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摘抄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7 18:05:20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7 18:05:20   小编:

《行走·快门不停》是一篇描述摄影师在旅途中不停快门的文章。作者通过文字描绘了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在快门的记录下,生活的美好瞬间。文中透露出对摄影艺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摄影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一)

就像书封面上的文字所言:我们迷恋拍照,正如迷恋永远。

渐渐消失的照相馆是童年的回忆。

好在现在中国照相馆还在,好在叽叽喳喳照相馆出现了,好在我们还没有彻底丢失照相和留存照片的习惯。

这本杂志书,是值得收藏的,它会提醒你珍惜现在的时光,提醒你所有美好的过往都是你未曾珍重的现在。

另外比较惊喜的是行走的力量专题,让我看到了行走的过程,那些行走中的人们和他们的心情,仿佛感同身受。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二)

这有什么用啊,我是说,除了增加手机的耗电量之外,这能有什么意义~可是,虽然我自己这样吐槽着,依旧在设定时选择留下快门音。我想或许这不只是因为出厂设置时的默认,更多的还是从小到大的习惯吧。从胶片相机的时代,走到数码相机的时代,时代在改变,或许到了我们的孩子、孙辈的时候,小孩子们还会奇怪,为什么相机(手机)在拍照的时候都会“咔嚓”一声呢?再然后,等他们长大了,按动快门的“咔嚓”一声,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与传承。

还记得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澳大利亚人想环游世界但缺乏经费,所以他开始着手写了一个旅行计划,内容是要用影像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他非常仔细地列出要去的国家与要完成的事,以及能带给世界什么样的改变。接着他把计划书投到各个相机大厂,最后他不但拿到一台免费相机,甚至还获得旅行经费,代价就是要帮相机厂测试新款相机功能,把履行计划顺利完成。(《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蓝白拖)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三)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我一开始还给弄错了,光顾着看封面了,居然会以为这书就是出自上文故事中人之手。怪就怪在了之前看过的《人在纽约》留下的印象太深,又或者是我的脑洞一贯比较大,才会让我产生的错误联想?居然会以为真能有这么巧的┭┮﹏┭┮这自然是不可能能的,这本《行走·快门不停》可没丝毫的外国血统,从里到外彻彻底底都是中国制造的!不过,说来要真是抠字眼的话,这倒不该是简单的归类到书里了,而是属于一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名为“Mook”的出版物。

Mook是个舶来词,作为英日混血的组合,即是将杂志的(Magazine)和书籍的(Book)捏合在了一起,成为了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简单地说来,这就是一种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新文化商品,以其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就是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同时兼有书和杂志的特点。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就像是“知日”和“ZUIINK”系列就是两种当下较为知名的Mook。这样来看管这叫书其实也没差了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四)

我对书的要求不高,只要它能够让我思考。

这是一本快速读物,从拿到它到读完,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

这两个小时,让我记住了一句话——“你喜欢这东西就得为它付出,爱一个东西总会发展到极致。”这句话是孙诺说的,存在于《行走•快门不停》的第36页。因为我恰好正处于对蛋糕的痴迷阶段,感觉这句话可以给我不必太过计较练习成本的动力。

它还让我记住了两个人,一个是满脸雀斑的小女孩丹玛,还有一个坏脾气先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帕武的文字,因为如果没有他的字,那么这两个人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矣。而因为文字的存在,使得这两个人在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莫名感动。

除此之外,便是那几个“旧照片”故事——《刘兴惠》、《姐弟俩》和《葬礼妹妹》。《葬礼妹妹》甚至让我掉了几滴泪,它让我记起曾经经过我的生命的某个人。

两个小时中,我还记住了一些什么呢?

