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抑郁症》读后感100字

《抑郁症》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8 18:55:13
《抑郁症》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18 18:55:13   小编: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同时揭示了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和不理解。作者呼吁人们要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理解。同时,患者也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病情,积极寻求治疗和支持。

抑郁症读后感第一篇

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情低落、快感缺失,严重的甚至想要伤害自己、自杀。

抑郁症就像心灵上的一场感冒,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以治愈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都有超过5%的人可能会罹患抑郁症,大约有15%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经历抑郁。一般而言,一次抑郁发作会持续4~8个月,但复发是很常见的,大约50%的抑郁症病例会在5年之内至少再发作一次。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报告称,在经历过抑郁发作的人之中,只有25%的人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终生疾病,这使得我们开始尝试复制用于治疗慢性躯体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系统医疗服务。

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来说,锻炼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可能最为有益。但是,有些严重抑郁的个体参加锻炼之后会感到更加沮丧,或者在参与锻炼项目时,总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而感到内疚,对他们而言,锻炼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抑郁症读后感第二篇

写个书评吧,虽然看了2/3,但是抑郁症患者我觉得不能推荐这本书,像我无症状二十年了看到深处,还是会回想起当时的症状,我觉得对病情不好。

目前是读到85页左右,讲述病人希望采取什么方式治疗的问题。

我当时生病的时候,和书中讲述的还觉得自己可以振作的那些病人完全不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正常了。当时14岁,算是无忧无虑的优等生,因为害怕早恋害怕考不上高中分流进中专,导致生病。病理表现就是情绪低落,不高兴,什么都无法让我高兴,但还好还能复习考试,中考很好的成绩,这都不重要了。后来还是休学一年,看病去了。

当时就是电击我都会去试,所以认知行为疗法、吃药,都试过了,和病友们开开心心相处了半年,病情没有改善,只有药的副作用,手发抖写字歪歪扭扭的啥的。最后快过年了了,一位退休的聘任医生给的建议,吃百忧解,大逆转。之前的主治医生认为我是恐惧症,我怕考不上高中嘛。但其实是典型的抑郁症。但是无论如何,从认知疗法里获得的知识和偏见纠正手段(暂且这么叫它)是受用一生的。我至今和主治医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另外,悼念前几年去世的老医生,你拯救了我的心灵,R.I.P.,永远感激。

另外,看到一些豆友的书评,还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抑郁只是心理现象,其实它,就,是,病,有明显的物理上身体上的不正常,本质上和平常的感冒、咳嗽的确是一样的,它的病理表现是影响行动,虽然照X光照不出阴影,验血也验不出阴阳,但相信终有一天,会和细菌、病毒这些我们现在看的见的东西一样,曝光在实验室里。

抑郁症读后感第三篇

自从抑郁症被丘吉尔比喻为黑狗之后,“黑狗”这个词眼逐渐的走进千家万户的认知概念之中。

牛津通识这本《抑郁症》出版于2021年,其基本也囊括了最新对于抑郁症的数据,模型,治疗,态度的内容。这并不是一本工具书,它并不会教你怎么识别抑郁症,怎么治疗抑郁症。甚至在业内也存在着不相上下的分歧与讨论。但这并不阻碍我们通过阅读此书得倒一个系统的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如果时间够的话,我还是建议读书,至于互联网的碎片化的科普,也挺好,但于我来讲总显的有点生硬。

今年发生了一些事,去医院精神科做了关于抑郁症的检查,在看回顾抑郁症历史的时候,我脑海中也浮现起了一些我当时接受检查的项目。验血:我想到了激素与一些神经递质的研究介绍。脑电波:我想到了关于人脑结构和《飞跃疯人院》的探讨。做测试题:想到了临床心理学的介绍。然后医生开了理疗,开了药,一个通过物理治疗,一个通过化学治疗。不过我都没有轻易去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副作用,并对身体的伤害不可逆。所以我选择了心理治疗,书中也对用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也做了简单的说明。所以看的时候多少有点感悟。

个人比较关心关于病耻感的讨论,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但我个人没有多少。直面自己暂时的脆弱也是直面自己的一部分。无知,偏见和社会歧视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越来越多我发现现代社会人大多会陷入一种怀疑主义,所以总是会否定,质疑,会一而再再二三的思考。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一种绝对的真理。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疾病不等人。

抑郁症并不是一场感冒,它虽然同感冒一样常见,但对人产生的痛苦,不亚于癌症。

但是就是这简短的历史,总能让我感到人类的进步,努力与人道主义的光辉。

抑郁症读后感第四篇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如果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具体方向的深度远远不够,但这类书的目的本身就不在于单个研究方向的深度,而在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抑郁症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可以从社会、心理、经济、文化、生物、科技等多角度展开跨学科研究,我至少从这本书看到了或者自己得到了几个简单思考点:(1)国家层面从经济角度考虑应该开展“心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抑郁症带来的经济损失;(2)如何从文化角度诠释不同文化下抑郁症的差异,能否从文化层面改善生存环境降低抑郁症的患病率;(3)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人类是否能够快速适应或者说科技快速发展是否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抑或是幸福感缺失能否在现代社会得到合理缓解或解决;(4)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抑郁症的新手段,抑郁症研究者应适当关注技术层面的发展,尤其是最新前沿技术,以结合研究抑郁症;(5)跨学科研究是加深人类对事物了解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里面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更为重要,站在更高层面或者说是哲学层面看问题十分关键;(6)本书所涉及到不同学科关于抑郁症的科学问题甚多,不知道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有多少支持项目,国内学校抑郁症相关研究人员在跨国、跨学校、跨学部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7)从本书的描述角度来看,国内似乎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至少从本书中看不到国内这方面研究成果,可能是本书中本身最新研究成果过少,或者是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时间过短,还可能是因为我是外行不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话语权的构建是在这个领域目前来看是不足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写书本身就是构建话语权。目前不足也是情有可原,国内科研人员在将来的研究中也应当从这个方面进行思考。(8)人身处于自然环境中,也身处于社会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深受人的影响,复杂性不可言喻;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从单一变量研究开始,最终得到事物的规律;人所处的环境过于复杂,研究也甚难。多角度开展研究自然重要,多角度分析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

