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1000字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5 20:06:15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8-25 20:06:15   小编: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努力克服障碍,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实现自己的梦想。文章内容深刻、感人,让人感受到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重要性。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一)

书很沉,厚得像砖头,这分量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翻开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口述自传,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生前达到音乐巅峰的音乐家。这个世界上的音乐家有很多,但是能够在生前达到巅峰的音乐家并不多见。所以瓦格纳是很厉害的音乐家。

我开始看这本书,开始了解瓦格纳的人生,说实在的,他的人生并不算平坦,他对音乐的见解随着人生的阅历而改变,他在音乐中找寻自己的人生真谛,又从人生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精华。

然而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其为人处世却屡遭诟病。想到现实世界,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似乎决定了一个人的才华是否能够得到发挥,我国古代也有一些性格清高怀才不遇的例子,也有因为纳谏被贬的例子。我想瓦格纳因为情商低而被批评也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

但是好在这种批评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写作才华。他的音乐人生依然如火如荼,成为了继莫扎特之后的一个非常伟大的音乐家。

在此刻此地,我想讨论下一个文艺青年才华和情商的问题。以瓦格纳为例,他的音乐才华让他光芒四射,但是现实的圆滑让他受人指摘。在我看来,天才和普通人并不相同,他们的大脑结构,思维方式也和普通人不同,也许普通人可以学会圆滑处事,但是天才未必可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集中在自己的音乐才华之上,一个搞艺术的人有点特点有点怪癖是正常的,不然他怎么能创作出超越世俗的作品呢。

这是音乐的壮举,也是一种特别的壮举。

希望更多的朋友去读一读这本书,从这本书里仿佛能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二)

读完有些感慨,短评无法容纳,就在这里写上几点,权当书评吧。

1,此书厚达七百多页,是瓦格纳夫妻店出品,应该算是研究瓦格纳氏不可忽视的作品。但读起来却相当不易。也许是瓦格纳口述的原因,整本书有些拉拉杂杂,缺乏清晰的线条,大事琐事都混杂在一起,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也是经常一段长达数页,一口气读下来很是累,且相当沉闷且无条理。

2,瓦格纳人品早有风评,此书虽是自传,多是为自己辩解之词,但从字里行间,从作者所叙述的前因后果中,仍可看出瓦氏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对待家庭,对待妻子,对待朋友,对待同事,对待合作者,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在与彪罗和科西玛的关系上,能看到瓦氏相当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

3,书名是我生来与众不同,但从全书看,并未看到其与众不同之处,当然除了道德,确乎让人惊异。总体来说,瓦格纳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但并非莫扎特式的天才。他一生似乎都在为稻粱谋,一生都笼罩于李斯特巨大身影下,但其成就亦不可小觑。他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其作品对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恐怕很少有作曲家能够与之相比。他在书中提及,他也写小说与剧本,但文学界人士却认为他更适合做音乐;但当他写作歌剧之时,音乐界人士却认为他的文学才能比音乐才能更高。能亲自写作歌剧底本,并且能够写得如此之好的,恐怕也不多见。而又有如此之高音乐造诣的人,更是稀少。因此,瓦格纳的优势恰恰就在于此:他的作品将音乐与文学紧密地连接起来,他的乐剧确实名不虚传。更何况宏大的故事背景,与舞台布景的华丽绚烂,对于十九世纪的人来说,确实是个相当惊人的视觉冲击。

4,不得不说此书的在出版上问题相当大,编辑与校对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尽到责任。全书由两名译者译出,全书共四部,每人各译两部。总体来看,译文水准后面两部明显高出前面半部。前两部差错百出,经常是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话只翻译了前半句,后半句不知去向。很多地方明显属误译。且人名地名的翻译上,也颇有可讨论之处。一般来说,有些人名地名已经约定俗成,哪怕是误译,也得尊重,否则读者无所适从。阅读时就经常遇到此种情况,有时得放下书思考一下,才知道说的是何人何地。退一万步说,即便改,也得前后一致。如书中梅耶贝尔一名,就一会是麦耶贝尔,一会是迈耶贝尔。当然,这些都应该由编辑来统一,但显然编辑并不用心。文字的误植、漏植更是随处可见。新星出版社以前还挺喜欢,觉得所出版的书还算有品质,但从此书来看,该出版社的品质控制相当差。

《我生来与众不同》读后感(三)

谈起古典音乐,大多数现代人都赋予其生僻、高深的标签。耗时久长的成套作品,严谨繁复的配器乐段,随兴所至的情绪起伏,似乎并不符合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而说到古典音乐大师们,那更是与充沛激情、癫狂个性以及混乱的个人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莫扎特的天才与任性,贝多芬的偏执与坚韧,还是海顿对装腔作势的嘲弄。在世人眼中,他们似乎只为音乐而生,他们自由奔放的灵魂与主流生活和世俗规则天然对抗。

