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精选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4 16:10:16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14 16:10:16   小编:

《遇见喜马拉雅》是一本讲述作者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探险故事。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高山、冰川和深谷带来的壮丽景色和挑战。作者在这次探险中不仅收获了美景,还体验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这本书让人感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一)

《遇见喜马拉雅》里写到作者李国平拍完所有14座8000米以上雪山,从巴尔托洛冰川出来,6月22日到达斯卡杜,准备第二天飞伊斯兰堡,可当晚中国的民间登山人士杨春风、饶剑峰等11人正好进去,被塔利班杀害,北部山区戒严,飞机停飞,在那里等了近一个星期最后才由军警武装护送到伊斯兰堡,又耽误了一周才回到国内。如果当时提前半个月进去,遇到塔利班的就可能是作者一行。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二)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这是“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仪式上,“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来自四川凉山甘洛二坪村的夫妻教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著名探险摄影师、户外专家李国平,在一次探险考察时,得知此事,冒着生命危险,三次上下天梯,拍摄两位教师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状态,并第一个将他们的事迹报道出来。于是世人逐渐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艰难处境,也感动了整个中国。《探访悬崖上的天梯村》一文记述了整个探访经过,收录于李国平新书《遇见喜马拉雅》。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三)

我觉得与我的期望有点落差,这算是一本探险摄影师的日记吧。作者拍出来的片子都十分壮丽和磅礴,但对于文学文笔来说真的打动不了我。

全书几乎是以日记流水账的形式写的,有很多关于陷车、挖车、救车各种没有用的成分在里面,彰显的并不是雪山冰川是多么的鬼斧神工,而是路程的艰辛与不易。作者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确让人震惊和佩服,对于探索新世界的强烈欲望和强悍的行动力真的让人直呼精彩。可惜的是文学功底不足,旅途的艰难,冰川的壮丽,藏区的文化,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以至于没有太多吸引我看下去的冲动,一度都曾看得十分疲惫。但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体魄、毅力和艰苦耐劳,还有心中那束对未知探索的欲望,的的确确是我们要学习钦佩的。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四)

“旅行家传奇”作为一个新生品牌(其实也不算很新了)成立至今,日益壮大!有人问这也能算一个系列一个书系一套丛书?我想咋不能,理想国不是如此么?有人说该套书品牌力不强。是的,这个品牌还不出名,原因无外乎宣传力度不够。

“旅行家传奇”书系,目前有19个品种,不可谓不大!所涉猎的门类也颇多,有探险,有行脚,有房车,有航海,有教师,有作家,有沙发客,有摄影师,有情侣,有亲子……我想这很符合“旅行家传奇”这个书系的宗旨,讲述传奇旅行家,讲述旅行家的传奇故事!

《最欧洲:我的自驾三万里》

《冒险有瘾:东边蒙古,西边伊朗》

《遇见格桑花:带着孩子去西藏》

《在高处遇见自己:我的山水十年》

《喜马拉雅孤影》

《遇见喜马拉雅》

《孤影八千》

《小驴佳佳:画说非洲》

《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

《扬帆追梦:帆船自驾环球之旅》

《冒险雷探长:秘境诅咒》

《台湾绝美之路》

《遇见欧洲,遇见童话》

《从纽约走到迈阿密》

《西岭雪:走一步看一步》

《行走在心灵之间》

《欧洲不远:101天行走欧洲》

《在世界,闲停信步》

《就这样,我睡了全世界的沙发》

「 更多旅行图书,请关注旅行家传奇系列!」

遇见喜马拉雅读后感(五)

女人为什么要保留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呢?既是为了怀旧,又是为了虚荣:“我年轻时是很漂亮的。”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出了摄影为什么存在和一直被人们喜爱的理由:留住过往,制造永恒。

