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天使的忧伤》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部揭示现代社会人性黑暗面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贝尔的人生经历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作者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的利己主义和社会的冷漠无情。这部小说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一)
冰岛一个静谧,孤独,梦幻的地方,一半踏足北极圈使这个在海上飘零的小岛更添几分倔强。作为冰岛三部曲之一,这本《天使的忧伤》不负众望,诗意与故事共生,衍生出天使般的梦境。
《天使的忧伤》这本书写的也是一个奇特的探险故事。摆在男孩和邮差面前的,是一次随时都会致命的征程:无尽的风雪、海浪群山、刺骨的寒冷和永恒的孤独,但他们依然勇敢上路。有时候无关信仰,就是单纯的执着和勇敢。 冰岛文学评论上这样说:语言实在太好了,那些长句,如果换另一个作家写,可能会显得笨拙不当。他却写的惊人的美丽,没读几页就会停下来消化一下,每一段都像一首诗。甜蜜而悲伤的天使之境跃然纸上。
身处于这个充斥电视影像文化的世界,人们逐渐满足于快速变换的影像所带来的浅薄乐趣,从而失去了发掘蕴含于文字背后意义的耐心。影像所赋予人的即时吸引力正在不断破坏我们从阅读中获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所以对于一看见书就头疼、想睡觉的人来说,要体会这种乐趣,需要花上些许时间,放弃些许你曾经追求的稍纵即逝的快乐——例如刷手机、刷抖音、刷电视剧。放弃这些真的很难,但是遇到值得的好书,这些也没那么难以实现。这本天使的忧伤就让我体会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满足。
“ 读书可以让我们停下来片刻,静一会儿,在这片刻和一会儿里,我们可能看看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其实也是假忙,其实也是无事忙。忙碌中我们忘了什么是幸福。偷得半晌闲,随手乱翻书,这也是一种幸福。”李敬泽在《平信》 里写到。其实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愉悦自己,感受自己未曾远足的其他生活领域。在这本以冰岛为写作背景的书中,让我更多了对冰岛的向往。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二)
无论是冰岛还是其首都雷克雅未克,一旦提及它们,想到的便是冰天雪地以及美得震慑人心的极光。男孩,跋涉,寒冷以及温情,令人向往又怀有期待,那神秘的国度,莫测的岛屿,美好的故事在纸上跃跃欲试,等着我们一睹。
翻开这本书之前始终好奇于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勾画,会是忧伤以终老,还是温情脉脉难为语。而直到读完合上书本,好像才开始明白为何《冰岛文学评论》会评价它时说到,每一段都像一首诗,每读几页就得停下来消化一下。 他们说作者的文字是黑暗中的微光。 我想是的。
只是这光照亮了故事的模样,让我们看到冰天雪地之中走来的男孩和邮差,看到他们裹挟着满天风雪与一身寒霜跋涉而来,看到了一个关于爱与生活的故事,可是也看到了那光,终究无法驱散天使的忧伤。即便在这漫长故事之中,幽默风趣从未缺席。 可是没关系。 愤怒,悲伤,仇恨,这些一切的一切从来都不是生活的主题——爱才是。 诗歌里唱,没有爱,生无异于死。 泰特尔一天要对奥斯格尔德说上很多次“我亲爱的”,哪怕当着别人的面。 读到这里时不是没有动容的,突然就想起来很久之前一个好友曾经说,崇尚终生恋爱。 我身边不乏甜蜜或深情的情侣好友,也看过听过够多的美好与温柔,即便不期待也不憧憬婚姻,也仍旧相信并认可其间的温暖与幸福。 对一些人来说,无论生活中肆虐着什么样的风暴,爱情永不破灭,永不褪色。 男孩在路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教会他各种事,其中一件便是被告知说,去怨恨你爱的人真难。当然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但人总会恢复过来,原谅每个人。除了自己。 我始终觉得,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漠然。恨也是需要浪费感情的。而至于原谅,漫长的岁月和悠久的时光总会让人恢复过来不假,可是我放下、释然、甚至忘记,都是我自己的事情呀,与原谅何关?与原谅何干? 我们经常根据事物显而易见的一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做出判断,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带来残酷和偏见。 