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成年人》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书中提到了人们对责任的逃避和对面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对成长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己成长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一)
活着就是成功 本来你是一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随时可能倒下的人,但你现在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这说明你拥有非同一般的忍耐力和进取心,你努力生活的态度值得尊敬。 你和那些在关爱之中长大的人相比,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便如此,你仍然成功地活到了今天。所以你应该对自己更有自信。不管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你都应该相信自己是优秀的。 只要你对自己有自信,一切都会变得顺利起来。你之所以一直努力也没有回报,就是因为你一直以来都没有自信。 所以,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拥有自信。被自卑困扰的人请冷静地思考一下,你可能认为“即便我死了也无所谓”,但每个人能够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其实就是一个奇迹。 。 我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小蚂蚁学习。故事是这样的: 小蚂蚁和小老鼠一起挖洞。他们挖的都是适合自己身材的洞穴。但小蚂蚁的父母过来看的时候却对小蚂蚁说: “为什么你不能挖个像小老鼠挖的那么大的洞穴呢?” 显然小蚂蚁的父母并没有在蚂蚁的社会中获得满足,而且他们还讨厌小蚂蚁。小蚂蚁完全没有获得过父母的关爱。即便如此,小蚂蚁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因为它拥有强大的自信。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二)
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和技能也没有关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可能懂得高等微积分,拥有注册会计师执照,又或者精通五门外语,虽然生理年龄已是成年人,但在心智的另一个层面的发展可能是完全停滞的,心理年龄仍旧留在5岁。这段话所描述的就是加藤谛三在他的这本《长不大的成年人》中提到的“5岁成年人”。
他们的内心世界仿佛一个蹒跚学步阶段的孩子,连走路都还不太走得稳就被强迫着要跑起来。因为缺乏独-立健全的人格,于是他们就会在生活中遭遇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只能看着周围的同龄人有条不紊的选择要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过怎样的人生,仿佛一切安排都心中有数。而自己却始终被困在原地,生出一种“是不是大家都偷偷背着我上过什么培训班,为什么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知道该怎么办,而我却毫无头绪”的想法
是否真有这样的人生培训班呢?现实中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深究起来, “5岁成年人”们成长过程到底是错过了什么才导致始终被困在原地,成为长不大的彼得.潘呢?答案就是对自我的人格形成的培养。
人为了生存下去需要在每个阶段解决心理上的相应课题,如果当时没有解决今后必然会变本加厉的带来麻烦。“5岁成年人”很多在青春期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专注于学习考试或者是游戏而忽视了这一过程。当心理年龄明显停滞的他们不得不以成年人的身份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时,他们只能被动地承担着社会的期待,竭尽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由此也导致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感到分外辛苦
“不管你有什么借口,你实际上已经成为大人了”,这句话在社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有着大人外表幼儿心的5岁成年人来说确实非常残酷。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苦难险阻。可是,因为从外表上无法看出区别,没有人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只会认为他们是懒惰无用,冷漠无情的人,这样的情况也容易让他们对周围所有的人感到厌恶。
整本书是很典型的日式作者行文风格,把一件事情给你掰开揉碎了非常细致地讲述,也从方方面面写出了“5岁成年人”这一群体的不易和内心感受,本意可能是希望让周围人群能对他们更多一点理解和包容。也让正在遭遇同样的问题的人读起来能有被看到的感受,觉得终于有人能理解自己了。
本书的作者加藤谛三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出版过多部心理学类相关著作。在这本《长不大的成年人》中一共六个章节,前面五章用丰富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被困在某个人生节点,无法摆脱心理困扰继续前行。最后一章则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帮助打破这个不断循环的怪圈以及拯救5岁成年人的3个条件
1、 认真度过每一天,借此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并充分发挥
2、 拥有信仰。能够代替母亲,作为精神支柱的就是信仰。并不一定是宗教,可以是绘画,可以是音乐
3、 找到一些个人的、与他人无关的兴趣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三)
一句话理解了很多看不懂的新闻:长不大的成年人,身体成人了,心理还是孩子,他们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更承担不了社会的责任。因此很多不解的新闻事件、聊天八卦的故事、身边不解的人和事,都有了解释。 这句话来自日本作家加藤谛三的《长不大的成年人》,书中描述了一群这样的人,身体长大成人,心理却还是个孩子,生活中就有5岁母亲、5岁父亲、5岁老师、5岁记者等......