但是假如被拍摄的对象不是像女人一样易于变化,而是本身就很永恒的话,那还需要摄影吗?譬如:山川与河流。

现在我正在看李国平的图片,图片上全是些大山或者河流。这些东西存在千万年了,它们很少变化,或者说变化得很缓慢,不是我们人类的生命所能衡量的。

为什么摄影大师中很少有风光摄影大师?为什么风光摄影在摄影艺术中处于很边缘的位置?据说有位评论家对中国那些风光摄影大师一言以蔽之:那些傻拍大山的人。

看来,风光摄影师之所以不受摄影评论家待见,是因为他们不能制造永恒。当他们拍摄的影像腐烂成泥时,他们的拍摄对象还完好如初。

但即使我明白了这些道理,我还是喜欢李国平拍摄的那些大山与河流,我总觉得他拍摄的这些东西里面有某些珍贵的东西。

他的影像里面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出于职业的原因,我看图片除了常规的看法之外,有时我看的方向与大家不同。大家是看图片中的被摄物,我是调换位置,从图片里被摄物的角度向外看。我把被摄物拟人化,想象那些被摄物也是摄影师,他们在拍摄影师,他们在看谁在拍?这个拍的人怎样?那么当图片里的大山按动快门时,它拍到的是什么呢?当我这样换位后,我把李国平的图片拿来,每一张都这样来一遍,让大山或者河流来拍摄影师——李国平。这样每按动一次快门,我就得到一张图片(当然是想象中的)。我把这些图片整理一番,寻找我要找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我似乎找到了在李国平的影像中所潜藏的珍贵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在场”,或者说在场的珍稀性。李国平在场的地方,其他摄影师缺位。以往摄影的珍稀性,看重的是某个时刻的珍稀性,我们说一个摄影师伟大,往往说他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某个珍稀的瞬间。但李国平的影像价值在于位置的珍稀性,他站到的位置,千万年了,从未有摄影师出现过,今后也很少会有。

任何图片的产生都有摄影师在场,这是无疑的。但是在场有珍稀和寻常之分,比如拍摄庐山、黄山、泰山,拍摄天安门、长城,摄影师在场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假如站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上,拍雪峰、冰川,或者到达某个摄影的角度,却是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危险的,那么这时摄影师的“在场”就很珍稀了。

我在李国平的图片中看到了十分珍稀的“在场”。长江上游称金沙江,金沙江的上游称通天河。大家都知道有个所谓的长江第一湾,在云南境内一个叫奔子栏的地方。金沙江在这里拐了一个状如希腊字母Ω的弯。无数人拍过这个长江第一湾,因为这里紧邻公路容易到达。但是李国平的一张图片告诉我们,这个弯还没有资格叫长江第一湾,在金沙江的上游通天河有一个弯,才有资格叫长江第一湾,他拍到了。

整个通天河都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流淌,人迹罕至。找到这个弯已经属于探险了,何况还要爬上比通天河还要高许多的岸边的山头上,选取一个能够把整个弯全部摄入镜头的制高点,太艰难了。去过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有高山反应的人就不说了,即使没有高山反应的人,在高原上攀登高山,每一步心脏都像要跳出来一样,为什么登山的人在距离顶峰几百米的距离还要设一个营地,而不直接冲顶,原因就在于每一步都很艰难。李国平发现了长江第一湾很兴奋,但是开始时他拍的几张图片都不理想,因为角度低,要想拍出好片子,必须爬到高山上。他在日记中记录了爬山的过程。在横过一个流石滩时,他的到来,打破了陡坡上流石的平衡,流石开始带着李国平像河流那样向下流动,下面就是深渊。李国平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时,他还活着,原来一棵枯死的灌木挡住了他。这样的经历获得的图片无疑是珍稀的。看了这样的图片,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一条大河拐了一个弯吗?是的,但是这条大河在这个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拐了一个弯已经千万年了,这却是第一次在这样的角度与人遭遇,进入人类的视野。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千万年,也很难再一次与摄影师相遇在那个位置,那个角度。

这样的影像还有许多。在大渡河大峡谷最壮观的金口河段,以往人们只去过峡谷的北岸,南岸险峻异常,景观罕见。李国平去了,并且穿越了这段即使猎人也很少出现的峡谷。他的日记,记叙了这样的场景:砰的一声,一只山羊从高处跌落,摔死在他和向导的面前,险些砸在他俩的头上,他们面面相觑,心里都明白他们的处境。

在四川的凉山州甘洛县,有一个很偏远,但很奇特的彝族村庄叫二坪。这个村庄在大渡河边的万丈峭壁之上,村民们与外界交往的唯一通道是高架在2800米绝壁上的5道悬梯。牛幼小时,村民们从木梯上背上去,这些牛直到死都再也没有机会下来。李国平是第一个爬上五道木头悬梯,进入这个村庄的摄影师。

李国平的图片之所以具有珍稀性,是因为他总是在高海拔的地方拍摄,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他的图片大部分内容都是青藏高原。他好像是专门为青藏高原出生的。他的身体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就是永无高山反应。在高原上他行动自如,犹如高原上的野牦牛。

