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少女小渔》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女小渔》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9 11:45:47
《少女小渔》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19 11:45:47   小编:

《少女小渔》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坚持的故事。小女孩小渔在父亲去世后,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同时也让人明白了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少女小渔》读后感(一)

《少女小渔》作者严歌苓 小说中的处于生存窘境的小渔,并没有堕落和消沉,而是用自己美好的人性感化和唤醒别人沉睡人性中的美好因子,虽然这些感化和唤醒难免带着一些牺牲的忍辱负重的成分,她成了生活或生存的输者,但小渔的存在使世界有了温情,这温情给了老人“把人当人,把自己当人”的力量。 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小渔身上的纯洁真诚的人格品性和至善至美的质朴情感,代表了东方传统文化美德的华,“只有出自于小渔那清洁明亮的心灵深处的真情,才能确实地打破文化的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

《少女小渔》读后感(二)

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九十年代中国移民在大洋彼岸的生存状况。严歌苓的文笔一如既往的细腻、华美、睿智而深沉。也许是她自己作为移民的感同身受,这些精彩的叙事,真实展现了在异域生活的留学生与移民阶层的现状,我看到了他们既有身份和心理困惑,又有跨越历史、种族、性别、文化等各种冲突,那代移民的痛苦、挣扎及渴望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新一代移民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在异国他乡打下一片天地,自由女神依然冷傲地注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追梦者,望着这些刚刚踏入美利坚的兴奋的、憧憬的面孔。衷心祝福海那边的同胞一切安好。

《少女小渔》读后感(三)

此前得知《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作品,故而想看《少女小渔》。 小渔是善良的。她无论是对谁都报以善良,她总是渴望满足别人而忽略自己,无论那个人是病人还是糟老头,亦或是男友。 换个角度来看,她更像是将周围的人当作是病人,而她是照顾他们的护士。在“病人”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尽量满足“病人”、服务“病人”,哪怕“病人”需要她的肉体,她也能不带感情的冷淡付出。 可是,小渔的内心是空洞的、缺少爱的。她无意识中通过满足别人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或许在生活中她极少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美,因此她从不觉得自己漂亮。或许她的父母感情不太好,甚至经常吵架,让她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的错。她的善良和懂事,更像是一种为了家的完整而努力讨好,以及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无疑,这样的小渔是令人心疼的。她处处为人着想,知冷知热,却唯独丧失了对自己需求的感知力。

《少女小渔》读后感(四)

虽然从结尾看我更喜欢白蛇的收尾,但是《吴川是个黄女孩》整个的叙事结构实在太厉害,在很多地方就算单独把那几段拿出来也足以看出是很有趣的构架,确实值得反反复复去读去思索。全篇在我读到结尾以后就有想回到开头再琢磨一遍这样的写作思路的欲望。

除此以外严歌苓真的有那种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说是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表达,而且是那种没有过经历没有过真实的感受不可能臆想出来的表达,甚至没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在读到这样的表达时也是不会注意到、只当做平常词句略过的。也可以说我又做了擅自的解读共鸣(在我看来文本在读者观者接收的时候不可避免要被当做自身记忆的代餐二次解读),但是在读白蛇的时候我确实被某一行半词句刺痛过。我在读的时候很惊奇她能把这种感觉做出一针见血的表达,而不必絮絮叨叨地赘述。这样敏感的表述在这一篇里也有很多(等待回电的感觉,赠送感情的羞怯,关系所需的距离感),某种程度上说写得比白蛇更通俗普遍好理解。我之前看她的作品感觉她写的是不修饰的粗砺的,但是这篇里能看到很多浪漫化的东西,大概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篇的原因之一吧。

《少女小渔》读后感(五)

故事很短,看了两遍。

看第二遍的时候突然发觉,小渔眼里都是别人——她总是先考虑别人再想到自己,先爱别人再爱自己,无论是对江伟还是老头,她都充满了怜爱。戴薇老师上课时说过,小渔是当时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看懂故事以后终于明白了。

而江伟对小渔无疑也是爱的,可是他最爱的始终还是自己。他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稚气未脱的孩子,他希望小渔的关注点一直在自己身上,他受不了小渔对谁都好,尤其是老头,最好一点目光、一点感情都不给。