人的灵魂和地狱间的距离,是不是总比到天堂更短。 或许天堂的路远比通往地狱的艰险,道阻且长,而灵魂太重,游荡人间或坠落地狱,远比跋涉天堂来得轻松一点。 最喜欢的一章是谈及死亡。 作者说,死亡带不来心满意足。 如果心满意足真的存在,你会在生活中发现它。然而,再也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受到低估了。 曾经乃至现在我仍旧坚持生活是苦难本身。可是如今他们告诉我说,再也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更受到低估了。 或许是时候穿过风雪,去了解未被低估的生活,有多么美好与温暖了。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的冰岛三部曲第二部,赶在这部《天使的忧伤》到手前,我急切地读完了第一部《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了一个初步又粗糙的了解,以便更完整的感受第二部书里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以及差异。
在冰岛三部曲的第一部里,与男孩一起捕鱼的好友巴尔特不幸遇难,男孩伤心欲绝,带着让巴尔特沉迷误名的《失乐园》长途跋涉到村庄还书,最终留在了咖啡馆里。一个简简单单清清淡淡的故事,只是描述了三个昼夜里发生的事情,可是配上作者冰冷疏离的北欧气质,以及优美悲悯的文字,整本书呈现了一种梦幻又清冷的美感,书里多次提到了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意义,悲凉却引人深思。
在第二部《天使的忧伤》里面,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了,文字还是依然唯美忧伤,在前一部里大段的景色描写更偏向于散文系,在这部的上半本书里,描述了男孩在村庄里与众人的互动,人物之间的活动和交流变得多了起来,使得故事变得更为生动鲜活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第二部里这种深切的亲密感。
原本对于男孩遥不可及的生活变成了现实,他有了受到教育的机会,不用再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然而一个邮差赌气的允诺改变了男孩的生活,他答应了陪伴邮差走一趟地狱之旅。自此,下半本书里,又展现了斯特凡松擅长的辞藻优美的散文系描写,在风雪漫天的艰苦环境里,男孩选择了责任和诺言,对男孩而言,探索和思考永远比生命更重要,他敬畏生命也更尊重生命,即使性命垂危冰冷彻骨,他也从未放弃过思考生命与存在的意义,这既是一场与大自然搏斗的恶战,更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朝圣之旅。
在冰岛三部曲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质孕育了这些善良互助的人们,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亲近男孩,善待男孩,与其说是主角光环,不如说是阅读的魔力。男孩是一个爱书之人,在每次投靠的屋内,都会率先寻找书籍的踪影,谈论这些书籍和诗篇,在惨烈的居住条件下,人们的精神却并不匮乏,在斯特凡松的笔下,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贫瘠却又富有的寒冷国度。
男孩是一个很爱发问的人,甚至是举步维艰的旅途中,也会经常发出疑问,我更觉得这是斯特凡松在借男孩之口,思考生命与存在的意义,探讨那些发人深思的永恒难题。借由书里开篇的一段文字做为结尾。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四)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但当翻开书的时候就被文中优美的语句所惊奇到,每一段都像是诗一样奇妙,全文以冰岛那严酷又无情的峡湾为背景,讲述一个男孩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进行一场致命的征途:无尽的风雪、海浪群山、刺骨寒冷和永恒的孤独……
有很多人都拥有着不同的梦想,而有的人却可以为了梦想去坚持,去付出,有的人却会因为面前的困难和阻碍去选择舍弃最初梦想。梦想不是一场梦,他需要内心的坚持,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去选择你想要的生活,但是可能要去经历一场致命的旅途,会遇到漫天大雪,有可能会将你和马冻在一起,甚至会感到孤独,不知你是否会勇敢的迈出脚步一直前行。在这本书中,有一个男孩他渴望着拥有一个人的房间,看不完的书本,还有那个撩人心弦的姑娘,不久后还会有人来教他从未奢侈过的知识,但是他想要拥有这些就要经历一场生死的考验,要和邮差去世界的尽头送一封信,但是他为了想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便开始了有一场奇异之旅。