上述仅仅是自己看完此书胡乱思考的一些点,看书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仅此记录而已。

抑郁症读后感第五篇

说实话,我挺介意自己那段抑郁的生活的。

毕业以后遇见的第一位,也是极其糟糕的领导。这段工作四五年后,我再回过头来看,确实能瞧出领导的能力极差。公司里有两个部门,干着同样的事情,我们部门整日加班,为的是几万块的小账在那儿仔细算,晚上还得把手机充满电,不小心来一则电话,那就又是一次惊心的对接。那个部门是几百万的账目,却每天到点下班。我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工作抑郁”。

当时的明显症状是,晚上睡不着,白天仍旧精力十足,而这精力是用来解决焦虑的。早间不吃饭,午间在食堂点了一碗分量十足的面,也只能吃下一口,晚间就倚靠酒精强迫自己入睡。两三个月下来,掉了二十多斤肉。因为我本身是偏胖的,因而整体上并非骨瘦如柴,但也面目全非了。

工作环境当中的压力催生出来的“抑郁”,让我在辞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恢复过来。家人不知道这个情况,前女友也自然不知道(这我抑郁时,她与我分手了)。同学、朋友更加不清楚了。狂妄地说,我自己是凭借自己的力气一口一口爬上来的。但如果我自己现在受到什么刺激,在心里仍旧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反馈。

译林出版社《抑郁症》这本小书,在我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它在内容上有很强烈的学术性(枯燥且难读),但对于一本专业介绍抑郁症的书,它已经做到足够通俗,足够全面,足够准确。对比之前的经历,我还特地在书中一段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的内容中,对应自己的情况,发现“工作抑郁”那段时间里,我自身的情况,十条有十条是准的。

就像我说的,一个人有抑郁症,或者有抑郁的情绪和倾向,往往身边人也无法察觉,他自己并不会主动诉说,甚至会刻意隐瞒。抑郁症这样的隐形病症,如果自己不说,那就没法子了。而这本书基本且准确地介绍了抑郁症的发展,研究情况,(目前的)患病原因,还有治疗措施和预防策略。这些甚至是以追根溯源的方法,相对详实地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读完《抑郁症》这本书,读者会对抑郁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里面的一些描述,甚至能从饮食、身体状况等方面,察觉到自己身边重要的人是否不小心有了抑郁倾向。

这样的书面世开来,在我看来,是对抑郁症(倾向)患者的一大幸事。

抑郁症读后感第六篇

读完《抑郁症》的第一个感受便是,觉得人人都应该读,特别是通识类的书,都应该去读一读。当然,既然是通识类图书,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关于如何解决抑郁症的书。

它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经历"的书,通过讲述其历史、现代分类以及在实验中得到的关于抑郁症的信息,进而获得了抑郁症的模型,并通过现有的知识、经验、资料等,对抑郁症的未来做了探讨。是一本简单易懂,读完后,会让你重新界定对抑郁症认知的书。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对抑郁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这是心里太脆弱造成的,所以ta坚强起来就会好”“是太敏感了,ta少想点就行了”,这些认知都是非常片面的。

读完此书,对抑郁症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形成抑郁症的原因,不仅仅有心理的,还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因此,如果遇上了抑郁症的人,作为朋友,至少可以在相对更有同理心的情况下去对待。而不是因为“片面”给予错误的帮助。

在文章的开始写有一段话。“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发展性的描述方式,是想要帮助读者理解,关于抑郁症的不同观点影响了抑郁症的病因理论及其相对应的治疗手段的特点。”这是作者对待抑郁症治疗的想法。

不仅如此,而本书的书写逻辑也值得我们学习,增加了我们认知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并且要给予认知事物的时间。不然书里,为什么一开始是讲的抑郁症的历史,到最后一章,才是讲读现代社会的抑郁症。

因为,在当今快节奏时代里,大多数人都渴望,问题出现的下一秒,就得到解决。但其实从发生问题到解决之间,有无数的“时间”是需要我们经历的,如今这个“时间”被内卷了,甚至有这样一段时间出现的时候,会成为“你不努力”“你笨”的代名词。

我们对待事物,没有了耐心,不会追根溯源,也不会深入思考,但,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绝非“单一”它需要给予时间去“经历”,去充分认知。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具有罹患抑郁症风险的个体是否真的会发展出这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遭遇了某些类型的生活事件,他们体会到的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威胁或痛苦程度(这一点又会受到认知、情绪反应以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应对这些经验的能力(他们在压力之下的复原力和适应性),以及他们生物性压力敏感系统的功能(包括他们身体对压力反应的阈值。)”。

