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锦集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0 16:10:36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0-20 16:10:36   小编: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一篇

生长在城市里的小朋友接触野外太少,近些年露营逐渐热门起来,但每次带小朋友去户外玩耍,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引导他去亲近、了解大自然,结果得到“无聊”的结论。

发现这本书是一个意外之喜,书写得非常有意思,旅程仗的想法非常有趣,准备下次带小朋友出去就实践一下^ ^

看到第二章更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并且对家长的要求更高,学习的路漫漫。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二篇

自从进入了学前教育这个领域(本科为学前教育),才发现带孩子也是一门科学,我们想为孩子给予更好的,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孩子的未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去带孩子,似乎又是一门必修的课题。而自然教育也是近些年来较为推崇的做法,典型的教法有华德福,带着孩子们去爬山,去做手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带孩子去森林无外乎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去亲身的感受自然所带来的乐趣,能够拥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拥有勇敢的能力。孩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用游戏的方法触类旁通生活中的小事儿,似乎也是乐趣无穷的。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圣地,一个可以发现爱与奇迹的地方。它不受时间所限,也没有高墙遮蔽,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完全控制它。”森林就是一处神奇的地方。相较于人工建设的场地和设施,孩子们更喜欢自然的环境。它拥有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快活的感觉。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三篇

大自然是我们所有灵感的来源,是最好的教科书,热爱自然是生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指出生态文化的宣传是需要从“娃娃、青少年、家庭”抓起。尽管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已经从“种树”、“砍树”发展到“看树”的转变,但是民众与森林仍然存在巨大的距离感。如何发挥森林环境资源优势,让民众特别是儿童融入森林的研究是当前国内环境教育的热点。

近些年,在北欧地区出现了让儿童到自然环境中学习的热潮,而森林学校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森林学校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正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风潮。它提倡把孩子带回自然,以游戏为基础,以大自然为中心,帮助孩子展开冒险、获取新知、体验惊奇,并享受远离成人世界的自由。

在森林学校里,儿童享受探索并有参加挑战性活动的自由,这使儿童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还累积了与自然对话的经验,所以接触自然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四篇

《带孩子去森林》由英国森林学校认证教师彼特•洪顿和拥有生态学士学位和环境保护理学硕士学位的珍妮•沃伦共同所著,两位作者都在环保方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我很赞同和欣赏推荐本书的三川玲说“事物是本质,而文字是偶然的东西:事物是躯体,文字是衣服:事物是核心,文字是外壳”。父母常常苦于如何培养孩子得各种能力,其实我们不难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让孩子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又获益良多的好书。

收到书我们首先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封面恰巧迎合本书的书名,封皮的彩图全部是由森林里的东西拼凑绘作完成,有植物有动物看上去内容非常丰富。本书是一本32开的正常版本书籍,让读者拿到手不至于觉得消化不了。翻开书看到整本书的文字印刷是由黑色及墨绿色组成,墨绿色的文字像森林里树叶的颜色契合了本书的主题同时在阅读的时候还能保护读者的眼睛,每个章节都有墨绿色的手绘精美插图,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形象的理解一些游戏和一些手工作品的详细步骤。整本书分为四个章节本书的四个章节:自然探索者、有趣的森林艺术、野外生存技巧、野外集体游戏。书中的26个游戏每个游戏都用表格详细的给出了这个游戏所合适的场地、适合这个游戏的人群年龄、本次游戏达到的拓展能力及所用到的工具,让我们一目了然就知道游戏前该做的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便游戏有序顺利的进行。

