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暗子》读后感精选

《暗子》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1 19:50:18
《暗子》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1 19:50:18   小编:

《暗子》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暗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惑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目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中的情感所触动,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暗子读后感(一)

“你是我感孕而生的孩子。你的生父是《聊斋志异》中的妖物——山魈。”孙西圣的母亲在他童年时如此告诉他。

背负“山魈之子”的恶名的孙西圣,在虚拟法庭上为自己做了一份回忆录报告。其目的是设定一个角色,治疗他的“无我之疾”。

对于为何是山魈之子,作者在文中将其与茅厕进行了奇怪的联想——妈梦见了一个肮脏的茅厕,茅厕在乌鸦藤树林里,很窄,黑漆漆,只有路过的猎人才会进去,地上到处都是猎物的鲜血。茅厕顶上蹲着一只猴子模样的生物,它向她招手…后来妈怀孕。第二次梦见它是生下他的时候,感受到疼痛的母亲想叫人帮忙的时候厕所踏板断掉,人掉进了满是蛆虫的粪池里。想把他还回黑暗的母亲因为他的哭泣而捞回了他,后来她发现它站在屋顶!而这个山魈意向缘由是作者的奶奶小时候给他讲的故事。

孙西圣认为,胎儿的记忆是全人类共同确实的记忆。在母亲怀孕时,胎儿在羊水里的记忆是属于上帝的,如果他蒙幸上帝的恩泽。得到机会浏览那段黑暗的母胎记忆,他就会开启一个持续多年的质疑,最后帮助他成为超人类,那些从未记起母胎记忆的人被称为“暗子”。他是“暗子中的暗子”。所以他寄托于剧院,希望剧院给他安排一个角色。如此一来,他的前生今世、言行举止都会成为白纸黑字的事实。

作者自己说过,他是一个空白的人,无忧无虑地诞生在这个世界,但是迫不得已要进入社会,要成为一个齿轮,他要去工作,要体验各种痛苦,各种焦虑,各种癫狂。他本来很纯洁的灵肉受到压迫,就产生了一种分裂,像灵魂出窍一样痛苦。

本书前半部分都是一个虚构的计划,而在故事结尾,虚构再次以不可抵御的意志介入,完成了叙述者的生存本身。

整本书读起来像是进入了意识迷宫,神话梦境相互交替,风格很强烈的一本书。

暗子读后感(二)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而在本书更像是一种存在于《山海经》中的精怪,它乍看之下形如一只猿猴。本书的开篇就讲述了孙圣西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告知自己没有父亲,自己是山魈之子。孙圣西小的时候曾经因为这一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可是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不相信母亲说的话。人类是不可能孤雌繁殖的,至少目前不行,所以母亲可能只是想要隐藏自己曾经年少无知犯下的过错。

可是孙圣西所处的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并不完全一样,也许在这个充满了力气的世界真的存在会如人梦的山魈,因为后来的孙圣西也梦见过,并在惊醒之后发现了自己胳膊上的水泡。在他成年之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社会的定位,孙圣西总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于是他来到了市剧院寻求一个定位。

这座城市的剧院就是本书中很重要的存在,这里的所有演员一生都只饰演一个角色,他们的生活也会围绕着这个角色展开。他们每天都在重复地背诵台词,因为前一天临睡前会喝下有损短期记忆的药水,好让他们更加沉浸在角色里面。另外剧院也会通过在他们身上产生的痛苦,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产生电量。孙圣西本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却不曾想自己并没有一个角色,他需要通过创造自己的回忆录,剧院的人会根据他的回忆录帮他选择他最适合的角色。

剧院里的事物随着孙圣西的讲述发生了变化,而孙圣西也逐渐想要逃离这个剧院,他最终被驱逐出了剧院。可是更加离奇的事情才刚刚开始,他跟随妈妈以后后来逃出的室友前往了一个旅馆,在这里他即将揭开他的来源之谜。关于妈妈的过去,关于剧院的阴谋,关于剧院和旅馆两个势力的对抗,所有隐藏在迷雾之下的真相被一点点揭开。

孙圣西是暗子之子,他的出生是一场有预谋的算计,因为暗子在寻找继承人。而当他终于来到暗子面前,暗子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端,而他也开始明白过往的所有隐线。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并没有,原来孙圣西的故事都是剧院中的K.I.虚构的回忆录,而K.I.也是故事中的暗子,他出现于剧院的档案室,无父无母,所以用档案室命名了自己。