读完,看似对抑郁症的造成因素,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但在得出这些影响的因素之前,也是经历了好长好长的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努力,才形成的一个我们已知的抑郁症模型。

抑郁症读后感第七篇

说到抑郁症,你会想到什么呢?闷闷不乐?心情低落、做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如果有人跟你说TA有以上症状,那么,他有可能患有抑郁症。但是,作为患者身边的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不以为然。以为,可能是最近压力大,休息一晚调整一下就好了;或者,甚至有人认为,那就是瞎矫情。真的是这样吗?那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 抑郁症是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据世卫组织的估算,全球有超过3亿抑郁症患者,而根据2019年我国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估计高达100万人;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目前仅有20%~30%的抑郁症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忧郁症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其特征是更为严重的抑郁,并且伴有身体症状,有时还伴有幻觉和妄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才算是抑郁?换句话说,从健康的状态到正常的悲哀再到疾病,如何分清这个连续体的分界线?作者给出了重症抑郁的诊断标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抑郁,例如,地理位置,农业社会环境比工业社会环境压力小,对抑郁症患者也更为包容。在社会经济学里,有专家分析,“失业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是在职人群的三倍”。虽然这个数据还待考证,但失业和患抑郁症是相辅相成的。“失业增加了个体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抑郁症也增加了个体失业的风险”。还有气候原因,在一个地区如果日照时间没有达到人体所需时间量,绝大部分处在黑暗的时间里,人们也更容易患上抑郁。日照也很重要,日照时间长,人充满正能量,而不是阴郁的、充满了满满的负能量。 很多人患上抑郁以后,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据世卫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也就是说,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听到这个数据,还是很震惊的(不管是开枪自杀还是服毒自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在这些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本应该活在这个世上,但却因为抑郁症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失去了生命。 也许导致抑郁的原因还有很多,亟待医生和科技去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与抑郁症有关且值得关注的就是产后抑郁。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发病率在 15%~30%。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女性生完孩子激素急剧下降,需要得到比平常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所以,产后抑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有些比较严重的抑郁症,需要药物去维持。在药物治标也治本的同时,我呼吁全社会更多的去关注抑郁症患者,关注他们的生活健康和生活质量,希望社会更加包容和宽容他们,而不仅仅是觉得他们在作,或者他们只是矫情。事实上,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能够和专业人士谈论这些想法,其实是一种解脱。就像小品中说的那样“我们用话聊”打开心结。最后,我先用威廉·奥斯勒医生说过的话最为总结,那就是“优秀的医生治疗疾病;伟大的医生治疗患者”。

抑郁症读后感第八篇

听到书名,不禁想起之前流行的网络语:最近你抑郁了吗?也会想起那些因抑郁而过早离开人世的国内外著名人士。之前对抑郁症,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没有想过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和它的普遍存在性。拿起这本书,在翻开之前,也不自觉的问:我会不会也有抑郁症?按图索骥的根据书中的描述,来看一看是不是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如这译者在序言中的开篇所说:“请想象有一只黑狗,紧随在你的身边。任何人看到都以为它是一只再寻常不过的动物,然而只有你知道这只黑狗的不同寻常之处——它以摄取你的所有情绪为食。”抑郁症的形成,大概也是一个情绪不断失控的过程,并愈演愈烈的影响着你对周围的感官还有对人生的负面情绪化。

通读本书,如果稍微多些医学知识,可能更有助于理解本书,书中引用不少在探索影响抑郁症以及治疗抑郁症时的专业词汇,如单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巴比妥类药物、皮质醇等,这些词汇的出现,也是在展现抑郁症的发展史、治疗演变以及哪些人群具有抑郁症的风险,当然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抑郁症的诊断与分类和现代社会的抑郁症。本书更准确的来说,是一本“抑郁症”的科普书,让我们正视抑郁症,它就像感冒一样寻常可见,抑郁症不等于精神病,准确的应被称为“精神病领域的普通感冒”,抑郁症不是就悲观弃世,就会寻短见伤害自己。社会更当多些关怀和包容,如书中引用的一些数据,抑郁症是人类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9%。抑郁症每年带来的成本是830亿美元,超过了2001-2012年之间阿富汗战争的总费用。抑郁症,给家庭带来、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也是更加的难以估量。人类的任何阶段,都无法对抑郁症免疫,尤其是当代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家庭压力,在情感危机时、丧亲之痛时,也会带来情绪的抑郁,但抑郁症,又不像别的疾病那样,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就像书中所说这是一个无法准确界定,抑郁症有时也成为一种难言之隐。如果一个人不主动说出或者就医,直到惨剧发生时,可能都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的冯小青,都是我们熟知的抑郁代表,他们常见的“病态”,也为人们所喜爱,也都过早的香消玉殒。抑郁症出现的初期,可以通过锻炼运动、情绪的释放、远离压抑的环境、融入生活,是完全得到治愈的。只是如今的社会,大多数可能沉浸在手机“围城”中,限制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临的抑郁挑战,越来越大。

抑郁症读后感第九篇

英国首相丘吉尔患有抑郁症,他将其比喻为缠人的黑狗。的确,我们的生命并非完全都是慷慨激昂的,也时常伴随着抑郁情绪的产生,而一旦让抑郁情绪主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那么抑郁症如一条黑狗一样,会吞噬掉你的生命光彩,你的情绪也会衰落不起。如今,世界各国患有抑郁症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抑郁症就像是感冒一样,所有人都不能保证对其免疫,可是与感冒不同的是,抑郁症阴影并非那么容易走得出来,原因在于现实中,特别是某些强调集体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会否认自己的情绪健康状况,即使患有抑郁症也羞于启齿,害怕招致不一样的眼光。