叽叽喳喳照相馆拍出来的一些“老照片”,那个织毛衣的眼镜男、称砖头的背头男还有嗑瓜子的售货员。

看完采访梁冬的那篇《一个没有GPS的雨夜》后,我把封面拍下来,然后告诉自己说“你还是走得太急”。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予我最重要的馈赠,它能够让我反思现在的生活,甚至可能会做出某个方面某种程度的改变,所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五)

一生都在行走,用脚步丈量世界,代替头脑对世界的考量。路过很多地方,看过许多美景,爱过不同的人。记录,就是快门的意义。

一生会经历许多重大的,被称为意义的时刻。快门会让这些意义成为经典和永恒。是的,一直觉得快门的神奇在于,它可以让无可奈何流去的时间定格在一幅画面,时间还会走,但时间在照片里永远停留。

快门按下,定格一个表情,一处风景,或者一个身影。同时,在内心深处定格一段记忆。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当有一天年老,行走不动,那么照片会带我们重温行走的快乐。拿起一张照片,回想按下快门时的心情,那一刻,好像又回到了路上。

所以,行走是人生的意义,而记录和见证,是快门的意义。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六)

能够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是有点机缘巧合在里面的。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只是简单翻阅浏览,便误作是图多字少的类型,以为很快就可以看完,结果大大超出预期,也罢,总算是读完最后一个字,可以简单却负责人地说上两句了。

之前接受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旅行”和“摄影”这两个关键字。果然,她的风格有些理想主义,有些任性的执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和社会里,能够坚持做些服务灵魂的事情,非常难能可贵。

不过她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浏览的“图册”,更像是一本旅行主题的图片故事集。在这里,可以从别人的故事中看世界,可以从别人的想法中开拓眼界。这是我非常欣赏她的地方。

好处说过再提几点不足。个人以为,主要是版面编排反面欠妥当。

比如说,字体过小,字体与背景图混为一体,颜色不突出……非常影响阅读。别说是在公交上阅读,即便是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拧紧眉毛,使劲看,也看不清楚。最后,也只得放弃。

再比如,在周迅访谈中,有两个跨页大图,被一页文字切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

再比如,虎头蛇尾。前半册的观感很好,图文间隔,不紧不慢。约到后面,字号也缩小了,图片也减少了,简直是在无原则地堆砌文字。

总之,从内容的角度讲,可读性很高,但是就阅读体验而言,排版编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七)

行走,嗯,不错,自由啊。

生活,嗯,不错,好好过。

因为第一次阅读这本杂志,所以从封面开始仔细阅读,扉页上杂志的简介“行走gogo,为中国当代年轻人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关注和报道全球范围内年轻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起了往下读的兴趣。

中国照相馆,以“美好生活的记录者”为口号,1937年创办于上海,1956年迁至北京,一直用照片记录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甚至真实地反映了时间岁月中“中国照相馆的变化”。

叽叽喳喳照相馆,创办人相信人生本不应该平庸枯燥,它本应该充满一些有趣的愉悦,于是有了这家照相馆,他们用努力创造有趣,用镜头记录有趣。

如何在“Instagram”拥有跟多的关注?当然是熟练运用标签,少发自拍,风格化,比如固定更新时间等。这些技巧对于当下大多数社交软件都适用。

湿版摄影,在这本杂志里第一次听说,你想知道其中一个痴迷于湿版摄影的年轻人的故事吗?请翻开杂志第36页。

上帝创造了世界,人也可以,怎么创造,通过各种摄影设备,具体有哪些呢?你可以通过“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章节进行了解。

那些以旅游为生的人都邂逅了怎样的故事,拍下了哪些壮美的风景。

当然,杂志出品人陈坤的“行走”表情,对城市生活的逆向思考更不容错过。

周迅:莫因虚度,空掷流年。曾经的“小太平”,现在已年将四十,但似乎岁月只是给予了她成长,却未改变她的容颜。

这些事他们的行走故事和生活,或许也正是你所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翻开杂志,细细阅读,下一刻也许就值得按下快门。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八)

收到这本书,一度认为是老相册的再版,原因在于瞥见了封面上的那些熟悉的身影,侯宝林、梅兰芳等等,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师。

打开书页,仔细的阅读后,我为自己的陋鄙感到惭愧,确实,这是一本和印象有关的书,但是立意却是不同的,在行走中快门的一霎那,留下的不只是珍贵的印记,还是一个时代的辉煌。