◆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见这种人 “你怎么那么幼稚”“你做事能不能成熟一点”,类似这种话,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还有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妈宝男、啃老族等等,“5岁成年人”一直存在我们身边,只是没有专门的总结,加藤谛三以自己的专业和归纳,明确提出来“5岁成年人”这个概念,未详细阅读书中内容,也对这些问题瞬间有了很多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个问题和解决办法:5岁成年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人有什么特征(5岁的成年人渴求5岁的孩子需要的爱、5岁成年人自立时的痛苦、对父母的依赖);这些人怎么改变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遇到这些情况应该做出哪些改变(5岁成年人和他们的精神支柱、直面自己改变生活方式)。
◆ 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5岁成年人,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以专业的角度和态度,来讲述我身边就存在的一些日常现象,其阐述的理论基础能不能说服我自己是阅读这本书的问题之一,很巧在第一章我就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概括起来说就是:人生有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课题,给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及整个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某项能力停留在了某个年龄段,其接下来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辛苦,这样就出现了5岁成年人,5岁成年人就是没有打好人生基础的人。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人走出困境? 作者专门用1-2个章节阐述了如何改变,但是在前言阐述的一句话更是解决的核心“......5岁成年人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当5岁成年人产生‘我不想再这样下去’的想法之后,他们就迈出了真正长大成人的第一步。概括起来就是“找到目标,变被动为主动”。
而这个状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当还在上学的时候,初高考是目标,学习功课是自己的主业,当高考结束之后,大目标消失了,普遍的大学生的生活放纵,以至于毕业即失业,可以理解为5岁成年人的一个过程,在相应的阶段,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阶段性和整体目标,没有目标,所以行为被动。 当看到别人很幸福的时候,心理的想法从“那个人好幸福,为什么只有我这么不幸”变成“那个人好幸福,我努力也一定能幸福”的时候,我们就成长成为完全的成年人了,跟年龄无关。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四)
打开这本《长不大的成年人》,就仿佛撕开了一些人不愿意对他人展开的一面。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加藤谛三的作品,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些身体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心里还是孩子的这样的一部分成年人。很多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确实有一些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已经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但是其实他的心理还像孩子一样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这本书的封面非常的有意思,一群大人中间围着一个聚光灯下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那个长不大的成年人。但是实际上这一圈大人其实也不一定真正是大人,中间这个孩子也可能是他们内心的体现。
作者在这本书中给他们起了一个很好玩的名字叫做“五岁成年人”。用一个又一个的小短文为我们剖析了这种模式的成年人形成的原因,以及提出针对这种行为修改和提升的办法。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给我们介绍了五岁的成年人是什么样子的人,一共十个小短文,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了一部分人群的样子,他们拥有着逃避的心理、他们更加以自己为中心、他们也可能过于认真、他们或许想要做自己做的事却从不考虑别人的看法。紧接着就来到第二章,为我们介绍了这部分成年人他们需要什么。没错,五岁的成年人就像五岁的孩子一样,他们渴求爱,渴求关注,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因为一部分原因缺失了部分心理的支撑,所以到成年之后,才一直追求着一些之前错过和错失的东西。
第三章为我们介绍了这部分成年人自立时的痛苦,他们往往更加希望去依赖别人,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样实际上是不现实的,我们终将成长然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一味地依赖他人,一定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来到第四章,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对母亲的依赖,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追求安逸是人的天性,我们都会超乎常规的渴望母爱,如果母亲在给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将可以健康的成长,但是如果母亲将大量的能量消耗在于调整父亲之间的关系上,那么就会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照顾孩子,于是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心理的成长就会停止,变成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所以说长不大的成年人其实是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在成长环境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支持和培养。
