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拓地降敌的读后感大全

拓地降敌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8 00:50:26
拓地降敌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28 00:50:26   小编:

《拓地降敌》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军事小说。主人公乔振宇因一次事故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在与日军激烈战斗的过程中,他利用自己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成功拓展战场并最终取得胜利。小说展现了勇敢、智慧和团结的力量,激励人们勇敢抗争,坚定信念。

《拓地降敌》读后感(一)

页94:董毡养子阿里骨(1040—1095)……按阿里骨卒于绍圣三年(1096)。

页102:徐禧(1043—1082后)……按徐禧死于元丰五年(1082)永乐城之役。

页120:步军都虞侯应作步军都虞候

页132:陈氏指出早在庆历三年(1043)元昊袭取甘州和凉州时……按李元昊袭取甘州和凉州应在天圣六年(1028)。

页334:吕改任平章军国重事……按吕公著为同平章军国事。

页345:尚书右丞王存……按王存为尚书左丞。

页394:知府州折克行(1050—1110)……按折克行卒于大观元年(1107),生年不详。李裕民大致推断其生于庆历三年(1043)。

页395:第三将折可适(1051—1110)……按折可适生于公元1050年。

页479:童贯为枢密使……按童贯为领枢密院事。

页484:在绍兴九年(1139)协同名将刘锜(1098—1162)守顺昌府……按顺昌之战应发生于绍兴十年(1140)。

《拓地降敌》读后感(二)

在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或者就算主动出击也是败多胜少的宋代,能够在边境战争中处于不败之位的名将,还真是屈指可数,李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李宪还是一位内臣,一位有着非同一般的军事天赋的内臣。

一说起内臣监军或者带兵打仗,我们可以想起安史之乱时,陷害忠良导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的那位宦官,还可以想起土木堡之变里,那位指错了路的宦官。总之,似乎内臣一旦与打仗这件事扯上关系,往往容易带来不幸的结果。然而,凡是总有例外,李宪便是那个例外。 本书作者何冠环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我们还原出了北宋中叶内臣名将李宪为北宋开边所做出的种种功绩。既让我们看到了李宪的个人仕途生涯变迁,也借此让我们看到了北宋的政坛浮动。为什么李宪作为内臣能够得到重用,明明有那么多教训在前,皇帝依旧重用内臣? 首先还是要说,李宪赶上了好时候,在两宋期间,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求和,主要原因是实在打不过辽、西夏、金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偏偏李宪遇到宋神宗这位君王,宋神宗是支持积极改革,主张发动对外战争的。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李宪才有机会在西北战场上慢慢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仅开创了宋代内臣出任方面的先例,还差点在宋神宗的重用之下成了第一位内臣节度使。那么,宋神宗为什么会如此重用李宪呢?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出色的战绩吗? 书中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当时的北宋政坛,起初,宋神宗是派李宪去军中做监军的,当然,当时并没有直接任命监军一职。只不过是让李宪和主帅王韶配合,但又给了李宪单独向宋神宗汇报的权限,同时,李宪自己手上也节制了一部分军队。也就是说,李宪虽无监军之名,却有监军之实,地位甚至在一般监军之上。 宋神宗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内臣来制衡文臣武将,这一点与后来的明朝很是相似,就是皇帝为了让下面的人分权,不让下面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派的人有过大的权力,让那些人为了权力而相互斗争,这样皇权也就更加稳固更加集中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李宪的个人能力,在书中的很多细节里都有体现。比如为铺兵请命这一点,就能看出李宪体察下情,爱护士卒。其背后的逻辑关系,首先是能够深入基层一线,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还敢于说出问题,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都爱听好话,皇帝肯定不希望在自己的治下还有这种情况。 但事实就是事实,该说的还是要说,不怕有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更怕发现问题而隐瞒问题。从这一点,感觉李宪还是颇为实干,有着务实精神。

《拓地降敌》读后感(三)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历朝历代,我们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人。而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也应该更加客观全面的去评价一些历史人物。

在《拓地降敌》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诸多的历史研究资料,向我们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宋朝的内臣名将李宪。

李宪这个人物,我原来的了解很少,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他在宋神宗时期活跃于西北边境,与王韶收复河州,又击降吐蕃首领木征,并攻克兰州,主持秦凤路及熙河路军事。 他主要的功绩在军事方面,收复西北地区,并且治理有功。一般来讲,应该有许多对于他功绩的称赞之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文臣言官对他多有不满,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身份,他是一名宦官。宦官不应该干涉政治,更不应该手握兵权,这似乎是一种不言自明的规则。

然而,李宪却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并且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与重用。对于朝东的大臣来讲,一个宦官手握军权,会形成对于朝廷的巨大威胁。

另外一方面原因在于,李宪虽然在行军打仗方面很有才能,但他的人品算不上一流。 有资料显示,他为了讨好当时的皇上,把巨量的木材运到皇城,方便皇帝大搞建设。在军事上出现失败的时候,他也想尽办法推卸责任,以求自保。

李宪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在于他获得了皇帝的宠信与支持。

神宗对他的信任,可说是用人不疑,初时碍于朝中大臣及言官的反对,还不敢委以大任。到熙宁后期,神宗就不理朝臣反对,授予李宪经制西北特别是熙河路的全权。

也有人推测,李宪深知朝臣对他担任西疆帅臣频为不满,为了博取宋神宗的宠信,不给朝臣以抨击他的口实,他才决心在西北边疆建功立业。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出于对李宪宦官身份的芥蒂,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官,评论者对他的功绩常常会有一种不自觉的淡化与忽视。

有个成语叫,“妙笔生花”,人们也能通过记录,口耳相传使事情偏离它真实的模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阅读历史资料的时候,不能偏听偏信。

后来有人评价道,“宪以中人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

我认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卓越贡献,不能成为掩盖他其他方面问题的理由。能保卫领土,却不能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让人感到遗憾。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份(比如李宪是宦官),而去否定这个人做出的所有努力与贡献。

作者的总结一语中的:知人论世,李宪的评价,就像后人对王安石评价一样,既随时代时势的改变而变易,也在乎后人有否认真细致检视其生平事迹,撇除对内臣的偏见,而作出公允客观的评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