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清供》是一部描写山村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清供的坚韧和乐观,展现了一种朴实而纯粹的生活态度。清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用勤劳和善良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和友谊。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共存,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哲学。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一篇
无意中打开的,不知不觉就翻完了,真的不知不觉…这本书绝对可称得上吃货老饕的福利(常常边看,边不自觉地舔嘴唇咽口水),种类广,蔬菜水果动物花茶酒,甚至石子儿(白玉羹),每篇都取一个雅致有趣的名字,介绍其用料、烹制方法、药用价值,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其中苏轼杨万里黄庭坚出镜率甚高(作者绝对是苏东坡的真爱粉,对他的逸闻轶事如数家珍了)。古代吃东西真的仪式感满满啊,要雅得不做作,要遵循养生之道,最好跟周边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眼耳鼻舌身意,面面俱到,很懂高乐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可惜…很多已不适宜现在了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二篇
清供,有饮食简雅之意。南宋文人林洪撰《山家清供》一部,胪列百道佳肴,皆为「自甘藜藿,不羡轻肥」的美味。林洪是我的同乡,绍兴间进士,流寓江淮二十载。同是闽南人,读罢林洪撰录的肴食,有种去舅舅家吃普渡归来的尽兴感。
因为是同乡,虽然相隔千年,有几道菜名还能认出来。如豆生,其实就是豆芽,闽南人至今还叫做豆生;又如豆黄签,以豆粉搓揉的面条,似签细长,现在直呼为签面。豆黄签和青芥菜心同煮为佳,林洪所言不虚。此做法在南宋也只是泉州独有,现在还是本地的家常面汤,真可谓「面远流长」。
炒豆生,价廉味美,配粥极爽口。林洪离乡二十载,每因这道菜起思乡之念。豆生色如鹅黄,故名鹅黄豆生。古人重中元节,温陵人节前数日就要开始准备这道菜,节日当天将生豆芽列于祖宗牌位前祭祀,越三天,取出做菜,调以油、盐、醋,佐以香料,遂成美食。
《山家清供》中有一道「梅花汤饼」,林洪在泉时,见紫帽山高人尝作此供。紫帽山与清源山同为泉州名山,两山南北对峙,又称对山。清源之奇在石,紫帽之秀在峰。因为奇秀,两山古时多有高僧仙隐,修行之余,能作梅花汤饼。
所谓梅花汤饼,就是高雅的馄炖。捏混沌皮时,以模子凿成梅花状,煮熟后放入鸡汤内同食,据说有「飞玉浮西湖」的兴想。
草草写来,有些口渴,起身倒一杯滚水。滚水是闽南口语,就是开水的意思。读《山家清供》,始知「滚水」一词,南宋时已是这样用了。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三篇
没想到这本书是一本如此淡雅的食谱,看目录的时候看见鸡鸭鱼鹅以为是肉食不少的食谱,看来我还是没领悟“清”的含义啊。比如《素蒸鸭》只因做法描述起来让人误以为鸭。书涉及的范围也不小,食谱,食补,酿酒都有。
其中穿插的小故事非常有趣其他的读书笔记已经描述的很详细了。值得注意的是每道菜的做法,起源都写得很清楚。苏东坡是作者偶像啦,沿着东坡的诗,觅了很多味道。
里面涉及的厨艺挺多的,蒸、焯、煮、烤、煎和炸等,有趣的还有讨论如何保持鲜味以及最大程度保持食物原有滋味的烹饪手法,很多时候都不放调料,原汁原味。调料看来下有盐、糖、酱油、醋、胡椒、茴香、麻油等。
梅兰竹菊四君子只有兰花没有入食,其他的都有一些现在看来很奇妙的方法来做。粥面糕羹出场率很高,不过通篇看来来觉得作者很喜欢小点心,每每吃到都要刨根问底知道其中奥义。
有一道菜我知道是现在也非常非常出名的菜,就是蟹酿橙
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因记危巽斋稹赞蟹云:“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之至也。”此本诸《易》,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对比了今天的做法,今天的加入了鸡蛋和肥膘,如今的口感就要更丰润写,没有宋代的清淡。
有时间可以复刻几道菜,若要吃得清淡也可以参考参考。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四篇