如果说,《重返20岁》只是一个对过去岁月的假象,那么照相机的快门却是留住永恒的“时空之门”。

记得小时候在无锡,湖滨照相馆是最最有名的,我的爷爷的父亲就和他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祖爷爷穿着长衫,而爷爷却穿着一身西服带着礼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到若干年以后,爷爷去世了很多年,看到角落里一直没有舍得丢弃的爷爷随身的怀表,一切都那么的让人怀念和唏嘘。5岁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去了次北京,一双稚嫩的小手被他们的苍老却坚毅的手有力的搀扶着,为什么没有更多的记忆留存呢,难道时间容易让人忘记吗,可是为什么我对北京的印象停留在那一年,而我对爷爷奶奶的记忆却这么少。

行走中的快门不停,这是一种姿态,是一种鲜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而我们经历了许多,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流连在对物质奢求的无休止的索取中,不可自拔,我们是不是应该冥想一下,仔细想想生命的意义,旅行的真谛。

去过厦门,我会站在鼓浪屿的最高处,俯瞰这这座美丽的城市,回想一下那些有着激情的岁月,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女游击队长。到过杭州,我会在西湖边的树下,看着松鼠在树上跑来跑去,想着白娘子在雨天追许仙的那一幕。时光的意义,行走的意义大致于此。

我想,在行走中,我们敬畏一切生命,包括在苦难中成长那些孩子,沙漠中茁壮成长的植物,敬畏他们,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行走中的心,行走中的爱。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九)

捕捉生活的瞬间,记住曾经的触动

那些细心的人,总会给予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触动,或许是对于一些我们从不在意的细节,或者是有一些让我们莫名感动的情感,或者仅仅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善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不止,那些细心的人制造的触动不停。

拿到这本《快门不停》的书,看到封皮满是2寸照片的那个一刻,我还以为这是一本有关摄影作品的书。循着书中“gogo”(快快)的节奏,那个写着KEEP SHOOTING的字样,分明是在促催着我抓紧时间把它读完,抓紧时间寻找别人的生活中那些流下印记的记忆。原来书中不仅仅有记录生活瞬间的相片,那些照片已经足够让我们眼前一亮;照片的背后还有种种的故事和对于摄影的热爱;字里行间更是流露着对于生活的细心和热情。合上书后,感觉有“ONE”的影子在眼前晃动,这本书像是一个万花筒,里面总有吸引你的地方,或许是几张照片,或是是寥寥几行字,总有能勾起你的回忆的东西。

如果你是个六根未净,还在行走的人,这本书里总会有让你“颤了颤”的地方。如果你翻看自己的老相册,或许你会为自己的失落神伤,为曾经的热情痴狂。现在你翻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你可以从他们的相册中找到生活的细节,也可以映照自己的脸庞。无论是摄影专家还是入门菜鸟,无论是演艺明星还是记者编辑,在所有的相机快门前,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得失,只是用快门记录彼时彼刻的自己,那一刻最真实的自己:那一个最真实的人。

看完“用你的眼睛替它看世界”。想起了我的宠物狗—小吉娃娃“叮当”,养了它11年,每每回家总要陪它疯玩半天,爱人总劝我小心别被它伤到,虽然我已为他的淘气打过2次狂犬疫苗。时隔半年,想起它的时候,还是要被它伤到。以前是因为它的伤害,这次是因为它的离开。今年初,它走了。

2015-6-29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

去年,《行走》的第一期《我们》,让我看到了“空灵”的许巍,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他的音乐灵魂。这次,《快门不停》又一次让我感受了照片中的美丽;周迅的纯真;梁冬的豁达。

