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绝佳提问》读后感分享了作者通过提问来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的经历。作者认为好问题能引导我们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文章呼吁读者要勇于提问,不断追问,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提问并不可怕,它能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一
如果你提出了一个问题,却对现状没有任何改善,那么也许你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或者只是做哲学探讨。
书中作者提出了:Q(提问)+A(行动)=I(创新);Q(提问)-A(行动)=P(哲学)这两个等式。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也揭示了很多人的弊病,提出问题了却不去行动去解决,陷入了哲学上的空想。
当然,作者也给出了他的参考意见:为什么 ——假如——怎样,通过依次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找到我们的答案。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二
1. 发现问题 --> 提出问题(WHY…) --> 采取行动
2. 为什么 --> 如果 --> 怎样
3. 凡事从“退一步”开始
4. 聚敛性思维
5. 坦诚自己的无知是有能力进行探寻的第一步
6. 保持初学者心态,敢于提出基础性的问题
7. 持续不断地“保持观察”状态
8. 通过探寻来挖掘核心问题:精益创业的理念之一
9. 五个为什么
10. 在解决一个大问题时,需要将其分解成若干更具有可行性的小问题
11. “智能重组”:将几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已经存在的想象和可能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事物
12. 尽快地将问题从“如果”阶段转向“怎样”阶段,快速推进问题的解决
13. Hackway:快速确定某事,快速测试哪些事情可以做
14. 集中力量开发“最小可行性产品”MVP(minium viable product)
15. Not NOW, WHEN? Not ME, WHO?
16. 头脑风暴 --> 问题风暴,让人们更自由且更具创造地思考
17. HMW方法:How might we?我们怎样才有可能?在采取行动前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提问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三
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不仅仅止步于答案,而是提出更具优势深度的问题,不断的刨根问底,问至少五个以上“为什么“,最终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
同事,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唤起对于问题另外角度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询问,来探寻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方案,最后用强大的行动能力去验证,去执行,从而唤起更多的”为什么“以及’为什么不”的循环。直到找到或许是较为不错的答案,但其实,这并不是结束……
书中提供的这些思维方式,确实可以让一个平时浑浑噩噩的人,再次唤起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以及快乐,或许)。从书本身的构架,以及内容编排,其实是符合了所有美国畅销书的特征,核心的内容,可能只需要几百字就可以描述清楚,但是大量详实、生动的案例,可以让书的内容更加有趣,易读。这种写作方式,有利有弊,本可以一句话说完的东西,却要浪费大量的笔墨,这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是最大的时间成本损失;但是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也确实可以借助案例本身获取更多感性的认识,增加理解。而且,大量详实的案例,其实也为生活中的借鉴,提供了很多素材,可以从故事本身看到不仅仅是书本原本要表达的含义,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总体而言,我从中还是收获不少。自觉是一个不是很有创造力的人,借助这本书,确实对我的创新思维有帮助,敢去想了,而且也会想了。只是对于那些希望借助此书学习新闻写作或者积累素材的,建议可以通读,但是如果只是想要学习书中所要传达的意义本身,那么扫视即可,对于案例,选择去看吧。因为案例本身,每个人的解读又有不同。
题外话:这本书在这里没有什么评论,所以在看前,也是一直觉得不放心是否是个好书。但是获悉这本书是译本,所以很自然的去Amazon的美国网站看了看,看了对这本书的评价,才决定有必要看下的。这个其实也是个可以推荐给大家的方法——新翻译的书,可以去亚马逊看英文评论。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四
2015年7月就买了这本书,三天读完,当时没什么感觉。直到在网上听完了本书的音频,突然发现自己因为看的太快错失了太多东西。于是2016年2月,反复看了三遍,收获很大。说明了两件事,其一是只看很可能错失不少宝贵信息,把珍珠当成了石头;第二,如同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必然会在合适的时机与地点相遇。
首先,答案终止思考,问题开启智慧。
真正扼杀思考的是“得出了答案”,无论对错我们都会在此止步,更多时候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我们又开始再次去找答案,再次停在答案里……虽然我们自小受到的都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育,虽然我们走入社会之后也深深知道“对与错之前存在很多的灰度级”,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尽快得到答案,而不是更好的提问题。
要知道好的问题要远远比好的答案重要。我感受比较深是因为2013年给当时公司的管理顾问进行培训,课上我留了1/3的时间讨论,希望大家就相关问题再展开一下。我以往都是从头讲到尾的,那次没有,之后有顾问找到我特别提出——他的收获很大,多过我之前分享的几次课。读完《绝佳提问》后,我才能那位顾问听话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虽然不是请他们全程提问,但是大家参与来确实是种好方法。2016年相对大的培训里,我都会用上探询式提问这种方法。
