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1000字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2 11:25:51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22 11:25:51   小编: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一文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实现资本回报。作者强调了投资者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同时要注意风险管理和长期规划。文章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投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实现资本增值。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一)

有没有人知道译者陆猛怎么联系啊?他的翻译相当传神,相当精准。对银行业那一段一段的翻译感觉是行家里手。比如说他在第一宗罪里翻译【草率的】资产负债错配,感觉真的把原作的意思弄得透透的。想和他探讨一些翻译理解问题。网上只能看到他十八年前做了一个翻译,貌似他在自己投资,但也查不到他的公司。有没有人知道这个译者怎么联系。纯凑字数。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二)

行业:

- 投资减少、供给收缩(玩家变少、交易频率下降)

- 判断行业是否过热:大量IPO、定增

- M&A促进行业集中度

- 产品差异性越小,越集中

- 技术变革、效率提高

公司:

- 判断资本支出是否过度:资本开支/经营性现金流,资本开支/折旧,报告盈利-自由现金流

交易:

- 做空波动性的代价非常高昂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三)

贯穿全文就是资本周期,一个投资因子能够从如此多角度来丰富,并以各种行业不同公司来演绎,涉及管理层激励,行业竞争,囚徒困境,等等。非常精彩。 寻找资本撤出的行业。对高增速行业没有高回报做了很多阐述,例如并购,ipo,无效投资,过多员工激励,当然最主要的是新进来的资本导致竞争加剧。教育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后是生意的本质,护城河,和巴菲特的阐述类似,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生意模式说明怎么赚超额利润,比如利用中介,还有广告,研发等无形资产能增加护城河。 对分析师的局限也提了很多,比如没有跨行业比较,过于追逐短期变化,被管理层捕获,不能发出负面的声音,线性外推等。 对管理层的分析,比如是否节俭,推卸责任,注重外表,只会吹嘘等等的观察分析, 对中国银行的评论,推断其未来roe会从20%降低到10,途径可能是日本式。在15年5月判断泡沫等,都非常准确。

资本周期分析是注重供给侧的。这和16年供给侧改革政策不谋而合,最终证明是有效提高股东收益的。以及并购大部分是损害股东价值的,在15年并购热潮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教科书的结论,只是被当时的市场热潮蒙蔽。真正验证的时刻要到17年的3月。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四)

读书笔记:

1、资产增长反常—投资较少的公司回报更高。这一发现被称为“资产增长反常”。与公司资产扩张相关的行为例如并购、新股发行和新增贷款常常伴以此后的低回报。股票回购、偿债和分配股利—常常会伴以此后正的股票回报。公司资产扩张对股东回报的不利影响可以持续五年时间。 2、关注供给而非需求。一个热门行业内一连串集中的IPO是一个预警信号,和债务增加一样,增发股份是另一个预警信号。 3、大部分第一次喝啤酒时都不喜欢这种味道,但这是一种人们可以克服的偏见。—丘吉尔。 4、从资本周期的角度看,可以观察到竞争的缺乏可以阻止供给侧对高利润做出反应。在过去十年,购买那些能克服均值回归的公司股票对于马拉松公司来说是一个特别富有成效的投资策略。 5、如果投资者要一直持有一只股票的话,今天有用的答案或许在十年后仍然是有用的。具有长久保质期的信息比关于下个月盈利的提前要有价值的多。 6、高露洁案例说明了指数投资的重要性。 7、斯堪的纳维亚在全球资本市场成功的案例——有一定资源、开放务实、专注力、较好的税收政策。 8、关于日本零利率乃至负利率的看法—持续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对于股票持有者而言是一个负面的信号。它意味着实际经济面临困难,无法承受正常的货币条件。 9、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弊端:1、供给大于需求。2、商业治理不规范。3、由上之下的权力干涉。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五)