刚拿到书我就被吸引了光是冲着书名作为一个三岁孩子得母亲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学会这些游戏带着孩子去森林旅行了。轻松活泼的教育性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作真正的在玩中学习,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明白其实一切的知识是源于自然的。说实话如果我能把这本书中所有的东西都教会给孩子,那么我觉得就算是当自然灾害来临或者把他带到荒山野岭他也能生存下去。同样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也能适应各种环境。我每天都在跟我儿子讲你要做一个诚实勇敢、坚强善良的孩子,其实这本书中的游戏更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自信心、同情心、团队合作等等。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五篇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纵观当下,国内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及小学都在进行着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缺少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教育内容,毕竟任何课本、玩具、高端电子设备等都代替不了大自然带给孩子的乐趣。因此,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目前,国外特别是北欧、英国等都出现到自然环境中去进行户外学习的热潮。在瑞典,不管天气状况如何,孩子每天都要到户外活动多次。挪威的幼儿园正规课程中也包含户外体验的内容。户外学习活动在英国开展得有声有色,户外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户外探险活动、露宿中心逗留、田野旅行学习等,而FEI(Forest Education Initiative)森林学校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森林学校教育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瑞典,当时一名退伍军人在森林里通过歌曲、故事,真实体验来教儿童有关环境的知识。森林学校最早被丹麦人接受,很快就成为其早期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后英国也有了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最早出现在1995年的赛莫萨特。 本书适合在森林学校的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者的父母、教师和监护人阅读,而书中的活动适合从学龄前儿童到 11岁左右的孩子。每项活动都有针对性的建议,供读者参考。比如“自然探索者”徒步活动中的“旅程杖”游戏,让孩子们自由地添加他们喜欢的东西,听他们讲述—路的见闻与感想。在这个徒步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四处跑动,接触树木,寻找和选定属于自己的旅程杖——让他们觉得既顺手,又与众不同的旅程杖,而且要把采集到的东西固定到旅程杖上。它会促使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的体验中。孩子们将会观看、倾听和触摸他们周遭的事物,并思索这些东西对他们有何意义,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会由此得到开发。这个活动也会增强孩子们的交流技巧和同情心,因为他们既要将自己的旅途故事分享给别人,又要倾听其他孩子的故事。此外,将收集来的东西系到旅程杖上的过程,还能较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运动技巧。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六篇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了一种分数制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努力学习,用不明白的语言记硬背,去应付一场场考试,最终由成绩来决定将来的出路,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有人充满自信了,有人走入人生低谷,也有些意志薄弱的孩子跳楼了,一次次被这种新闻代入,作为妈妈的我特别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人来源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我们常说的拯救地球,其实也不过是在拯救人类,让孩子走入大自然,是《带孩子去森林》这本书的宗旨。“森林学校”的教学就是以游戏为基础,以大自然为中心,融入大自然,倡导轻松愉快的教育性学习,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在社交,情感及个人发展方面的潜力为目标,鼓励孩子们在做游戏和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直接经验。这本书的年龄范围是从学龄前儿童到11岁左右的孩子,跨度之大,是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好帮手。

全文由13个手工制作,5处野外生存技巧,8个野外集体游戏组成,在旅程仗中,我们收获了坚持,在旅行仗中的每片叶子,每个植物都让这段旅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从中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在拍拍照,记一记中,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辨别不同的自然物种,融入大自然。我们也可以在树上用泥土堆积泥面具,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运用大自然的美创造最平凡美丽的头饰,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个弓箭,让孩子懂得爱护和尊重劳动。用树根做的相框放在房间,让大自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户外安全知识是每一个探索者都应该关注和学习的。书中的5处野外生存技巧既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搭建帐篷,也交互了野外采集食物等具体技能,唤起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归属感与敬畏感。8处的野外集体游戏,通过生命之网,贪睡熊等游戏让孩子尊重彼此,懂得团结的力量。在无形中拉近与小伙伴之间的距离。

五岁的孩子经常探着小脑袋问:妈妈,你和我说说大自然中神奇的传说呗,妈妈,你说为什么蚂蚁会搬家,妈妈,你说今天为什么没太阳啊.....他总是像一个探索家在探索这个世界,当然,我也没有吝啬我的知识,每周我会陪伴孩子爬山,去公园寻找大自然的神奇,我们会带上放大镜,带上速写本,观察小虫子,观察植物,采摘树叶.....

让孩子们放下手机和ipad,拿起《带孩子去森林》走近大自然,去探索和寻找美好的快乐童年,抓知了,捉小鱼,捡落叶,堆雪人,简单的大自然给予孩子最美好的生活。让父母们也放下嘴上的唠叨,过多的应酬,拿起《带孩子去森林》和孩子一起学习科普知识,来一场真正的户外生存游戏吧,相信您和孩子都会爱上大自然,增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七篇

之前看李坤珊老师的《带你长大》,非常认同李老师的观点之一: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大自然。所以,我女儿14个月了,大部分时间住在乡下。在乡下,她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接触,我也发现了她在乡下比在城里要快乐。有一次在城里住了五天,周六回乡下,她就跟出笼的小鸟一样,一刻不停地在家附近走来走去,看着看那,那个下午,我一个人管她,着实累啊!