其次,问题风暴好于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有时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没什么风,要么就是很暴,感觉快要动手了。前者的源于怕出错,后者源于对自己观点的维护而产生的矛盾。所以,大家在一起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要远远好于大家在一起想点子,一来大幅度降低了出问题者的压力(大不了就是问的不对),二来也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局面。我的习惯是每组要就一个问题进行25次提问,每次收效都挺好。
第三,在变化不断的今天,连续专精的人才有出路。不要说大学课本知识离现实比较远,就是在职场之中很多我们掌握的知识也会快速老化,所以不少人会去参加培训。只有掌握“正确提问”这个能力,才能让我们在企业中变得有价值,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适应(现在这个一时也是越来越短了),而是娴熟地持续改变,不断去适应。自以为有答案而停下来的人,在停下来的那一时刻就掉队了。
在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今天,不要期望于有张路线图告诉你按部就班地走到目的地,我们能指望的就是有个“罗盘”指明方向,而提问的能力就是这个罗盘。
很多书值得再读一遍!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五
你为了什么而活?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丰富起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答案。没有也没关系,反正很少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不过这并代表没有必要回答,因为如果不能以某种方式来回答它,那么你将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基本(可能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活着有什么意义。
人们提问“我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时,这实际上是在问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文题。因为这种问题的前提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概念——“意义”是一种客观真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只有在生活中选择做了一些事,然后才能在这些事的基础上构建生活的意义,并且每选择最一件事就有问题产生。为什么我该做这件事?那件事值得我去花费时间和不断努力吗?不值得的话那么究竟什么事值得我花时间去做?我应该追求哪种机会?每天做这些抉择时,最好问自己:回望过去5年,是什么使得我的生活更美好?没有人会因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后悔。
总有人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选择冥冥中已经注定,这些人认为,他们正走在一条被设定好的人生道路上,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形成了某种生活方式,并且感到来不及改变了,所以就无心无力去改变什么。当有人对这些人说,他们其实可以改变许多事物时,这个人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选择可能在数年前就已经被“注定”了,但这些选择可能都不是由我们做出的。我们往往是在遵循别人替我们决定好的路走下去。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问自己:除了别人告诉你,你需要什么之外,你自己有没有想要的东西?提出这样的问题从来不会太晚,也不会显得太早。
许多人对不确定性都会感到烦恼,人们在思考未知事物时会感到有些心绪不宁、焦虑恐慌。花时间让自己不因不确定性而烦恼是值得去做的,因为生命中充满了不确定。
应对不确定性的一个方法是:实验。
实验不只在发生实验室。当我们接受一份新工作、尝试和一个人交往、去做一件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这些都是一种实验。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实验,因为实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去思考,那么“实验”这个词就很好理解了。
在生活中随意地尝试做一些事,未必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但如果你决定去尝试新方法或新体验,并花时间去考虑为什么这种方法或体验值得尝试,什么是测试其效果的最好方法。然后再评估这个实验是否成功,是否值得继续做,那么这个实验就会改变你的生活。
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过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尝试那种方式,那会怎么样?如果感觉这个跨度太大,那么可以从诸如如果我改变一下我的着装风格、改变一下发型、对见到的每一个微笑,那会怎么样?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只要行动起来,不是只想不做,那么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的体验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深刻丰富得多。当你的确做出一点改变后,自己的自信心就会慢慢被培养起来,敦促你进一步去改变其他事情,从而进行更大的改变。发展新的职业机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地问:“如果我尝试去做这件事,那会怎么样?”并快速采取行动。如果有必要,在你成功完成某事之前,你要一直假装自己能够做到。
嗯,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将自己的整个人生看是成一个接一个的实验,那会怎么样?
