执着于一件事,不仅仅当做工作或者爱好,而是与整个生活融为一体,或者说,这件事,就完全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把喫茶店当做生活来经营,自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也融入了情感,所以做的很久,同时吸引了相似的人。
ps:“六曜”是来自中国的阴阳学,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有时候真让我觉得汗颜。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九
喫茶店,其实就是咖啡馆,再说具体点儿,是日本独特的有人情味的咖啡馆。人情味,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赋予了每家店不一样的灵魂。
我自己就是个咖啡的狂热爱好者,经常出入各种咖啡馆,星巴克或者Costa已经不入我法眼了,因为那里的咖啡饮品种类我闭着眼都能数得出来。没读这期《知日》之前,我并没有仔细想过咖啡馆对于顾客或者店主的意义,那不是很简单吗?一个买一个卖,就这么简单!尽管会遇到让我惊艳的口感的咖啡,但我也从没光顾任何一家咖啡馆第二次。因为想要一种安全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看到书中访谈的几个店主,都提到了:店铺是为客人服务的,客人在店里感受到舒适和安心才是最重要的……客人如果不想聊天,就不要打扰,如果感觉客人想聊天,就聊几句,疏导心情……当着客人的面认认真真做咖啡,用虹吸壶,精选咖啡豆,冲泡出与众不同的口味来……读到这些,我心里某个点被触碰到了。
日本人做事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全世界知名!就连泡一杯咖啡,也都用的传统手艺,传了好几代,并且还在用心钻研。身为店主,不仅要掌握精良的制作咖啡的技艺,更要关怀顾客,了解他们的内心,体恤顾客……这么有爱的咖啡馆,说得我真是有冲动去拜访拜访。
再回到这一期《知日》,它让我重新理解了传统咖啡馆(喫茶店)存在的意义,还有,或许,开个咖啡馆并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做到照顾每一个进店客人的心情,处处为客人着想吗?然后,我也知道了一家有人情味的咖啡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次,我再发现街头巷陌的小咖啡馆时,也许更会用心体会一下那咖啡的味道,也许会观察一下店里的客人,也会看看做咖啡的是什么人。有一天,总会发现一家有人情味的小馆子,那么,就经常光顾吧。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
我的家乡离日本不过一海之隔,但我却从来没去过那里,除了日本文学,对那个国度知之甚少,更别提走进日式咖啡馆了。喫茶店这个词,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读音。所有我对日本喫茶店文化的理性或者感性的认识,全部来自这本书。
坦白说,翻开这本书,我第一篇看的就是施小炜写的那篇《文人墨客的喫茶店》,然后是《名古屋系喫茶店 传统与革新并行的地道风情》。因为我是极度迷恋文化的人,而文化又是那么抽象的一个词语,什么是文化?我觉得它是日常生活,是人文风土,是建筑和艺术,也是电影和书籍,是市井小民,也是演艺明星……总之,文化可大可小,可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喫茶店多少也算“文化”的一个小侧影吧。
对于一个离我那么近又很陌生的国家,我想从文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下,其他各篇或许略为浅显,这两篇,有点深度,有点思想,符合我的阅读口味。施小炜老师在这篇文章里和我们详细说了一下日本的文学家和咖啡馆的渊源。开篇先说到了永井荷风对西式餐饮的喜爱,又从语言起源的角度考证了一下“喫茶店”这个词的来源。然后还说到了日本高大上的文化艺术界的“沙龙”——café Printemps. 油画家松山省三创办,实行会员制经营,会员都是当时日本的文化名流,比如,森鸥外、谷崎润一郎、北原白秋、永井荷风等。他们在这里畅谈,互相交流最新的思想,分享创作灵感。想一想,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场景呢!许多传世的伟大作品,就在这样一间小小的咖啡馆会谈之后,创作出来。
说到底,日本喫茶店的盛行,是当时日本人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文明的产物,它承载了很多文化意义。到了今天,喫茶店则是人们身心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走走吗?其实也不用去哪里或者走太远,就在家附近的咖啡馆,窝上半天,点几种不同的咖啡,然后你就可以感受感受了,这也是文化呢,有你参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一
一开始看到这期《知日》的选题时,还觉得似乎不太具有日本特色的样子。毕竟以我对日语的可怜了解,并不能理解“喫茶店”这个汉字词汇究竟是什么概念,对于宁可舍简就繁用“喫”而弃“吃”的日本人民,还有一点无奈的心态在里头。