《行走》系列属于MOOK图书,每两个月会发行一本。这期的《行走---快门不停》,讲述了照片中的美丽,照片中的历史;在人物篇中采访了周迅和梁冬。

书中的开头展示了摄影师们的照片,这里有很有味道的旧照片,这里有气魄的大自然景观,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的表情、状态等等。每一幅照片都记录着一段回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照片是历史中的证据。很多人都喜欢摄影,喜欢发现大自然中的细节美,他们会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等待一天,拍出他们最满意的作品。看到书中陈坤的行走,到哪里都会拍照,记录着行走中的点点滴滴,看到他开心的笑容,就知道行走给他带来的快乐,平静,改变着他心中原来的不愉快,改变着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

生活中的我,很怕照相,几乎我不会带上相机。所以我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一一都遗忘了,有时候照片是可怕的历史,看到它所有的时光再不会回首。今天看到大师们的照片,我突然觉得照片中无论是旧还是灿烂,都记录着当时的美好。也许,下一次,我会拿起照相机,拍出自己的灿烂。

在人物篇中,这期的人物是周迅和梁冬。周迅,在我心中,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每一个角色在她的演艺下都会深入人心。从书中了解到的周迅,让我觉得她的心和她的脸一样,纯净,天真,在她的世界中,没有复杂的关系,一切都很纯粹。她的每一段感情,在我看来都用尽了她的全力,最终她得到了幸福。

梁冬,认识他,是因为《最强大脑》,他的幽默风趣,让我很喜欢这个所谓的“文科生”。在他的访谈中,觉得他是个豁达,有思想,自足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路,书中提问说,“为什么去了趟印度就不一样了?”他说,他看到了印度人就算是不是很钱也活着很幸福,尤其是修行的人,什么都没有,还是很高兴的。梁冬的话让我觉得,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自足。

这期的《行走---快门不停》让我重新认识了照片中的美,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喜欢它,不会怕它了吧。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一)

这本定位为“行走”的杂志书终于在第五辑谈一谈拍照这件事。

想想看,无论哪种形式的“行走”,怎么少得了“拍照”这么美妙的事呢?

我们今天谈起旅行的意义,也许早已不仅仅是看过许多美景、看过许多美女、品尝了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而至少应包括,把美景、美女、夜的巴黎、雪的北京拍下来发在朋友圈。所以,快门不能停。

也许是为了像传统摄影术致敬,本书一开始分享的两个关于照相馆的故事,颇让人觉得惊喜。拍照本身在今天已经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可言,只要有任意一款智能手机,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拍摄,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也不缺发表照片的平台,传统照相馆的功能已经不断地被边缘化。广告人出身的东东枪的唧唧喳喳照相馆的定制拍摄服务,还是凭借好玩的创意走出了一条新路。就创新而言,唧唧喳喳照相馆并非孤例,微博上有个专门给人拍摄证件照、修证件照的摄影服务机构“小象馆”让不少网友追捧,相信类似的摄影定制服务会越来越多。

前面说到智能手机拍照,接下来两篇文章就正是题中之义了,文章标题“来自移动端的庶民狂欢”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很精准地概括了拍照在今天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原以为书中还有更多类似文章,可是翻到后面一看,并没有,略略遗憾。当然紧接着分享的两位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和陈坤“行走的力量”花絮也十足精彩,足堪抵消这份遗憾。

本书还收录了绿妖、黄燎原和钟立风的文章,俱是一时之选,不消多说。最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钟立风,原先只道他是音乐人,没想到这篇以逃离为主题的文章写得这么棒。文章的最后他讲述了中岛美雪《给我一个永远的谎言》(永遠の嘘をついてくれ)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值得在此复述一遍:

日本民歌之父吉田拓郎与中岛美雪年轻时相恋,后来吉田结婚3次,新娘都不是美雪,美雪单身至今。吉田49岁那年创作力枯竭,向美雪邀歌,并提出“必须是遗书一般的歌曲”,于是就有了《给我一个永远的谎言》。吉田60岁演唱会上,请来中岛美雪与他合唱此歌,时年54岁的美雪身着白衬衫牛仔裤,一如少女般轻盈与挺拔。唱完此歌,在尾奏的音乐与和声中,美雪没有言语、没有拥抱,只是带着微笑礼节性地和吉田握手,与观众握手,与半场女孩击掌,而后侧身轻盈地离开了舞台。