更多读书笔记扫码关注微信订阅号daokeread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六
绝佳提问
以前看书的时候,就是不断的看里面的内容,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有的时候突然看到作者提到了一些比较新奇的观点就会感到无比开心,这种感觉就像是别人都是无知的人,而自己获得了心灵的启迪,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完这本书进行回顾时,才突然有了现在这种想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背景是什么?通过这本书作者希望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些想法如同闪电一般在脑海里一闪而过,让人觉得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带着这种疑问,在这里我要试着回答一下上述的疑问。很多东西并不是书里面的内容,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利用自己的语言去定义。
首先这本书的背景是基于改变商业生活的基石上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时代,无论是人们所说的“互联网+”、生命科学、工业4.0等各种概念,还是所谓的“创新”还是“创客”等各种口号,要想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有所成就,那就得学会提问,在这里我认为提问就是解决问题的原点。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其次是因为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好奇心不断的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探寻的能力的下降。在《绝佳提问》中有一幅图表是这样揭示的:学校里面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因此基于以上两点这本书问世了。
作者通过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能够改变商业未来,希望大家能够恢复这种探询的能力。
那么这本书对于我自己而言,有什么帮助呢?或者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认为帮助在于两个方面:(1)思维方式的改变;(2)行动方式的改变。
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于不在纠结于为了质疑而质疑的死循环中,其实那种为了质疑而质疑的想法是一种极为不成熟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希望借鉴别人的经验的。书中曾经提到过说人类的年轻人总是希望从老人那里获得人生的智慧,我觉得这是人类渴望趋利避害的表现,因为老年人有的是经验,给我们的是答案,然而答案意味着问题的终结,也意味着探询的结束。我以前的思维方式是认为做事之前必须要做好一切准备,如果有一点准备没有做好,那么这件事的执行效果就会很差,现在想来不过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实自己本身也并不是不知道提问,然而只是知道提问,没有行动是不行的。扎克伯格曾经提出过黑客之道——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试错——积累经验。
行动方式的改变在于,从今天往后不应该只是为了积累知识而阅读信息,信息永远不能够对做事有多少帮助,真正对做事有帮助的是知识。知识就是对信息的正确利用!
书中通过列举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提问的力量,比如“登月与假肢”、“印度为什么没有911?”、“为什么急需水源的地方总是缺水?”……
一本书读下来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去说我知道了什么?而是我还需要去改变什么?在这里面有两个公式是这样的:
Q(提问)+A(行动)=I(创新),Q(提问)-A(行动)=P(哲学家)。
其实这么说吧,文中提到过“如果你没有探询,那么你将不能学到任何东西”,“如果你不能够努力解决一个问题,你有可能终身处在抱怨之中”。
对此,我深表赞同,接下来的日子,我也学会提问——提问是发现问题(why)——分析问题、提出假设(what if)——解决问题(how)的起点,也是重点。以后的活动应该体现在解决一个问题上!
关于提问也有很多想法:
(1) 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有价值;
(2) 不是问了提问而提问,问题的提出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3) 进行提问时或者说思考时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方法,无论是清醒状态下还是睡眠中都需要进行练习;
(4) 提问——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组合创新、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等等);
(5) 提问的对象也是有区别的,比如针对外在事物、针对自我、针对自我所在的组织(空间上),或者说针对时间上的如果没有我、如果你、如果没有我们……
(6) 提问时切记“不忘初心”。
最后我认为提问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有的时候她就跟“THINK DIFFERENT”一样。
绝佳提问读后感篇七
无论是工作任务、生活琐事还是在各种关系中,人们总是以“想出答案”为自己赋能。
毕竟传统教育或社会经验,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生苦短,未来又变化不定,哪里有时间发问。
如果你想要快速提升自己,就要抛开不解和疑义,埋头照着现成的方式方法做即可。
可现实恰恰以问题开始。当有状况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什么情况?……
这近乎本能的表现充分说明了“问题”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再精致的答案和想法也得从提问开始。
有技巧的提问,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带来切实的改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绝佳提问»这本书。作者沃伦.贝格尔,是屡获殊荣的记者,也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专注于创新思想的研究。这本书,旨在告诉人们,在渴望答案之前,先学会提问。
―1―为什么提问如此重要?