马拉松《资本回报》。核心观点非常简洁就是“高回报吸引资本,低回报排斥资本”,其实是一种行业供给侧的研究视角。 比如,某个行业需求的爆火,供给侧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表现形式包括企业风疯狂扩产能、投capex,通过Pe\Vc大量募资,行业玩家增多,竞争加剧,这一阶段的股票投资回报都很差;只有供给侧的资本回报降低,导致弱小玩家出清、行业内部开始整合,这一阶段的股票才有投资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股逻辑。关注两种投资机会,第一种,供给增多阶段,寻找护城河足够深的公司,这类公司可以延缓资本回报均值回归的速率;第二种,寻找供给侧正在出清的行业,整合后留下的公司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观点是他认为“基金经理买股票,其实是把投资责任外包给了现有公司的管理层”。所以除了关注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关注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一个例子是,比如格力董明珠去投手机、蔚来李斌去投手机,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说明CEO的资产配置能力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很重要的。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六)

本书是马拉松公司的基金经理们在2002-2015年撰写的报告合集,由爱德华·钱塞勒编辑并撰写导言。

马拉松公司是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独立投资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6年,善于利用资本周期的变换进行逆向投资,历史业绩优异。

什么是资本周期?

和其它周期类似,资本在市场中的出入也存在周期。当某行业甚至全市场利润高企时,大量资本会蜂拥而入,结果竞争加剧,利润下降,导致资本撤离;随着资本撤离,行业整合、利润回升、估值下降,资本又重新流入。

马拉松公司非常看重行业的供给方面,它们的投资策略是在资本蜂拥而至时主动撤离,在资本抱头鼠窜时主动介入,妥妥的逆向投资。

另一方面,马拉松公司也非常看重管理层的“德才兼备”。

和巴菲特一样,马拉松公司也认为管理层最重要的能力是配置资本的能力。那些看重规模却忽视企业发展质量的好大喜功管理者带来的结果是毁灭股东价值,而那些耐得住寂寞在没有合适投资机会时愿意以回购或分红的方式将资本返还给股东的管理者才是真正的股东价值创造者。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投资佳作。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七)

相比对需求的预测,分析业已发生的供给侧因素更加靠谱,从资本驱动的供给侧变动来观察行业格局、竞争策略、定价策略和资本回报,这是马拉松公司提出的资本周期理论方法论。提及的分析指标包括ROE、CFROI、市值与自由现金流比率、现金流利润转化率等。

过度的资本涌入带来资本支出扩张,资本撤离带来资本开支收缩,这是比较一般的周期模式。如果某一行业因为并购发生竞争格局的变化,也有可能出现周期波动趋于平滑的趋势,从中或许可以发现投资机会。

作者提出的基于均值回归的资本周期和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有很深的联系,即在资本周期峰值的公司如能比其竞争对手更慢地向均值回归,在资本周期底部的公司如能更快的向均值回归,这其中就有发现投资价值的空间。用护城河理论来看,就是存在护城河的公司其护城河可以持续多久,尚且没有的如何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建立。

书中有整整一章是关于中国的分析,更多是偏负面和悲观,理论也是基于资本周期,简而言之,中国政府的干预导致超低利率环境和过度投资,人为破坏了资本周期,因此作者并不认为成书之时(2014)是配置中国的好时机。

最后一章关于华尔街的内心,提供了一个与管理层交流的参照范本,以比较滑稽的方式剥开公司管理层真实的想法。作者认为与管理层的交流关键在于了解其在资本配置上的能力和想法,实际上买入并拥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把这家公司的资本配置权外包给了管理团队,从这个角度,面对面访谈的本质和重点不言而喻。回想有多少所谓调研,其实都是被卖方和管理层牵着鼻子走呢?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八)

该书是marathon公司投资回顾文章的集合,该公司最重要的理念是基于行业资本周期:1高回报吸引资本,2竞争加剧导致回报低于资本成本,3投资回落,行业整合,企业退出,投资者迎来悲观时刻,4供给侧改善导致回报上升至资本成本,股价表现好于市场。第二个主要理念是考察管理层资本配置能力,对公司长期发展非常重要。好的管理层应该理解所处行业的资本周期并做出决策。