为什么在城里她不快乐?因为家里就那么点地方供她玩耍。那就到室外吧,室外是车水马路,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冰冷建筑,是没有表情的陌生人,是……这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未知的小宝贝们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没法接触大自然,没法用眼睛去观察大自然,没法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没法用鼻子去呼吸大自然,没法……虽然近几年来,绘本在妈妈圈里很流行,可以教会孩子认识很多动物、很多植物,可是,这显然没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经历能带来的感触多啊!

这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孩子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全球范围内兴起了许多致力于让孩子重回自然的运动。本书《带孩子去森林》提出的“森林学校”就是其中之一。森林学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风潮,成为一种早起儿童教育手段。“森林学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与值得信任的大人和小伙伴一起,全身心地沉浸于自然世界带来的神奇体验中。

全书共有4个章节组成,分别是自然探索者、有趣的森林艺术、野外生存技巧、野外集体游戏,共26个小游戏。开篇第一篇制作旅程杖让我这个大人都觉得很神奇。也许我们经常会趁着周末、假期带着孩子到周边的乡村玩一玩,但谁会想到要收集路途中见到的各类东西比如树叶、花朵等来记录这一段旅程呢。大人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这些游戏呢。

就是这样的26个小游戏,让孩子们可以尽情的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长了见识。而且每个游戏里,都附有最佳场地、适合年龄段、参与人数、拓展能力和工具。所以开展起来很方便。虽然说这本书的叫《带孩子去森林》,但有些游戏在其他自然环境中也是可以开展的,之所以这么个叫法是因为这是人家森林学校的教程。

第三章“野外生存技巧”我觉得不单单是小孩子们可以学习的,作为家长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因为比较全面,囊括了很多野外生存知识,比如如何搭帐篷、识别野菜等,特别适合喜欢露营的家长,里面的知识可以大大的帮助你。

之前我说小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乡下的,所以,14个月大的她已经见识了真实的蚂蚁、蜜蜂、蝴蝶、蚯蚓、鸭子、鸡、鱼……,她已经认识并亲手触摸过了萝卜、枇杷树、蚕豆、青菜花、荠菜、马兰头……我只要有空,只要天气晴朗,我都会带她出去接触大自然,直接对着某样东西告诉她是什么。因为我知道,再描绘精致的绘本都没有实物来的立体直观。记得有一次我叔叔给她抓了一条泥鳅放脸盆里玩,好奇的她竟然大着胆子用手去抓。

在我看《带孩子去森林》中的“识别野生食物”一文的时候,我想起了小野的另一件事。前端时间,荠菜长得正好,我每天下班了都会抱着她看蚕豆丛里的荠菜,然后有一天我对她说:宝贝,等星期天,妈妈挑荠菜给你包馄饨吃好不好?小野回答“嗯”。然后那个周末,我挑了荠菜,给她包了荠菜肉馅小馄饨,小小的她竟然一口气吃了12个!要知道,她从来都不爱吃肉,只要是肉,都会吐出了,这一次竟然没有,我着实很惊讶。我想,可能是小野觉得她认识并亲手触摸过的荠菜被她吃进肚子里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吧。

带孩子去森林,其实是让孩子享受大自然。可能有人会说,乡下条件差,特别是夏天的时候蚊虫特别多,冬天的时候没有暖气特别冷。我们可以避开这两个季节呀!我依然会选择尽可能多的让小野在乡下呆着,让她尽可能多的接触大自然。等她再长大一点,就可以和她一起做《带孩子去森林》里的那些小游戏。因为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更因为我知道,一旦她开始去城里上学,这样的机会就不多了,她可能就要整天面对城市里钢筋水泥构筑的“森林”了。

带孩子去森林读后感第八篇

陶小豆4月入学英国当地幼儿园,但直到9月这学期开学,才排上幼儿园里“森林学校”课的位置。这到底是什么课,竟然还要排队等位?