看起来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在这里面充满了荒谬和奇幻,可是这就像是我们的人生吧。我们永远无法明白生命的真相,也无法追根溯源,那些隐藏在我们生命之中的阴谋总是伺机而动。也许偶尔我们也会被隔绝在世界之外,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我们才成为了如箭的我们。不要恐惧未知,你永远可以探索人生的奇妙,你也可以选择像妈妈一样忘却所有迷茫,谨小慎微地活着,每一种生活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暗子读后感(三)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回荡这段对话,但是作者居然说没有看过《武林外传》,先摘抄于下——

暗子读后感(四)

《暗子》这部小说的基本骨骼,最初由两种毫不相关的素材构成:一尊被拆毁的关公神像;我妈妈一些关于乡下茅厕的梦。神像倒塌,暗子出生。

二〇一八年初,遗传的甲状腺疾病突发,我休假到回故乡去。每日头痛欲裂,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山峰。峰顶处有七座电力风车,巨大的风叶悠悠转动,散发抚慰沉缓的力量。我以为体内的风暴能稍微止息,其实焦灼一刻也不能缓解。

想起高三那年,我们某日从宿舍望出去,在北岭山的顶峰上看到了一座未完工的巨大建筑物。它恍如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令人目眩神迷。起初在施工期间,我们看不清那是为何物,但从半成品的外观判断绝非寻常之物。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一尊关公神像。等头部完工那天,它将矗立山巅,俯视众生。有钱人兴建来保佑财运亨通的吧?几个室友看着它每天一点点地成形。它也能保佑我们这些准备高考的学生吗?

建成那天,我们远远地看到一个关公神像的巨大轮廓。它手中并未执青龙偃月刀,虽有些遗憾,但无阻它整体气势威严。我们见证了它的崛起,也见证了它如何被摧毁。这尊神像没能在北岭山上俯视众生多久,就因为被判定是违建物,很快被拆除了。

“违建”的头衔为何总是在“建成”后才生效呢?前期的搭建施工,仿佛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是一桩秘密的行动,等到建成那天,它的光辉再也掩藏不住,终于把自己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中——我当年没有产生这样的念头,今日我才有足够意识去构筑和享受这样的一种内在逻辑。神像从建成到摧毁,人向往的某种至高之美与异世的威严,在另一种铁的规则下不得不化为尘埃。神像的拆除,带来了学生时代不同于考试落榜的落寞。我至今仍沉迷在那种虚空的凝视中。

时至今日,妈妈还会告诉我,她不时梦见肮脏的乡下茅厕。茅厕是旱厕,在山脚、学校旁和河边都有。村民上茅厕踩空、从板口间掉下去的事故偶有发生。有个男孩和他奶奶都曾掉进过茅厕。掉进茅厕会成为邻里的笑柄。今天的茅厕已经全部消失,旧日的污秽不洁被掩埋在混凝土下,放眼望去一片自然洁净。当我路过原本是茅厕的地方,会回想它曾经的模样,想起人们曾在一个狭窄闷臭的空间里解决排泄之急。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建筑设计院工作,其中一项工作是设计卫浴系统。有了现代的设施、人性化的设计,现代人不必再忍受茅厕这种原始空间和恶臭气味的折磨。就在那段时间,妈妈跟我说起她那些茅厕的梦境:蛆虫,粪便,没有尽头的排泄……令人不安的意象纷至沓来。被掩埋在混凝土下的污秽不洁,终究会找到一条通道回到现代人的意识中。某个时代的残余记忆、深藏意识中的疑虑、对自身不洁的惊恐,纷纷复活。梦境是它们恣意繁殖的虚拟空间。

与疾病纠缠期间,我被无法缓解的焦灼和躁动折磨,《暗子》最初的写作念头也在此时产生,欲以漫长的写作过程观照疾病体验。小说写了两遍,第一遍病中写,第二遍愈后写,病中的行文充溢疾病气息,愈后的行文明显开始试图自我疗愈。

被拆毁的神像,污秽的梦——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素材,如何在这部小说里编织在一起?其中一道桥梁是“回到原点”。回到原点也是我那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人类一手打造用以膜拜的神像,在被拆毁后化为尘土,与被掩埋的茅厕一样,其本质都是尘世的物质,若抛却艺术不谈,两者孰高贵孰低贱呢?人类矫作多情,自我美化,自我陶醉。H.P.洛夫克拉夫特说,宇宙本身对人类这种存在漠不关心。人的一生,无论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梦境中出现的,对人脑来说都没有区别。对宇宙来说亦同理。然而,无法超脱宇宙的我们,终究会选择沉迷在美和艺术的泥淖里吧。

