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之累》读后感(一)
第一次了解到“自传体解读”,意识到之前我们对有些诗词作品自然而然理解为作者第一视角下的感受是不准确的。
李清照,易安居士,她的女性身份让她首先是赵明诚的妻子,她的生平和才华都消失在时间里,后世只留下许多无法证实的猜疑。令人难过的是,我很开心她的名字能留下来,而不是赵妻子李氏。当初读武则天的时候,“则天”这个名字都是在武过世之后给她的谥号。女性就是原罪。
我好喜欢《词论》,才华是无法被人掩盖的光芒。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读一本大论文,读得脑壳昏昏。
《才女之累》读后感(二)
这篇措辞雅驯的私信,边查典故边理解品味,看得心里五味陈杂。想到最近新闻频频曝出的家暴事件,真是心寒。。。
古有善诉谈娘,沦为滑稽喜剧配角; 今有中浦悠花,被批卖惨炒作人设。 “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 一个家暴的话题,跨越千年, 受害者的处境,却依旧如此相似。 为何平权之路,如此举步维艰?
《才女之累》读后感(三)
作者旨在将李清照这一女性个体生命的内涵从传统的文化符号史中抽离出来,基于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文本的尊重和理解,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她的累赘层层剥离,展现一个摆脱各种附会之言之后的相对完整和真实的李清照。我认为各个时代对李及其词的评价都蕴含着不脱离该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隐性的价值观念和诗学。比如宋代站在男性精英文化的立场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立场上对女性写作的警惕,到明清时代甚至忽视文献记载,试图建构重新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服务于当时主张守节殉节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作者以现代性观念打破传统的“知人论世”式的解读方式,而从文本入手去分析李清照作为女性作家为长期由男性主导的文学创作注入的新鲜血液,她主动运用女性优势,创作出许多传情达意的精妙词句,代入自己的女性身份去描摹特殊的女性情感和心理,读她的词的应该兼顾她的经历与文学虚构性。
《才女之累》读后感(四)
论词,我独爱两人之词,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位便是这本书的主角,李清照。
从第一次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到后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很难不爱上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她是中国历史上光彩最夺目的女词人,是后代无数人的偶像,同时她也是只身闯入男性主导词坛,破开一席之地的女性。历代人对她的评价研究似乎总绕不开她的性别,她的丈夫,她的再嫁。大概对于男权社会来说,女性定是要依附男子的,她的诗词一定是伤春悲秋写给男人的。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只能是她自己,不能是别人。可他们似乎忘了,他们凡有所感事,常代女子言,何故李清照不能如此?
本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探寻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写作,以李清照这一特殊模板,得以窥见整个男权社会层层桎梏下,女性依旧有能力挣开束缚,其影响力不输于任何男性。作为一本海外研究本土著作,值得一读。
易安难安,但至少当她落笔时是心安的。
《才女之累》读后感(五)
论词,我独爱两人之词,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位便是这本书的主角,李清照。
从第一次读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到后来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很难不爱上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她是中国历史上光彩最夺目的女词人,是后代无数人的偶像,同时她也是只身闯入男性主导词坛,破开一席之地的女性。历代人对她的评价研究似乎总绕不开她的性别,她的丈夫,她的再嫁。大概对于男权社会来说,女性定是要依附男子的,她的诗词一定是伤春悲秋写给男人的。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只能是她自己,不能是别人。可他们似乎忘了,他们凡有所感事,常代女子言,何故李清照不能如此?
本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探寻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写作,以李清照这一特殊模板,得以窥见整个男权社会层层桎梏下,女性依旧有能力挣开束缚,其影响力不输于任何男性。作为一本海外研究本土著作,值得一读。
易安难安,但至少当她落笔时是心安的。
《才女之累》读后感(六)
看外国人写中国才女,视角还蛮特别的,光是看第一章说女文人作品难以流传,就觉得自古至今女人都太难了。
从古至今我们对一个女词人的看法其实都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一种投射。其实看完之后对李清照会有一个再认识。以前在印象当中看李清照的词,总觉得她好像是一个特别柔弱的,很忧愁的女性,但其实看完这本书之后,会觉得李清照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独闯宋代文坛,而且确实凭借自己的才华声名鹊起。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李清照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她很有才华,很果决,很好胜,甚至是有点狂的,当她发现二婚丈夫是个骗子之后,她非常果断地选择离婚,哪怕是付出自己也要面临牢狱之灾这样的代价。这不就是从古至今的独立女性模板吗?
