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小儿子》的读后感大全

《小儿子》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7 22:10:28
《小儿子》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7 22:10:28   小编:

《小儿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他的父亲之间的温馨故事。小男孩的单纯和天真打动了读者,而父亲的宽容和爱心也让人动容。故事通过描述小男孩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家庭的温馨和爱的力量。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值得一读。

《小儿子》读后感(篇一)

在节目《一本书一座城》中,台北这座城市用了骆以军的《脸之书》作答。虽然骆以军以文字魔幻细腻见长,但他人却是一个长相粗犷的大叔,平易近人,声音也富有磁性。接触骆以军的文字,也是由《脸之书》开始,读那两本书像观看两本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那些微笑、苦涩、诡谲下掩藏着的寂寞、荒谬与绚丽,都在述说着浮生若梦。读者也像是停驻在昏暗的巷弄,无法逃开。

但抛开造梦和偷梦的小说创作之后,生活中的骆以军却是一个温暖有趣的人。没有一本书,会比《小儿子》一样,更接近骆以军童真的部分,也更接近他的善良、豁达。写《小儿子》的骆以军放弃了他一贯的长句、形容词叠加的作风,用简略短小的片段,为读者展示了更柔和、更温暖 、更适合他圆滚滚体型的部分。《小儿子》一书,讲述了骆以军夫妇和鬼头鬼脑的小儿子、害羞内向的大儿子之间各种有趣的故事。

看《小儿子》,很多时候像在看台北文字版的《家有儿女》,家里的两个儿子和蠢萌的老爸上演了一出出喜剧。最另人记忆深刻的要数小儿子阿宁咕的“语出惊人”了。爱说大话的骆以军每每越到小儿子,必定是“被一口血哽住”或是疑惑到懵住的表情。自觉是个“英明神武”的父亲到了儿子嘴里就变成了“上辈子是超瘦、超干瘪的一根脱水萝卜干”、身上的人鱼线是四十年前的脐带的废材······

这“小儿子”是儿子阿白,是儿子阿宁咕,也是他自己。写《小儿子》时的骆以军,父亲已经离世,母亲则接连做了人工髋骨、人工膝盖、白内障等大小手术,死亡的阴影已经袭来。在与儿子“胡搅蛮缠”,骆以军作为一个小儿子的身份,回忆自己的老父,写老父的老父,那些湿漉漉的东西便覆盖其上。

骆以军的父亲是来台的外省人,在台北奋斗打拼,造了一个又一个梦。台北成了造梦者的天堂,也将永远他们留下了。那些关于父的父的父的故事,随着下一代的出生日渐空洞,连骆以军都无从知道,那些紧紧抓住了回忆,“别忘了你该是你体内的血液”后头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害怕自己成为一长列时光羊队里弄丢该秘密讯息的那只,害你的后代从脱离那支祖先的队伍?”让人遗憾的是新生的一代人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对过去、对历史无兴趣的幼年)接收长辈们最珍贵的记忆。

骆以军最重要的作品《西夏旅馆》主题便是描写台湾外省第二代孤独的异乡人心理。台北在他的眼中不是那种小清新、小文艺的地方,更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个年轻人就是一个个道具,一个个咖啡屋是一个个未来之国。去到很远的地方吃一道故乡的菜,默然落泪的父亲形象从来不会在骆以军的血液中消失。即使是《小儿子》中那些欢声笑语的场景之后,骆以军仍旧留下了他的思考,他的焦虑。在《泳池》中他写到自己独自在无人的泳池来回游着,是因为笨拙地划水,似乎可用卸掉人世无端加诸的暴力。如生离死别、以讹传讹、恃强凌弱······

但骆以军也找到了应对这并不完美的人生的法宝,“人心繁复,你无从解。一条河流的河床、石块、漩涡、水流变化缠绕,清与浊的微妙分界,造成枯竭或流动的地貌,但你总希望一生可以经过很多条河流,不要因某一条河流的窟窿或险滩就困绊住了。我希望我的儿子是像我祖父或我爸‘唉唉’迷惑一下,然后又‘哈哈哈’地往前奔行。”

《小儿子》读后感(篇二)

文/吴情

你不得不承认,文学上的多面手很多,文坛的趣事也不少。你很难想象,善写男女情思的欧阳修,也曾留下不少艳词,以至于后世研究者就这些词的真伪问题,时常辩驳来,辩驳去。你也很难想象,一支健笔写怒火文字的龙应台,笔下也有《孩子,你慢慢来》、《目送》这般感人至深的文字。当然,你或许还未想到,曾经以《西夏旅馆》、《她们》轰动文坛的骆以军,在绮丽恣肆的大块文章之后,竟也能写就《小儿子》这般平易近人的生活小品。