天空中的雪无穷无尽,那是天使的眼泪。男孩在鹅毛大雪中跋涉两天两夜终于来到了咖啡馆。替自己去世的朋友巴尔特送一本书。在这个物资匮乏旅途中得到了许多善良的人的帮助,在寒冷而天气中得到了温暖,让男孩在旅途中不仅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学会了如何面对各种事,还在善待温暖中更加成长为内心善良积极的人。
而在这本书中更值得说的就是像诗一般的语言文字。“星星和月亮消失了,光明、天空的蓝色水波流泻而入。令人愉快的光明帮助我们穿越这个世界。” “低地的夜晚从不平静,星星的音乐消失在沿途的某个地方”。语言的华美让读者体会其中的安静与韵味,勇敢逐梦的心让读者重新定位迷茫的前方,历经艰难的旅途穿越海浪群山奔向自己所期望的生活。“下雪了来自天堂的白色,天使的忧伤,但他们为什么忧伤?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是的,他要去探访那遥远的世界,遥远的思想,遥远的经历,在冰岛语中播撒种子,或许种下具有新奇颜色和不同香气的草木。” 像这样美丽奇特的文字在这本书中经常的出现,作者对这些长句的描写犹如天堂般美妙,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奇特的探索故事中,男孩坚强的心智,不忘的承诺,勇敢的付出,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冰天雪地中努力向前,去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走向所期待的生活,所向往的终点。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所坚持,但当前面是漫天大雪的时候你是否还会选择一直去前进,哪怕只有一丝微光,你是否也会把握住这丝希望去勇敢的追求。“在哪以前,时间只是流过,从任何人动物身上流过,带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但时间本身并不宝贵,只有生命宝贵。”时间带走了生命,而对于梦想的坚持是否也因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迷茫,生命是宝贵的,但是拥有梦想的生命却是更加宝贵的。当男孩每到一站进去后总是跑向房间寻找书籍,那是他渴求的生活,也是他坚持的源泉,有时候梦想就是如此的强大,它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自由,更加乐观,更加热爱,可以让你在艰难的旅途中找到一丝温暖,得到一些慰藉,美好的未来总是需要通过艰难的考验。
“这里总是下雪,天堂的忧伤是美丽的,它覆盖在大地上,保护大地免受霜冻,同时照亮沉重的冬季,但它也会寒冷的,毫无怜悯。”或许在穿过风雪到达世界尽头的时候,那些美好的记忆,明白的道理,学到的知识都将成为你一生的宝藏。
“现在睡上一觉多好,一直睡到我们的梦境变成天空,宁静的平和的天空,一两片天使的羽毛从空中飘落,此外只有遗忘者的幸福。”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五)
文/陶子 很多人都谈坚持和梦想,从内心也知道坚持下去的重要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会有新的改变。但更多的时候,显然放弃更加有诱惑力,面对它,太多的人缴械投降。 但是生活真的不需要梦想吗?把一个人的面包拿走他会饿死,可是如果没有梦想,他的生命会枯萎。这其实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那么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实现梦想,哪怕前方风雪漫天,你会勇敢上路吗?在《天使的忧伤》这本书里,一名男孩为了得到他想要的生活,上路了。 男孩在风雪中跋涉了两天两夜,来到了咖啡馆。替自己逝去的朋友送一本书。 在这里有着他渴望的生活梦想:一个人的房间,看不完的书本,那撩人心炫的姑娘。还会有人来教习文学、数学这些他从未奢望过的知识。但前提男孩先要完成一项任务:陪同邮差詹斯,去那世界的尽头送一趟信。 用最优美的文笔把这部小说呈现给世人面前的是冰岛作家诗人约恩·凯尔曼·斯特瓦松。他做过各种职业,后来开始专职写作,仅用五年的时间,便凭借《夏光,入晚》获得冰岛文学奖。 后来又写出“冰岛三部曲”,正式进入国际文坛,数次斩获多项国际文学大奖。被众媒体称作当代最珍贵,文笔最优美的北欧作家。《天使的忧伤》就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天使的忧伤》这本书写的也是一个奇特的探险故事。