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锦集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6 04:35:27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1-26 04:35:27   小编: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一

吴运铎曾经说过: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己!不同的生活理想,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

作者陆涛波在《谁的青春不怒放》中塑造的林怡媛,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敢作敢为,青春如烈火,不仅照耀了别人,也同时辉煌了自己青春的一个女生。小说用自传体的方式,讲述了女记者林怡媛自愿参与地震救灾,在亲眼见到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地震现场之后,毅然选择留下,用自己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故事由地震展开,慢慢为读者展示了林怡媛这个不怕困难,有着坚毅性格的女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一路摸爬滚打的故事。参与地震救灾回城后,她将自己亲历的一切,编写成了两部电影,又用更加生动形象的电影方式像国人还原了地震发生之后的重灾现场,以及大家万众一心救灾抗灾,将爱延续的场景。林怡媛在亲历过抗震救灾之后,更加坚毅,更加勇敢,这样的经历,也促使她在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加坚定的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走出了一个无悔的青春。

青春时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迷茫,面对困难都会显得手足无措,林怡媛却能每走一步都无怨无悔,似乎她在做的任何选择,都是随着自己的心在走,有时候甚至不记后果,却赢得了最无悔,最精彩的青春。大多数人在毕业几年后,似乎比刚毕业的时候,更知道路在何方了,但更多的时候,是对现状的不满足,因此虽然不再那么的迷茫,却依然会感到不安。作者是这样描述这种感觉的:在你年轻的时候,你常常会感到“饿”,饿的六神无主、心烦意乱。可这种“饿”,却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他更多是一种有关于理想,信仰或者功业的重度“饥渴”。所以,在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你同样可以“有情饮水饱”,可以不眠不休,没白没黑的不同工作却不会感到累和饿。 我想这是每个人青春里,都会有的一种感觉。

青春除了用无悔来形容,作者更是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做怒放的青春。青春易逝,但相信只要坚定信念,以梦为马,就能有一个无悔,怒放的青春!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二

在书的封底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也许青春的我们会迷茫,但梦想依然一如既往。也许梦想最后不会成真,但青春的心依然无怨无悔。

故事中的林怡媛勇赴汶川灾区,经历生死考验,这是人生中的宝贵历练,却也真正需要足够的勇气。坍塌的房屋、流离失所的人群、随时可能出现的余震、甚至是肆虐的瘟疫,都可能置人于死地,摧垮本就脆弱渺小的身躯。我虽生长于北方,却也曾在四川旅行途中特地奔赴汶川、北川遗留的原址。从车窗向外望去,断壁残垣似乎在诉说着惨痛的历史,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导游小姐在耳边含泪讲述着惊魂一刻。彼时,整个车厢都沉默了,每个人眼中都闪着泪花。所以,当我翻开书的第一章,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感同身受,北川那片残垣断瓦,又总是出现在我的眼前。

如果说只是作为记者奔赴灾区,那也并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有一份善良又坚强的内心,她利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写剧本、找导演、寻资金,个中辛苦自然不必一一列举。当剧本一次次被拒或是遇到别有用心的投资人,她用一句“甘苦自知”轻巧带过,而当辛勤耕耘带来收获,电影事业即将走上正轨,她却用一种极其敏感的内心感恩着他人的帮助。她说“有一种际遇,能让你在陌生的都市丛林里,体会到残酷法则的同时,也感受到别样的温暖与感动。……这样的情分,一生难求。”

电影终于如期上映,好评如潮,又摘得五个一工程奖章,所有努力终有回报,所有辛酸也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只是荧屏前的观众并不知道,为了这样电影,这份深藏在内心的情怀,这个长发飘飘的女孩,经历了何种挫折坎坷。还好,她的身边一直有几位忠实的亲人与朋友,在她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在痛苦的时候陪伴身边,遇到瓶颈止步不前的时候为她出谋划策,想方设法为她完成这个不图名利的心愿。

