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济与国家》这本书深刻剖析了人与经济、国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探讨,指出了人们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人、经济与国家》读后感(篇一)
我看到好像有两个副标题,
1.with power and market
2. A Treatise on Economic Principles
请问这两本 人,经济与国家 是一样的吗
《人、经济与国家》读后感(篇二)
即便不是经济学专业人士,也同样可以读懂这本语言易懂、深入浅出的奥地利学派扛鼎之作。没有什么晦涩的文字和高深的数学模型,书中的大多数描述都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财货”)形象地解释经济学中的现象,比如我们的工作时间、黄油、看电影,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看懂。建议这本书和《人的行为》搭配来看,先粗读一遍《人的行为》,然后会在这本书中很多章节中找到《人的行为》不解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去细细品读连罗斯巴德本人都顶礼膜拜的米塞斯的巨作。只是不明白,这么好的书,为什么只有31人评价呢?
《人、经济与国家》读后感(篇三)
长句,断成短句;调整语序什么。
看着看着真怀疑是不是机器翻译的,
看来下次买书还是得看出版社
出版社背后的那群人,或者和他们合作的人决定了出书的质量。
另外看书的时候不要死对应图表,因为有些图表有误,正常阅读还是能看出来的,某些页一句话中少了一个字,读起来很怪。
虽然书有错误情有可原,不过没看3-5页就有一点小错误的阅读体验,我也是醉了。
现在买书不都求个内容+体验+品牌,原语内容本身很好,名字就是一大品牌,可不得不说体验。。。
总之,不建议购买,看看还行,以后期待更好的翻译版本。
《人、经济与国家》读后感(篇四)
我按照《人、经济、与国家》中的观点来说,从人的行动是有目的开始推论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推论过程中存在一个前提是就是那个人(鲁滨逊)他有自然资源+自己劳动去实现自己第一个,第二个。。。。目的。这也就是第一章,人的行动学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是直接交换,罗斯巴德假设杰克迅住在岛的另一端,然后两个人开始直接以物易物的交易,且双方不使用暴力,自由交易。不使用暴力的原因是双方都要考虑使用暴力带来的机会成本。但是如果我假设这个岛上一开始只有鲁滨逊一个人,他通过自己的积累以及劳动使得这个岛上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地方全部成为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岛上只有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再往后有个人被海浪冲到了这个岛上,就叫星期五好了,他到了这个岛上一无所有,当然他和鲁滨逊按照自由主义原则互不侵犯,星期五也需要活下去,鲁滨逊给他够一年用的食物,条件是他给鲁滨逊干一年,星期五会接受这个条件(活下去优先),那么也就是鲁滨逊用散在的财货支出已取得对未来产出的财货的拥有权,一年过后,鲁滨逊得到了经过一年产出的财货,而星期五还是一无所有。
再往下,比如说那个岛附近还有另一个岛,同样存在两个人像是鲁滨逊和星期五的情况,一个叫杰克逊另一个叫星期六好了。在鲁滨逊那个岛鲁滨逊让星期五和自己都去生产a和b;另一边杰克逊和星期六也是如此,但是两个岛上生产a,b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那么两个岛上的分别专门生产a,b。然后鲁滨逊和杰克逊按照价值排序表交换各自所有的,达到都有一定量的a与b,并且这次不在继续交换下去。的确对于交换的两人效益都增加了,但是剩下的两人还是老样子。
再往下这样子的岛有多个,各自生产不同的商品,到间接交换要产生中间商品(货币),交换的持续的效益提升,剩下的一半人老样子。
后面在有各个岛会对不同的劳动力开出不同的工资,应该会有人胜出。再往后分析
《人、经济与国家》读后感(篇五)
黄花非鱼
穆雷·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美] 穆雷•N. 罗斯巴德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是一部奥地利学派的经典之作,虽然该书面世已50多年,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现在出版这样一本系统阐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的巨著,也许正当其时。
当年,这本书激发了奥地利学派的现代复兴。近些年,国内也有不少奥地利学派的著作出版,但纯粹经济学著作特别是系统阐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著作,不多。奥地利学派特点鲜明:在所有经济学流派中,奥地利学派为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提供了最坚实的经济分析基础,与主流经济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前在欧美和中国大学里被教授的主流经济学,微观部分充斥着“完全竞争”(企业产量无论如何增加都不会影响价格)等虚假假设的实证主义和数理经济学占据,宏观则完全是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政府就需要印钱(货币政策)或直接花钱(财政政策);经济形势太好就采取相反的政策(可惜更多执行的政策往往是前者)。可以说,不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各国目前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就是执行这些政策的苦果。然而,主流经济学对此所能够给出的解决方案居然只是继续加大这些政策的力度与规模。正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这种崩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奥地利学派。
当然,奥地利学派的正确洞见及其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不仅限于解释经济危机。《人,经济与国家》建基于奥地利学派和更广泛的因果—现实传统,加上罗斯巴德自己的原创贡献,形成了对主流经济学谬误的全面批判。罗斯巴德追随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基于人行动(人通过选择手段实现欲求的目的)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步步的逻辑推导出经济理论的整个体系。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自利人”假设不同,罗斯巴德所使用的行动公理,完全基于真实的人。虽然罗斯巴德大学学的是数学,但他完全没有像主流经济学那样基于数学或建模来构建经济学—这正体现了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人,经济与国家》的结构正如名字所示,罗斯巴德首先从人行动的公理开始逻辑演绎,阐述一人世界中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推导出边际递减规律、需求定律等适用于所有人的所有行动的规律(鲁滨逊经济学)。然后将人际关系引入分析,阐述价格的形成、生产的结构以及利率的确定等,形成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系统全面阐释。最后,罗斯巴德分析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各种(政府)干预,对各种干预的形式和影响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罗斯巴德在整部书的所有分析中没有基于任何伦理立场,他得出的结论是:“自愿交易隐藏着秩序、和谐和效率,强制和干预隐藏着无序,冲突和极度无效率。”这纯粹是经济学分析,“是经济学从不言自明的公理出发逻辑演绎出来的伟大真理”。两者之间的选择,需要公众基于自己的伦理立场作出判断。罗斯巴德认识到,经济和伦理问题有着相同的、根本的根源:稀缺性。没有它,两个学科根本不会有任何意义。罗斯巴德的政治哲学后来系统地呈现于《自由的伦理》(1982年)中,但那是后话了。
在目前主流经济学分崩离析,世界经济形势扑朔迷离的时刻,《人,经济与国家》一书正好提供了一把理解经济运行规律、识破各种经济学谬误的钥匙,无论是专业经济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阅读它增进自己的经济学见识。虽然是本大部头,但是这本书既不枯燥也不艰深,罗斯巴德的说理清晰,逻辑严谨,对于寻求正确知识的读者,阅读每一段都会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虽然如此,经济学毕竟不是休闲读物,即使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初学者不必急于求成,对于不懂的部分可以反复阅读,理解透彻后再继续,以理解作者的推理逻辑,这样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努力。但是,正如米塞斯所说:“对于智慧,别无捷径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