有一年我和李国平一起走川藏线。在西藏林芝地区一个叫来古村的地方,我去来古冰川考察。由于我被冰川吸引,总想拐过一个山脚,去看看山后的冰川,结果天黑了,我还在冰川上。返回的路艰难极了,要蹚水过几道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那水砭人筋骨,寒入骨髓。后来我觉得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关键是我们没有照明工具,用手机的光亮当电筒使用。当我极度疲惫,几乎一步都走不动时,忽然,我看到了远处出现了飘忽不定的如豆的灯火,好像萤火一般,逐渐地向我们移动,后来听到了喊我的声音,原来是李国平带了两个村民来接应我们了。他给我们带来了食物,回去的路上他通过对讲机,让大本营给我们播放《回家》的音乐。那时,李国平在我的眼中像天使一样。

晚上,围坐在村子扎西家的火塘旁,我们一边烘烤蹚河时湿透的鞋,一边看白天拍摄的图片。让我惊讶的是,李国平拍摄的图片与大家拍的完全不同,他不仅拍下了整个来古村的全貌、来古冰川及冰川前面的两个湖泊,他还把环绕来古村的几座雪峰都拍到了。无疑,他站到了更高的地方,获得了能够鸟瞰的视角。原来,早晨,我们还没起来时,李国平就爬上了村边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去摄影了。但是由于天气阴沉沉的,他拍的图片不理想。可这已经很让我佩服了,毕竟是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呀!然而更让我惊叹的是,下午3点多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化,阳光透过云层射出来,雪峰染成金黄,草地变得更加碧绿,这时李国平又向对面的山头走去,难道他又要爬上那座他早晨爬过的山头去拍照?是的,他又爬上去了,理由很简单:现在的光线比早晨好多了。

这是怎样一个人啊?在青藏高原上,一天两次爬上一座5000多米的山头去拍照,晚上又走向来古冰川去接应迟迟不归的我们……

后来又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去珠峰的绒布冰川,由于路线走错,天已经黑了,我和一个藏族向导还在冰川上寻找回大本营的路,我们带的食品和水被向导放在了山坡上,回去取已经绝无可能,饥寒交迫,体力透支到了极限。当我绝望时,我看到了对面的山坡上有一个红色的身影。我拿起长镜头一望,镜头里出现的是李国平,他来救我们了。

我把他当作我们的“夏尔巴人”,因为一想起他,我就想起关于夏尔巴人的传说:夏尔巴人的牛丢了,他们就会登上珠峰,在峰顶瞭望:牛在哪里?

有的人有出色的摄影才能,有的人有顽强的意志和体力,但是同时具有这二者的人少之又少,李国平算其中的一个。

那时,我最替李国平遗憾的是他的相机太差了。一个非专业的只有几百万像素的尼康数码相机。因此他拍的那些图片,都因为像素不够,无法发表在杂志上。但是那时我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肯为摄影付出一切,也是一个对景观的美和光线的变换十分敏感的人,他有着惊人的体力和意志,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摄影,他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过,那时他受限于他的设备。记得我曾感慨:当这个人用一些专业的摄影设备武装起来时,他会给我们呈现出那些人迹罕至之处的怎样的风景啊。

几年过去了,我终于见到了有了精良设备的李国平,果然他拿出了让我赞叹的图片。而且用这些图片编辑出一本本画册,不仅数量足矣,而且品质超群。

画册中的图片大多数所选取的角度是别人所没有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不过由于设备已经换成了一流的专业设备,他的影像质量提高了,这些设备没有辜负他攀登的高度和付出的艰辛。

他站在某一位置,把四座八千米的雪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都收入了镜头;他拍扎达土林,层层叠叠,好像上帝的宫殿群……

风光摄影的对象是永恒的,恒久不变的,但照射在景观上的光是千变万化的。这对风光摄影师似乎是个安慰。因此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总能看到一些摄影师把相机架在那里,等待日出日落或者其他时刻光线的变化。在黄山、庐山、峨眉山,在元阳和龙胜梯田,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我看到一排排的相机架在那里,好像是在人民大会堂或体育赛场上在抢新闻。

但李国平不用担心,他去的地方,他放摄影机的位置,永远是他一个人,无论光线、云雾怎样变换。他爬得太高,因此他不用担心雷同。

“我看大山多妩媚,大山看我亦如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看李国平的图片我想到了这样两句诗。他是能与大山交流的人,是大山的知己。他拍大山,大山亦拍他。他拍摄的对象本身就是永恒的,不需摄影来制造,但他拍摄的瞬间,却被大山记录了,成为永恒。

回到开头的问题,其实我说摄影大师中无风光摄影,这个问题并不是李国平考虑的,他并没想成为大师。他只不过是对那些大山太喜爱了,摄影只是为了在不去那些大山时,在家里能够看到那些大山的样子,或者看看那些大山被拍下来的样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