老头呢,有点可悲,年过半百,身边陪着的只有瑞塔,最后连瑞塔也走了。他也没有孩子,小渔对他来说,大概是他无处安放的父亲的慈爱一个抒发的地方,他将他这辈子都不可能真正释放的,都给了这个在海外生存不易的善良的东方女孩。

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让人挺唏嘘的,这样结局有点突然,但又留足了空间。严歌苓总是用平实细腻的笔触写到了人心里去,之前看《陆犯焉识》的时候就看哭了好多回。不得不说她很会写心理,很会写故事。

2016.8.20 00:42

《少女小渔》读后感(六)

《少女小渔》“他跟渴急了似的,样子真痛苦,真可怜。你刚才不也是吗?像受毒刑,像我有饭却饿着你。”所有东西在她手里变好起来了,是女人所独有的功能嘛?“或者,你父亲饮酒嘛?”为什么之前不去谋生呢?和人待在一起,就会变成人,和畜生待在一起,就会变成畜生。有机会看下电影被改编成了什么样子。

《红罗裙》无知,知道自己的无知,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看重无知,不看重无知。

美丽的女人们

《海那边》男男女女之间的感情,生理需求就这么原始的引诱着人类嘛?

《抢劫犯查理和我》古典的美少年

《风筝歌》我对所有权并不感兴趣,只想简单的短暂或不短暂的拥有

《失眠人的艳遇》如若躺在我们自以为爱的人的怀抱里失眠了,他却酣然入睡,简直是背叛。

《吴川是个黄女孩》我实在不懂,同一丛书系列,为什么要把一个故事放在两本书里,如果那个是讲种族文化差异,那这本又是什么呢?

《茉莉的最后一日》一个讽刺小说罢了

《拉斯维加斯的谜语》找时间一定要看下《妈阁是座城》,梁教授,化学教授,瘾。

《青柠檬色的鸟》多老气成成不招人喜欢啊

《女房东》好俗气

《密语者》我已经对现在的人格腻烦了,我好像总让你失望。感觉像在写着写着突然忘记自己前面写了啥,结局很牵强,逻辑性缺乏。

看完最大的感觉是,为什么一定要留在一个生活的很辛苦很无望的城市呢?我们逃离家乡,为什么又把另一处当家乡呢?

《少女小渔》读后感(七)

一个小说作者最擅长写的故事应该多少还是有自己生活投影的吧。严歌苓的这本小说集聚焦的是她那代人的移民故事,带着许多那代人的印记。她擅长用日常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和情绪,描画场景,这几篇也是。可是这些移民故事对于我却有“乏味”的感觉。也许是相似的故事已经看过太多,多篇里面的人物让我觉得太典型而少了个性。而她的故事或多或少总有一种那代人常有的压抑。

如《少女小渔》,看了网上她的一篇访谈讲到关于这个故事的写作,我才恍然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故事。严歌苓谈到故事源于在朋友聚会中认识的一个女子,即故事原型,常常在聚会时给朋友们描述自己与假结婚的老头斗智斗勇的日常,包括很多生活细节。严歌苓记住了这些故事和细节,因而创作了《少女小渔》。可是小渔这个人物形象和性格却更接近安徒生笔下那个具牺牲精神的小美人鱼,因为严歌苓喜欢这个让她感动的原版而不喜迪斯尼改造的新美人鱼。我倒是觉得她创作出来的这个“顺从”、“善良”、具牺牲精神的少女小渔太符合大众一向以来为东方女性打造的理想形象,怎么会不让人觉得乏味呢?看了访谈,我反而对故事的原型更有兴趣,能够在朋友聚会上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作假婚姻细节的女子,该是一个多么生动有趣的人啊!真可惜她没有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据说电影版的少女小渔更具自主意识对自我更主动,也许我会比较喜欢电影版的改编。

在这本集子里最吸引我的是《密语者》,这个故事里对于欲望的压抑和渴望,对心灵交流的害怕和渴求,两性关系中的亲密和疏离,因此情感上反复的拉据与纠结才是严歌苓最擅长描写的。故事以悬疑手法铺写,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以情感如浪湧起落反复推进故事发展的结构还是很吸引人。因为这许多的纠结反复,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才让人感觉真实而鲜活。

《少女小渔》读后感(八)