当然,读完本期之后就明白了,原来看似西洋风的老式咖啡馆,其实也充满浓郁的日系风情。特别是对喫茶店和星巴克式连锁咖啡馆两个概念不厌其烦地解词辨析,举例说明,让人不由觉得,昭和年代与平成年代的不同风物,似乎也都浓缩在词汇之中。喫茶店这个称呼,一下子就老派与和风了许多。
前几年去日本,只是热衷于各种古建筑、特色小商品,抑或是一路吃去,河豚、帝王蟹、大阪烧、鳗鱼饭、烧鸡肉串、怀石料理,再加各式回转寿司,倒还真没有在百忙之中体会日式咖啡店的情调。一点遗憾,大概只能等下一次行程再去补完。本期书后所列的20家特色咖啡店,绵延贯穿日本全国,类如旅行指南,循径登门倒是一点不难。
当年在日本逗留,经历很多日常小事,曾经深深地被一种同源异质的文明感击中,内心其实有些难过。如果把日本当作中国近代社会无数平行世界中的一种可能性来看待,似乎我们原本也有很多宝贵的精神理应传承至今,不至于要远到异国去体会并震撼。比如在明治维新后才真正渐成风气的喫茶店,经历近代史中很多看似难以逾越的文化浩劫和文明冲突,非但不曾销声匿迹,反而还向死求存,绵延有绪。这种百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点滴沉积,在大海这一边已堪称奢侈。
喫茶店的种种花样名目,在书中列如琳琅,都也是来自这日久沉积的一点点闪光。自祖父、父亲或丈夫处继承而来,在平淡中渗透无声的服务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个性、品质和传承,又或者是在二十一世纪科技浪潮中难以避免的过时和萧条,都带有纯正的日本式的忧伤。不论传统的日式手作技艺,还是来自西洋的喫茶店,其实都共同沐浴着当今日本社会的同一抹斜阳。
印象最深的是那家古典音乐主题的老店,几十年下来,老板娘也从纯粹的门外汉变成了发烧友,依然孜孜不倦地守护着凝重的老店与早已被技术淘汰的黑胶唱片。而大洋此岸的这一国中,似乎一直也没有什么绵延笃定的耐性,总是忍不住去推翻、改造、追逐新的时髦。许多新鲜事物的短暂生命,都被丢弃和遗忘得得太过轻易了。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二
《知日》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至今已经做了30本。而本书作为知日系列的特刊,则为我们介绍了日本的喫茶店文化。喫茶店不同于中国的茶馆,它是指大正、昭和时期创业的,有日本风格的轻食店,即为日式咖啡店的前身,更能体现日式咖啡文化。
本书不单为读者介绍了日本很多有特色的喫茶店以及咖啡历史,也包含了很多咖啡达人的访谈,让大家能全面的感受那些深藏在每一杯咖啡里的故事。书中配有每个介绍的喫茶店的具体地址和插图,所以本书也可作为一本旅行介绍书来阅读。
从文中对于一些喫茶店主的采访中,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喫茶店最大的目的,就是让顾客能在这里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而喫茶店研究者沼田元气先生更是给出了这样的解读:喫茶店贩卖的并不是咖啡,而是时间,越是好的喫茶店,贩卖的越是让人深感愉悦的时间,可以说,正是喫茶店将我们有限的时间延长了,就和泡温泉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寿命延长了一样,功德无量。
去细细品味时光,也许这就是日式喫茶店希望给大家带来的最大印象吧。穿梭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太多的咖啡店贩卖着相似味道的品类,人们匆匆的点一杯打包,再继续投入他匆匆的人生之中;或者直接带着电脑坐在桌子旁,眼神聚焦于面前的屏幕上,估计这时候店员即使上错了杯,也不会被发现。
这种状态并不是咖啡店应该带给顾客的,我们需要的是来到一家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的店铺,点一杯自己喜欢的品类,看着让心情愉悦的店内装饰,而如果这家店又刚好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就一点也不会认为等待的时光太过枯燥,并且在品味的时候,也会带着别样的心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贩卖时光吧,当然这不单是店家的事情,也需要顾客当时的心境。
文中的名曲契茶店Lion,就是这样一家能给我们带来美好音乐时光的店,它已经拥有着近九十年的历史了,店里拥有着讲究的音响设备,也邀约音乐家现场演奏,这简直是古典乐发烧友的圣地,想象着如果自己坐在舒服的沙发上,阳光洒在桌子上,安静的品着一口拿铁,而耳畔响着卡拉扬指挥的交响曲,这样的时光,才真的是千金难换吧。
本文着重介绍喫茶店,而不是简单的称为咖啡馆,正是因为“喫茶”一次更能代表日本咖啡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只有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店铺,才能给顾客一份洗尽铅华的历史厚度和独有的店铺文化。所以如果你有幸进入其中的某一家,确实应该进去坐一坐,去体会时光所带来的说不完的故事:喝完这杯也许我会忘记你,也许会更加浓郁。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为什么是咖啡,而不是茶,成为某种寄托人们情思的温暖液体?