半年前读《山家清供》,屡有不解处,近日再对照读释析,才将不明处读明。又找到《山家清事》,一并浏览,更觉古人清雅,今人虽广摄山珍海味,却实在缺乏生活情趣。
《山家清供》与《山家清事》,是南宋福建泉州人林洪可山所撰小品文,记述的分别是宋代士人清雅的食物和事物,涉掌故、诗文颇多。
五月的笔记中,特地记下其中一供:“梅花汤饼”: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紫帽山位处福建泉州晋江,如今依旧是泉人常攀爬的山丘,年少时春游亦常往此处,只是不知原来羁留过如此风流雅士。
汤饼即是馄饨,但究竟是江南大肉馄饨皮还是福建小馄饨皮呢?近一千年后的梅香,想必有所不同了。五出铁凿可曾有出土,以觅形状?今人依古法制饼,闽南语中说古早味,蕴含着对祖先的追念。
这道“梅花汤饼”,和面的水须浸过白梅、檀香末,盛碗时又用鸡汤,确是功夫菜。看似清淡无味,却早已清香入脾。
以梅花为食材所记录的食谱,另有数种。
一则是“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罐中。夏月,以热汤就盏泡之,花即绽,澄香可爱也。
亦可“蜜渍梅花”: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想起数年前特地拜托友人买日本盐渍樱花,制法应类似,取四月樱花,不剖开,整朵用盐浸渍。夏日时,取出稍微清洗,再置于热水中,樱花绽开仿如初。
珍惜万物,于细微处发现独到的生活乐趣,才是真情趣。不得不承认,今时,日式的精致继承了更多的古代风雅。日语里九月亦称“竹醉”,追溯其源头,“竹醉”乃“种竹佳期”。《齐民要术》:以八月八日为竹醉日,或称竹迷日,种竹易活。
另有记述最早的火锅雏形“拔霞供”,以姜食为原材的“通神饼”,扫雪烹茶……不可尽数。心动不已,其间所记,颇多亦可为素日烹饪食谱,再结合现地食材,凭添清雅。
《山家清事》末篇《山林交盟》,言尽君子之交,想起妙玉煮茶掷杯,女子清高不以为殊,但山林士人,假粗鲁真性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林交与市朝异,礼贵简,言贵直,所尚贵清。善必相荐,过必相规,疾病必相救药,书尺必直言事……
——饮酒吟诗,柏手浮于湖海之滨,想是不远矣。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五篇
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生逢乱世,工于诗文,著有《山家清供》,是本奇书。清供者,文人清雅之用度是也。古时候文人也有恋物癖,案头总讲究摆点与办公无关的小东西,诸如盆景、香炉、古董、奇石、花果、佛手之类,就像现在上班族电脑前摆放的玩偶或者多肉。《山家清供》中的“清供”,指的并不是器物层面。这本书记载了一百零四品菜、羹、饭、粥、面、糕、点的佳味雅意,这些饮食材料易得,制作方法也简单朴素。用清供作题,以文人们推崇的“山舍清谈”“山林之味”来标榜自己不屑所谓“庸庖俗饤”的清高。说这是部奇书,因为它不仅是本食谱,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文艺的专著,博引唐宋诗文,纵论高人轶事,寓教于吃。
林洪自称“读坡诗二十年”,书中自然少不了与苏轼有关的故事。苏东坡是著名美食家,宋人笔记中有很多他发明美食的记载,所谓“东坡三十二味”。比如传说苏轼知杭州时主持修筑西湖苏堤。百姓感谢他,过年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轼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分送给大家,就是东坡肉。《山家清供》主推素食,书中讲吃,其实是在讲诗。书中讲诗,其实是在讲人。说初夏时竹笋从地里拱出,把落叶扫到竹笋边点着,把笋煨熟,叫做“傍林鲜”。一日苏轼的表兄,大画家文同正在享用这“傍林鲜”,收到苏轼送来的诗句,开玩笑说他把千亩竹林都吃到了肚中。林洪突然生发感慨:竹笋贵在清新鲜美,不适合与肉搭配烹饪。可现在的庸厨都喜欢把笋和肉混烧,就像用小人败坏了君子的清雅。网上关于作者林洪的生平介绍不多,说他早年游读于杭州,文人相轻,饱受排挤。联系他这段笋和肉混烧的议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书中还讲了一品美食,叫做“玉糁羹”。说苏轼跟弟弟苏辙喝酒。喝美了,把萝卜捣碎煮烂,不加任何作料,用米粉调成羹来吃,称赞“若非天上酥酡,人间决无此味”。人要有怎样的情怀,才能把这淡萝卜煮米羹吃出至味呢?据说金圣叹牵涉“哭庙案”将被问斩。临刑前儿子哭问遗嘱,他让儿子附耳过来,说:告诉你个秘密,我发现,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呜呼,死到临头才显真爱。人说李斯被杀前还想去遛一次狗。嵇康被杀前搞了最后一场《广陵散》乐迷见面会。大才子的遗言竟然是在交流吃的心得,孔乙己说: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吃么?