摆在男孩和邮差面前的,是一次随时都会致命的征程:无尽的风雪、海浪群山、刺骨的寒冷和永恒的孤独······但他们依然勇敢上路。 在路上,虽然行程艰难,物质匮乏,自然环境很恶劣。但他们遇见的人依然会给予他们帮助,会热情善良的善待他们。 男孩的心智也很顽强,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诺言和信用。努力得一步一步的去接近终点。 哪怕只看到一束微光,也值得我们去跋涉寻找。时间总从毫不犹豫的从我们身边流走,但是在跋涉的过程中,顶着风雪向前迈开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深深明白:生命最宝贵。 刺骨的风中,致命的暴风雪中,毁灭性的冰霜中。除去内心的疲劳和恐惧,在一次次面对艰难迎头直上的选择上,男孩也终于加速了他内心的成长。送信任务完成后,相信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孱弱的少年。 在每一部伟大的成功的作品中,其实都是阐述了一个统一的真理:生活其实很简单,但是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却并不简单。你需要一路打怪升级,克服万难。 在行进的过程中,虽然内心也会经历激烈的斗争,但坚持到最后,你会发现总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和遇见过的人。 因为是诗人,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有点淡淡的忧伤。始终如清辉的月光一般弥漫在整个作品中。但在这份忧伤背后也有一份你可以捕捉到的温暖,让心灵得到一份慰藉。 有很多小说里,我们大多读的是故事,在曲折的故事中,我们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坚定信念,和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人生感悟。 但是这本书不仅仅只是描写故事,它更是一部以冰岛峡湾为背景的史诗。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世界之门,开启了别样的风景。即使风雪漫天,语言表达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能力。在作者的笔触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寒冷的白色。 所以在这部小说中,语言也成为了亮点。冰岛文学评论上这样说:语言实在太好了,那些长句,如果换另一个作家写,可能会显得笨拙不当。他却写的惊人的美丽,没读几页就会停下来消化一下,每一段都像一首诗。 “现在睡上一觉多好,一直睡到我们的梦境变成天空,宁静的平和的天空,一两片天使的羽毛从空中飘落,此外只有遗忘者的幸福。” “在冬季夜晚,黑暗而又十分寂静。我能听见鱼在海底叹息,翻山越岭或穿过高山荒地的人,能听见星星的音乐。” “风卷起雪,仿佛柔软的舞蹈变得越来越僵硬,一点一点变得更快、更狂野,直到他们再也分辨不出风吹起的雪和天上飘落的雪。” 其中也提到了阅读,男孩喜欢读书,几乎整晚他都无法入睡。在那张绚丽的床上翻来覆去,满身是汗,无数次的把灯点亮,仔细阅读《哈姆雷特》。他全身心的沉浸到那令人目眩的词语洪流中,试图领会其中的含义。 在这里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书带给我们心灵的丰满和愉悦。无论你身处何地,如果有书陪伴,都不会孤单。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一见钟情?有没有一本书在大雪飘洒时会让你想起。《天使的忧伤》这本书真的做到了。 天空中的雪无穷无尽漫天飞舞,那一刻,天地都变得圣洁。我知道那是天使的眼泪。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六)
《天使的忧伤》是冰岛作家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冰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如果没有读过《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怕是又要陷入到书名的陷阱中去了。正如《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听起来像本甜腻的言情小说,而《天使的忧伤》听起来像本时下的少女风漫言情。
然而,小说的内容既不甜腻,更不轻松。唯一可以和想象相匹配的就是主角的年纪轻,还是个男孩。然而这个青春的故事不够忧伤——是因为“忧伤”用在这里还是太轻浮。翻开这本书,呼啦啦的纸页中席卷的是漫天的暴风雪,极寒的天气,世界的尽头,生与死之间的较量。说句实在话,现在的言情小说,哪一个有这样悲怆的力量,哪一场悲风伤雨的爱情故事敢直面赤裸裸的生死问题?