我想,这也是我们阅读这本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抑郁症》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于抑郁症的历史发展,抑郁症的复杂成因,以及如何治疗抑郁症。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但能够知晓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提高自我对于心理卫生的认知,还可以对周围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家人,给予相关的认识指导。

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古代社会的各种文明中,都会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视为与超自然物的连接,因与众不同而受到关注。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出来的理性,将世界祛魅,一切变得不再神秘包括精神疾病,此时抑郁症也变成了精神疾病。同时,也要注意到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强调的是对秩序的服从,因为服从可以提高生产率,在大规模社会生产下,抑郁人群变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抑郁症的成因,认为是体液的失衡导致的,也就是四体液说,抑郁症是粘液质分泌过多导致的,中医认为是因为情绪和外气所导致的,无论中外都认为可以进行药物治疗。近代以来,人们认为人体就像是一台机器,抑郁症也不过是大脑的化学物质出了问题而已。现代医药将控制大脑兴奋程度的物质称为单胺,因此摄入单胺类药物也成为了抑郁症重要的治疗方法。后来人们发现,大脑内物质众多,并非由一种物质彻底决定人的情绪走向。

我们知道大脑中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生物电来传递信息,因此电击疗法也曾一度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后来因被认为低效和无人道而叫停,此外还有切除大脑额叶的方法来治疗抑郁症。

除却物质层面的认知,专家们更多的认为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综合的疾病,是有人的大脑本身的因素和心理结构,共同作用而成的,也有文化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东南亚的农民因为战争而失掉了一条腿,郁郁寡欢得了抑郁症,而慈善机构送给他一头牛之后,农民的抑郁症好了。有了牛之后,农民有了帮手,又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可以与他人、与社群产生连接。

作者指出,

与他人广泛的连接,才是我们走出抑郁症的关键。

抑郁症读后感第十篇

谈起抑郁症,可能会引发一阵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破坏力不亚于癌症的疾病,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低落情绪,还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天才病,为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所独有,比如美国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其实,就连大名鼎鼎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都坦言自己得过抑郁症,并称其为如影随形的“黑狗”,难以摆脱。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它果真那般恐怖吗?

在《抑郁症》一书中,玛丽·简·塔基、简·斯科特两位专家,针对有关抑郁症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她们一方面考察了古往今来关于抑郁症的记录/描述、分类和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探讨了关于抑郁症的成因、认知,尤其是抑郁症的病理化,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因此,本书中的抑郁症是有历史性的,而非一开始便假定了其本质属性,这种历史性,恰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不断进步。

在西方的古典时代,盛行一种“四体液说”,这种观点认为,体液不平衡时,若黑胆汁过多,会造成人的抑郁。这种观点到中世纪早期一直都有市场。到了中世纪,主导社会的基督教则带来一种神学解释,声称“黑胆汁的形成是由于原罪的存在”,“抑郁症是对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所发起的挑战”。到了启蒙时代,抑郁症逐渐被病理化,早期的科学家倾向于从生理学角度给出原因。再到19、20世纪,生化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解释都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相应的理解,或者说认知框架和结构,自然而然就会有相应的抑郁症分类法和治疗方案。古人会使用草药、合剂、泻药、水蛭等方法,以期排除毒素,平衡体液。中世纪则开始猎巫,旨在将邪恶的超自然力量驱逐殆尽。启蒙时代出现了旋转椅等,通过快速旋转使患者“克服兴趣缺乏的状态”。19、20世纪,既有精神病院可供患者进行康复(其中,有部分精神病院让人毛骨悚然),又有大量药物措施进行干预。

在基本掌握抑郁(症)的历史性之后,读者可以开始自主思考抑郁(症)的相关话题。给出相应的变量——地理位置、性别、年龄、文化、种族、个人经济情况、婚姻状况、遗传因素,等等,都可以得出相关有趣的结论,尽管不是最终的结论。同时,可以基于这些变量建模,从而得到关于抑郁(症)的生物学模型、心理学模型(一种认知模型),以及更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每个模型显然解释效力都是有限的,但综合起来提供了关于幽微的人类心灵的试验性图解。

诚然,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对抑郁(症)的研究和成果运用,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相较生化医学,处于生理和精神模糊边界的抑郁症,其科学基础的确不甚牢固,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悖论、争议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关于抑郁(症)的结论,很容易就被又一个试验推翻,以至于很难确定普遍真理。这难免会让从业人员沮丧,却也是这项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注定是跨学科的、要求综合思维的、拒绝简化的。

根据相关权威,抑郁症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健康杀手,夺去了越来越多宝贵的生命(往往是患者自杀),这在繁荣的经济体中尤其明显(由于相应的压力)。反过来,抑郁症会造成极高的社会隐性成本,这促使社会采取措施积极干预。也许,就如两位作者所言,应该将抑郁症看作一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虽要命但不致命,而患者可能不得不终身与之相处。

抑郁症读后感第十一篇

抑郁症,因为一些社会名人患者的经历公开,越来越为社会所认知。中科院院士陆林在《抑郁症》一书序言中,将抑郁症比喻成一只纠缠人的黑狗,并指出它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抑郁症患者越过3亿。