我妈妈以及已经去世舅舅和外祖父,他们化身小说人物出现在《暗子》的故事中。隐藏在我们家族血脉中的甲状腺疾病和心脏病,在小说里充当无法抵御的宇宙之力。舅舅和外祖父都死于心脏病。妈妈一想起这休眠的病魔,便忧心忡忡,唯恐自己也难逃一劫。迟疑的爱、深刻的怀疑、疾病与恐惧,在这片黄金大地上,我们的精神得到怪诞的艺术滋养。

对于茅厕,妈妈有什么潜藏的恐惧呢?我没有深究。但我进一步想象,若一个人在肮脏的茅厕出生,他会被赋予什么名义?污秽之子,或曰,暗子。主人公孙圣西在茅厕里出生,长大后,他要去拆毁一尊自己亲手打造的他者的神像。只是,他最后发现,那尊神像的原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有光明与黑暗的故事都是从梦中的茅厕开始的,而那本应是污秽终结的地方。但黑暗中的人,不要枉费你的空想与苦痛,暴烈地越渡黑暗的源流。

暗子读后感(五)

《暗子》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

这种想象力从小说开篇就已经开始了。

山魈,这个贯穿整个故事的意象被作者路魆(音“虚”)抛于开头:山魈是一种传说中的妖物,也是一种猿猴的名字。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还记载有一个孙太白遭遇山魈的奇事。

路魆则在小说中赋予了山魈第四层含义:主人公孙圣西的父亲。

这一含义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孙圣西居然是一人一妖(或者猴)的产物,这可能吗?

不可能,孙圣西不接受母亲给出的这种说法,他觉得这种说法太荒诞了,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寻找他的身份,从而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无我之苦”,“没有身份的空白”。

但当我们看完整个故事之后,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荒诞性丝毫不逊色于孙圣西母亲的“山魈说”。

孙圣西在小说中说他讨厌《堂吉诃德》这本书,因为它“最终指向妈妈必然要面对的荒诞结局”,彼时的他尚未意料到,这同样也是他必然要面对的荒诞结局。

《暗子》这个故事不可忽视的一个亮点在于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戏仿与互文。这种戏仿与互文首先就体现在主人公孙圣西这个名字上面。孙圣西,去往西天取经的孙大圣,后续孙圣西的历险与寻找也一如《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

除了上面提及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堂吉诃德》等作品,作者路魆在小说中还或多或少致敬了《树上的男爵》、《西西弗神话》等作品,以及最不可忽视的,揭示主人公身世的《俄狄浦斯王》。

对上述作品的戏仿再次体现了《暗子》这个故事不可忽视的想象元素。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暗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在书中解释说,那些从未记起母胎记忆的人被称为“暗子”,这一称谓在小说中指的是神秘的K.T.。

而主人公孙圣西则是“暗子中的暗子”,他不仅不知道母胎记忆,甚至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被孕育的,换言之他不知道他父亲是谁。

孙圣西对于父亲的寻找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从市剧院到帝国旅店再到沙门寺,主人公一路上的寻找之旅都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社会身份。

寻找,这是小说的关键词,同样也是故事的主题。事实上这个主题也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母题,卡夫卡在其名作《城堡》中所书写的那场土地测量员K对城堡的寻找大概算是史上最著名的寻找了吧。

《暗子》这个故事里似乎没有对于卡夫卡的明示,但我总觉得其中也有《城堡》的痕迹。小说中孙圣西对K.T.的寻找,对帝国旅店老板的寻找一如土地测量员K对城堡的寻找。更如出一辙的是,孙圣西的寻找从未停止但也从未触及事物的核心,一如城堡中土地测量员K从未触及城堡的入口一样。

所不同的是,卡夫卡的《城堡》没有结尾,而路魆则给了《暗子》一个不算结尾的结尾,不算答案的答案。

孙圣西在结尾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那个时候“我已不再苦苦寻找他了”。一种今昔非昨的沧桑感被定格其中。

想象力是《暗子》的一大特色,但路魆在完成整个故事的时候,却似乎遵守了现实主义的路径,由一系列的情节串起了整个故事。

但我们决不能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向的故事,当然,路魆对于市剧院和帝国旅店这两大小说主要场景的描写也绝不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现实故事。

可另一个矛盾又来了,《暗子》也并非一个全然悬浮于现实的故事,毕竟小说的情节不仅丰富,而且完整。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清楚文学世界的现实与现实世界的现实之间的区分。《暗子》中的现实是文学世界的现实,而非现实世界的现实。