那么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为长不大的成年人提供了三十多页的解决方式,比如说首先要了解自己欠缺什么,然后向享受生活的人学习之后,重建自信,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很多人曾经都是五岁的成年人,没有搭建起完整的心灵成长,但是让他们自己决定之后,慢慢开始有了真正自由的生活,也慢慢变得快乐起来。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五)
如果一个人,已经长成成年人,但是心理年龄只有五岁,会如何?但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身体成人了,心理却还是个孩子。为此,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成年人》一书中提出了5岁成年人的概念。
他认为,对于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竭尽全力,但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为此而痛苦不堪、不知所措的人,就是“5岁成年人”。
这本书是朱悦伟所译的一本心理成长类图书。这本书摒弃了我们平时对成长的定义,认为一个人要达到成长的标准不需要完全地成熟积极变化,相反,个体在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反而更符合成长的定义。
这本书的著者以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将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呈现了出来,是一本值得每个人一读的好书。
在这本书当中,加藤谛三着重强调了我们如何减少外界对我们的控制和干扰。他说: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怕事,而选择放低心境,不踏实地跟随别人。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得到重视,觉得当他人的重要性值得推重,因此选择了顺从,甚至为求“爱”而放弃自我。
但是,一个人想要真正地成长,就不应让他人的控制欲束缚自己,要敢于拒绝别人的力量,坚守自己的主张,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舞台。对于外界干扰的减少,让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跟随自己的心声。
加藤谛三还强调了我们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得到成长。他说: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有时会觉得他人需要自己的帮助,会为他人付出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会失去自己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去关爱他人,让他人有所成长,也能让自己得到成长。只有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自己的心境才能更加平稳和开阔。
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本书中重要的论述之一。加藤谛三告诉我们说,无论年龄层次如何,个人都要追求自己的興趣,尽管人们可能会质疑这种追求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许多不同的人,而这些不同的人中,总有得到认可的人也有未被重视的人。我们不能只单纯去跟随大众的喜好而忽视自己的钟情,我们应该秉持自己的信念,寻觅属于自己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不让自己感到空虚,避免被耗竭。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挨受到各种来自内外的威胁和挑战。我们需要快速适应,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长不大的成年人》这本书不仅是给予了读者对自己身心成长的一种鼓励,更是教育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体验认同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我希望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能跟着自己的内心去思考生命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发展。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六)
书中的内容,相信会让很多人触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探讨了心理不成熟的成人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所遇到的困境与残酷;探讨了这一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如何在后续的生活中,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改变这一困境。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加藤谛三,他在书中的观察和思考也都是基于日本的社会情况。作者说5岁成年人指的是心理年龄是5岁(未成年)但身体已经是成年的人。
基于作者的总结,5岁成年人的主要特征有5点:喜欢谈论关于自己的话题;容易头疼(头疼是愤怒的外在表现);喜欢全家一起去旅游(弥补童年缺失);要求自己的妻子必须时刻保持微笑和热情,否则他们就会不高兴;对食物非常执着,如果吃的东西少就会发脾气,吃的东西多则很开心。但如果通读本书的话,就会知道,这些特征可能只是5岁成年人的冰山一角。
最近高考结束,人们都在热火朝天的寻找学霸和化石接考。日本跟中国一样,也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不断给学生压力和延后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与多孩子家庭中的长子长女经常要非常懂事的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弟弟妹妹一样,久而久之,造就的就是以为内心压抑苦恼的5岁成年人。他们都是挨饿的“好孩子”
5岁成年人是在儿童时期关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书中,将母爱的重要性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事实上,父爱缺失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5岁父母光是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付出全部的精力,在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纠葛的状态下努力地生活着,他们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照顾别人。很多人不是合格父母,亲子关系紧张也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还是个孩子。但人生的时钟推着他们往前走。小时候就没有人关爱的内心,在成年之后,更不会受到周围人的善待。