还有一个特别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她给赵明成的金石录写序,当时其实赵明成的这笔古董遗产给她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逃难路上的负担,让她被各方势力觊觎,以至很多东西最后都离散了。但是她还能在这种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话:“然有有必有无,有去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知,又胡足道?”
真的是太酷了!
《才女之累》读后感(七)
今年的最后一本书,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本来以为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李清照作为词人的一面,没想到从她的婚姻关系改嫁问题到历史成就基本上都梳理了一遍。并且指出了一般都被看成是代言体的词作在李清照这里却变成了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一问题,男子可以作闺音,但对李清照的诗文却要按其生平经历来一一对照解读。 之前我对李清照的认识只停留在中学的课本上,只记得她很有才华,与其夫君感情很是深厚。所以读完此书以后挺让我惊讶的,一是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可能并没有世人传颂的那么琴瑟和鸣举案齐眉。赵明诚可能冷落过李清照,甚至有纳妾的行为,还在弥留之际交代自己的结发妻子一定要在朝代动乱之际守护好两人的名品收藏。可赵却并没有做出过实际的安排,也不去考虑他死后李清照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如何能在乱世中将那么多珍贵藏品守护好呢? 二是关于李清照改嫁问题及其后世接受史。没有想到宋以来对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议如此之大,明清时期许多男性学者惊诧她作为一代才女竟在丧夫后改嫁,为了维护她的“清白”一度抹除这一事实,只是为了让李清照更贴近自己心中历来社会所规训的贞洁女性形象,挺可笑又挺可悲的。
《才女之累》读后感(八)
五星,四星原文,加一星翻译,非常流畅,丝毫没有一般英文理论著作译汉时拮据敖牙,长句乱套。
是接受史,也可以是李清照的后半生。用了大量详实的史料辩驳李清照古往今来的几个刻板印象:并非热爱金石收藏,与赵并非极其恩爱,作品并非全然自传。男人阅读女性作品会带有偷窥的视角,尤其是诗歌这类会宣泄情感的体裁,便认定李清照的词作背景一定是她的亲身经历,因为女人不可能拥有虚构和重塑的能力。他们也痴迷于李清照词中出现的柔弱凄苦女性形象,并把她当做是李应得的下场。而她的表露出所有的情感寄托有且只有她的丈夫。至于再嫁风波,则被历朝历代的文人以自身的价值观加以构建,甚至掩耳盗铃,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学者们把李清照当一口井,不断映照着自己。而李清照本人,仅存的稀少真迹中表露出极其强烈的写作意识和表达欲望,有高度的文学自觉,这也难怪她能在整部男人的文学史中拼杀出一席之地,写作是最大的反叛,男人不知如何处置她,便仍旧打造一个贞烈贤妻的美丽牢笼,来驯化她。如果李清照真有鬼魂,她不会祈求生人还自己清白,而是在高天阔地间不停地看,不停地写。
《才女之累》读后感(九)
真是一本很好的书,但就是我陆陆续续读的时间太长了,到后来有点没有耐心了。主要收获有几点:
1. 我们现在认为的李清照的作品实际上很多都存疑,而李清照的作品被保留下来的很少,被保留下来的这些是经过男人的眼光挑选剩下的,所以我们现在理解的李清照和实际上的她有可能相去甚远。
2.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她写的女性口吻的作品是她自己的自述。但由于当时男性也有模仿女性(如妃子、歌姬等)口吻来表达情感的作品,我们很难明确,李清照的一些作品是不是也在模仿其他女性的口吻(比如其他贵族妇女)。
3. 以前认为李清照跟林徽因有点像,都是符合男性要求的一种“才女”,现在觉得,李清照经常有一些“出格”的举动,比如自己一个人到郊外游玩等,她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追求,可能是一个更加“自由”和“现代”的个体。
4. 没想到关于李清照的再嫁问题曾经有过如此激烈的学术讨论,感觉这些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跟追星的粉丝们之间的互相掐架有的一拼。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
这是一位美国汉学家的作品,副标题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所以这不是本散文集子~而是一本正正经经地关于“李清照这个形象”的研究~
书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不常接触到的,关于李清照的观点。