因此我们会发现,整个故事具有现实主义(或许可以称之为魔幻现实?)的轮廓,但却没有现实世界的逻辑,因为它终究是一个虚构的小说。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虚构的回忆录。

这是路魆和读者玩的最后一个游戏,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孙圣西变成了另一个书中角色K.T.笔下的角色,故事的作者原来是K.T。

而K.T的作者,是路魆。

暗子读后感(六)

原文刊于《广州文艺》

刊物体贴,连同八万字(《暗子》第一章)的作品,一并给我发来了两千字的“故事梗概”。要么,这是怕我通读累眼睛,要么,这是怕我读了作品之后,如坠雾里。这两样担心都不无道理。

我呢,硬是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八万字。

的确是累着了眼睛。但也说明,这部作品,自有其吸引我不惜累着眼睛读下去的魅力。也的确有如坠雾里之感,那两千字的“故事梗慨”,完全无助于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甚而,这个“故事梗概”在我看来,非但牵强,还是对这部作品的歪曲乃至拉低。

这不是那种我们所习见的“小说”,至少不是我所习见的。所以,以“小说”来判断它,我依然会有些犹豫,只能以“作品”称之。于是,那个经验意义上的、所有的小说似乎都可以梗而概之的理解捷径,面对这部作品时,便截然失效。

它基本上是“非故事”的,吸引我读下去的,毋宁说,是一段复一段、犹如波浪一般激荡而出的句子。——当我写下这个比喻句时,我已经感到了自己的匮乏。因为我知道,自己依然是用一种习见的手段在解释新鲜的对象。那么,套用这部作品的手段,我或者可以如是比喻——那是一波复一波、犹如量子纠缠一般熵增的过程。

对,量子纠缠与熵增。对这样的一组概念,我们是不是会有着某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力?似乎,是知道一点的,却又,是截然不知所云的。于是,在这种“知道一点”和“不知所云”之间,某种我们孜孜以求的、以“荏苒在衣”“时见美人”这样的句子蒙眬比附过的“文学性”,竟得以浮现。

量子纠缠: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在经典力学里,找不到类似的现象。

熵增: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熵越高的系统就越难精确描述其微观状态。

以上“知识”,均来自于百度,我并无能力对之做出精确的转述,但就是在这种“非精确”的理解力之下,我却读到了属于文学的、亘古的美。当我试着以“量子纠缠”与“熵增”,来替换“浪花”与“激荡”那样的古老比喻时,我知道,我已经在部分地挣脱那种顽固的审美惰性。

我们以土地上的耕耘来比喻精神创造,继而以甲虫来比喻人的异化,终于,来到了以量子纠缠与熵增说明自己的时代。但那种顽固的审美惰性从来就不曾放过我们。当我们古老的先祖在大地上将女人喻之为鲜花的时候,他没有一个先验的习见压迫自己,于是充满了创造的惊喜;而他们的绝大多数子嗣,迄今还笨拙地、骄傲地、没头没脑地重复着祖先原初的创造。这些懒惰的子嗣们,只能将人类一切的创造攀附在古老的经验之上,仿佛离开了种地打鱼,就无法解释世界,仿佛没有一个故事,就无法梗概人的情感。

于是,你也当能理解路魆书写的难度。他所要承担的风险,不仅仅在于像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专业读者读起来都不能贸然认领文体的尴尬——这是小说吗?抑或,暂且先以“作品”称之?——他更要承担着的,是被那种惰性审美继承者的污蔑。这些继承者们的反对,倒也是可以想见和可被理解的,他们垄断着陈旧的话语权,捧着的,是一只祖宗遗产般的饭碗,正吃得满嘴流油,一旦让路魆这样的家伙占了上风,简直不啻于彻底的破产。

于是,你也当能理解我写下这篇读后感的难度。我也是那个传统定见的继承者,即便没有吃得满嘴流油,也差不多能够以此果腹。就是说,接受路魆,便意味着部分地反对自己。

我所理解的那个文学,大致上,是需要如此之两极催生的:一曰现实,一曰想象。就像物种之繁衍,总要阴阳搭配、雌雄合力。但到了路魆这里,“孤雌繁殖”悍然杀出,现实不需要想象了,想象也全然枉顾现实,如同百度的词条里所说的那样——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这样的“知识”进入到这部作品中,成为情节的基本前提,其价值,远非一个重要的故事逻辑元素,在我看来,也许,它还表征着一种新的、我们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文学精神。没错,我又不可避免地说到了“价值”,但我之“价值”,势必与路魆所欲表达的“价值”相左,在他那里,有一个巨大的、文学与精神的双重喻体——虚数。是啊,是啊,对此,我只能再次依赖百度,并省略繁复的数学公式,直接以这个结论来说明虚数的所指——虚数表示具有非零虚部的任何复数。