真的,我也被这“单身逃亡”的一瞬间击中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诚意满满,一路看来诸多惊喜之处。你看,我甚至都来不及提到书中周迅周公子为陈厂花特供的访谈。说起来,厂花发起的“行走的力量”行动又开始在各大平台招兵买马了,希望他做的这本出版物在接下来的行走中能制造更多惊喜。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像杂志,又比杂志安静了许多,花了没多久就一口气将它看完了。在那些轻描淡写的故事里,让人敬畏的力量。

起初是讲照相,现在已经是全民拍照的时代,照相一词已经激不起多少波澜和关注了。然而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我们还在用传统的相机小心翼翼地记录着那一个个所谓历史性时刻。打印出来的照片,被认真地夹到相册中,或是放在相框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特地将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了,照片数量庞大,一部手机就是一台相机,里面储存着几百甚至上千张照片,每张都有趣,却也没有一张令人格外动心。强大的后期处理也让大多数照片失了真,如此一来照片打印真显得没那么必要了。书中好几位摄影师,坚持用传统的照相技术,甚至坚持用“照相馆”而非“XX摄影工作室”这些摩登的名字。相比之下,原来的照相很神圣,更重要的是真实。即使照相馆免不了修图,但能不修则不修,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其实这就是照片诞生的本来意义:记录真实。

当然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我们是无法逃脱的,随着人们社交等需求的产生,照片似乎更成为打造个人形象的途径。我们每天看到的大多数照片,几乎没有一张是原汁原味的,尤其是人脸照,90%都是经过精心处理而成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包装的世界,照片的社交意义几乎取代了它的本来价值。

看到某位摄影师说坚持真实的拍照,突然想起前不久一个爱好摄影的同学为我拍照。每次拍完我都会说给我看一下,但是他说摄影师是不给模特看原片的,要修完图才能给你看,我也就不再多说。后来看到他发过来的照片,觉得非常满意,尽管知道修了不少却执着地相信自己就长这样。现在想来,摄影和照相应该是不一样的,摄影是一门艺术,而照相更像是工具,但工具性的照相却也因此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因为有些东西在消逝,我们便格外怀念,曾经“天然去雕饰”的照相活动,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推崇。我们现在拍的照片,不是自己的真实模样,而是想象出来的模样。

书中的撰稿人都不是普通人,我所定义的非普通人,是向往自由敢作敢当的人。也许他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是他们用脚步来丈量大地,他们或许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是想去看看别的地方,于是背井离乡,于是踏上奇诡甚至危险的旅途。

我常常会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随着大学时光的飞速流逝而现实世界沉沉地摆在我的眼前之际。常常想到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朝九晚五,周末与三五好友小聚,偶尔出门远行,平淡无奇。每次看到这些勇敢的旅人,抛弃所谓的安定,所谓的富贵,追寻一些虚无缥缈的远方,就觉得无比崇敬,而心中的热血也每每会在这时喷薄。一个人,一辈子呆在一方小天地,了此残生,想想觉得有点可怕。“离开这里!离开这里!离开这里,就是我的目标。”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三)

新一期的《行走》主题是“快门不停”。在这个时代,旅行和摄影已经成为全民热衷的两件事情,随走随拍,是人们记录足迹和自身变化的一种便捷方式。然而,在不断前行之中回溯过往,我们会发现,探寻历史中的影像也颇有一番趣味。

在keep shooting开篇的“照相馆还在这儿”专题中,我们可以领略中国照相馆的过去和现在。那一幅幅沉淀了历史瞬间的黑白照片犹如一场仪式般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也吸引着年轻一代去了解、去传承;而在创意主导生活的今日,叽叽喳喳照相馆则致力于将“年代感”与“现代感”融为一体,拍出既个性又有趣的照片,以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集合了和摄影技术相关的话题。譬如《来自移动端的庶民狂欢》讨论的是全民可用的“Instagrammer”;相反,《我想拍那些有梦想的人》讲述的是孙诺这位摄影师和他所钟爱的凤毛麟角的湿版摄影的故事(顺便说一句,这种用古老技法拍摄出的湿版照片,效果是相当令人震撼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摄影》科普了10种风格各异的相机,可以大大满足摄影小白们的知识需求。