《小儿子》一书,所写时间跨越好几年,记录了骆以军和两个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欢笑,也有吵闹;有相互扶持,也曾彼此拆台。他们是父子,但有时候更像是兄弟,骆以军这个“爸鼻”,在他妻子看来,不过是稍长两个儿子的“臭小子”、“混小子”(骆以军说,他在写小说之前,一直在“混社会”)而已,自己做错事,也难免被妻子训斥。在两个儿子面前,一方面,他有着父亲这一角色天生赋予他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两个儿子竭力摆脱他们和父亲之间的等级关系,时常注意着和“爸鼻”相处融洽。

好“爸鼻”不是天生的,好脾气却似乎是天生的。骆以军坦言,自己天生并不具有一副好脾气,后天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能转圜。但他时刻注意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好“爸鼻”,不要动辄打骂孩子,也给孩子太多压力。他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几乎是放任自流,并不以分数判定孩子的智商,对两个孩子差别对待。他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来教育两个孩子,让他们懂得,珍惜当下每一次和亲人相处的时光,因为时光不再。让他们懂得,学会对你拥有的一切感恩,因为这些东西你并不应得(后一句话他没说,应该是,给了你,不过是巧合)!当然,他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只是适时添加些教育思想,履行他做“爸鼻”的引导责任。两个儿子中,他喜欢憨厚老实的大儿子,也喜欢精灵活泛的小儿子(似乎,二者之中,他更偏向小儿子,或许是小儿子身上部分投射了他的性格),让他们在有限的童年的时光里,尽情地享受着亲情的滋润,嘴角一刻不离微笑。

骆以军没发觉,儿子嘴角的微笑多了之后,他的笑容也多了。他一方面在影响着两个儿子,也同时被两个孩子给影响着,他逐渐从先前的自我中摆脱出来,接受父亲这一角色赋予他的责任和肩负。当然,他用的是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同两个儿子打成一片。其实,两个儿子未曾发觉,在表面的嬉笑怒骂中,“爸鼻”骆以军把另一个自己给深深隐藏。这个自己敏感多思,深沉忧郁。这或许早已成了他的习惯,习惯在文字中埋藏自己,或许更安全,或许更危险(因为或许自己都无法打捞)。在同儿子们一天一天的相处中,骆以军既对他们能够懂得生活中最为关键的人性而不时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他也在为儿子们以后步入社会的未来隐隐担忧着。害怕这竞争的社会,最终逐渐消磨两个儿子脸上的微笑。不过,他最终说服了自己,两个儿子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做主。

好“爸鼻”不是天生的,但可以学着去做,一点点去尝试、去努力,骆以军已经学会了大半(他却谦虚起来,说自己要学的还很多很多。也是大实话),那么,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也可以学会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小儿子》读后感(篇三)

黄夏/文

想是翻译小说读太多、以至长久浸淫于潦草文字的缘故吧,我对骆以军构思精妙运笔细腻的长篇小说,常常是接收无能、敬谢不敏的。不过好在,骆以军也一定考虑到有我这样的感悟粗糙之辈,想要死乞白赖地一窥文学缪斯的容颜,而屈尊做些阳春白雪之外的文字吧。这不,这本谈亲子关系的随笔集《小儿子》,就看得我十分动容。

当然,骆以军仍喜欢在书中这里那里的某处,掺私货一样地抒发其在《西夏旅馆》中表达的宏大深邃曲折幽微。每每此时,我总开心地想象骆家两个小兽似的儿子,性格迥异,却不约而同一脸狐疑地对他说:“爸鼻你又来了”“又在乱盖”“我们当你儿子不是三五年而已”“我们可不是被骗大的啊!”

真是父子做久成兄弟,全然没大没小的节奏呵。

《小儿子》谈亲子,自然少不得父子之间的各种糗事。“糗”真是个好字,米啊面啊什么的,杵一块儿太久了,便要变熟发酵,于是就弄出些臭臭的事。骆家父子的糗事,说起来简直一箩筐。他们时而结成统一战线,家里大玩具小玩具堆满山满谷,把爱干净的妈咪气个半死。时而爸爸给预备念高中的大儿子阿白进谗言,让他上爸鼻上过的高中,因为坏小子们欺负过来,报出爸鼻当年的诨号一准就把他们全吓跑了。

最有趣的,是骆以军跟小儿子阿宁咕的故事。阿宁咕不像哥哥阿白那么内向害羞,而是跟爸爸一样顽劣油滑。他恋上拾荒,烂皮球坏书包手电筒孔雀羽毛,统统往家里捡,爸爸发飙“老子送你去上学,你给我去拾荒”。小儿子呢,幽幽地把老爸爸的陈谷子烂芝麻挖出来:“爸鼻,有一次我们叫你不要再买乐透了。你发脾气说,你除了抽抽烟,签签小注乐透,写写小说,也没有不良嗜好。我也是啊。我除了调皮,爱捡捡‘小东西’,也没有不良嗜好啊。为什么你连我人生这小小的乐趣都要剥夺呢?”