正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和严歌苓之间始终隔着的东西是什么:是不真诚的修辞。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的阅读趣味从“虽然我知道严歌苓这不好那不好但我爱她就像娇惯一个小女儿”,到完全无法读下去,无法理解她文字的排列组合了。但中学的四五年里,她的几部长篇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对严歌苓的袪魅是我的阅读年代的更迭吗?我不知道。

读进去的那几篇里:《少女小渔》很好。《海那边》铺垫做得很精细。《红罗裙》前期不足,后期又泄气。《抢劫犯查理和我》“我”的情感的定义过于潦草单一。田苏菲对欧阳萸的爱是喜欢里又生出怜爱来。查理写得太具象了,他应该是烟雾一般、泛着古典画里湖光的颜色。喜欢结尾。这类故事自有题诗在上头:《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风筝歌》,不喜欢这篇,几乎没有打动我的点,写得很漂亮,人物被画成了颜色鲜明的形状,两个色块相撞会勾带出新的颜色来。《失眠人的艳遇》,孤独,漂浮的欲望与着地的爱情。失眠的具象是一团黑头发。《茉莉的最后一日》,结构非常古典,用力过猛又破坏这种古典。

翻出一点去年自己吐槽严歌苓的话:

2020.7.15: 严歌苓写文章太繁复,写长篇时只要把控好力度,倒也没什么,写短篇时繁复就成缺点了。

按:所以对很多短篇小说家(如文珍),我一直都很期待他们写长篇。有病没病,走两步。

2020.8.28: “严歌苓就是慕强慕男,还很会粉饰。”没粉饰啊,严歌苓慕强慕男慕得明明白白。

按:要是欧阳萸在世(长刘烨的脸),我也慕。

《少女小渔》读后感(九)

这本短篇集收集的故事大都是围绕华侨在海外展开的,一样是像海藻一样纠缠不清的关系密布在整个故事,读时会觉得有点窒息,读完才会有点解脱感。

严歌苓看待婚姻和男女关系总是有种一眼看破的毒辣感,我也是像讨人厌的狗仔,看完整本书还是搜索了她。

松了口气一样,果然,父母离异,她自己也有过离异的过往。她有时候描述男女关系总给我一种张爱玲的感觉,冷冰冰描述男女在恋爱关系中博弈的故事,准备好迎接读者那句你真是看透了男女关系。

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会提出看起来安定的婚姻其实是因为双方都各有第三者的论点,简直是一针见血让世人都想大呼荒唐可笑的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一个看起来儒雅却嗜赌如命而缩衣节食节俭的老人,以至于我这么一个讨厌赌徒的人都心生怜悯而无奈。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能如此将一个老头和一个少女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关系写得冠冕堂皇理所当然,我居然无法对两人发出任何指责。

我真的好喜欢这个女人的文字运用,她对文字的运用就像是计算机对0和1一样熟练至极。她能够将男女关系写成狮子于草地埋伏一只迷途羔羊般如色戒一样捕猎关系;也能够写成如陌生男女在舞会跳舞只用眼神顾盼流转暧昧谄媚的关系;也能够写出白瑞德与斯嘉丽一样相爱却互作不在意的男女关系。

看这本短篇集最意外的是居然有一篇跳脱于男女关系而写老太太应付上门销售的故事,少了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多了复杂心酸的心理描写,反而让整个故事情节带有了黑色幽默感,蛮可以噢。

最后一个密语者的故事我不大喜欢,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情节铺垫展开复杂多变,于是最后情不自禁随着女主一样带着些许期待和雀跃,但结局却落入窠穴,索然无味了。我不喜欢看这个故事里面的男女关系,我更喜欢女主缓缓道来自己一切隐瞒的过往,那些束之高阁滥情导致的狗血以及间中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如烟的乡愁。

我的确认为严歌苓能够看透男女关系,同时也能够掌握女人细腻的情感。我也很喜欢严歌苓,但这篇小说集的女主都太过多情甚至是滥情,感情细腻过头像黄油也有点难以共情反而觉得是无病呻吟了。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

少女小渔,小渔是个性格温婉、很心软、不懂拒绝的女孩子。

她处处心疼,心疼她的病人、心疼江伟、心疼老头儿、也心疼瑞塔,唯独好像不心疼她自己。

在每一场关系中小渔都不怎么在意自己的得失,反而是尽全力满足对方的需要。时间,精力,金钱,包括身体,她好像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圣母,或者是以柔化刚的最佳诠释者,主张用爱感化人,也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儒家文化养育出来的一个少女。

