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3 05:15:07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2-23 05:15:07   小编:

《东西的故事》是一部温暖感人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东西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描写东西与主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厚情感。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关于珍惜和感恩的心灵启示。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一)

1.自备购物袋是很低层次的环保意识了。

2.虽然恨美地,但其实我们是以美帝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为努力方向,还要再加上高消耗自家资源,这点和美帝不同……

3.垃圾焚烧厂本身原来就是个巨大污染源,问题极多!美帝上世纪80年代后没再建厂,我们现在才拿来当救星……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二)

可以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两个版本,台湾时报版本和浙江人民版本,为什么一个评分为9分,而另一个才6.5分?

是因为两本书的内容差异还是因为图书的编辑差异?

很不解!!!

从图书的内容来说,应该是关于消费者进行可持续消费的入门读物,更多内容在上手后继续评论。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三)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低价商品的价格并不是标签所示,背后是人们不知道的价格代价。

从今天起,要更加慎重选择每一样东西,特别是不要选择有毒的产品。

同时尽量选择减少不耐用的东西,建议产品设计者要从源头选择可再生、降解的原料,整个企业的设计理念都应该是从可持续化角度出发,政府也应该颁布让人民简单易行的环保政策。

是一本关于环保的好书,更让人明白,其实很多事都是有联系的,就算是垃圾处理,也不能单一地去看问题。

希望大家都能减少对物品的依赖,逃出“工作-消费-看电视”的循环,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去参加社会活动,与邻里好友家人更多相处时间。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四)

这本书描述了现代社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的来说,我们人类花费了大量的资源,去开采另一些资源;然后在工厂中用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加工;压低成本;在市场上想尽各种办法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花钱买了无数没必要买的商品;使用废弃后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造成巨大的环境影响。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五)

环保主义者,类似《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里不陈腔滥调说一些众所周知却无所行动的道理,从不同的视角看看这本书:

1、将消费主义与民有民享民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

大财团所鼓励的消费主义(GDP主义)通过广告的狂轰滥炸与11.11,将人的成功感、幸福感与消费联系在一起,讲这个过程与民主观点联系在一起确实有些夸大其词;

2、生产链:原材料——制造厂——分销——消费——回收,整个生产过程,更是将价格低与压榨每个端点劳动力联系在一起。或者我们属于压榨者,或许属于被压榨一员,或许兼而有之。生意人估计从中过看到的是自己还可能在哪个环节中插一脚,压低成本吧。

3、最后的呼吁很神奇,差点喊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东西的故事读后感(六)

“环保英雄”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游伟

六年前,我妻子参与翻译英国学者卡罗琳•斯蒂尔的著作《食物越多越饥饿》,我帮着校对,得以将这本书好好读了一遍,感触颇多。卡罗琳在这本书中,通过追踪食物如何运送到城市居民的手中这样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课题,一步步揭示出现代食品生产是如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平衡,都市如同它的缩影——大型超市,是如何在扩展现代生活的同时,约束了我们的生活。卡罗琳的笔触冷静,却偏偏惹人感叹,尤其是关于垃圾处理的那一章,更是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晒场。在我幼小的时候,家家屋前晒场前面都会有桔园,有菜圃,有池塘,而如今这些地方却被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侵占,风景全无。

和大多数惰于行动的人一样,书卷闭上,我的感触止于感触,虽然它也使我养成了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关注,却并没有由此改变我的生活。和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被《时代》周刊誉为“环保英雄”的美国人安妮•雷纳德,仅仅是为了追问“我买的东西从哪里来,用完后又去了哪儿”,居然依照“原料开采、产品制造、分配营销、消费使用、废物处理”的现代生产体系,历经25年,跑遍全球40多个国家,拍摄出“东西的故事”这样一个举世关注的视频动画短片,揭露出这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遗漏的真相:它忽略了人的因素,也忽略了可持续的问题,注定无法无限运用下去。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安妮•雷纳德出版了《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

在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指出,“1960年,美国人制造了8800万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制造了1.22千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198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每人每天1.66千克,到了1999 年,当再回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时,这个数字是2.06千克,只比我们当前的数字低一点。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在2007年制造了2.54亿吨城市固体废弃物,也就是每人每天2.09千克!”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揭示出“人的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了那个看似完美的线性系统:正是由于我们过分地看重经济发展,将它视为创造美好世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我们过多地依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从而改变了人类对物品的欲望方式,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安妮•雷纳德举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她说自己某天路过音像店,被售价仅仅4.9美元的随身听吸引,就在排队等着交钱买单的时候,她猛然醒悟到一个问题,这种随声听的功能如此齐全,单从生产成本来讲可能就已经逼近4.9美元甚至可能低于这个价格,为什么可以要卖这么便宜,为什么可以卖这么便宜?商家卖“物美价廉”的东西,自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安妮算了一笔账,她发现压低价格貌似是生产技术发展导致成本下降,用更低的价格刺激消费,也实实在在让利消费者,看似双赢,实际却是更多人付出高昂代价的结果。消费者高高兴兴买单的背后,可能是底层销售店员工资的压缩,更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意味着原料生产国永久性的环境破坏。美国消费者买走4.9美元的随声听,背后是失去资源的人买单,这样的代价,就为了让一台随声听卖得更便宜,究竟是否值得?

毋庸讳言,作为环保主义者,安妮•雷纳德花了不少笔墨批评“毒物进,毒物出”的生产方式,尤其对从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更是口诛笔伐,这些内容是否有夸大或者“一叶障目”的嫌疑,尚待考证。但是她对企业,尤其是“大财团”煽动起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与生活习惯的批评,确实值得警醒。如果我们生产的99%的电子设备将来6个月后因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而变成垃圾,我们是不是有点太浪费资源?

在视频中,当然也是在《东西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安妮•雷纳德甚至认为这些“大财团”已经扭曲了人类创设政府是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初衷,这使得她对这些企业的批评听起来颇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味道。她自己辩解到,她并不是不公平地给所有公司扣上邪恶的大帽子,她认为“公司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一间公司只是一个合法的团体而已”,但是她依然认为,“公司的运营方式上的问题让它们变得不那么适合做我们的邻居,就连一起住在地球上都不行”。为此,安妮呼吁政府真正担负起责任,从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角度约束破坏完自家破坏下家的企业发展行为,她更是呼吁我们作为消费者衡量自身的需求,“用更少的东西打造更好的生活”。

安妮自认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过于理想主义,这点我倒是无法认同,毕竟如果继续这样高消耗地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将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的局面,那么绿色可持续发展恰好是我们最实用主义的选择。至于她大张旗鼓呼吁消费者放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倒真是过于理想主义,虽然“消费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标签,消费能力已经衡量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之一,但是要让现代人明白用消费(或不消费)来彰显自己的权利,只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让人沮丧的过程。

发表在《中山商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