围绕着行业资本周期基本理念,marathon公司总结出一系列的分析信条:预测供给比预测需求更容易。加快或干预资本周期,投资者都要理性分辨。泛行业分析师可以更好的运用行业资本周期。

书中的鳕鱼哲学的案例非常生动,提供了一个资本周期运作直到政府干预的绝佳例子。

行业头部聚集将改善行业利润。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传统行业,头部企业管理能力将逐步提高市场份额,股价表现也将更好。

资本支出/折旧,这个好像是基本概念,我学到了。

需求的高增长常常是价值毁灭的直接原因,它吸引太多资本涌入。

当代理牵涉其中时,客户愿意支付更多。特别是医药类产品。

数字企业通过维持短期低利率以最大化长期的盈利前景。

“不引起注意”的产品应该给予稍高的合理的估值。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九)

本书的副标题 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 是我的兴趣所在 好像这也是微博上微彰琦谈推荐的书 还是跟霍华德马克思的周期一书同时买的 也可能是听大卫翁播客提到的本书……

读完了 总体感觉虎头蛇尾 我理解这个策略就是选择资本大量集中进入某一个行业之后的下行周期的时候来选择标的

在下行周期内 大浪淘沙似的把相对竞争力更强一些的企业暴露了出来 竞争优势叠加劣势企业的淘汰退出 留存的企业的盈利会变好 企业也变化的越来越重视对股东的回报 这个时候进入会在将来的时间获得成功的回报 如果叠加周期从底部开始上行 那回报就是更加可观的!

书中对大陆市场的悲观看法和不参与的行为符合本书展示的策略 整个大陆这几十年来就是一家永远向上的大周期中的企业 巨额的投资在乐观主义的推动下 产能急剧扩张直至每一个成功的行业到最后都是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但却是回报最低的 这种结果到最后都是对股东价值的毁灭

为啥会出现居然建立了竞争优势取得了市场地位却不赚钱的尴尬境地呢

本书内容可以说解释了这一切 在巨额投资驱动供给极速增长的时候 回报是可观的 赚钱的 否则不会有巨额投资的进入 但是当供给最终超越需求的时候 那过程中赚的钱就被套牢在巨大的产能之中了

如果 能在供给接近需求的时候及时刹车(退出) 主动减少投资那就会成功了 但是书中也分析了为啥现实中太难做到这一点

而本书的策略 正是想做到这一点 也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才有马拉松基金的成功吧!

穿越周期 逆向投资 违背人性 实难做到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个存在30多年,年化业绩也不错的投资机构,其方法论和核心价值观是值得反复琢磨和推敲的。

马拉松资本方法论的核心有两个:一是资本周期---高回报吸引资本,低回报排斥资本。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以及企业利润的改变。二是管理层资本配置的能力---好的管理层理解其所处行业的资本周期,不会被有利的环境冲昏头脑。

资本周期具体来说就是4个阶段的循环:1.新进入者受潜在高回报吸引:投资者乐观 2.竞争加剧导致回报跌落至低于资本成本:股价表现落后于市场 3.投资回落,行业整合,企业退出:投资者悲观 4.供给侧改善导致回报上升至高于资本成本:股价表现好于市场

换一个简单的说法,资本周期的方法论极度重视行业供给方面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公司的竞争态势。对于一个在成熟行业的公司,其很大部分赚的钱,是赚行业格局的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家电、可乐、啤酒、烈酒等)。当然行业格局是果,竞争力和护城河是因,这要求我们需要动态看待并评估。

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管理层是马拉松资本最为关心的。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如果一个CEO在其任职期间内每年公司保留盈余相当于公司净值的10%,十年后,这个ceo配置的资本就超过了公司全部资本的60%!)。本书中的第三章通过真实的例子来说明差的管理层是如何摧毁价值的以及好的管理是如何通过逆周期投资来使得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在这其中,马拉松资本指出了很多原罪,例如管理层的短视(薪酬与短期业绩挂钩且不长期持股)、拥有过多信息(噪音)和被其他利益集团所挟持。

他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与资本扩张相关的行为,例如并购、新股发行和新融资,常常会伴随低回报;与资产收缩相关的行为,包括回购、偿债、分配股利等,常常会伴随着正的超额回报。