社会中的一切标准都是从外在的身体健康来界定的,没有一套制度是用来保护5岁成年人的。心理不成熟或不健康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照顾和支持,反而要接受在他们看来特别难的正常生活。因此,5岁成年人的心中经常充满了对他人的憎恨,而这又常是新一轮的恶循环。一个被他人不断伤害的人,周围的人却理所当然地要求他对他人表示感谢。
5岁成年人无法自己做出决定,不能承担责任,也不会自己主动采取行动。他们是胆小的、懦弱的、悲观消极的,安全感极低,他们经常会幻想或过渡依赖一个“神奇助手”来保护自己,照顾自己,替自己承担责任。5岁成年人没有多少来自内部的能量,他们是能量“很快就会耗竭的人”。
而关于这一切的答案,人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在每个阶段解决心理上的相应课题。如果当时没有解决,今后必然会变本加厉地带来麻烦。所以,心理未成年的人,如果努力调整自己,这些恶循环将围绕自己及身边人一生。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七)
“以前喜欢用小孩子做头像,现在不敢用了,因为快30岁了,我怕他们说是我生的。”这是多少成年人的现状?社交帐号的头像都不能用一个自己喜欢的,发朋友圈之前还要编辑一遍又一遍,要考虑是不是会触动某些人的敏感神经,是不是会让别人发现自己存在的某些问题。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到成年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逃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每天要绞尽脑汁去应对各种问题。慢慢地,烦恼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被迫成熟。但是却也有那么一部分人,身体长成了社会意义上了成年人,心理年龄却停留在 5岁,这就是是日本作家加藤谛三在《长不大的成年人》一书中提到的没有真正独立的“5岁成年人”。
用来形容人年纪轻却老练的词:少年老成。但是形容一个成年人心理长不大却是, 巨婴、妈宝、啃老族等。他们自己过得很辛苦,也让周围的跟着一起辛苦。焦虑,累,烦躁是他们最常有的情绪。因为他们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曾经是5岁成年人”,为读者阐述了: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如何脱离这种困境?这两大问题。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解释5岁成年人形成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其中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进行说明。究其根源,这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存在的心理问题。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否则,再多的理论依据都起不了作用,他们与自己与别人依然还是“互相伤害”的关系。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成年的快乐秘诀是降低对别人的期待。本书作者提到的“获得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期待周围人的关爱”,可以说是梦幻联动了。看来这个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不如多关爱自己一些,只对自己期待,反而更容易让心理上获得满足。
心理专家认为:成年人拥有一颗童心,并不是幼稚。面对纷扰复杂的世界,怀有一颗热情好奇的心,并不是坏事。反而能让人更积极更努力地认真去生活。但这并不等同于心理年龄低。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从“5岁成年人”的困境里解脱出来,做回一个心理年龄正常的成年人,能独立,能真正长大,能幸福的成年人。
长不大的成年人
8.2
加藤谛三 / 2023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八)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22年全国总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连续3年的出生率竟然不到1%。
这背后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现代人对于养育孩子的焦虑与恐惧。经济压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要付出不少的时间精力去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的耐心和爱心。
“育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在少子化严重的日本,不少女性会这样想。这种辛苦 是如何而来的呢?
《长不大的成年人》这本书解释了有这样一类母亲,她们觉得育儿非常辛苦,进而觉得“活着很辛苦”。这类母亲叫做“5岁母亲”。
所谓“5岁”是说这样的女性,生理年龄已经是成年人,但心理年龄仍然留在5岁的女性。当她们在单身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然而,当她们开始养育孩子时,忽然发现自己必须去理解孩子。
这反过来的情况,令5岁母亲无法适应。总有那些育儿令人抓狂的时刻,孩子夜晚哭闹不止,母亲很困乏却必须挣扎起来喂奶抚慰;总有孩子出尔反尔,破坏规矩的时候,被孩子指责“妈妈是坏蛋,我讨厌你的时候”。
因为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能一味责骂,反而会被周围人指责教育不当,是不称职的母亲,在这样的压力下,心理年纪停留在5岁的女性就成为了“5岁母亲”。她们内心无法承受育儿的责任,觉得过得非常痛苦。
除了5岁母亲,还有5岁父亲、5岁领导、5岁老师等心理没有长大的成年人。《长不大的成年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5岁成年人”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包含多个案例。其作者是影响日本半个世纪的国民心理大师、哈佛导师加藤谛三。
出生于1938年的加藤谛三坦言自己也曾经是“5岁成年人”。他说这本书的创作动机,对于周围同样处于痛苦之中的5岁成年人,如果能够理解他们“为什么陷入这样的困境”,或许就能够对他们施以援手。
“5岁成年人”从表面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到了年龄,该工作的工作、结婚生子的结婚生子,甚至表现得更为认真、勤勉,积极向上。其中不乏成功人士,有钱、有地位。
然后,这些正面形象都是迫于社会规则的压力而被动承受生理年龄所必须背负的责任。
实际上,这些人内心是不满足的,是充满憎恨的。他们喜欢谈论关于自己的话题,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同情。对自己的家庭氛围,有一定的要求,比如男性要求妻子时刻保持微笑和热情,希望全家一起旅游,对食物非常有执着。这些都是他们在儿童时期没有获得满足。
作者认为造成“5岁成年人”的原因在于幼儿时期没有从与母亲的关系之中得到满足。那么成年之后,就会以各种方式继续向外求,有时甚至采取令人难以理解的方式。