有的时候小渔也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看法,她也会陷入纠结矛盾中,正如江伟和老头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开头她用几块钱又买了满满的几荤几素,她很满足;但是站在证婚处,男朋友江伟劝她说这个老头儿已经很不错了,拿婚姻当买卖,挑挑拣拣,不就像她用最小代价买了合意的菜吗?她好像从来都没有脱离这种环境、这种生活方式。即使她已经不是护士了,即使她已经不在中国了。

以情动人。小渔接触的有两方人物,一方是一起出国的同胞兼男朋友江伟,一方是外国人兼假丈夫老头儿,其实这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锋,小鱼一时偏向这边,意识又偏向另一边,其实到了最后她选择照顾老头儿,就已经超脱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界限,而显得更加深沉。她的情没有改变江伟对老头儿的态度,但是人心总是有温度的,老头儿被她的情打动了,他开始改变自己,衣着动作行为改变,开始出门卖艺,自食其力。

对待婚姻的态度,这与瑞塔形成对比。所以说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爱情更是。爱的时候,瑞塔会为了小渔和老头吵架,等到了清醒不爱的时候,瑞塔又会放弃老头而去寻找更优质的伴侣。而小渔自始至终是把自己放在瑞塔和老头的感情之外的,还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影响他们这对有情人的关系。吵架的时候她在自省祝福,瑞塔不爱了的时候她吃惊劝解(˘•ω•˘),可能是那种帮合不帮离的思想在干扰着她。而现在网络上则相反是帮离不帮合,如果是出现了婚姻问题都是持瑞塔一样的态度,劝解女性要为了自己而活,不要为这段感情而牺牲自己。

总而言之,严歌苓这本《少女小渔》展现了一个合格的温婉的中国女性形象,也反映了在外华人如何在异国他乡自处?是坚守道德底线,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一部分?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一)

读完《少女小渔》的第一晚,我失眠得厉害。为了拿到绿卡和当地老男人结婚的事情我在新闻里听过无数次,那些故事里的女性形象低得好像是个人都能贬低她一下。这些新闻多是身边的男性讲述的,他们点评的时候总是带着冷笑和轻哼,哪怕贬低这些女性并不能给他们空空的钱包和脑袋带来任何益处,他们还是乐此不疲。

我很难理解这些男性身上的戾气是哪里来的,就像不明白许多圣母一样的女性是被如何养成的。我总是被这些中国传统女性的品德感动,像少女小渔,像身边很多冠上夫姓后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女性。这些女性照顾着身边所有人的感受,儿女、丈夫哪怕一个陌生人过得好了,她们就活在天堂里了。圣母即使抿着嘴,悲悯也能从眼里流淌出来,她爱着自己以外的每一个人。

小时候的我是侠女,爱给遇见的每个人打抱不平。我不理解这些女性的命运,也没有办法接受女性被这样对待。我顶着盛夏的太阳,把七十岁还在马路绿化带上割杂草的婶婶拽进我们家,给她切了块很大很大的西瓜,想劝她不要那么辛苦。但年少的我也很拮据,只有善良是溢出来的。于是在挑起话题后,只能不停点头听她咒骂,他们家老不死的一把麻将就要输掉300块,她每天早上割草到晚上也才50块钱工资。她抹着泪骂完就收拾着去午睡了,等醒来后立马赶去割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有我被留在房间里,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这场不幸。

等后来我再读些书,突然体会到了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的选择,旁人是插不得手的。就像我只能收留那个婶婶一个中午,听她发泄一小阵情绪,但我没法总是收留她。也许在我心疼她的短暂瞬间里,她会分些怜爱给自己,但在抹完眼泪后她会继续她选择的人生,那个我没有办法替她反抗的人生。尊重他人命运,是我学到过的最让人难过的一课。

十九岁的时候,我和一个姐姐谈论喜欢的作家,她说喜欢严歌苓。那时的我心里装满了整个宇宙,一点也看不上这位只喜欢写家长里短的女作家。也就过了七八年,我开始为严歌苓笔下这些传统的中国女性角色落泪了。这些女性角色和我身边的人没有任何身份上的重合,但善良的、无私的、总是考虑其他人的品德,好像能贴在身边每一位中国传统女性身上。

我敬佩这些传统女性高尚的品德,但身为女性,这些我没办法伸手相助的命运总是让我难过。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二)