男孩还是那个男孩,他似乎并没有虚长几岁,但是又分明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早就成长为一个男人了。“冰岛三部曲”又被称为“男孩三部曲”,想来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野心很大,他不用岁月来讲成长,用的是风雪,用的是生死,用的是贫瘠年代一个人如何手持诗集面对世界的姿态。
读《天使的忧伤》是一定要读一读第一本《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的。这个故事和上一本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已经乏有人关注男孩叫什么,从哪来,要去做什么——当然小说中其实也不止一次介绍过。在《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中,因为弥尔顿的《失乐园》,沉迷于诗歌魅力中的男孩巴尔特忘记了穿防水服,在与大海搏斗的第一场角逐中,巴尔特失败了,死去了。
巴尔特的死亡带给男孩的打击是巨大的。其实这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听到“死亡”二字和看到一个熟悉的人死在自己面前绝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前者“死亡”只是词语是疏离的是遥远的,而后者的带来的痛苦是切肤的,语言变成了具体的形态,成为可感可触的现实。在贫瘠的日子里,在世界尽头,在冰川和海洋夹缝中苦苦求生存的人们,还能有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细腻,在粗粝的生存之下,人总是要求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然而,正是这一点点对精神的觊觎,让巴尔特失去了生命,活着的男孩无法不面对自己精神世界的震荡,于是他带着巴尔特的遗物去小镇还《失乐园》。
《天使的忧伤》发生在还书之后,在风雪中,男孩一度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直到在小镇遇到了爱读书的老船长。他离开了出海的船,在小镇接受教育。这一次在暴风雪中,邮差詹斯要去世界尽头送信,而男孩被指派陪伴他走过詹斯不擅长的海路。
事实上,男孩不仅仅陪伴詹斯走了一段海路。这一段漫漫送信路,他们不停地更换旅伴、交通工具,但是却一直陪伴彼此。整个这一条送信的路,可以说是死亡如影随形的一路。他们可能面对的是冻死、迷失方向而死、饿死、摔死、累死……他们每走一步,口袋里的新闻都在成为旧闻的旧闻。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之下,他们还不能丢掉负重的邮包,最后的一段路,他们甚至携带死者上路,同样,他们不能丢下死者。
詹斯的选择看起来不但不近人情而且还固执的不可理解。在风雪中,詹斯和男孩都受到了重创,体力被损耗,人极度需要休养,但是他一直在拒绝路上补给站里人们的挽留,毅然决然走进风雪走进冰雪覆盖的大山里。一路上,男孩不止一次陷入谵妄,快要失去生命。他质问詹斯,只为了显示自己的男子气概,就要别人跟他一起丧命,这是勇敢还是怯懦?作为读者,我们也不禁在质问这个问题,但是这或许正是这一段路的意义和主旨。就算没有人在乎的旧闻,也是有意义的,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人用生命做出的承诺。这条风雪路,注定是要有人去走的,这一次是男孩和詹斯,他们要在这一路得到锤炼,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如果还能活下来,再去思考,拥有诗歌和知识在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
没有爱,生无异于死。
直到最后一行字,男孩和詹斯都没有走出风雪。正更像一场关于生死拷问的朝圣,作者说,诗歌支撑着这个民族深处那荒谬而美丽的核心……诗歌还有什么用处呢?除非它有力量改变命运。有些书让你愉悦,却不会触动你最深的想法。还有一些书让你怀疑。给你希望,拓展你的世界,或许置你于险境。一些书必不可少,另一些只是消遣。在生死一线间的这条朝圣路上,在世界的尽头,男孩还是见到了书。如果没有在风雪中分分钟都可能失去生命的邮差,谁会来这里呢?书籍又该怎么来到这里呢?