在最后一章,作者作为过来人提出了真正长大成人的解决方案。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概念性的,比如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化被动为主动;看清自己,找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而不是盯着自己失去的。更具有可执行的方法,书里有提到写感恩日记,就是记录下每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对他人所奉献的。
纵观全书,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的父亲是“5岁父亲”,以及自己曾是“5岁成年人”的一种和解。内容上重复的部分比较多,篇章之间的逻辑性不算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用来自省,以及获得一些安慰就好。不必过于自责,强行把自己和他人对号入座。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一概而论。
生而为人,万般苦。最后以罗翔老师的一句话拿来共勉: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地拯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我是疏影书影,混沌清醒之间发现书中惊喜。
说明:本文中标有水印的图片为作者原创,其他为网图,侵删。转载请先联系作者。
长不大的成年人读后感(九)
表面上是 30 岁成熟稳重的成年人,内心却只是 5 岁的孩童。
表面上和气且乐于助人,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
表面上遵守伦理道德,内心深处却非常阴暗。
如果你也是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已经竭尽全力,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并因此而感到痛苦不堪、不知所措的人,这本《长不大的成年人》会解决你的疑问。
作者加藤谛三曾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名誉教授、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对心理学方面颇有研究。
他出版了大量励志性书籍,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大部分著作被归类在大众心理学,有畅销书《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情绪钝感力》、《长不大的父母》等。
这本豆瓣评分 8.2 的新作《长不大的成年人》道出了无数成年人的心酸,第一次讲述了自己也曾是一名长不大的成年人,也给出很多案例描述那些长不大的成年人生活的艰辛,最后也根据自己多年的自愈给出了长大的答案。
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对幸福的定义就和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完全不同了,以前没有显露出来的被饥饿压抑住的最朴素的情感在这个时代突然爆发,那就是被爱的情感。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童年没有被爱过的人大多在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没有解决那个时期应该解决的课题,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时期里遭受挫折,即便没有遭遇挫折,生活也非常辛苦。
5 岁成年人的需求从来都没有被满足过,还被勉强做他们讨厌做的事情。这样的长期压迫下形成的防御型人格表现为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但他们缺乏活力、不够开朗、内心深处非常阴暗。
如果 5 岁成年人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就会被贴上“不孝”、“长不大”、“任性”的负面标签,而他们自始至终都想摆脱这样的标签,所以只能委屈自己活在绝望之中以得到外界的“认可”。
在一个人已经习惯了依赖和服从,完全没有培养出自主性的情况下,忽然将他放在必须“自己主动去做”的立场上,巨大的压力会将他们的能量消耗殆尽,使他们瞬间失去干一切事情的动力。
但即使是这样,也要尝试走出“舒适圈”,自己主动去做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让你有底气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从小缺爱的人会对母亲有很深的依赖,这里不单指物质和精神上的依恋,还指希望得到她的认可。但你要知道,5 岁成年人的你的母亲,可能也是个 5 岁成年人,你从她那里得到的只能是一次次的死亡与绝望。
为了获得他人的关爱而去讨好对方,为了排解寂寞而对任何人的要求都不予拒绝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需要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人生目的,这才是拯救自身的关键。
一个与他人无关的兴趣、一个心中信仰的东西、只为自己而战的行动、面对孤独的勇气、接受幼稚的自己。这都是让 5 岁的自己长大的第一步。
让自己拥有自信,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内心,找到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救赎自己的心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我们心中 5 岁的小孩真的长大了,才能将生活和育儿当成自己的成就而不是负担。
我发现自己内心从来没有长大还是在一年前,那些无比幼稚的想法与做法现在回想起还一阵尴尬。我从来都是被动地做一些事情,每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都是家人给我选择,每次选择都是我最讨厌的事情,但是不想让他们失望而咬牙坚持下来。
当我脑海里漂浮“不做自己就”的想法时,我知道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了,但我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于是开始了盲目的努力,学习心理学,大量阅读书籍。
日复一日的阅读与学习,我内心的小孩在逐渐成长,一直到当看到这本书的书时候,我知道答案就在这里。
这本书帮我剖析了自己长大后的种种幼稚行为,又指出了我一直不敢面对的最阴暗的另一面的自己。我再一次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如此严重,以至于恐婚恐育,甚至排斥亲密关系。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我也开始只专注于自己为自己而活,我也开始摆脱外界的看法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相信未来的我是一名健康的成年人。
那屏幕前的你,选择权在你手中,你想真正的长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