什么是“非零虚部的任何复数”?老实说,我也不懂。但是至少,我会据此驱动自己试着去颠覆既有的“价值”观。如果你压根不会为此而恍惚着烧脑,那么,我奉劝你不要去累着眼睛读这部八万字的作品。

所幸,我读完了。这部孤雌生殖或者虚数的文学作品,兑现了某一部分我那阅读的传统诉求——它的句子写得真的是好,路魆也真的是渊博;同时,它还部分地摇撼了我,让我从那种昏昏欲睡的审美惰性中苏醒,依稀看到了,新鲜的美。

随那份两千字的“故事梗概”而来的,还有路魆的简介。由此我得以知晓,这位“90后”的广东同行,已经在传统文学期刊上攻城略地。我要向这些刊物鼓掌,就像这次要向《广州文艺》致敬一样,因为大家干的这件事儿,有着一种捧着老碗砸老碗的勇气。

暗子读后感(七)

1

能够制作路魆老师这部书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

偶然体现在得到书稿的奇妙缘分上。

路魆老师曾在建筑设计院工作过两年;

而此时,我的社会身份虽是图书编辑,但读书时的本专业正是建筑学。

可以说,以成为建筑设计师为理想而奋斗填充了我已逝人生四分之一的主旋律。

但是,我们却以作者和编辑的身份相遇了。

看起来,彼此素不相识的人生轨迹似乎都发生了点儿什么,

致使我们选择从某个相似的行业中出逃……

2

《暗子》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

成书过程有不少人问我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我表面沉默,实则心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本书就表达了什么。

拜托别上纲上线地做阅读理解,叫嚣:拒绝概括,拒绝二次描述,想知道就自己看!

而现实:

“……描写在虚构世界背景下主人公寻寻觅觅破解身世之谜、追溯自我的历程。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以主人公追溯身世为主线展开,构建了一个充满黑暗浪漫美学的多重叙事空间,最终,主人公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以及虚构的意义。……”

——引自我必须有始有终但又不想剧透关键的初审意见。

路魆老师也要面对这种现实,所以他提供了内容简介。

3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显然不是用来拯救莎士比亚的。

那么,把一千个读者换成一千个编辑呢?

这句话也能用来拯救编辑吗?

在审稿过程中,我产生了无数思考,不断怀疑自己看到的真的是作者想表达的吗。

最后,我放弃了这种意识重合的追逐,坚定地产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认识和解读。

他的文字里,分明融合了我们熟悉生活的一切影子,

然而却像雨雾一样无法捕捉,

使劲将雾气挥散开去,

只看到了竭尽全力奔跑着找寻意义的自己。

我觉得这是一种解构。

人没法通过照镜子看清自己的全貌,

多么清晰的镜子也只照得见某一个平面。

但是当我们打碎镜子,

可能会从碎成千片万片的碎屑中洞察自己真实的形状,

于是我们就这样一直活在残片里。

我们定义了完整的镜子世界,然后破碎的残片定义了我们。

4

思考的结果很可能跟《暗子》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但是产生思考的持续动作,

确实是被这本书引发的。

流行的东西通常避免我们去思考,笑也好哭也好,总之别思考。

所以纯文学不流行。

但是在每一天麻木不仁的行进中,

其实需要这种阅读——尖锐而平和地对话我们寂静的灵魂,

以此确认它存活。

5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结尾。

它结了两次尾。

一个让我释然, 一个让我起鸡皮疙瘩。

每个都非常有力量。

让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某个早上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霍尔顿在雨中看妹妹菲比坐旋转木马,觉得她好看极了的那种无法名状的情绪。

5

这不是一个传递乐观的故事,甚至全程是蒙在黑暗中的叙事。

但这本书治愈了我,两个方面。

一个是职业认同感,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其实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在解决这些麻烦的过程中我的快乐居然大于难过。因为我始终认为我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够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版问世,被更多人看到。

二是重新捡起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去实现。因为阅读过程不停让我去思考“我”这件事。

“我”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很软弱的存在,会因为受到打击而隐藏起来,装作自己不存在,然后任凭一个无我的空壳每天正常地活着,无欲无求,安慰自己这没什么不好的,以拒绝思考为前提。而思考就是把躲起来的自我揪出来,它自己当然情愿躲着,所以揪它出来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血淋淋。但是什么时候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什么时候就作为自己存在一天。

总之,很感动,在这样浮躁的社会是有年轻人在写这样的纯文学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