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唯余细节读后感1000字

唯余细节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7 18:25:08
唯余细节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7 18:25:08   小编:

读完《唯余细节》,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才是最珍贵的。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呼吁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我们应该用心感受,珍惜当下。这篇文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唯余细节》读后感(篇一)

本期被鉴书团选中的新书。有点难界定这本书的类型,也许算回忆录。我分不清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但感觉作者想告诉我关于这四个人物的故事,也因着高烧这个关系在追溯过往。

Johanna是我最钦佩的那种人物,某些方面我也类似,比如只要打开一本书,一定要读完,我也认为这是个义务。内心顺从,敬畏手头每一个任务。这感觉是我的写照。可惜我没有思考过未来,也没有一味前进,只知道留在原地。

Niki特别有意思,大概是那种在小红书发表下我有一个朋友可以推到很多人首页的类型。我还蛮羡慕有着浓烈爱恨的人,感觉活得肆意又奔忙。《沼泽王的女儿》,感觉听书名就很贴这个角色,孤立无援但怀抱热诚。

Alejandro这部分就仿佛乱入月亮组。音乐人总是自带迷幻强调。这部分的故事不如前两个吸引人,但我很喜欢关于2000年y2k那部分的描写。小时候认为新千年属于悠远未来的闪烁灯塔,到了那一刻才知道只是生活中的另一天,和每一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循环的心态,特别特别写实。

Birgitte部分让我觉得人更加的脆弱。感觉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始焦虑,大概高烧让人回忆也让人变得弱小。结局会怎么样呢?按理每一个的生命还是得有自己书写,我们能做的,也只不过拼尽全力罢了。

整体而言这是本很符合北欧调性的书,细致优美,又带着缱绻回忆。翻译很好,值得夸赞,仿佛在读散文诗。但和《鱼没有脚》给我的感觉有雷同之处,有点冷有点孤,让我想融进去但只能瑟缩在迷雾之外。总结来说大概就是不接我个人的地气,即使有些人物的身上也带着我的影子。

《唯余细节》读后感(篇二)

短短的一本书,金句频出。

有点史铁生的味道,写妈妈也是写自己。想拯救妈妈却救不了的感觉,提起妈妈就是焦虑的代名词,无力地面对母亲原型。我们救不了妈妈,但我们能拯救自己的记忆。我们也只能通过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自由意志。

约翰娜是狂热的不断前进的自我 ,妮基是想有一个虽然孤立无援,却始终怀抱热忱和信心的自我表达,亚历杭德罗是二十年后却依然热烈的感情, 比尔吉特是那个我救不了的焦虑妈妈。

《唯余细节》读后感(篇三)

《唯余细节》这本书是本年度我看完的第一本纸质书,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离北欧文学挺远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总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无法产生共鸣。

然而这部,我却在读完时,非常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在经历身体痛苦,于此同时因着高烧的链接所回忆起的那些过往,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恍若灵魂深处的走马灯一般历历在目。

Johanna

由一本世纪前扉页上的文字引出的女人,更准确的说是作者的灵魂伴侣,她优秀独立又冷漠高傲,结尾的一句“我从没喜欢过奥斯特”就像是一声惊雷让“我”始终久久不能忘怀,她在否定的同时,是否也一同否定了和“我”的那段美好时光呢?之前的妥帖的种种,也变得不真实起来。

--一个孤独的疯子,一个自命不凡的疯子,过着死水一般的沉闷日子,其中的乏味细节,不管任何人都不屑描述,所以我克制住了自己。

Niki

如果交朋友,妮基肯定是我不太喜欢的类型,过于自我,疯狂又自由,但她却是作者“我”总有一天想要结识的朋友,个性热情主动,又带有些许的神秘色彩。这段友情的开始和结束应该都有被“我”预料到,友情突然结束的断联,让关系从我们身边消失变的更加具象了。

--找到妮基对我来说是一项成就,一场胜利;在她看来,我费心的搜索可能是一种侵犯,是一场捉迷藏,一方乐在其中,而另一方根本无意游戏只想消失的无影无踪。

Alejandro

"我”第一个孩子的父亲,也是像迷一般Zoomby woof乐队的灵魂。欲望,一开始仅仅是因为欲望,我们的关系如呼吸般短暂,告别的方式如此简单彼此之间心知肚明。只是只属于千禧年的回忆,即使“我”拥有了想找到他的理由,却无法得知关于他真正的名字和去向,从此在我生命中如此重要过的人又再次杳无踪迹。