原谅我实在无法接受这自以为性感煽情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情趣。 在这部中短篇精选集里,严的12个故事都以女性为主角,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一人称里永远夹杂着高人一等的自恋和对同性的刻薄;第三人称里又都是资产阶级的塑料般的廉价气息~ 换个阅读背景,倒退10—20年,资产阶级文风是盛行的,就像上海路边一夜之间张起的独立咖啡店。(不知怎么,想到了痞子蔡)然而读者不是傻子,或者说,我们的关注点不断在变,没有那股对小资的着迷热衷了… 想到前年在杨海崧的诗集签售现场时,他说的一件事。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定居国外?像国内大多数有些作品的文字工作者一样,他说他不是没有试过,和PK14出去巡演的时候一度想留在柏林,但待了半年实在不行了,他说他写不出任何他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他自谦地说,大概还是功力不行,自己跳不出生长的语境~

(ps:这里,只是在阅读中想到的一个小插曲,无任何指代褒贬含义。)

希望某些创作能挥去小资产阶级的作秀文风,何必花里胡哨的抖包袱,还自认为是有思想~

少女小渔

7.9

严歌苓 / 2018 / 天津人民出版社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三)

看了一圈好像没有人写《失眠人的艳遇》,但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篇,也许是曾经也是失眠人的感同身受吧。

“睡眠,在夜里是个岛,人得渡到那儿去寻求安全。渡不过去的,譬如我,就在夜里成了所有人的异类。你们自然全渡过去了,在那里相会盟结,白天的戒备和敌意在那里全都得到了协调统一,单单撇下我,落伍失群,孤独得这样彻底!”

当夜晚我睡不着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想着别处人们的安眠,或是听着室友们平稳的呼吸时,感受似乎就是如此:不仅仅是睡不着的难受,更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独感。只有我还醒着,只有我第二天早上会困,只有我现在这样辗转反侧。

即使世界上有这么多失眠的人,但失眠人似乎大多时候都不被理解。

曾经发过朋友圈说自己下午以后碰不得一点奶茶否则就会失眠,评论里有人回复说“真羡慕啊,我晚上喝一大杯一点点都能睡得很香”,当时忽然就有一股无名之火窜上来,就好像我展示了一块伤疤,然后有人一边夸疤的形状优美一边笑嘻嘻地撒了一把盐上来。打了很多字回复再一个个删掉,最后只发送了一个无奈的小表情。

睡到十点的室友下床时看到几小时前就坐在桌前的我时也会表示羡慕:你怎么起来的?有课时也总是先嘱咐我:明天记得叫我哦。总是点头微笑,可心里总是难受的,如果我说我羡慕她能美美地睡到很晚,在铃响过一次后也能翻个身睡着,是不是倒显得是在反讽。

似乎从小就不擅长睡觉,记忆中从未在除了床以外的地方睡着过。

小学时班级组织旅游,在半夜乘车归来。全车的家长同学都睡了,有两个男孩一左一右靠在中间的女孩的肩上,即使平时剑拔弩张睡着时都是亲密安然,小孩中只有我看到了这难得一见的一幕,只有我看着大家的睡相和车窗外的景色徒劳地发呆。

中学时的午睡也从来只是养神,不曾真正睡着过,看到别人在午休铃响时意犹未尽地从桌上抬起头,我感觉同样睁开眼睛的我有点像假装吹竽的南郭先生。

高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总是要辗转两三个小时才能勉强入睡,有天甚至一夜无眠,倒要庆幸通宵后的第二天终于没有折磨地睡着。试过安眠药,每晚小心翼翼地掰下三分之一片,入睡快了但却在四五点时早早醒来。依旧是少得可怜的时间。

和别人说起我的失眠好像也很难说出口。

怕别人或同情或异样或怀疑的眼神,怕别人难以理解睡不着的感受,更怕对方流露出来的是羡慕:真好啊,你只需要这么一点点睡眠。

于是一直和偶尔的失眠共存,就像小说里的我一样,成了一种习惯使然。

我也在寻找失眠人的艳遇,有一个人不再说“再躺会就好了”“是压力太大了”“是不是不够累”“怎么会睡不着”,而是对我说“来吧,我陪你一起醒着”。

于失眠人来说,珍贵的不是安眠药。

而是某个深夜抬起疲惫的眼,看见对面有一扇窗,也在这个夜晚长明。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四)