让我们期待男孩终极的拷问和他最终发现的世界的真相。
《天使的忧伤》读后感(篇七)
这是冰岛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我去年读到的最好的小说之一,小说意境唯美,语言动人,巴尔特和男孩的经历扣人心弦,还有海边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与命运亦叫人深思。最终,小说在男孩经历几天几夜的艰苦跋涉,成功帮已故好友巴尔特把书到咖啡馆,他自己也从活与不活的迷惘中获救中结束。
这个结尾明确而温馨。
第二部《天使的忧伤》是承接第一部的人物与情节而来,从男孩在咖啡馆的新生活开始。然而,生活并不总是温馨的。男孩刚刚生活了三个星期,就在他一点点地适应了这完全不同于海上捕鱼的生活之后,生活来了个大转折——他要陪同邮差詹斯去冰岛最荒芜、条件最恶劣的、几乎无人涉足的地球的边缘去送邮件。
这里的情节并不像第一部那么紧凑、曲折、叫人有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感觉。与第一部比,它几乎谈不上有情节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纪实散文。它最大的特色有两个——
其一,语言精致到极致。对于冰岛风雪、大海、以及天空与大地的描绘,像一幅幅水彩画一样明媚、细腻又满溢着饱满的情绪与深邃的哲理。这一风格在第一部里也有体现,但到第二部,已到极致。以至于你随便翻到一页都能找到这样的描写。随手摘几句看看吧:
其二,内容情节中充满着无处不在的疑问。这本书读起来异常艰难,只因为太多的问题会裹住你的手脚和思绪,让你无法得以快速地穿越文字的空间。第一部作品里也有问题,但只是少数,写到这里,作者仿佛到了忘我的自言自语的近乎癫狂的状态,他借男孩的视角借男孩的心理,不停地追问,时时处处,到处充满了问题。个人以为,这是本书的最大优点和特色——它会引领你思考也许你从来未曾考虑过的问题,关于生活、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友情……关于一切的一切;但这也许是本书的致命缺陷:太多的问题,使得情节、人物都跟着被绊住,也绊住读者的阅读。这也是我读完小说,久久理不出头绪来写这样一篇文字的原因。
所以,如果想领略此小说的魅力,我们非得抛开一般小说的阅读方法,把它当成寓言、当成一个思想者的沉思录来读。如若如此,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展开的意义。当然,它不一定是作者的初衷,虽然我已经粗略了刷了两遍小说,作者太多的问题,我实在来不及一一细思量。
追问者:跋涉者的追问与寻找,一步一困厄。
作者设定的主人公是个男孩,没有名字没有亲人,处在涉世之初。所以,他对眼前、未来以及过往的一切,充满疑问。
他的追问,引发的便是寻找。
所以,两部作品中,主要情节都是男孩在风雪中日夜兼程的跋涉。如若从寓言意义上解读,我们可以以为这是作者的隐喻:生命就是在艰难的困厄的跋涉中,寻找其自身的答案,寻求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
生活或者说生命本身,是步步为艰的。不但风雪阻挠,还有无边的、无可求助的孤独。
其实,这也不算是我个人完全主观臆断的解读,作者在小说中还是有一些明确的表述的,如——
两个思考者在这样的天气里旅行。一个人必须用心全才能继续前进,才能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不死在半路,这可不是件小事,这意味着关于一切的思考、应对生活的尝试,肯定都是史诗的素材。两个寻找自我的人,在雪和风中跋涉。
思考者:生命秘密重重,不追问不足以生存下去。
生活要怎样调和现实与梦想?天堂和来世,是否只要相信他们存在,他们才会存在?要保证一个逝去的人不被遗忘,大声说他的名字有用吗?一个人活下去,是不是对死者的背叛?我们想要什么,为何我们害怕,我们身上那些隐藏的、残酷的渴望从何而来?生命把我们带往何处?时间是不是也在匆匆赶路?他们最终会在休息结束呢?你爱过的那些年月都在哪里?真相会烧疼你吗?
