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支配》是一本关于个人自主性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权力、自由和自我支配的思考,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主性。书中强调了个体不应被外部力量支配,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个体自主性和社会影响力的思考。
《不被支配》读后感(篇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同样可能影响我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
在《不配支配》这本书中,作者重点谈到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对他人的控制与不良影响,向我们分享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我们摆脱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特质,自恋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认可。
只是,当一个人过于自恋,可能说明他存在某些心理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个人的成长,还可能让他做出许多伤害他人的行为。
自恋型人格的人常常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过度追求他人的赞美,缺乏同理心,也会做出许多剥削他人,嫉妒他人的行为。
和自恋型人格的人越亲密的人,受到的伤害往往也就越多,因为自恋人格的人往往会长期的贬低和操纵周围的人。而受到伤害的人又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发觉真相,无法逃离深渊。
这本书带我们了解自恋人格的相关内容,带我们识破他们的伪装,及时离开,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关怀自己,疗愈自己。
《不被支配》读后感(篇二)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突出特点是不与人共情。也正是这点超越了日常所见的自恋自大者而倍具毒性与临床治疗意义。 书籍最有输出的篇章是第一大部分,后续内容却车轱辘话来回说。自恋者支配他人三部曲:甜蜜轰炸——打压、“筑墙”——抛弃(还有利用价值的话会“回吸”)。措施包括“煤气灯控制”,推拉之术,利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心态,试探底线,摧毁自尊,孤立对方,精神洗脑……完全符合国内版“PUA”厚黑学。非常适合结合《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阅读。 书里带给我最新颖的一个观点是:猎物是自恋者的“自恋供给”。这意味着,猎物的关注、回应都滋养着他们嗜血的残酷本性。赞同、臣服自恋者便掉入了被他们玩弄的深渊,反驳、对抗便激发他们暴怒与不安,而漠视、远离令他们内部崩溃破碎。NPD善于伪装,也常常富有魅力,正如伺机下手的阴毒动物。而受害者有所察觉时,毒液早已注入体内,可怕的是自己丧失足够的理智与勇气脱身(NPD一直都致力于削弱受害者这些能力)。 而真正不被支配的核心在于,我们必须足够了解自己,同时明白一段让自己不开心的感情一定有毒。人的能力变得更优秀需要不断扩大舒适圈,期间会有不舒适的奋斗时刻,但最终会感到舒适安心。但感情的舒适圈不需要打破,只要坚定维持。只有安心惬意、率性做自己的感情,才能让自己更加自由快乐,才是长久之道。 在意自己,便没有人能支配你;尊重自己,便没有人敢轻侮你。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不被支配》读后感(篇三)
曾几何时,在读书时,班上总有几个耍帅的,自以为帅气,我们调侃“自恋”。现在看来,那不过是正常的自我欣赏而已,真正的自恋居然是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尽早发现,尽早远离。 今天带来一本由沙希达·阿拉比所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不被支配:自恋人格的识别与反制》。在这本书中作者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自恋遮和心理变态 ,讲清了自恋的缘由,理清了预防的措施,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打败自恋者,并与之彻底断联。 为什么说父母教育应该多鼓励而不是多赞美,因为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被过高评价、过度保护的经历,以及父母宽松的教育方式都有更高概率导致孩子自恋。他们真正的可怕之处是,“当着是人,背着是鬼”。表面是隐藏的自己,是天使,是谦谦君子,成功大方;背面才是真实的自己,是魔鬼,是衣冠禽兽,残忍自私。 所以,当我们发现身边有自恋者或许有被自恋者蛊惑的朋友,而且在我们再三劝阻之下,依然我行我素的话。那么,就转身离开吧,越远越好。 而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锻炼是方式之一,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建立一个新的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