少女小渔

8.0

严歌苓 / 2018 / 天津人民出版社

“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江伟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发着脾气,他恼怒,他刻薄,但他也无奈。 看完《少女小渔》,黑人问号脸的我也忍不住想问一句,“小渔,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可小渔没有告诉我答案,严歌苓也没有。 她只是通过小渔的眼睛,去定格了一个移民潮蓬勃生长的年代,有艰辛、有挣扎、有冷漠、有怀疑、有恨也有爱。 不得不承认,严歌苓细腻的笔触,特别擅长通过女性视角,去审视时代的变迁更迭,就像《少女小渔》,贴着温柔善良的标签,却依旧让每一个文字都带着精气神儿。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下,是单纯善良、不谙世事,还是复杂多变,各人有各人的答案,但似乎都在提醒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世人常说:女人是水做的,骨子里都是温柔,重要的是丈夫得为她创造温柔的氛围和条件。但也有一种温柔,即便缺少氛围和条件,全凭着善良依然也会释放。 《少女小渔》说的就是这类人,严歌苓笔下的小渔,眼神羞怯又纯良,看起来稚嫩清纯,却有最狠的温柔。 江伟是她的依靠,也是她在美国生活的意义,所以她的生活重心只有江伟,即使江伟说再绝的话也决不回嘴,即便让她去和六十多岁的意大利老头假结婚。 于是,江伟冲进厕所,撕下手纸,扳住她脸,用力擦拭婚礼上接过吻的嘴,连鼻子脸颊也一块扯进去。她也没挣扎,她生怕一挣扎,他心里那点憋屈会发泄不净。 于是,她想哭,但见他伏在她肩上,不自持地饮泣,她觉得他伤痛得更狠更深,把哭的机会给他吧,不然两人都哭,谁来哄呢。 于是,即便老头涨了三次房租,叫人来修屋顶、通下水道、灭蟑螂,统统都由小渔付一半花销。她每回接过账单,不吭声立刻就付钱,她瞒着所有人吃苦,根本不向江伟吐一个字。 其实多读几遍会有小渔“表演牺牲,为自己的付出赋值”的感受,即便“江伟不会说,我戒烟,我不去夜总会,我少和男光棍们下馆子,钱省下你好乘车。他不会的,他只会去闹,闹得赢闹不赢是次要的”,仍抵不住小渔过分的温柔和善良。 她对江伟的温柔和善良,是出于两性关系的亲密,那么对于旁人表现出来的温柔和善良,则真正意义上的内心所承载出的大度。 她是真正的善良,善良到让江伟也开始害怕失去,所以无法容忍小渔对一个老头释放出的善意。否则江伟也不会问她:“你和我是真的吗?你是不是和谁动真的。”一改往日的跋扈蛮横,换上了一副虚弱的模样。 但也正是因为小渔的善良,慢慢融化了这个怪癖老头,他开始为未归的小渔留门开灯,他开始出门卖艺攒钱,给小渔买火车月票...,似乎找回了自己遗失的宁静和文雅,也找回了发现美的眼睛。 他看到小渔的光芒,欣赏她的美好、赞美她的品性,“是个非常好的孩子”,让小渔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老头躺在床上说不出话,江伟不停的催促着小渔离开。看着门外习惯了索取的江伟,她开始有所迟疑,于是停下脚步,摆正了老头底朝天的拖鞋,给自己一个多陪伴他一会儿的借口,并点点头答应了他的“要是”。 小渔开始正视自己需求的行为,将整部小说的内核升华,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需要被尊重,与前期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移民潮的背景下,显得可遇不可求。 日常生活里最好的关系,本就应该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而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彼此尊重、平等相待。 早已习惯了依赖江伟的小渔,如果没有来美国,没有和老头假结婚,或许直到老去都不知道,生活其实还有更多的意义。 “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 在复杂多变的人性外衣裹挟下,小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其实本就不重要。

《少女小渔》读后感(十五)

会打扮的女人,无论是不是泡影,好像总是更会招人喜欢。在严歌苓文中,下午三点到四点和四点到五点从火车站里出来的是两批女人。第一批女人粗拙凶悍、衣着朴素并且散发着一股不宜人的体味,第二批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在“色开始败”的妆容下表情仍然矜持。他们的首饰,第一批是真金真钻真翠,另一批是假的。