从《西行路上的旅人速写》开始,静态结束,进入行走。大幅的彩色照片,一段段行走的故事,直到陈坤和他的志愿者队伍《“行走”的表情》。这是全书的亮点,不仅是色调,也包含着本期内容行走与拍摄的双重内涵。

还有一种特别的“拍摄”手法,那便是用文字去还原脑海中的影像。《你是我的“旧照片”》里,有一个又一个难忘的记忆片段,偌大世界中萍水相逢的人,凭空出现又终将消失的故事,让人看到行走与记录中的另一面(只是字体稍微小了那么点,看着有些费眼)。

People的采访人物是周迅,内容真切而单纯,图文并茂。interview 的主人公是梁冬,同样平和而自然。看过之后让人觉得荧幕上的明星名人其实也是普通人,说普通的话,做他们想做的事。美中不足是周迅专访的题目和开篇两段红字压在了照片的黑影中,实在难以看清,排版设计要加以改进。

最后的部分Travel中是两篇关于旅行的小短篇。《走着瞧》风趣幽默接地气;《逃离圆舞曲》高端大气上档次。当然,这只是一种形容,读到最后,看到的依旧是拍摄者和行者眼中的世界,紧扣主题。

其实我是第一次拿起《行走》,却发现了制作者的用心与专注。也难怪,出品人后面清清楚楚写着“陈坤”两个字,想必这本书也一定会按期放在他的案头。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阅读需要静心,拍摄需要用心,行走需要毅力,当这几件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是再美好不过的一种生活。在没有条件走出去的时候,不妨看看这样的MOOK吧,让思绪行走在光影中,感受一下镜头彼端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四)

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是五岁生日的时候照的,那天下大雨,跟妹妹第一次进了照相馆。现在倒是记不得当时的心境了,只记得照片上自己的模样。扎着两只羊角辫,穿着一套粉红色的衣服,因为掉了以后妈妈随便拿其他的扣子补上,所以五个扣子有四个不同的颜色。雨靴上的泥巴记录了那天的雨。愣愣的我,被定格在了很假的风景画前面。

那时候一张照片是五块钱,跟妹妹一人照了一张单人照,然后还照了一个合影,是最奢侈的生日礼物。一周后照片洗出来,合影被亲戚们一人一张要走,说是两个人都照的好看,然后各自的单人照各自很宝贝的保存着。

那是我对照片最早的记忆。

后来在妈妈的衣柜里翻出一个盒子,里面是她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因为没有过塑,照片边角已经掉粉斑驳,颜色也褪去了很多,但是照片中拿着一根树枝当道具穿着的确良裤子跟花衬衣和凉鞋蹲在小溪中腼腆笑着的妈妈,真是很美。我记忆中她一直是微胖的,却没想到年轻时候那么的瘦而且好看。她说那是她结婚前唯一一张照片,结婚后也没有过照片,到我有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之后,才陆续拍了一些照片洗出来。

旧照片,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个人记忆的凝固者。

如果没有旧照片,我都记不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也想象不到母亲年轻时候是那么好看。

翻看《行走》第五辑《快门不停》的时候,从那些老照片里联想到自己和母亲旧时的照片,一下子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袭来。但是却又真心感谢这项技术的诞生,以及小镇上那家独一无二的照相馆。

这本MOOK,谈及照相馆的老照片,新时代移动端的分享狂欢,路途上的故事,遇见的人,记录整个时代的变迁,最为壮阔的风景,以及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照片与文字结合,行走的心与风景和人相遇,讲故事的人都在路上。

这一期《行走》就是在讲故事,照相馆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行走中的故事,尘世修行中的故事,被凝固在了一张一张的照片里,刻录成永恒。

我们从别人的故事里看世界,从别人的照片里看风景。因为普通人能靠脚步去丈量的地方太少,有太多束缚,所以读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照片,有时能够让自己的心获得满足。