这本《我生来与众不同》正是我们接近古典音乐的又一个入口。它来自于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的口述,由其妻子科西玛整理。该书通过七百多页的厚重篇幅,细致地重现了瓦格纳一生的社会交往和内心情绪,围绕其生平之上的诸多猜疑和谜团,也通过文本得到解释和澄清。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全身心投身音乐的天才作曲家,有着怎样的澎湃激情和复杂内心。

无论是从交响乐演变简化而来的流行歌曲,还是电影剧集和商场咖啡馆里的背景音乐,甚至电台播放的早晚问候曲,处处都有经典旋律在回旋往复,古典音乐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瓦格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个人在步入神圣殿堂时都会选择奏响的《婚礼进行曲》;无论是剧院还是电影院,表演开始时观众席熄灭的灯光,以及把乐队隐藏在乐池内来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氛围。这些现在看来仿若“真理”的习惯礼仪,其实都是瓦格纳投身音乐创作时建立的标准。

《我生来与众不同》以时间为界,分别记录了瓦格纳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1813年出生的瓦格纳幼年丧父,或许是童年的孤独,促使他很快投向了文学和戏剧艺术的怀抱。后来幸得继父支持,开始全心投入交响乐创作。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并完成了带有贝多芬风格的首部作品。

第一部分便是讲述瓦格纳的童年和成长,他在讲述中提及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母亲引导下,对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门类从粗浅接触到沉醉其间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对继父的感激。尽管儿时的阴影挥散不去,但瓦格纳的成长过程一直有着家人关爱和艺术陪伴,这也奠定了他投身音乐事业的坚强基础。

进入青年时期,他开始承担合唱指挥、音乐指导等工作,从热恋进入第一次婚姻,之后经历感情破裂;又因为债务逃往伦敦,在英法德等国家辗转流离。甚至因为受到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直接投身政治运动。他参加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流亡瑞士,之后参加五月起义,失败后被通缉,在巴黎等地流亡超过12年。

“流浪的生活或许能带来石头般的灵感”,在音乐技能不断强化熟练的同时,这些身体上的流离和折磨给予了瓦格纳情绪上的强烈波动,却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而完整的艺术思想。

1864年,瓦格纳受到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邀请,返回慕尼黑。在稳定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为了实践自己的歌剧改革主张,在拜罗伊特建成了歌剧院,只上演自己创作的歌剧。年过五十岁的瓦格纳终于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巅峰时刻。他完成了创作跨越25年,时间长达16小时而必须分四夜上演的《尼伯龙根指环》,《漂泊的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等作品则充分反映了其对歌剧改革创新的野心。

因为深受费尔巴哈及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他将古希腊的雕塑和壁画中“整体的人”作为艺术的完美范本。由此开创了“整体艺术观”的思想,将戏剧与音乐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将音乐的交响乐式作为戏剧表现主要手段。在技巧层面,大胆实施了“无终旋律”等手法,运用不间断音乐结构的“主导动机”,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特里斯坦”和弦。极大地丰富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对欧洲专业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比起大量由他人撰写的传记以及对瓦格纳作品的评论,书中由瓦格纳自己回忆并讲述出来的事件有了更为细腻真实的生活细节与内心情绪,当然也存在着极为主观的偏颇倾向。

瓦格纳拥有丰沛奔放的人生,他并将自己局限在歌剧创作者的身份中,而是挥洒自己似乎无穷无尽的激情,将大量时间消耗在与多位女性的追逐游戏中。他对女性极为推崇和迷恋,在书中极为坦诚地讲述了亲身参与的情感纠葛,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又促使他总是把细微的表情动作理解为爱情的火花,又将始乱终弃的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这些花边轶事在尼采、安徒生等人的回忆录中随处散落。他与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一见倾心,终成眷属,好歹将他的花心名声扳回一城。

这些故事将瓦格纳从外界熟知的成就标签中抽离出来,回到了作为个体的本真状态。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热烈奔放的情绪和世俗道德规则之间的激烈冲突,他全力投身资产阶级革命,直到饱受非议甚至置身囹圄。对自由思想和个体行为的追求,以及在音乐领域的大胆创新,都成为同时代不少人质疑和嘲讽的对象。他无比坚持自己的音乐主张,把完整的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推上巅峰。以至于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说:“瓦格纳的模仿者们只是一群猴子。”

瓦格纳燃烧生命一般的音乐狂热,与尼采哲学思想的气质十分契合。后者曾经无比沉醉于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并且为其写下了癫狂的诗句:“我的全部泪水向你流成河,我心中最后的火焰,向你发出光和热。”而凭借着对音乐发自心底的赤诚,“瓦格纳风格”成为歌剧艺术中“先进”和非传统的代名词。他在创作中对自身灵魂的忠诚感染了无数人,经典乐段更是被不停地传颂和改编,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财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