我自己是属于茶派,觉得咖啡在味道上并无什么过人之处。在这个全球皆以喝杯咖啡为时尚的今天,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品味,在试过了国内各家连锁CAFE后,我心想也许是连锁CAFE用料不够精致,特意拖朋友从意大利寄了当地的咖啡豆回来。品质的上好的,刚刚打开包装的一霎,立马被浓醇的香气吸引。毕恭毕敬的碾磨、煮好,佐以新鲜的牛奶与砂糖,然而味道并没有想象中惊艳。细细比较咖啡与茶的味道,理智的说真的难分高下,两者皆以苦与甜的微妙融合出彩。以常规的拿铁为准,苦涩与甘甜几乎是同时品味到的,要说真有回味,私以为,咖啡的回味应该胜在浓醇。而绿茶呢,入口的微苦更突显了回味的甘醇,层次感更加明显吧。以个人的喜好,咖啡的香醇远没有达到令我痴迷的地步,更喜绿茶苦与甘的渐序更迭与温暖的茶汤在喉咙向下蔓延开时浑身感到的安定感。据说,绿茶刚刚进入欧洲时被视为治病的神奇药草,欧洲人无法适应绿茶特有的苦味,这点我很难理解。当热,味觉上的愉悦见仁见智。
要说咖啡比茶更有可塑性,可以与牛奶、糖、巧克力甚至是酒借由不同的配比演绎出或苦涩、或香甜的各式饮品。但红茶也有柠檬茶、奶茶和各式水果茶任君选择。目前绿茶的喝法也许是有些单调,但这恰恰是一种纯粹。退一步说,也许是国人习惯了单独冲泡绿茶,柠檬绿茶、奶盖绿茶、和各种花茶搭配,也可以成为新时尚。再说,茶有不同的发酵程度之分,随之,味道、口感、茶汤颜色都大有差异,即便是绿茶,也因着产地的水土、气候的不同而在味道上各有千秋,难道这不是一种多样性吗?
从冲泡方式的讲究程度上来说,咖啡与茶不相伯仲。都可以从仪式般的冲泡过程中得到些许的享受与放松。另外,器具、品味的场所这些依着饮品而存在的东西想要多粗鄙或是精致都是可以达成的。
咖啡与茶,更多的人会将咖啡与情调挂钩。情调,无非是对高品质生活的描写。单单一个饮品,怎么就成了品质生活的象征了呢?朋友圈里发个星巴克的外带咖啡就觉得自己格调好高,每天早上一杯咖啡就觉得自己很职业化,你我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小心态吧。所以为什么咖啡文化胜过茶文化呢?思索过上面的种种,总觉得更像是发达地域文化的胜出。
其他几点
有感于日本家族生意的传承,无论是经营咖啡店还是职业匠人,日本常常有家族传承的传统,我是有点小小嫉妒的。单说咖啡店的经营,我想与日本的土地政策有些许关系。人们拥有土地,所以舍得在土地上投入时间与心血。一家咖啡店已经不仅仅是招待客人的地方,更是祖祖辈辈心血的结晶,所谓的发展也是依着祖辈的理念改良而来,几十年的老店沉淀下来的不只是各家调制咖啡的独门秘籍,更是待人接物的珍惜之心。
不愧是日本,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极致。歌舞咖啡厅、漫画咖啡厅、最厉害的是NO-PANTS咖啡厅,日本人的各种趣味在不同年代的咖啡厅里都有体现。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四
日本喫茶店,不仅是品尝咖啡的地方,也是精神文化上的交流场所,是错过了末班车上班者的休憩地,远方游客的放松地。每一家咖啡馆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用心的老板与员工,让你感受日常的美好。
刚看到”喫“,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喫”就是“吃东西”的意思,当然它不是吃东西那么简单。每家店的老板都用心打磨自己独有的咖啡,配有甜品等,以及丰富有营养的早餐或正餐。正如下田钦司说“我拒绝和别人拥有一模一样的菜单”可见喫茶店的老板对自己的喫茶店是很用心的。
从杂志中可以看出有的喫茶店存在的时间有几十年的,但是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不被这快节奏的生活速度同化,保持创店的原始理念。他们相同的特点是:给人家以外的另一个家,温暖。不论是他们的装修还是食物都是店主精心设计的,走进去就会感受到喫茶店独有的氛围,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的氛围。
虽然现在喫茶店在日本逐渐流行开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不断的在改变,在日本的大部分喫茶店始终保持着“初心”,有的店甚至不以营利为目的,只要喫茶店能继续存活下去就好,好比喫茶店是店主收藏多年的物品,又好像是店主的朋友。同时顾客也与喫茶店有着浓厚的感情,喫茶店里也有顾客留下来的赠品,安静的躺在物品架上每一份都是有感情的,这也给喫茶店带来了更多的情感,店主、喫茶店、顾客之间的情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表达的。