两批不同的女人形成了“真实”与“梦幻”的对比。在男人眼里,虽然花心思在生活上过得舒坦的人适合过日子,但是花心思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容易惹人爱。

在严歌苓写下:“不过女人们还是想有一天去做写字楼小姐,穿高跟鞋、小窄裙,化面目全非的妆。戴假首饰也罢,买不上便宜菜也罢。”后,主角小渔就出现在了视野里。她包里塞满了第一批女人可以在菜市场捡到的便宜肉菜等着自己的男人从火车站里出来。也许为什么愿意做第二批女人,就是因为那些女人不需要在车站等男人。她们显然是付出更多的那一方,显然是不会包装自己的人。

小渔很少张口说话,她是一个十分擅长沉默的女孩儿。在文章中,在小渔的视角里,她不会聪明地解释自己。文中可以发现,小渔喜欢用眼睛对别人说话,但是文中又有另一个视角说,“人说小渔笑得特别好,就因为笑得毫无想法。” 我想这是男人的视角。这个视角也写下了小渔的身体,身高不高,却丰乳肥臀,“都说这种女人能生养,会吃苦劳作,但少脑筋。”

随后出现了江伟。他曾经是一个运动员,在出国前遇到了小渔。他给予了小渔出国的机会,给她安排了为了得到身份的假结婚。但是又因为假结婚而心生妒忌与愤恨,把所有火气都发泄在小渔身上。

他们相处的时候,小渔没有说过自己愿意什么,不愿意什么。她就像是一个被随意摆布的肉体,“被揉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她不高兴不伤心地和他上了床,出了国一起生活,后来巴巴地在火车站等他回家。在生活中,打工更多的是小渔,她只有周末才能上学。结婚后忙前忙后躲避移民局的是小渔,眼看江伟流泪,决意承受更多的也是小渔。

在这篇小说中,严歌苓没有仔细描写到底是什么使小渔这样,她描写了一个现象,好像镜头放大后,小渔只是众多第一批下班女人中一个渺小的支线。只是在众多女人中,小渔得到了一些转变的机会。像是《喜宴》中的文化冲击一般,小渔因为假结婚,在一个老意大利人的家中生活了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就是极大转变了她以服从为习惯的契机。

那个老意大利人在文中没有名字,叫老头。好像是故意抹去了他的名字一般,连他的爱人都叫瑞塔。他是一个固执地不愿意工作的老头,尽管拉得一手小提琴,也宁愿在家喝酒。一个人一生最恐怖的事情,也许就是老了还碌碌无为,没有家庭子女的滋润,身边的人在一个个离去。可是当小渔愿意尽自己微薄之力照顾他和改变居住环境的时候,他身上仅存有的一些爱的力量被激发了。就像是瑞塔说的,怪吧,跟人在一块,畜生就变得像人了;和畜生在一块,人就变成了畜生。”

当老人选择握住小渔的手询问为何时,是他开始正视起这份感情的刻画,因为他开始探究这对于小渔的意义,也就是对他的意义。小渔的纯真无邪与善良,小渔毫无理由地把他当人看,便给了他照顾另一个人的力量。

同时老人也是纯粹的,小说中,小渔显然因为被他握住手吓坏了,她脑子中也许闪过了无数江伟说过的话。老人毫无侵略性的眼睛让她暂时把悬着的心从高处放到中间后,她又被洗澡时那只瑞塔偷窥的眼睛吓坏。小说的这些情节好像在努力地抚平小渔的不安,还有写下这份男性凝视的荒谬。实际上,也就只有那个没名没姓的老头愿意为了小渔给她攒钱买车票了。在这些事情的发生后,小渔学习到在“老外”的世界里,也许握手就是亲爱一个人的表现,是友谊,是家人,可以是任何一种爱。她也才愿意挣脱江伟的手,去认真爱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

在中国性压抑的文化中,男女的接触多少带了一些情爱的味道。男人疯狂地占有一个女人,束缚住了她们的每一寸肌肤。可是,爱未必代表爱情,爱就存在在两个人的互相照应与扶持。习惯被暴力钳制的小渔,被无可选择放在底层。缺少关爱的她最终她放弃了选择,习惯性地对每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好。也许就只有活得足够破碎不堪的人,才能珍惜地打开这一本书,捧着它细细品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