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将抑郁症的历史、诊断与分类、重点人群、治疗的演变、现代社会的诸般表现进行了通俗的解说,揭示抑郁症不为人知的前世今生, 提高大众对抑郁症认知的同时,也引导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对抑郁症认识的历史,也是抑郁症患者的血泪史。特别是中世纪,抑郁症患者被认为是恶魔缠身,治疗成了惩罚性干预,患者备受虐待和折磨。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抑郁症患者悲摧命运正得到改善。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经历了镇静剂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演变和融合,而当下,患者参与治疗决策的个性化医疗和医疗系统服务正成为抑郁症治疗的趋势。作者特别提示:认为抑郁症是“精神病领域的普通感冒”,是过于天真而且非常危险的认识。

抑郁症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在第七章《现代社会的抑郁症》中,得到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述。比如,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假性出勤”的低效劳动;抑郁症的经济成本不断增高,造成的经济后果至少占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1%;造成经济发达却不快乐的“幸福悖论”;抑郁症的污名化问题;抑郁症是否会提升创造力等,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连续两周出现五种及以上所列症状。注意,是针对重度。

抑郁症历史悠久,算不得新事物,与抑郁症特征的描述相对照,中国古代疑似有抑郁症倾向的人着实不少,实有其人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唐代诗人李贺、宋代词人李清照等 ,而曹雪芹笔下红楼人物中,郁郁而终的林黛玉,则具有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不妨看一下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习惯于将词意解读为李清照对生活磨难的感叹,但如果把忧愁、失眠、内疚、伤心等情绪综合起来看,与抑郁症的症状相比对,基本可以断定:易安居士晚年应存在明显的抑郁倾向。

《抑郁症》一书对中国及中医予以相应的关注。在介绍西方早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等观点的同时,也列举了不同宗教及文化对抑郁症的认知,在传统中医看来,“抑郁症是由内脏和连接内脏的经络发生了阻塞而引发的,这种阻塞抑制了那些本应流向各个器官的‘气’(代表着能量),最终导致了郁结。”在第七章《现代社会的抑郁症》中,本书引用2010年来自中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患者通常只谈论躯体症状,可能压抑或掩盖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抑郁症会带来一种强烈的耻辱感”。这也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抑郁症虽然越发为大众所知,但许多患者仍讳莫如深,“抑郁了吗”会成为网络或日常生活流行语,但大都限于健康人间的黑色幽默,与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无关。

读《抑郁症》最大的启发在于:患抑郁症不是可耻的事,如不幸被“黑狗”咬到,勇敢地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努力驱散阴霾。而每一个人,都要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包容,营造一个理解、尊重、关爱、陪伴、支持的氛围。

一起努力,赶跑抑郁症这只讨厌的“黑狗”。

抑郁症读后感第十二篇

什么是抑郁症?

是情绪低落,茶饭不思吗?是对外界的所有事物都漠不关心吗?又或者是亲友们的关心都触动不了自己吗?答案是,以上这些表现全都是。或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崭新的气球。它把人对着它吹的气体都吸收进去,迅速鼓起变大,一点点,慢慢地。当气球里面的气体快要满载的时候,气球就要炸开了。 序言里面比喻的黑狗更是贴切。黑狗在抑郁症患者的身旁纠缠不休,无法轻易解脱。同时,患者本人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只黑狗,该如何对待它。正如抑郁症患者以为自己只是一时半会的情绪消沉,累了乏了,没想过这样的消极处理会引来更大的苦痛。他们没有及时将感受告诉别人或就医,耽误了病情的控制和治愈。这样容易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本书并不能算作是抑郁症患者指南,更像是让普罗大众去认识了解抑郁症到底是什么,令他们都能察觉身边人的异样,也使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清醒认识到抑郁症的病症是可防可控不可怕的(多少人会因为旁人的眼光或害怕误解偏见和歧视而耽误治疗)。 ⭐抑郁症的简史 抑郁症,在希波克拉底的时代并不已经正名。他提出“黑胆汁”这一概念。四季变换与体液处于平衡状态才是人最佳的健康状态。多年后,亚里士多德也提出相关论点。不太严重的体液失衡会导致忧郁气质。是托马斯·威利斯首先提出化学理论来阐述忧郁。 中世纪时期,人们重新相信精神疾病是上天对患者的惩罚。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是不道德的标志。换句话说,他们想要消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通过各种令人咂舌的方式。本书谈到忧郁症患者被妖魔化,都被当作女巫一样被火烧死。(这段让我想到之前在微博看到关于《女巫之锤》这本猎杀女巫的手册,大致意思是人们随性地指认某人是女巫,想要众人以各种方式来惩罚她。) 17世纪,有位来自英国的记录者,一位医生,理查德·纳皮尔。他持有一个观点是“抑郁症”这一个术语应该留给上流阶层来使用。而有类似的临床问题的穷人患者只能被他描述为“丧气”患者。为何忧郁症有贫富贵贱之分?这种病症不是各个阶层都可能会诱发的吗? ⭐哪些人容易罹患抑郁症。

社会与环境、人的内心世界还有生理因素影响人是否诱发抑郁症。失业、疾病和贫穷等外在因素并不能确切肯定影响人诱发心理疾病,但这些都成为了诱因。 同时,外部环境变动、个体感受力的不同(是否是易感个体)以及有否认识足够/正视这个心理问题都是抑郁症的成因。