这是一部小说,其实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看得出她的微笑与泪水,也凝聚着从记者到制片人的这一路走来的苦辣酸甜。封面这个看似文静的女孩实际并不柔弱,她用理想与追求,为自己搭建了一个舞台,又用勤奋与努力让一场震撼人心的演出圆满落幕。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三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也都曾在年少时怀揣梦想,拼尽全力想要做一番事业,亦或是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青春是宽容的,我们可以去尝试,去犯错,然后慢慢知道什么叫做生活。而青春又是残酷的,因为它太短暂,短暂到我们还来不及看清,来不及体味。刚刚揣摩出青春的真正涵义,却也要挥手与之告别。然而,不管我们对于青春有多少收获或遗憾,我们的青春都将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谁的青春不怒放》,便是以青春为主线的自传体小说。与以往接触的小情小爱、青涩回忆不同,这部小说从汶川地震的大背景开始着手,描写了前线记者林怡媛因地震的触动而开始创作相关剧本、慢慢走上电影之路,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这种经历看似与平常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并不是我们所能轻易达到的高度,但故事中女主角点点滴滴的努力和奋斗,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而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奋斗之外的小温情——父母对林怡媛一次又一次任性而自信决定的支持;闺蜜小雅的关心,甚至连自己走到生命尽头也不忍打搅在外打拼的好朋友;温智杰默默的陪伴,关键时刻的援助,和那满怀深情的爱……女主角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着这么多爱她的人,因为她拥有让自己梦想实现的能力和自信。而她的幸福,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她为了自己的电影奔波,找投资人,谈合作,亲自跑到片场和演员及工作人员同甘共苦;她因为工作的繁忙没能见上外婆和挚友的最后一面。我们很难权衡,到底应该如何抉择生活。因为生活,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把我们逼到两难的境地。于是,青春也会因此而充满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遗憾。那有怎样,我们的青春在怒放!

从内容上来讲,这本小说的可读性非常强。整个故事充满着正能量的基调,却不鸡血。虽然没有普遍观念上青春的迷茫和徘徊,却真实展示了青年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这也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梦想的实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踏踏实实不畏困苦地坚持向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或许有人害怕失败,然而,在一无所有的年纪,失败了又怎样,大不了重头再来!而故事中情感部分的加入,也让这部青春之歌看起来不那么苍白无力,有些对青春的小幻想,也有对逝去青春的美好怀念。然而,汶川地震的大背景,两次与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男友的失忆,又让整个故事罩在灰蒙蒙的压抑中。这本青春,又似乎承受了太多……

这本书的名字,总是给我一种错觉,以为它是伪鸡汤,不痛不痒。而真正翻开文字,却马不停蹄地一气呵成。于是我便在思考,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书籍打着“青春”的旗号,书名看起来也大同小异。那么,在无法试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众多书目中挑选出如《谁的青春不怒放》这样让人有所思考,心灵亦有所震撼的书籍呢?虽说我们应秉承着“不因其人而废其言”的态度挑选书籍,但如今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如果仅仅通过封面就能让读者印象深刻,也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自序里有这么一句话“梦想的意义,不在于实现的瞬间如何光耀了你的人生,更在于它在实现的过程中,就已让你的人生渐次丰满”。读到的时候,内心深处某个角落被轻轻触动。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励志小说。书中讲述了女记者林怡媛为了梦想,历经挫折与磨难,奋斗、拼搏,努力绽放自己青春的经历。

这本书贯穿始终的是爱。是汶川地震中年轻的战士冲到最危险的地方执行任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志愿者深入灾区进行救援,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人间大爱。是怀揣梦想、不甘放弃、不向命运妥协的爱。是任何时候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无关能力与其他的亲情。是当风光的时候没有沾到半点好处、落魄的时候给予最温暖呵护的友情。是永远站在自己身后,无限包容与付出的爱情。

不同于我看过的其它青春励志小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

书中所讲汶川地震,那个时候,我正好高二。那段时间,报纸、杂志和电视上全是关于地震灾区的报道,我想看又不敢去看,每次都被新闻上的画面深深震撼,感动流泪。地震离我很远,我没有亲人甚至都没有认识的人在那儿,但当时第一次觉得自己离灾难和死亡那么近,却又无能为力。我在上学没有办法亲临灾区参与救援,我也没有太多钱只能省点生活费捐给灾区人民。但就像书中描述的一样,我看到了全国各地人民奔赴灾区参与救援、捐款、默哀,看到了灾难中的人们勇敢和坚强,看到了人间大爱。从没有那一刻那么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如此团结的民族。还有书中所讲的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人情冷暖,利益冲突,无不是当今现实的反应,给人极强的感染力。

现在的我,二十三四岁,毕业一年多,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奋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件事都小心翼翼,一点一滴都要去请教老师傅,不敢和其他专业交流,不敢说自己的想法。因为不懂专业名词,每天晚上自己留下来加班,一页一页看粗燥乏味的规范标准。因为英语不好,每天坚持听听力,练口语。因为画图慢,效率低,很多东西不懂,好多个晚上一个人在办公室学习老师傅们的图纸。很多次加班晚归,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后来,慢慢地开始能够和其他专业交流,能够和主任讲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想法,英语依然很弱但是已经能勇敢地和国外业主简单交流。第一次自己去现场调研,第一次能够自己干一个小项目,第一次图纸设计那栏签上自己的名字。一年后的转正总结,回过头来看过去的这些点点滴滴,尽管跌跌撞撞,但成长的速度真是让自己惊讶。