在我的理解里,马拉松资本以一种分散化的逆向投资来构建自己的组合,通过分析资本周期、管理层及护城河来动态评估标的。比起投资于少数伟大公司,他们更相信均值回归。

本书的第六章,我觉得是一个彩蛋,其对于中国市场以及国企上市有着非常犀利的视角。当前港股国企极度低估,我认为马拉松资本的看法能很好的解释一部分原因。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其很多内容都对当前资本市场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抨击,深刻又不乏味。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易方达基金张坤的访谈文章,张坤在访谈中推荐的三份读物之一(另外两份是巴菲特致股东信和吉列原来CEO写的《刀锋上的舞蹈》)。结合个人的思考,做些笔记。

资本周期理论: “从经济学来说,当某个行业利润很高就会吸引资本融入,从而竞争加剧,造成利润下降,资本撤出;而随着资本流出,行业整合,利润又能有所恢复,长期来看利润率都会随均值回归到平均水平。这就是资本周期。我们要投资的是那些能超预期的持续保持高利润的公司,以及行业整合后,利润恢复快于预期的公司。”

上述理论中,说要投资“那些能超预期的持续保持高利润的公司”,个人理解就是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它占据了行业内的某些重要的资源(比如拥有很难培育出来的老练的工程师团队,比如能让自己的品类在用户心智中数一数二,比如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或网络效应),这样能够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主要有两类,第一种达到了垄断级别的公司,极其少见和稀缺;第二种相比前一种会更多见些,即寡头垄断,“一个基础行业如果只有很少的参与者,有理想的管理层和进入壁垒,没有退出壁垒,有不复杂的接触规则,那么这个行业就是公司选择合作行为的理想环境(p24)”,这样的行业被两家或三家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只要这些巨头能理性相处,那么也同样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上述两类企业总体都是比较少见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很多行业还处在高度竞争的过程中,所以资本周期理论讲到了另一类的投资,“行业整合后,利润恢复快于预期的公司”。这类行业的特征往往是产品很难形成差异化,比如大宗商品,比如石油煤炭,可以说大部分企业都是身处在这样的行业里,本身的护城河没那么强,也没有占据很有利很稀缺的资源,当行业兴盛则开心数钱,当行业衰落则默默隐忍,甚至退出。资本周期理论就是说,在做投资时,行业兴盛的时候你要小心,此时“公司与资产扩张相关的行为——例如并购、新股发行和新的贷款——常常会伴以此后的低回报(p7)”。当你看到一个行业人人都看好的时候,尤其很多媒体、投行都在说该行业需求有多么旺盛,需求极大未被满足的时候,应该冷静下来,看看供应端的情况,因为“供应的前景比需求的不确定要小得多,从而更容易预测。事实上,行业总供给的增加常常是可以提前知道的,而且会在行业的总资本支出发生变化后按不同的时滞到来(p15)。”“从这个角度看,低油价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乔装改扮的福音——正如2003年以来的油价的快速上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诅咒,那段时期对产出的日益关注是以牺牲资本纪律为代价的(p42)”。反过来,当行业变冷、资本逐渐退出的时候,即潮水退去时,很多在行业中相对更为优秀的企业,未被周期打败的企业,会伴随着整体产能的收缩而慢慢的复苏,反倒更可能是投资的好时机。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的一个新颖之处在于“供给”端分析资本周期,而不是分析“需求”,作者给出的原因如下:

也就是说,供给比需求端给能提前反映股价的变动,供给是领先指标!