比如,李清照选择“词”,是因为她发现了自己之于词的优势,女性作词再由歌女唱出,整体会较于男性的词更显鲜活~她将自己押在了词上,写了《词说》,提出“诗庄词媚”的观点,奠定了自己宋词“创始人”的地位,这次赌对了,随着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又比如,其实李清照最初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位女词人”,后来慢慢进入主流成为“伟大的女作家”,一是要归功于明清闺门,自己要习女性词,选择了作品较多的李清照,因而也要致力于提升这位作家的地位;二是要归功于建国后国人自己写《中国文学史》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尴尬,我国的女作家少之又少,无法梳理出传统。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很多女作家重新被历史记起并不断拔高地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
所以“对某一个历史符号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现在人认知的事物,是一代一代人的集体构建,现代人看到的常常是历史的影子,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真相”。
2018.07.11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一)
从高中开始喜欢李清照,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那套宋词里,收录的所有易安词我都熟读熟记。 这些年来,关于李清照的逸闻趣事、生平记载也了解了不少。更多的书本都把重心放在了她少女思春、闺妇思愁、嫁为人妇后夫妻恩爱、山河破碎后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上,很少有篇目会直接提到她的再嫁风波、牢狱之灾,好像这些事对她的影响不好。 再加上把她划到婉约派词人,所以她的形象似乎就是:天真烂漫、温柔可爱、忠于婚姻、贤惠淑良、寂寞空虚等等,这完全符合男性视角里一个女诗人该有的形象 说实话,讲这些的书我都看腻了。 不曾提及她的大胆坚毅,自我意识,独到见解,忽略掉她的诗文成就,只收录她的词作(诗庄词媚的偏见完美对应在性别上),甚至批判她的词作“放荡”,这些都是“才女之累”。 “一旦她陷入某种丑闻的时候,世界就再度把她还原为一个女人。”——这句话针针见血,也字字见血。 所以很喜欢这本《才女之累》,别的书可能就是收录几首易安词,适当分析一下词作的内容,顺便说一说背景故事就完了。但是这本书鞭辟入里地提出了很多观点:为什么女诗人在历史上那么少见?为什么李清照的风评几个朝代不一样?李清照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这些讲解都让人觉得更贴入李清照,也更深刻更切中要害。 易安啊,此花不与群花比。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二)
相比历史、民俗等细分领域,海外汉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整体水平还是很可观的。自读过田晓菲关于陶渊明文本的流传和变迁,有了相应接受史的概念。这一本关于易安居士的专著,非常直率地打破了数百年来直到现代我们(包括我自己)在阅读女性作家古典诗文(非常少,李清照是其中翘楚)的时候所犯的毛病:不假思索地用自传体的方式来看待女性作家的创作,而我们并不这么看待同时代男性作家的作者,这显然不合理。而且在后代的流传中,随着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尤其对女性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迁,评论家和研究者们从李清照诗文的角落里又抠出不少痕迹,对其生平和遭遇加以揣测和自圆其说,试图构建符合那个时代理念和标准的女诗人,读来不禁有点悲凉。
读完全书, 很无奈也很遗憾的一点是,易安居士流传至今(尤其是比较确凿)的诗文,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与她流露在诗词中的才情,太不相称。这和她的女性身份是有高度关联的。只是知道她的晚年可能比较安稳(参与朝堂贺颂,与米芾后人来往)的情状,才心下稍安。
书的架构有严谨的论证和逻辑感,观之丝丝入扣,很有说服力。翻译的功力也非常了的,淋漓尽致。是今年极好的阅读体验。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三)