在大多数人眼中,提出问题是很无知和无礼的表现,不敢在权威面前表露疑色,会恐惧;在比自己有能力有见识的人面前,会担忧。
提问在他们眼中变得沉重,甚至是掉价的行为,以至于忽略了提问带来的好处:思路因问题打开,大脑的活跃度瞬间激发。
想想小时候的你,是不是时常甩出各种傻里傻气的问题,有谁会顾及自己和他人的颜面,只管噼里啪啦地问个不停。
在最初的懵懂中,提问是孩子融入世界最直接的动作,在后来的成熟中,如果能重新拾起提问,你会发现,提问会帮你在混乱的思绪中直击问题的核心。
例如,有人纠结“为什么我的岳父这么难相处?”,如果他们能用问题提出质疑,会明白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岳父与我很难相处?”。
也就是说,当没有找到正确的问题时,再好的方案和策略只是南辕北辙,瞎耽误功夫。
―2―如果用提问取代答案,会怎么样?
几个人聚在一个空间里,面对一个难题,为想出好的答案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对于头脑风暴,我们并不陌生。
可,作者却说,问题风暴比头脑风暴更有商讨价值。用问题回应问题的探讨方式,不仅能让思维自由放飞,还能缓解紧绷的神经,令人放松。
相较于问题,答案总要绞尽脑汁,劳神费力,最后还不一定有,而且,同事间的你言我论,只会加倍干扰自己的想法。
我们渴求答案能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仿佛不这么做就很挫败,如果暂时头脑短路,不如发起提问,说不定你会绝处逢生,有意外收获。
毕竟,想出一个问题要比想出一个点子容易得多。当你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地审视和观察问题,你就会有所突破。
当然,如果你能找到那个美丽问题,就再好不过了。
―3―怎么才开始一个美丽问题?
如果一个问题,能探询内心、促进思考,进而引发改变,它就是美丽问题。
要如何做呢?作者给出了提出绝佳问题的三个阶段――“为什么―如果―怎么”,用这样的模式组合运转变化的齿轮。
重拾孩子般的好奇心、以初学者的姿态耐心聆听、用退一步的视野纵观全貌,让最初的提问,由心而发,即便是看似愚蠢、不切实际的问题,也有持续思考的动力。这是第一阶段的“为什么……?”
试着从正在做的事情上抽身,有空歇慢下来,做做白日梦、散步、涂鸦或参观博物馆等轻松的活动,让零碎信息和不相干的事物有时间在想象的放飞中擦出电光火石,发生连接和重组。假设更多的可能性,这是第二阶段的“如果……,会怎么样?”。
如果你想让这些奇思妙想有机会照进现实,还要有“怎么才能……?”的阶段。
作者说,如会落跑的闹钟,眼睛书写器,猎豹型设计的假肢等等,这些新奇想法得以实现,就是通过反复的提问、思考、再提问,用试错和反馈一步步修正得来的。
从“为什么?”开始探询式的发问,用“如果……,会怎么样?”想象各种解决方案,到最后的“怎么才能……?”优化想法、突破现状。没有这一系列的绝佳提问,美丽答案也不会出现。
从心情愉悦的角度,答案只会带来短暂的兴奋,但答案之前的问题过程,能持久的提高创新力,赢得思维盛宴的美妙体验。
善于提问的人,无惧答案的有无,因为即便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仍然知道下一步的行动,这要比一个干巴巴的答案更有实际意义。
发现问题,用提问撬动不可能的巨石,为期待的未来筑台铺路,如果是你,会不会考虑从一个美丽问题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