不同的喫茶店有不同的设计风格,看漫画,听音乐,打游戏,玩麻将等,甚至还有可以睡觉的喫茶店,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小而舒服的床,为多数半夜没回家的提供了歇脚之处。
每一家的喫茶店店主都尽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喫茶店风格,当然有的是从很早之前就传承下来的,意义非凡,小小的喫茶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发展改变,喫茶店本身也随着时代经历了不同的故事,经历了沧桑与繁华,依然安静的存在,在追求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总会需要慢下来的时候,为自己送上一杯温暖的咖啡,让心灵不再那么匆忙。
现今的社会,咖啡店成了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方,作家或是画家,办公人员等,也是一个人去的最好选择,安静又有着舒适的环境与音乐。过去的喫茶店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作家写作,画家画画,甚至有的音乐家还会在喫茶店开一场“演唱会”,志同道合者之间相互交流,心灵沟通,店主也会向你讲诉喫茶店经历过的故事。因此,喫茶店中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不同时期的文化。
“此间各有风情”,日本20家喫茶店特色菜,包括烤土司,热松饼,巴菲(与圣代不同,巴菲更具特色),那不勒斯意大利面,三明治,芝士蛋糕,咖啡冻(可以吃的咖啡),咖喱饭,每一道菜从杂志上看起来能让你味蕾大开,见到真实的时候,必会被这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所征服吧。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感受日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去喫茶店坐一坐,感受日常的美好,感受这份简单自然的寂静,让心灵随着咖啡热气的旋转而慢下来。
知日·我们在喫茶店见吧读后感篇十五
第一次见到“喫茶店”这样陌生的写法,但跟随拼音(喫(chi一声)茶店)念出声时却袭来一股熟悉的味道:喫茶,吃茶。
“喫茶”一词的确源于我国唐代赵州和尚“吃茶去”的禅宗公案,意为对一切世人无论圣凡贵贱皆同等相待,至于用何款待嘛,在日本喫茶店老板送上的不是茶而是一杯香气满满的咖啡。
喫茶店专指日本大正、昭和时期(1912年起)创业的混合西洋风格的轻食店,是我们今天如空气般不可或缺的“咖啡馆”的起源。粗看之下两者难分彼此,但习惯用心体味一家店之人是感受的到个中差异的:
咖啡馆快节奏,咖啡多为速溶,三五分钟便可呈上,而在喫茶店里却要沉得下心等待一杯店主亲手冲泡的咖啡;咖啡馆熙来攘往,顾客和店员是熟悉的陌生人一场,而喫茶店里的店主却如同亲人般深谙你的口味、熟悉你的习惯、关心你的日常;咖啡馆是一场华丽的感官体验,身处其中享受当下,而喫茶店却往往承载着熟客珍贵而遥远的记忆,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回到老时光。
随着现代以星巴克为首的咖啡连锁品牌的席卷和各类夺人眼球的咖啡主题馆的涌现,传统日式喫茶店正顺应事物运行的规律逐渐没落。所幸在日本还有那么一群店主在坚守,他们大多是从过世的祖辈亲人手中继承的喫茶店,其中不乏年轻一辈,但延续不变的是喫茶店主一颗温暖顾客的初心。
还有为留存下喫茶店影像而进行走访的艺术家,也是书中我最爱的一篇专访---<沼田元气:在喫茶店追忆似水年华>。说到沼田元气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提起川岛小鸟未来酱的大脑袋便会跃然脑海,川岛便是师从沼田元气。
沼田在访谈中对自己与喫茶店关系的讲述引起我最深的共鸣,喫茶店是这样一种存在,“当你嗅到咖啡的味道就会想起这家店,想起当时的场景和故人的样子,所有愉快或是痛苦的往事都会因这家喫茶店的存在被调动起来,可以说喫茶店就是我们追忆似水流年的凭证”。
是啊,去过数不清的城市咖啡馆,可令我记忆最深的一杯咖啡却是在某个依山傍水的世外小镇咖啡店老板娘手冲的一杯小粒咖啡,以及知己般畅聊的整个夜晚。每每想起感官总能神奇的联系到那杯飘散着热气香醇不可言的咖啡。
看罢我为下一次日本自由行的to-do-list添加了新任务:我要去那家诞生于昭和时代、永远流淌着古典音乐的名曲喫茶店Lion,我想见见那位本对音乐不是很懂、却因为店主丈夫彻底爱上黑胶唱片的石原奶奶,点上一份那不勒斯意面(原来那不勒斯意面是日本血统呢,番茄酱是它的灵魂,和咖喱饭、三明治一起被称为传统喫茶店的王道菜单),当然还有那一杯满含温情与暖意的blend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