我很欣赏书中的林怡媛为了梦想坚定不移不顾一切地那种执着,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人,无需要惊天动地,只要脚踏实地。我相信,转身,后面脚印越来越清晰,再也不会是深深浅浅、歪歪倒倒。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五

文/leileely

一口气读完这本关于青春、梦想与爱的自传体小说,不禁对生命的神圣与坚强多了几分感慨,对生活的未知与艰辛也多了几分勇气和信心。

小说讲述了电视台记者林怡媛亲临地震灾区采访,进行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感受了生命的大爱与坚强后,将自己的人生轨迹转向影视圈,从零开始一路饱受挫折屈辱最终赢得掌声的励志故事。概括起来只有寥寥数十字,其中却饱含着作者那几年亲历生死、见证大爱、邂逅爱情以及迎难而上等人生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小说可能在文学性上不足以被广泛传颂,却是她自己真实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信仰的范本。在我看来,故事的真实和文字的真诚都为故事本身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增色不少。

在经历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会因为哪个选择而使人生迈入另一条轨道。对林怡媛而言,这个“契机”却是残酷的国难——汶川大地震。当年马上濒临高考的我对那次地震并没有多少真切的感受,只有课间操全校默哀和捐款等记忆。我想即使阅读再多的文字,也无法真正感受到那种亲历天灾的惊恐与无助。“那种一瞬间被吞噬掉性命的恐慌与无助,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这样残酷的天灾会无情夺走生命,却也能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大难中的人间大爱、团结、无私、勇敢和坚强都是人们对抗灾难的有力武器。逝者安息,而生者更坚强。尼采说过,“那些没有杀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坚强。” 这样的经历必定在幸存者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

记者林怡媛从灾区回来后,久久不能忘怀自己亲历的那场磨难——老人和孩子们的哭声、摇摇晃晃的房子和血肉模糊的尸体。“因为痛,所以表达。” 为了心安,为了更好的表达,为了将亲历大难的所见所闻所感传播给更多人,林怡媛选择辞去工作,自己掏钱写剧本制作电影,也就从此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人生也许平淡无奇,也许变化多端。在改变和抉择来临之时,却不容许你有过多准备和犹豫的时间。青春易逝,最难能可贵的并不是那易逝的年华,而是那份面对未知道路的坚定与勇气。我们对未知的事物都会有本能的恐惧,就像面临复杂繁琐的事物都本能的想要逃避偷懒。但人类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那便是信仰的选择和主观能动性。在面临困难时,有的人会望而却步,也一定有人敢于迎难而上。

万事开头难,重新开始一份事业必然会饱受挫折与辛酸。但与此同时,找到自己真正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你会发现,那件事情简直像天生为你而生,人生也才算真正的饱满充实,此时你觉着为之付出再多都值得,无怨无悔。所谓人生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追寻自我的过程吗?若你已经知道自己人生的全部,那该多无趣。若你连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都没有,那又多懦弱。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六

北漂第一年,是个听起来雄壮、说起来艰辛的句段。

决定扎根北京前我只来过北京两次,一次是坐飞机离境去海外求学,一次是留学归来落地首都机场,再无其他。爱上一座陌生的城,听上去是件够酷的事情,而且够疯。直到我落座北上的火车,连自己都不相信这居然是真的。

我没有优秀到有可以在北京立足的一技之长,也没有强大的教育背景可以让自己在无数求职者中轻松胜出,朋友调侃我说就这么轻易地把自己推进了浓雾里,道阻且长。

北京生活的开篇跟很多故事里描述的没有什么区别,不太如意的求职之路,反差巨大的住宿条件,摸不着脾气的老板、稚嫩但倔强的自己,还有独自一人身处繁华闹市的孤单。

第一次被批写出来的东西水平太洼不够资格成为单位的一员;第一次被骂没有最基本的工作常识给同事增添了麻烦,第一次加班到深夜一整天没有吃饭饿到胃疼在床上打滚。那时眼中的北京像极了一个跳起来都够不到的华美水晶球,那时最常听的一首歌是郁可唯的《回家》,“算一算我看了多少次转头,算一算多少跑车呼啸而过”,那时才明白人真的不能跟自己的平凡较劲儿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几斤几两。