《西游记》里面猪八戒有句口头禅:斯文能当饭吃?看过《山家清供》,发现斯文不仅能当饭吃,而且吃相不俗。《菜根谭》讲:“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知识分子真要是讲究起来,秀色可以餐,斯文可以食,清供可以是“口腹之奉”,连文学评论都可以当成菜谱流传了,就问你怕不怕。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吃么?
山家清供读后感第六篇
林洪,南宋人,自称是北宋著名隐士林逋的七世孙(梅妻鹤子)。书里前言说《千家诗》收录了他三首诗,但我全无印象,搜索了一下也暂时没有找到结果。大概不是很有名气吧。书里收录了一百多种食物品种,要光是菜谱,就太乏味了。好在它不单单只是记录食谱,有出处、有轶闻,常以一则典故的形式来记录一则食谱,妙趣横生,就像是古代的《深夜食堂》。
——————
其中有趣的典故,例如《冰壶珍》p15【太宗问苏易简曰:“食品称珍,何者为最?”对曰:“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心知齑汁美。”太宗笑问其故。曰:“臣一夕酷寒,拥炉烧酒,痛饮大醉,拥以重衾。忽醒,渴甚,乘月中庭,见残雪中覆有齑盎。不暇呼童,掬雪盥手,满饮数缶。臣此时自谓上界仙厨,鸾脯凤脂,殆恐不及。屡欲作《冰壶先生传》记其事,未暇也。”太宗笑而然之。后有问其方者,仆答曰:“用清面菜汤浸以菜,并消醉渴一味耳。或不然,请问之冰壶先生。”】太宗皇帝问苏易简,什么食物最珍奇?结果人家苏易简答,隔夜的菜汁最珍奇……这道理就和饿了之后的东西最好吃,渴了之后的东西最好喝一样吧。“食无定味,适口者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谨记之。
又例如《银丝供》p66【张约斋镃,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一日,午酌数杯后,命左右作银丝供,且戒之曰:“调和教好,又要有真味。”众客谓必脍也。良久,出琴一张,请琴师弹《离骚》一曲,众始知银丝乃琴弦也。调和教好,调弦也;要有真味,盖取渊明琴书中有真味之意也。张,中兴勋家也,而能知此真味,贤以哉!】说的是张约斋这人好客,有天他又约了一帮人来家玩,喝了几杯后,叫下人上“银丝供”这道菜,说这味道好极了,众人想,这一定是脍(细切的肉)吧,结果人家端出来一把琴,琴师谈了一曲《离骚》这就完了……这是书里唯一一道有菜之名,而无菜之实的食谱,看了心里一边觉得这是玩儿我吧,一边还觉得这张约斋有点萌~~
再例如《真汤饼》p83【翁瓜圃访凝远居士,话间,命仆:“作真汤饼来。”翁讶曰:“天下安有‘假汤饼’?”及见,乃沸汤泡油饼,人一杯耳。翁曰:“如此则汤泡饭,亦得名‘真泡饭’乎?”居士曰:“稼樯作甘,苟无胜食气者,则真矣。”】翁瓜圃拜访凝远居士,凝远居士让下人上“真汤饼“来,翁瓜圃很纳闷,难道还有“假汤饼”吗?但是人家凝远居士解释啦,什么叫“真”呢,田蔬所做,没有肉荤,那么就叫做“真”。其实也蛮有趣的。
诗词典故也挺多,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苏轼。涉及诗词典故的不下六十种,而涉及苏轼的近十二种(粗略估计,“豆粥 、蟠桃饭、黄金鸡、玉糁羹、傍林鲜、元修菜、骊塘羹、东坡豆腐 、牛尾狸、茶供、碧筒酒、木鱼子”中都有涉及,我懒得加书引号了,就这样吧……)。大概是真爱吧。
————————
与花相关的几则也很风趣,花的种类涉及牡丹、芙蓉(猜测为木芙蓉)、梅花……梅花出镜率最高。现摘几则如下。
一则《雪霞羹》p144【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因为其中有我的名字。芙蓉花,去掉花心花蒂,热水焯一下,和豆腐一起煮,红白交错的样子好像雪后晴天里的红霞,所以叫“雪霞羹”。颜色、意境都到了,这个名字真真美死啦。说起来我好像也吃过芙蓉花煮汤,本地的饭店,夏天时候取木芙蓉全敛着花瓣的带花蒂的那种花骨朵儿,下汤打蛋花汤,花朵爽滑清嫩,也是蛮好吃的。但是那汤里的花,不再是“霞”色的了,经热水煮过,已经变为黯淡深沉的紫色了。
一则《梅花汤饼》p34【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泉州紫帽山有个高人会做梅花馄饨,和面水里加白梅、檀香末水,然后用铁具凿出梅花样子的馄饨皮 题目中的“汤饼”即指馄饨,但大约是没馅儿的混沌皮,因我看他只用铁具凿梅花样子的馄饨皮投入鸡汤煮食,并没有见他添馅儿。