……
这只是我随手翻书摘抄整理的一小部分问题。作者是借男孩之头脑与心灵,对世界对生命生活,对他所能见到一切事物追问、思考。
是的,如果你不追问不思考,也可以生活,但一个深邃的不耽于平庸的灵魂怎么可以被生活与生命的重重迷雾包裹?所以,思考,思考,思考才是作者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吧,也是一个人的高贵所在——我们需要澄澈透明地活着,尤其是当你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澄澈透明的孤独苍茫里。
尽管,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回答者:总有些确凿的答案慰藉心灵。
如果尽是问题,那这本书就变得晦涩不堪了,作者在追问中,也不停地作答,不停地尝试对他追问的一切作出解释。他借助男孩,借助邮差、咖啡馆里的人、风雪途中的那些孤独的冰天雪地里的居住者,借助他们的眼、他们的心以及他们的生活,来解释生活理解生命以及相关的命题。譬如:
1.书籍、阅读的意义。这是第一部作品里的核心内容,在这本书里依然不断地被作者提出,并不惜赋予它更丰富更高贵的意义。
比如,男孩认为“时间似乎无法轻易跨越的唯一东西,就是词语”(可理解为书籍);比如,另咖啡馆的女主人盖尔普特以为,阅读可以让时间停步,阅读可以带人离开一个地方;比如,风雪途中暂住的牧师基亚尔坦家,他的书房里全是书,虽然他们身处荒凉之地,夫妻之间的美好在时间里已荡然无存,但男孩很肯定地以为:天堂或许比这里(牧师的书房)大不了多少,住在这里一定是幸福的。是的,书籍是抵抗荒凉寂寞最温暖的伴侣。
2.质疑生活的魅力。“只有提出质疑的人,才算活着”,“人能有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敢于质疑”,好了,毋庸多语,一句就足够,它是男孩写给他昔日海边生活的朋友安德雷娅的信,也可以看作是写给我们每个向生活妥协的人的警言。
3.时间、独处、思考、诗歌、目标等事物的巨大力量。比如,关于时间,“时间可以说是个浑蛋,它带给我们一切,只为了将之带走”;比如,关于诗歌,它可以“赋予”我们以“翅膀”;关于目标,“有个明确的目标何其幸运。许多人度过一生,却谈不到有多少目标。他们不知为何跋涉,生活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之中”。
4.关于乐观主义者。生命是忧伤的,天堂也是忧伤的,但天堂的忧伤是美丽的,“乐观主义与白痴之间,究竟有什么真正的区别呢”,生命的忧伤里,是不存在乐观主义的,乐观主义,要么是真智慧,要么就是白痴啊。
只是这些了。虽然看似出了不少头绪,但事实上,这本书我没读懂的地方有太多。比如,结尾处男孩与邮差以及农场的男仆带着已故的农场女主人棺材上路帮着埋葬她时,一路上男孩灵魂出窍般地与女主人的灵魂的对话,我是真的没读懂其中的意味,包括结尾,男孩带着棺材滚落山崖后,醒来发现自己依然活着时,到底是怎样一种重生?我只是感觉到作者在此间寓意重重,却没能读出其间深意,也许,这样的书要当成哲学书反复读才可以读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