开始拼命补习经济知识时我连同比、环比都不知道是啥,从来只看文化版和时尚版、穿牛仔裤大白T和帆布鞋的黄毛丫头,忽然被教导要出口谈论GDP和省市委新政、要穿出职业女性的感觉。我还记得那时曾在朋友圈里自嘲,直走了20多年的人生路好像忽然转了一个90度的弯继而彻底迷路了。

那段时间的自己真正无知觉地走入工作狂状态且不能自拔。每天早上6点起床看《经济学原理》,坚持步行上班只为了可以在路上听完一集《财经郎眼》,工作空隙不停查看财经类新闻,晚上到家翻看各种财经杂志。那时经常加班,做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疲惫而充实。

第一次方案被领导批示“此方案很好”,兴奋地自己跑去巴贝拉花100块钱买甜点来犒劳自己;第一次被领导表扬“这件事做的很扎实很到位”,开心的好像赢了全世界;第一次被委以重任加班加点最终圆满成功,开心地将所有奖励做了一场与未来有关的投资。

如今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落地的感。搬出了之前合租的小房间换到了一套60平的房子,可以自己做饭、放肆唱歌、随心跳舞、安静看书,第一次在这座渐渐熟悉起来的城市里有了家的感觉;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熬过了之前忙乱且不自信的状态整个人渐渐恢复成积极且乐观的样子。

而一年的北漂生活也在身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学会了正视自己的平凡但同时又不放弃每一次努力的机会;学会了对爱我的人更好对伤害我的人微笑以对;学会了汲取别人之长同时释放自己的影响力;学会了太多以前甚至从未注意过的事情。

最喜欢《谁的青春不怒放》里的一段话:梦想的意义,不在于实现的瞬间有多耀眼,而是在实现的过程中就已经让你渐次丰满。

谁的青春不怒放读后感篇七

如果说陆涛波创作的《爱的延续》和《大爱人间》传颂的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那这部小说《谁的青春不怒放》要告诉人们的则是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遭遇带有诱惑的选择时,我们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底线,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一种成功。

在物质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的吸引让人们对金钱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也正是在这高度发达的信息与物质时代,财富的追求也普遍成为了人们对成功的唯一定义,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随波逐流地去追求财富,任何方式和捷径都已经不再令人感到惊奇,良知与尊严都被驱使去迎合利益的规则,当人们拥有了财富时,便会骄傲的无视或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中突显出来的问题。

陆涛波作为曾经奋战在汶川地震最艰难时刻的一线记者,这段艰苦的经历足以让她能尽情的去描述灾难,或挖掘人性的善良,甚至完全可以用一种在苦难中重生或救赎的方式去标榜自己,但她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却是用自传小说的形式,以汶川地震为引,在缓缓地道出自己从灾难中的感受、领悟、成长。

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如实的把我们现在社会中最为突出的尖锐的问题融入进自己的作品,并以自己为原型而塑造出一个为实现理想而竭尽全力的勇敢女孩林怡媛。

时至今日,对于那场震惊中外、举国哀伤的汶川地震,相信一定还有许多人历历在目,当年地震山体滑坡的场景,废墟中残砖断瓦下的同胞,新闻报导中那些正在经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人们,不顾危险坚持奋战在一线救援的子弟兵们,八方援助、同舟共济的志愿者们。

在这些人身上,不乏令人感动的善举,也有许多悲情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流泪;但陆涛波并没有利用这些故事的影响力,扩大悲情渲染情绪地去吸引读者。

正是这些灾难中领悟,促使了陆涛波创作了两部与纹川地震有关的电影,此间,种种的问题、困难,蜂拥而至,于是便有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便有了选择,便有了坚守。相信正是因为这个原型来源于自身,所以故事里的人物饱满而真诚。

诚如作者在自序中说:“汶川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真诚,流真诚的泪水,露真诚的微笑……”。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作者的真诚!真诚的背后,一个有理想并为理想不留余力地付诸行动的人,而且在实现理想和困难面前还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也许生命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竭尽全力的去扩展生命的广度,敢于挑战自己,让自己不断的进步,这样才不负于生命,不负于青春。

如果青春是一朵怒放的花,那《谁的青春不怒放》这本书不仅让人看到这朵鲜花艳丽的色彩,同时也让人嗅到了它的芬芳。

而青春就应该如花朵般,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去绽放,如此,哪怕再脆弱的生命,也是值得令人敬佩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