当然,躯体疾病与抑郁症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轻微的感冒,病人若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也会相应快速痊愈,反之则是缓慢的加重的。更何况躯体疾病的痊愈情况影响患者情绪,反过来情绪也加重或减缓躯体疾病的治愈。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个体对抑郁症认识了解不足。 ●病耻感。潜在的抑郁症患者会羞于承认或不想接受抑郁倾向的事实,并觉得这样会影响前途,还有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想到荻原浩作品《明日的记忆》里,主人公佐伯不承认自己有阿尔茨海默病,强加镇定地继续正常工作。可惜周围的同事都能切身感受到他已经力不从心,但也不能正面跟他说去就医治疗。)

明日的记忆

7.9

[日] 荻原浩 / 201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个体感知能力的不同。 ●抗抑郁药对重度患者持续有效(轻中度患者也能得益)但他们没有坚持去服用。在现实世界中,药物开给了那些最不可能受益的群体(指轻中度患者)。 ●制造抗抑郁药并不能盈利致使没有公司/工厂愿意主动申请制作。制药公司愿意为药物研究提供资金,但没有大型企业为了心理治疗的试验提供大规模的资金(他们看不到回报就不一定会投资)。这让我想到的译文纪实里《世纪的哭泣》里面申请了好久也没有拨款下来的研究基金。类似的状况,同样的悲哀。

世纪的哭泣

8.3

[美]兰迪·希尔茨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实社会和潜在患者个人对抑郁症的认识的多寡,影响大众对抑郁症群体的关爱。他们也许会误解或带着偏见看待抑郁症患者。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想要看见的。抑郁症患者背负了内在的抑郁情绪和外部强加到自身的心理压力。这些都需要被发现被关爱被治疗。 事实上,如今的状况还未明朗。我们必须清晰明白到,抑郁症像普通感冒一样普遍。然而,抑郁症却并不能像治疗普通感冒一样放任了事。如果我们忽视和漠视它,它并不会像普通感冒一样在人类社会中自行消失。

希望大众都能像重视躯体疾病一样重视抑郁症这类心理疾病,也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不用再担心自身(自信起来!)和外界的眼光。 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句话,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但愿这本简洁介绍但不简单的《抑郁症》通识读本能呼吁读者朋友们关爱抑郁症患者群体,给予理解,施以援手,携手去摆脱纠缠在患者身边的“黑狗”,助他们重获新生。

抑郁症读后感第十三篇

《抑郁症》(原名"Depress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由两名心理医学专家撰写,用通俗易懂且简短的语言,阐述了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差异。它不是一本患者指南,你无法通过阅读它来解决自我的情绪困扰。但它可以让你更了解抑郁症,或是更愿意去倾听他人所经历的痛楚。

抑郁症并不是现代病,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

抑郁症常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病,且存在城乡差异。城市中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较好,独生背景又让他们成长于父母的溺爱环境中,过度保护使得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并陷入情绪困扰。

但抑郁并不是近百年才出现,且造成抑郁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关于抑郁,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单词「melancholia」是对这一状态的描述,我们现在将其翻译为忧郁,但在古希腊语中,它代表的是黑胆汁。

「melancholia」源于古希腊的「体液学说」。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希波克拉底便对抑郁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体是由四种液体构成,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与黑胆汁,四种体液若维持在平衡的状态,那么人便是健康的;而当某一种体液过多或多少,便会产生疾病。抑郁便是由于人体内黑胆汁过多造成的。

黑胆汁又有偏寒性与偏热性的区分,忧郁是由于偏寒性的黑胆汁分泌过多而造成的;而过多偏热性的黑胆汁则会引起狂躁、焦躁、暴怒、与疯狂。

与古希腊相似,中医也将抑郁等情绪问题归因于体质、或脏腑功能失调。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便有对相关情绪的系统性描述。例如在《素问·本神》中的“心气虚则悲”、或是在《灵枢·口问》中的“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等。

从中医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抑郁并不是矫情、不是脆弱、也不是一种无病呻吟,它是个体内心真实的感受,并且对身体造成影响。虽然古今中外对于抑郁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对抑郁症状的描述却是相似的。现代医学将抑郁归纳为三个症状群,其中最核心表现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与快感缺失,并伴随着失眠、思维迟缓、出现幻觉等身体反应。

或许感同身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他人的苦难与痛楚是我们无法经历的。但对于抑郁,我们需要避免说出“你太脆弱了,才这么点事情就这样”,因为这份带有歧视的不理解,只会加重他人的不安。

情绪困扰是个人感知,而社会却在建构着抑郁文化

虽然情绪困扰是个人对自我情绪的感知与主体的观察,但社会文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抑郁情绪的看法,建构出妖魔化与病理化的抑郁文化。

在中世纪,基督教主导着社会对抑郁情绪的看法。在基督教中,黑胆汁的形成与原罪有关,他们认为任何丧失理智的精神特征都是因为遭到上帝的惩罚。又因为在「体液学说」中抑郁与黑胆汁相关联,因此它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罪恶的、与邪恶的标志,并且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挑战。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抑郁的个体不会得到救治,而是像女巫一样,被绑在火刑柱上被焚烧致死。

在启蒙时代,虽然社会对于抑郁有了新的看法,认为人们不应该贬低抑郁的个体,或是惩罚、责备他们。但同时,抑郁症也逐渐被病理化,情绪困扰与流感、发烧一样,通过对身体症状的归纳与总结,将抑郁与病态相联系。