“森林学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由英文Forest School直译而来,称其为“户外自然课”可能更好理解。

孩子们在这个课程中到底会做些什么?幼儿园老师传回的照片和文字让我大开眼界,举几个例子:

这是陶小豆的第一节森林学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树枝、麻绳做了秋千,练习了捆绑技巧。右图是陶小豆自己打的结,老师表扬他打得很好。

午餐时,老师会带水给孩子们洗手,然后大家席地而坐,拿出自带午餐享用。简直是我们小时候天天盼望的春游嘛。和同学们一起野餐,也有助于增进友谊。

一节森林学校课下来,孩子们要走上好公里路。一开始我有些担心3岁多的陶小豆能不能坚持,毕竟平时出门他没两分钟就开始喊累。没想到在老师的带领和同学的陪伴下,走上几公里他都没有怨言。毅力得到了锻炼。

有天雨特别大,我担心地问老师,还要去森林学校吗?老师淡定地说:风雨无阻,只有打雷不会去。

当然老师也有准备:午餐时为孩子们垫上防水垫,遮上雨棚。孩子也不娇气,完全没有理会下雨带来的不便,回来兴奋地跟我说起在雨棚下吃午餐的经历,像一匹从雨里撒了圈欢回来的小马。

这天他们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落叶,拼了一张脸,眼睛是没剥开的新鲜板栗,口鼻则是树枝。取材自然进行创作,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

还有一个雨天,他们用各种瓶罐收集雨水,做成假想的蛋糕。老师还带了纸,让孩子们在树上描摹,感受树木的纹理,纸打湿了也没关系。

我在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中读到过“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书中指出,现在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肥胖率上升、注意力下降和抑郁。而森林学校课程的诞生,正是弥补了自然缺失这一问题。

都说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应该多亲近自然,我之前总觉得是有些飘渺的概念,也不曾把“接触自然”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看到陶小豆在森林学校的情形后,我终于感受到了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力。

那如果学校没有开设森林学校课程怎么办?家长如何自己带孩子体验自然?我最近看的《带孩子去森林:来自“森林学校”的游戏与成长指南》一书,是很好的参考。

早教的重点是什么?早早认字就是成功吗?

现代教育奠基者夸美纽斯说过:“不要在认识事物之前教孩子认字;事物是本质,而文字是偶然的东西;事物是躯体,文字只是衣服;事物是核心,文字只是外壳。”

比起认字,认识事物更为要紧。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是受益一生的能力。

《带孩子去森林》中提到,如果为孩子提供机会,孩子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能够主动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而非被动地去接受信息的。从经验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获得的知识会一直伴随他们长大。而户外体验,有助于加强这种学习能力。

教育不应急着传授知识,而应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亲身感受,启发他们思考,帮助他们内化知识。气味、触感、颜色,孩子在自然之中会调动各项感官接受信息,好学之心很容易就会被激发。

随着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里的自然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担心安全风险,而家长们则越来越不知道带孩子们去公园,除了看风景和野餐之外还能玩什么。于是学校更乐于把孩子关在安静的教室里,家长们则更乐于送孩子去看上去更益智、自己更省心的早教中心、乐高班。

《带孩子去森林》针对这一点,为家长们提供了各种在自然中玩耍的点子。书中分为《自然探索者》《有趣的森林艺术》《野外生存技巧》《野外集体游戏》四章,详细介绍了26种在公园之类的自然环境中可以进行的有趣活动。

做旅程杖、绘制地图、学小松鼠收集果子、用自然之物做头饰、用树枝做相框……是不是眼前一亮?原来公园可以有这么多种玩法。

我读到用自然之物做头饰那一节,立刻放下书,用硬纸板围了一个王冠,贴好双面胶,带孩子上公园走了一圈。一路上孩子兴奋地捡着路边的小叶子小花,完成了自己的王冠装饰。别提多开心了。

在收集这些装饰物的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好奇心、精细运动能力、积极性、沟通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感官的运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简单的手工,却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有了书中这些新奇有趣又实用的游戏点子,家长也可以轻松为孩子上一堂生动有趣的“森林学校”课。

《带孩子去森林》除了介绍游戏方法,也列举了每项活动可以进行的知识引申,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在游戏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

比如上面装饰王冠的活动,书中有这么一段历史典故,家长可以给孩子说一说:

王冠做好之后,可以怎样和孩子聊天、进一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呢?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还可以和孩子说说头饰传递的不同信息:印第安酋长头饰上的羽毛象征着勇气,王冠上的宝石代表了高贵的地位。

自然界中有没有动物会装饰?有。生活在澳洲的园丁鸟(bowerbird),就会在森林里寻找不同材料(花朵、苔藓、甲壳虫的鞘翅)来装饰自己的窝,达到吸引伴侣的目的。

原来大自然是如此有趣的一间教室,而且比起动辄上百的兴趣班,这里是免费的!

自然世界多样且迷人,是最适合孩子游戏和探索的场地。暂时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放下身边一切琐事,让孩子回归自然,走进森林学校,享受自然的乐趣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