尤其喜欢《西行路上的旅人速写》里的一张满眼青翠的小山村雅朗的照片,寂静的山谷,小河奔腾而过,零星的房子点缀在山谷间,好像所有尘世凡俗都被摒弃在了山谷之外。让人不经想要长留此地。山谷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突然想起孟浩然的诗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真是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

因为知道自己可能无缘去看这样的风景,所以才觉得格外的感动,这样一张照片,好像把内心想要“归园田居”的欲望一下子就勾起来了。总想着要找一处世外桃源之地,来逃避所有凡俗之事。

回忆被镌刻在老照片内,内心的种种也经由照片传达出来。

所以,照片,快门不停,能让我们更加的面对自己的本心吧。

《行走·快门不停》读后感(十五)

临了,我看了一眼飞机下方的人群。

熙熙攘攘的人群叽叽喳喳,永远这么吵闹、脏乱,却又永远这么积极向上,离开达卡的时候,我想我不会再来了吧。

每一个真正热爱游玩的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我们在大山里游玩、青山绿水,真心想要带走的是那一片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无法复制的快乐和自由。当清风徐徐迎面而来,哪儿还有心情去糟蹋这一路美景呢?当然,从千百张照片中选出来的的,一定也有那么一些以脏乱为背景、以紊乱为线索的糟糕搭配,再美的笑容,也无法抵挡那一抹脏兮兮的背景图了。达卡,正是这样一个以脏乱差为背景的地方。诗人说,你的心是美丽的,看到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在达卡这样脏乱差的地方,我能看到什么样的美丽呢?我看到了人心的美丽,感谢达卡的贫穷和肮脏,他们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以人为生活背景的故事告诉我一个诗人曾经告诉过我的道理:你的心是美丽的,看到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对于摄影控来说,我们无法让背景更美丽,但我们可以用PS让背景和摄影技巧看起来更美。说起PS,是我比较抵触的一种伪证的手法。拿起相机对着喜欢的一切事物不停的咔咔,即使再脏乱差,在快门按下去的那一瞬间,一切都是美好的。但这世界总会经过无数次修正,满足各路人群的审美需求,才会有市场和未来,PS也就流行起来了。在达卡,无论你什么时候扬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拍下来的都是很脏乱差的事情,在刚开始的几天了确实让我很恼怒——一个国家首都,怎么就比不上一个中国的小县城?拍个照片都找不到一张完整的背景,拍个人物照片都找不到一件干净衣裳?这到底是怎么了?

记录生活的乐趣,照片是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方式。在《快门 行走不停》借用了一句日本摄影大师的话:“随着快门的开启,时间被凝固下来,作为‘此时此刻’的记录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成为永远”。我想说,这就是记忆。记忆会被深藏,美好的照片会在全世界各地讲故事;美妙的故事,凄惨的故事,好笑的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最后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现象,一种理论和一种原理,启迪每一个从照片获取到信息量的人们。

用照片记录生活在今天已经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了,但有质量的Instagram还是很少。我看到日本很多精美的手工笔记很有观赏性,也看到一些有个性的豆瓣和知乎文章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生活感悟的文章,在这本《快门 行走不停》里,每一张照片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文字不多,内在的内容却丰富。是否能从照片中读到了摄影作者的良苦用心,是一个心灵感应的问题;但如何看到生活中的你自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这要跟贴切实际也有效果的多。

《快门 行走不停》这本书图多字少,我没有看太懂图片的深刻含义,但文字至少是读的懂、看得明白的。以前很反感这样以出书的形式出版摄影集。随着读的这类书躲起来,似乎内心也开始慢慢接受。摄影图片在摄影者心中有独特的地位,摄影图片并不需要更多的文字说明,用某个摄影达人的原话来表述就是:在图片面前,一切文字都是多余。我把这本《快门 行走不停》当书来阅读,某种程度是误解了作者的原意吧,但愿我这点肤浅的认识能改造未来我在摄影上的认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