还有一则《汤绽梅》p105【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罐中。夏月,以热汤就盏泡之,花即绽,澄香可爱也。】十月以后,用竹刀把即将开放的梅花花苞采下,通体蘸蜡放进蜜罐里保存。夏天的时候,用热水泡这花,它就会在杯中绽放,散发出香气来。其实这个吧,怎么想都觉得可疑……首先这个可食用的蜡,是什么蜡呢?其次,花苞从枝头取下就已经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夏天取出来泡茶,怎么又会在热水中开放呢?但虽然如此,光是想一想隔年在水中绽放香气的梅花,就已经很浪漫了。另外我也想到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日本动画片儿,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一个厨神小孩儿,会做很多精巧奇妙的菜,其中一道就类似这个汤绽梅,他做茶泡饭,在茶泡饭里放樱花花苞,热水浇下去的瞬间樱花开放了。我还记得动画片儿里面满是樱花和光圈的背景。
另有几则,一并摘录。
《蜜渍梅花》p101【杨诚斋诗云:“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梅粥》p113【扫落梅英净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熟,入英同煮。杨诚斋诗云:“才看腊没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梅花脯 》p181【山栗、橄榄,薄切同食,有梅花风韵,因名“梅花脯”。 】
——————
还有各种充满想象力、敢于尝试的食物。
例如《石子羹》p111【溪流清处取白小石子,或带藓衣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气。此法得之于吴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然其意则甚清矣。”】溪流中挑选几个白石子儿,带苔藓的也挺好,就这么把石子儿煮起来吃,唤作“石子羹”,并且这羹,味道比螺还鲜,还有清冽的泉水气息。这可真是充满想象力的吃货啊,换我肯定不敢吃啊…山里随便捡的苔藓诶!吃死了怎么办?
例如《蟠桃饭》p23【采山桃,用米泔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候饭涌,同煮顷之,如盦an饭法。】(书里说,采山桃后用淘米水煮熟,湿着放在水中,把核去掉之后等饭沸腾上涌了一起煮。这口感简直难以想象,水果生吃不好吗?非要煮熟了吃,软塌塌的口感……真是太可怕了。
——————
以及其他一些零碎的记录。
《酥黄独》p150【雪夜芋正熟,有仇芋曰:“从简,载酒来扣门。”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数法,独酥黄独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酱拖面煎之,以为甚好。诗云:“雪翻夜钵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虽然是煮芋头吃,但是我想到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然不喝酒,吃吃芋头也很美妙啊。
书中有一则醒酒的方子,《沆瀣浆》p84【雪夜,张一斋饮客。酒酣,簿书何君时峰出沆瀣浆一瓢,与客分饮,不觉酒容为之洒然。客问其法,谓得于禁苑,止用甘蔗、萝菔,各切作方块,以水烂煮而已。盖蔗能化酒,萝菔能化食也。酒后得此,其益可知矣。《楚辞》有“蔗浆”,恐即此也。】据说是宫廷秘方,甘蔗、白萝卜切块煮烂,喝汤汁即可借酒。很想尝试一下。
还有一则测试毒蘑菇的方子,《胜肉》p171末尾说【试蕈xun之法:姜数片同煮,色不变,可食矣。】用姜片和蘑菇同煮,颜色不变的可以食用。不知道是什么原理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科学……求解……
——————
最后,说几个我喜欢的菜名,起的色、境俱到,甚妙。
傍林鲜——傍林写出食材的位置,鲜则是味道。
山海兜——让我想到《窗边的小豆豆》里校长要求带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便当。
拨霞供——早期火锅哟。
脆琅玕——莴苣的口感甘脆颜色青翠都得到了体现
碧筒酒——荷叶盛酒,确有碧筒之实。
煿金煮玉——笋片煎得金黄和白粥一起煮,色感真好。
鹅黄豆生——因为叫“豆生”,虽然只是豆芽菜,但好像也有了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呢。
是本妙趣横生的菜谱,好读……好像也蛮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