几乎重构了我对李清照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后序》的解读,总是认为李清照是柔和的女子,李赵感情和睦,但是李清照是可以在下雪的时候出门寻诗,认为博戏无出其右,还可以向朝廷高管写信讨论国家政策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奇女子,而后序是在李改嫁之后所遇非人离异之后所写,是面向公众而写作的,是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写作的,希望朝廷可以重新恢复她的命妇身份,这样子就可以领取俸禄了,而不是寄人篱下。并且关于李后半生叙述的缺少让我们不自觉的有一种认为她悲苦的感觉,但是她还是可以向宫廷中献词,完善她自己的收藏。关于李词的解读就默认为她词中的主角就是她自己,但是其余词人的词可以实现自身与词的分离,而李唯独不行,或者说很久以来缺失了这个维度,但是当我们放下偏见的时候,可以寻找到的却是更加完整的李清照吧。关于李的再嫁问题,不同时代通过不同的价值体系进行不同的建构,从而展示出啼笑皆非的论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李的文学地位拔高,是因为需要有女性作家而不是对其文学性的认可。但是李之所以在慢慢长河之中会有这么长的回响,不是因为对其八卦和为人的讨论,而是因为她的词可以表达旁人无法表达的情绪,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最后是女性创作的艰难,受教育的艰难,表达的艰难,留下作品的艰难,所以李清照从中脱颖而出的极端不容易更加难能可贵。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四)
2019已读19(传记01)作者查询的资料以及书籍很多,工程浩大。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某些文人学者对李清照的嘲讽,特别是胡仔,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写出了这么好的东西,就因为世俗理念被贬得一文不值,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一个作者或者一个学者,他的个人履历与他的作品之前到底谁轻谁重?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特别是古诗词,我们往往囿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去判断他。有个人非常著名,人品与文学造诣的差别太大,胡兰成。林奕含在她的采访中说:“一个人说出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诗的时候,一个人说出情话的时候,他应该是言有所衷的,他应该是有‘志’的,他应该是有‘情’的,他应该是‘思无邪’的。最让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浩浩汤汤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超过五千年的传统?”但是他跟李清照的根本区别在于,李清照她不是一个水性杨花或者说淫邪的女人,相反,她是一个很忠贞,很重情的一个人,世俗限制了女人,也限制了文人。所以明清时期那些文人否认李清照改嫁,也不过是世俗不允许女人改嫁罢了。让我更加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曾经的那些世俗观念被当世的我们认为是陈词滥调,那当今的世俗观念会不会被今后的别人视为糟粕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同性恋,我相信,不管经历多久的时间,最终,中国甚至于世界都会认为他们是平凡的人类中的一员。
《才女之累》读后感(十五)
这本书主要讲李清照的生平及历朝历代人们对她的看法,以及作者的推敲。 该书最有价值的东西在于它的怀疑态度,本书,不是市面上那种口水文学。而是一本严谨的论述文学。它告知我们不要去盲目的去相信任何一种形式的李清照。而是要从历史中慢慢找寻,有理有据。也不要以自传体的形式去揣测诗人。 说回本文主人公易安居士,她应当是怎样的人呢?首先她有才,因为性别原因,她的词现在很少。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她的才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掺掺戚戚。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去三山去。等等。虽然留世诗词不过几十首,却首首惊艳。其次她想像正常文人一样被对待,无奈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很难受到传统文人平等的对待。但她的诗词,除去女性本身的闺怨词外。还有生亦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之语。再其次,他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丈夫离世后,丈夫托她保管的金石文物,孤身一人,坚持保管,即使时局动荡。改嫁后,遇人不淑,即使知道自己要坐牢(宋代法律,妻子起诉丈夫无论结果,都要坐两年牢),也奋起反抗。最后,是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当得知宋使去和谈,写诗给他们万勿忘记民族气节。在朝廷南迁后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愤之句。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词来结尾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止,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