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骆以军被小儿子的抢白弄得哑口无言。所谓知子莫若父,说的是父亲对儿子情深似海、但万难说得出口的爱。但反过来说,做儿子的拿老子的软肋开涮,难道不也是一种“知父莫若子”的情怀?所以,骆以军一边自嘲“吾晚景堪忧矣”,一边不也动情地说,“我最长时间相处的好朋友,打闹玩蹭在一起的,就是这两个男孩”吗?他再清楚不过地明白,这个家庭和这两个孩子,在他意味着世界上任何财富都换不来的东西——幸福。

书若写到这个层次,我们会说很好看,写亲子写家庭,不就是要写出这份情愫吗?但《小儿子》中分明又有一种东西,让我们生出若干感慨和惆怅来。黛玉葬花,提前为“无不散的宴席”哀伤,未经世事的后生小子读来,难免觉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但在人到中年的骆以军,则自有一番难以言明又刻骨铭心的感受。那是他带小儿子去吃离家不远的阿月子小店的油饭,小儿子不愿吃,做爸爸的便搬出“老父亲苦情戏”,说道:“你爷爷在世时,爱吃中山楼附近一家菜饭……我陪他去吃过两次,他开心得不得了。现在我很怀念跟他吃他爱吃的菜饭的滋味。有一天我不在世上了,你带你孩子吃阿月子油饭,会非常怀念地跟他们说这是你们爷爷当年爱吃的小吃。”

小孩子哪懂得这些呢?胡搅蛮缠间,话题早就扯得老远老远,但做父亲的,却已暗暗提前“怀念”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们孙子们的生活了。写《小儿子》时的骆以军,父亲已经殁去,母亲则接连做了人工髋骨、人工膝盖、白内障等大小手术,死亡的话题虽未提及,但又处处阴魂不散。人生如逆旅,一家人的聚合乃前世修得的福分,属几率极低的偶然,离散则是百分百的必然。骆以军的写作,就极有“承前启后”,将家人暂时的聚合,作永久定格、铸模与浇筑的意思。“承前”,写的是父母自幼戮力奋斗、打拼人生,和祖父一辈在美军轰炸台北时的如履薄冰、艰难求生;“启后”,写的是他与妻子、两个儿子的居家生活,以及对未来儿子、未出生的孙辈们的想象和祝福。

当然,聚合的短暂易逝,也让骆以军在某一时某一刻,显得焦虑满怀。小儿子五六岁时学游泳,怎么也不肯把头埋在水里学第一课。做父亲的气愤不过,当众咆哮责备孩子。事后想想,大可不必嘛。“但当时我父亲过世,一种莫名其妙的孤儿本能在灵魂底层被启动。我暗中要求自己必须要坚强,非常坚强,否则你会被莫名人世非常平庸无意义的小恶给灭了。你只有坚强才可能实现柔慈和慷慨,人世要让你尝尝苦是啥滋味时,那个苦真是锥心断肠。我像所有的大狮子忧愁地望着无忧嬉戏的小狮子,于是我可能扩大了我眼中所见。”

这么说吧,男人只有做了人夫和人父,才真正变成熟起来。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父亲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聚合短暂,才更应珍视,而不是无端的焦虑和非议。小狮子的“无忧嬉戏”,不正是大狮子拼尽一生,祈望得到的快乐吗?考试考砸,讲义弄丢,算什么屁挫折啊,“有一天生命会重重挥拳击在你的心脏/譬如最好的朋友背叛你/譬如无意义的诽谤/有一天你会失掉这两只心爱的狗/或万一你掉入一种白痴的处境和整个体制的道德对立/或你有一天得站在我的葬礼上如我那时站在我父亲的葬礼上……你也许要到非常晚非常晚/才会领会到你是一个何其珍贵的人/因为你有一颗辉煌的心……”骆以军所寄望两个儿子的,正是那种不拘小节、藐视挫折、逍遥自适的豁达人格与人生。

人在世上走一圈,说穿了,就是一个珍贵的东西不断从自己手中流走的过程,人生也不外是一个不断学习接受这种丧失的旅程,尤其是在牵涉自己至亲的时候。龙应台写《目送》,那初长成人的少年消失在母亲视野的一端不回头,“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几十年后,他念起与双亲的一段缘分,归来后却发现他们的背影正在悄悄远去,于是就有北野武在《菊次郎与佐纪》中痛定思痛:“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是个小鬼”。骆以军则说,“最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心好痛、好痛/像心脏要爆裂开一样/但是慢慢、慢慢地/你就会习惯它”。

我们会有一生的时间,学习“习惯”一点一点失去自己的挚爱。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如骆以军那样,学会珍惜刻下这份揣于胸怀,活泼泼、沉甸甸的爱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