--进门的是我的大女儿,他俩一言不发的对视了一眼,那一头黑色的卷发,那双眼睛,那两片嘴唇,那张柔软的面孔,不会有错。

Birgitte

不存在“开始”,也不存在“结束”,没有时间先后,只有那些片刻和在片刻中发生的一切。对于比尔吉特的描述,“我”更像是个第三人,远远的观察着她从一个内向孤僻的女孩成长,然后成为一个母亲,在家庭中尽力的与自己的精神疾病做对抗并试图摆脱深陷的焦虑,她只能肤浅又平庸的活着,不论如何她只能在化学制剂中不断探寻答案,即便最后她的呼吸中都带着焦虑,她也只能在死去的时候让焦虑摆脱并离开她的身体。

自此 我明白了这些对于作者极为重要的人们是如何在她的人生轨道上出现又消失的,唯余细节永留。

《唯余细节》读后感(篇四)

《唯余细节》

上午三个小时就着咖啡读完的,整书四篇短体人物经历,作者是因为一场高烧而回忆人生过往的四个朋友,我更愿意解读为主人公为了自己四个不同阶段生活而面临的四种状态。

妮基这个自我的描述是非常完整的,也更写实,透入生活,

唯余细节

暂无评分

[瑞典] 伊娅·根伯格 / 2024 / 南海出版公司

我”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开始发起了高烧。缠绵病榻之时,身体的高热令“我”对时间的感知产生折叠,关于过去的记忆开始显现。

四个人,四个章节,勾勒“我”的一生。

这些人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影响“我”,改变“我”,最后却又从“我”的生命中彻底消失,再无踪影。向前,向前。在时间的流逝中,唯余生活的细节四下散落。

这就是自我,或者说所谓的‘自我’:曾经与我们有所交集的人留下的痕迹。”

《唯余细节》读后感(篇五)

如果你对我说,一个出生于1967年的瑞典作者能写出很多我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感知,我是不会相信的。

哪怕你把Ia Genberg的脸放在我面前也没有用——她脸上有风霜、有那种坚硬的和被生活打磨过的样子,会让我更愿意相信她的语言。但她的白皮肤、坚硬的颌角和绿色的眼珠都诉说着“非我族类”四个字、让我很难相信一个面包和海鱼养大的灵魂能跟稻米和蔬菜共振。

但这就是好的写作厉害的地方——跨越巨大的差异,跨越面包与稻米、海鱼与蔬菜,跨越六小时的时差,跨越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在我们迥异的生活中找到那些琐碎却重要、不足为外人道却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体验。

比如关于读书——作为一个漫无目的的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和非经典)叙述时半机械式的读与理解之中那或快或慢的速度。平常到不值一提的波动的速度中是一个人跨越时代、主题、信仰、认知,来跟另一个人和把这个人筛选出的一整个文化的相遇与角力:

比如关于断联——一个在当下的新闻和社交媒体中时常被提起的词——以及其所代表的社会性的死亡的残酷与安慰:

比如关于普遍“不正常”而变得“正常”的家庭、以及其中流动着的焦虑、痛苦与挣扎,举重若轻地写下,除了是一种见证,竟然也成了一种安慰:

以及洞察——不是在系统性的架构中飘起来看自己与世界、也不是投身于某种对立或主义,像是在打开全能之眼之后关照了自我与世界,和光同尘,光也在尘也在,时间只在当下,过去与未来却也在,平心静气、身处其中的洞察: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唯余细节》这本书:

说得很准确,比我所能说的都更准确。

身份、回忆、成长、相遇、失散、别离……在人生的长度上,尤其是被阅读所再次加持和升维的前提下,人的一生所有坚固的东西都被渐渐解构,并在一场高烧中融化。

很好。在唯余细节的场域,至少也是一种安慰。

另外说一下Ia Genberg的照片,我实在太喜欢她这张照片了。

看起来很严肃,像个北欧严肃作家。

其实是这样:

夹拖真不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