虽然病理化的处理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找到解决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肯认了这一情绪问题的存在,但它同时也给抑郁带来了污名。

我们对于疾病有着天然的恐惧与偏见,会自动戴上有色眼睛去看待那些被贴上疾病标签的个体;而疾病也容易成为某些特征的归因,当类似自杀、或是袭击等社会事件发生时,精神系疾病会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而加剧污名。这同时也会导致个体的「自我污名」与「病耻感」,或多或少加强了那份对自我的敌意与厌倦。

并且病理化的处理也存在简化与刻板的问题。对于心理困扰的诊断无法像测量血压那样得到确切的数值,通过问卷取得的结果较为模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关于抑郁的研究,又与生化医学不同,试验的可复制性较弱,结论很容易被推翻,这也导致其科学基础不牢固,存在各式悖论与争议。

除此之外,在资本主义下的功绩社会,一切不符合经济生产的情绪与特征都有被「病化」的危险,而这也会加剧个体对自我的否定,对不符合主流情绪的否定。

内向、害羞、不善交际等气质,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被冠上“社交恐惧症”与“逃避型人格障碍”等病征;社会需要的是积极的、可以过度活动、歇斯底里的劳动与生产,而负面消沉的情绪,因为影响到生产效率而被否定,就连慢步调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

同时,在呼吁“躁”的快节奏社会中,低郁的情绪与状态是不被允许的,但在自我消耗的最后,这一状态又是在所难免的。于是恶性循环便这样被开启。

虽然抑郁的状态始终被主流文化所否定,但也部分群体接受并赞美这样的情绪。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团体不认为这一状态是邪恶的,或是被恶灵附身,他们认为忧郁是由天体运行所致,并且只有最富才华与创造力的社会成员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与之相似的,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肯认抑郁体质的,他认为这一状态容易出现在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身上,是创造力与智慧的象征。

沐浴、旋转、服药、谈心,情绪困扰该如何缓解?

如何缓解抑郁、焦躁等情绪困扰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治疗的方式也与社会文化、医学发展紧密结合。但从早期的物理干预到当下的药物镇定与心理咨询,似乎人们还没找到那剂能够药到病除,或是有效预防抑郁的疫苗。

提出「体液学说」的希波克拉底认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是将多余的黑胆汁排出体外,或是抑制黑胆汁的过量产出。因此他建议人们通过放血、洗浴、控制饮食以及加强锻炼等方式来治疗抑郁症。与之类似的,在公元1世纪,哲学家索兰纳斯也认为通过一些物理干预来加强肉体的健康,能够反作用在心理状态上,例如听滴水的声音能够助眠,而不错的睡眠质量能够改善精神状态。

在启蒙时期,哲学家托马斯认为天气、极端思想、不充足的运动会带来情绪问题,因此他建议通过旅行,或是在富含矿物质的泉水中做spa来治疗抑郁症。

而近代医学也尝试使用旋转椅、骑马、食疗、灌肠、催吐等方式来治疗抑郁症。旋转椅来自被称为美国精神病学之父的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他认为抑郁的原因是来自大脑血管中某种化学反应,他称之为病态兴奋,而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是让患者旋转,于是便有了这把能够让人“安宁”的旋转椅。

从物理治疗到药物缓解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药物也或多或少带有些副作用。镇定剂是最早被用来治疗抑郁的药物,吗啡、东莨菪碱、氯醛、溴化物等在19世纪末被用于精神病院中,以便于院方对病人的管理。虽然溴化物能够让患者快速入睡,但也被发现是具有毒性与致命伤害的;而在20世纪早期,鸦片与安他非命是更常被使用的药物,但却又容易使人成瘾。同时期的电疗休克治疗,虽然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治疗过程对于患者而言是极具痛苦的,且对大脑有一定损伤。

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中,抑郁症与大脑的化学物质平衡、神经传递相联系,其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大脑中缺乏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单胺假说便是其中之一。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的产生是因为单胺能神经元活动不足导致的,因此抑郁症药物的开发,都集中于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或活性。

而这一发现其实具有偶然性,当时异烟肼和异丙烟肼是用于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但患者在服用后出现情绪高涨的状况,于是研究者便对此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在抗结核药物中有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它会提升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浓度,而这正是抑郁症患者脑内所缺乏的。于是,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成为研究的重点,此后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左洛复、赛乐特、喜普妙等药物便相继问世。

虽然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抗抑郁药品,但都有一定的局限。部分抗抑郁药物仅对中度或重度抑郁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而部分药物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患者个体差异性显著,部分药物对50%的患者无效,或是改善情绪的时间过久,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

后记:不要评价、不要建议、更多倾听

看完这本书,虽然没有获得关于缓解情绪的方法,但却了解到了抑郁的复杂性,以及上述社会文化、结构对个体的影响。除此之外,近期也录了一期关于高校学子情绪困扰的播客,在写稿的当下又听了“故事FM”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分享,这些都让我觉得,如何与情绪共处是多么的重要。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泪点太低,虽然没有相关的经历,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在听节目的过程中,却多次落泪。

原本后记的标题是“找到一个与自我和解的方式”,无论哪一种情绪,都是自我内心的感受,或许对它的接纳,也是对自我的和解。但在写的过程中,便发现不妥。这种劝解好像在指责他人不愿意加纳自己,并将抑郁产生的原因归罪于个人,虽然看起来是好心,但总感觉是站在高处,发出不痛不痒的指令。