从发展的逻辑上,需求大于供给--->高回报吸引资本进入---> 行业内的资本投入提高---->产能提升----->随着需求逐渐满足,增长放缓----->投入仍然增加,逐渐过剩----->资本回报下降--->资本退出---->行业整合---->行业寡头获得垄断地位---->护城河建立起来---->资本回报回归到平均水平。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查尔斯,埃利斯的《资本:优秀长期投资的故事》 ,马克·克兰斯基的《鳕鱼》 。

依据这个理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投资思路: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三)

典型的资本周期是新进入者受到潜在高回报的吸引展现出乐观情绪,之后的竞争加剧导致回报跌落至低于资本成本,此时股价表现开始落后于市场,再接着投资回落、行业整合、企业退出,投资者开始悲观,后来供给侧改革导致回报上升至高于资本成本,股价表现又开始好于市场,如此闭环往复。

对每个行业都是如此,包括近两年特别火的基金、和火了一段时间的房子,本质都是盈利效应推动。

小书很简单,是伦敦马拉松基金的每年的投资报告整合的,他对巴菲特的观点有认可的有批判的,但整体还是属于价值投资逆向投资的(尽管作者不承认分类),作者对自己基金分类的模糊化是我很欣赏的,目的是为了给投资者赚钱,而不是验证自己的投资理念,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近期不少基金经理都过于强调自己的分类和理念,好像忘了他们的目的了,在一些明显的周期方面也坚持死扛,不管周期。

书中的案例很多,非常好读,像是历峰集团鲁伯特的分享、中国公司的看法、瑞典商业银行、牙医和管道工的中介效应等等,但其本质观点就两个:

一是重视开头说的资本周期,选择投资的企业要不然是可以不断获得超额利润、横跨周期的,要不然就是在行业整合后利润恢复快于预期的。

二是重视企业及行业基本面分析,他重视管理层作用,举了好多个管理层的例子,像是爱马仕代表的家族管理,还有具有资本配置能力的瑞典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同时引出激励机制、收购、回购、兼并、关注供给等观点,结合他们自身,他们的十个研究员基本都是泛行业的。

归根结底,就是在奥马哈先知的选择优质企业的基础上叠加了资本周期,也就是用更低的价格拿到,并争取在风险释放前卖掉,但要是能横跨周期的企业,那就不卖,所以他们的基金平均持股时间7年,换手率每年不超过20%。

除了核心观点外,开局对大宗商品的论述让我自然的对标了当前,大概是进入了最顶端,虽然新进入者受管控,但回报率已经不是最安全的阶段。还有对亚马逊的评价,也是由于贝索斯的利益捆绑,以及长期不断的构建竞争优势,所以即使利润一般但并不妨碍股价增长。另外对地产、汽车、私募股权、减持、ipo发行数量多、散户情绪等也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读完还是蛮有收获的,这种踏踏实实做投资的公司在中国真的是稀缺,太多管理人是被放在了那个位置上,总想依靠其他的来获取收益,这种也往往不会走的那么长久。

ps.今天去jmw跟后勤工闲聊了解到领钥匙的(实际销售)房屋占全部比重是60%左右,这跟自己看到装修的比重情况近似的,但是跟销售展示的数据是不匹配的,要是这种数据扩大到区域或者更大,叠加土地收入由税务部门确认,那似乎又到了高库存较难消化的时代了。还是找找好公司来抗通胀吧。

以上,M。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四)

《资本回报 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一个资产管理人的报告2002-2015》一书是马拉松公司的投资报告合集,已是第二本,作者爱德华·钱塞勒。

近两年大宗商品和新能源的结构化行情,是个人翻阅本书的初始。

马拉松公司的投资哲学:

一是注意资本周期。高价格促进盈利,随之而来的是投资增加和新进入者的到来,后者受过于乐观的需求预测的驱动,当供给增加而需求开始消失时,周期就开始反转了。购买超预期的保持高利润的公司以及行业整合后利润恢复快于预期的公司。

二是重视管理层。管理层最重要的能力是资本配置的能力。在很多资本密集的行业,管理层过度投资来构建帝国,结果只是毁灭股东价值,而那些在没有合适投资机会时将资本返还股东的公司,却能创造股东价值。

资本周期方法的关键是理解一个行业内配置的资本数量的变动将如何影响未来回报,或是说,资本周期分析观察行业供给方面的变化如何影响一个公司的竞争态势。

资产配置者应该把市值和资本周期结合来看,通常两者齐头并进。但是,2010年起美股从估值方面看起来较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的利润超过平均水平,然而金融危机后美国公司的投资毫无起色,由于缺少这个均值回归的主要驱动因子,利润停留在高位比预想的更久,美股市场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中国相反:股价常常从价值角度看显得便宜,但投资和资产增长一直处于高位,导致公司较差的盈利能力。