记得在「哩哩叩叩」的那期节目,学姐提到对于有情绪困扰的人来说,陪伴是最重要的。他可以选择一个人在房间中哭泣,但当他想找人倾述时,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述的对象,让他和这个社会有所连接。同时陪伴也不是点对点的帮助,而应该像Cheese一样,即使每层都有漏洞,但总有一层是可以接住他们的。

抑郁症读后感第十四篇

但凡谈论起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问题。

我们的身体机能,容易跟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步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但是,心理层面的健康,却反超自然规律,不论年龄、不论性别,它就像一层迅速蔓延开来的浓雾,遮挡住我们原本应该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陆林看来,心理层面的问题,就像是我们的身边紧跟着一只黑狗,它以摄取人的所有情绪为食,并且,会在吞食人的情绪之后越长越高、越长越大。

而抑郁症就是这样的一只黑狗,依靠且纠缠着人们,使得大多数人无法轻易摆脱。

因此,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通过对抑郁症的整体探索,写出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全书通过系统介绍了抑郁症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变历史,分述了导致抑郁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介绍了容易罹患抑郁症的人群特征,最后还扩展了抑郁症诊疗手段的发展与未来。

抑郁症

8.7

(英国)玛丽·简·塔基 (英国)简·斯科特 / 2021 / 译林出版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并不是一本患者指南或自助书,甚至无法取代教科书,它单纯只是一本简单、全面的“科普”书籍而已。

那么,作为一本科普系列丛书,尤其是对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做出的科普,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是如何对抑郁症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的呢?

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一份全书的思维导图,方便后续对探索研究抑郁症的“路径”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思维导图制作:秦浅(禁止转载商用)

抑郁症从产生到后续的发展,是经历过一个大阶段的。在 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看来,人们对抑郁症一直存在误区。这样的误区,导致了人们对抑郁症呈现不同的看法:

但我们无法否认,当抑郁症开始出现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关于抑郁症的前世今生,《抑郁症》对这部分的“历史”进行了揭示。从古代到中世纪(公元500年前后),再从启蒙时代(16世纪到18世纪)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现代精神病学的诞生,抑郁症经历了一整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思维导图制作:秦浅(禁止转载商用)

在每个时期,抑郁症都有自己的主流特征。这部分特征,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在阅读这部分的内容过程当中,你会窥探到对应时代里不同的主流声音,以及当时社会大背景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的因素对抑郁症的不同影响。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到底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的典型特征又是什么呢?

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指出:

1、抑郁症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情低落、快感缺失,严重的甚至想要伤害自己、自杀。

2、其核心症状是悲伤和沮丧情绪,并伴有睡眠问题和躯体不适。

也就是说,罹患抑郁症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像是慢性疾病,很难在一瞬间或短期时间内得到解决。

书中还贴心地为阅读本书的人提供了【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示例】,以用来例证“抑郁”的评判标准并不全靠普通的问诊,而是有准确的数据和科学依据。

牛津通识本《抑郁症》为我们揭示了哪些人具有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罹患人群进行了分析。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育龄女性的抑郁症和罹患抑郁症后导致的自杀情况。

这两部分的内容,在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后,你不难发现,其实抑郁症对我们的身心是伤害巨大的。无论是产后忧郁症还是产后精神病,亦或是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出现的自杀倾向,抑郁症对人群的选择都是专挑“弱势”。

它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女性生育前后的身心都很脆弱,而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当中,身心和三观正在经历重新塑造。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他们则因为受限年龄与阅历,同样需要全方位的“照顾”。因此,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有理由认为,不同人生阶段存在抑郁症,都在提醒我们需要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负责任。

无论是受到流行病学、地理位置、文化和种族,亦或是社会经济学、年龄、性别还是婚姻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生而为人,身心的健康应当放在首位,毕竟,只有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够帮助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塑造属于我们的快乐人生。

思维导图制作:秦浅(禁止转载商用)

作为科普系列丛书,《抑郁症》不单单带我们一块探索了抑郁症的前世今生,研究了哪些人具有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我们得以全面地了解到到底什么是抑郁症,以及它最核心的症状究竟是怎样的。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争议和疑问或许已经得到印证和解决,而在现代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争议和疑问始终不绝如耳。例如“抑郁症被过度诊断了吗?”“抗抑郁药有效吗?”“所有的心理治疗对抑郁症都同样有效吗?”还有其他相关的声音,都在围绕着抑郁症展开。

现代社会,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已经逐步深入,大部分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就医诊治。作为心理方面的慢性疾病,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身体方面受到的损伤。你不难发现,现在越来越多职场人,正在遭受来自工作场所的抑郁症的困扰,生活压力巨大,欲望让人喘不过气。这就是全本《抑郁症》在最后一个章节里,想要告诉我们的关于“现代社会的抑郁症”的情况之一。

思维导图制作:秦浅(禁止转载商用)

或许 玛丽·简·塔基 和 简·斯科特 就是想通过《抑郁症》唤醒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无论是正视来自抑郁症带来的病耻感,还是对心理健康与财富的审视,都需要我们付诸努力与行动。

适当地锻炼,及时的治疗,让我们的情绪回归平和与安宁。早睡早起,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相信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式,其实,抑郁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如果,抑郁症只是一场长期的伤风感冒,那么,你还会那么害怕它吗?

科普视频,仅供参考

【视频连接:抑郁症怎样影响大脑?该怎么治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