摘录某段对于石油供给端企业的描述:

资本周期分析的基本原理:市场常常搞错利润向均值回归的速度,“价值”股票赌的是盈利会比预期更快反弹,“增长”股票盈利可以比市场预期更久停留在高位。

信条:供给变动驱动行业盈利性;供给侧存在支持的行业内的公司有理由获得更高的估值;当政策制定者干预资本周期时,市场出清过程可能会停滞,新技术同样会打断正常的资本周期的运转;长期投资者更适于运用资本周期方法。

《资本回报·穿越资本周期的投资》读后感(篇十五)

诸葛亮一出祁山,输在街亭。诸葛亮本人是天才,年轻书生而任高位,高估了书生马谡的实操能力,空降兵委以重任,虽然有王平这样的老兵作为副将,但马谡不听王平的实操劝谏,独断专行,屯兵山上,葬送大业,弃军逃亡,最终被斩。而王平带兵屯在山下,在乱军中稳定了局势,收拢了溃兵。诸葛亮重用王平,封侯,后升任镇北将军,镇守汉中。

王平不识字,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在一旁听,能知其大义,论说的时候不会失其主旨。王平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然而不足的是,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

平日里看多了马谡赵括,看到本书这种王平之作,感觉很好。平日里看多了关于投资的草履虫式的线性思维,看这本书难得的耳目一新,算是正经做投资的机构之作,有辩证的、长远的、实操思维。(虽然作为机构投资思路之类的书,推荐度并不超过霍华德马克斯和大卫斯文森)

投资跟打仗相似。

第一是慎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投资,是个人和小家庭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对投资和行业的认知,不止影响股票、房产投资,也影响择业、选工作、业余时间的分配、孩子教育,不可不察也。有些人喜欢说,我投的不多,就是玩一玩,这是自欺欺人,明明报以极大的投机和自负心理。找对象也看他/她如何对待股票,如果投机性强而认知混乱,要谨慎。

敬畏市场,股灾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亏损。

黑泽明的《影武者》有个经典情节,武田信玄身死,遗言不要轻易动兵,但儿子武田胜赖急于立功,贸然出兵,织田信长听到后兴奋的一跃而起,说“山动了”,之后武田家灭亡。(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

第二是活下来。

圮地则行,杀地勿居。王平这类老兵,跟马谡的不同,就是第一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第二知道要活下来。警惕各种坑、误区、陷阱。

这也是我这些年,并不追求高收益,只追求不亏损,少出错。而且有幸2015年之间每年不亏损。

第三是对基本面的洞见。

这是很难的。对于产业、公司、管理的洞见。大趋势和基本面是最重要的,连吴起这样杀妻求将的小人,也知道“在德不在险”,就是强调大势、基本面。这是很难的,也是各个投资大师真正的功底。比如巴菲特的两笔投资,可口可乐只是“平凡”的投资,而2016年6000多亿美金的“高估值”依然重仓苹果,被无数人说老了,见事迟,但几年下来,大师手把手教大家做事。

第四,不同的投资大师,是不同的兵法大师

有的像孙子,有的像吴起,有的像尉缭子,有的像戚继光。各自有各自的时代和心得。投资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个性化的地方。自己做投资,就像自己带兵打仗,认知和实践不断迭代,靠长期的体悟。

第五,复杂和简单。

价值投资追求的是简单,因为大道至简。就像梅西的足球境界,已经是“简单、快乐”。我们每个普通人踢球,也可以“简单、快乐”。做事要化繁为简,直指本心。

知道《资本回报》这本书,也是雪球上看到“诚壹先生”提到巴菲特的评论:“他思考很深,表达的很浅,常常让人误以为理解这些东西都很容易”,在这位球友的主页,看到他推荐这本书。这也算吸引力法则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