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个远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十七个平凡人的生活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挫折和坚持,他们在远方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坚强,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力量。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一)
关于十七个地方的十七个故事,题材还是很吸引人的。看似梦幻,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是很现实的。但是对于作者这种太过忧伤的气质不是很喜欢。文章有些黑色了感觉。关于十七个地方的十七个故事,题材还是很吸引人的。看似梦幻,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是很现实的。但是对于作者这种太过忧伤的气质不是很喜欢。文章有些黑色了感觉。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二)
很平实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句。 真的是很有痛感的书 ,有很多共鸣·····
卡夫卡的那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那么这本书就是。深深戳通了心里的那块硬伤,不得不去直视它。
我们都想背着行囊去远方实现自己的梦想,可大多数时间就是躲在原地踏步,即便去了远方,也未必有想要的结果,似乎会更增加我们的负担和压力,远方究竟是不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都向往着。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三)
这本原本希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看的我有几次忍俊不住,在这里就稍微吐槽一下远子老师。
1.《博卡拉》中警察脸上的刀疤,你确定这不是黑社会而是警察?
2.形容美女喜欢用“顾盼流光”;
3.对做图书编辑编伪书的经历一直耿耿于怀,分别在《十七个北京》和《十七个远方》中都有提到。可能“面对现实的压力如何坚守理想”对年轻的北漂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
4.孤独时,时常意淫(邂逅美女)。(我也是呢)
5.165页第三行第一个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应该是“他”,而不是“她”。
6.在远子的作品中总是女生主动,男生被动,总是女生憋不住先问“你到底愿不愿意做我男朋友啊?”
嗯,远子应该属于闷骚型的。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四)
你说:“我要去另一方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另一座城市,一定有比这更好的城市。”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远方,却日复一日地在原地挣扎徘徊。
当别人问我你毕业时想去哪里?我总会说北京、上海吧。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吧。无数的有志青年都想去奋斗,去拼搏,去赚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你知道那是多么的难么,又是需要多少的泪水与汗水啊。
《十七个远方》的第一章就为你详细的展开描述了北京的生活,带你体会那招聘会,三里屯,中关村,去体会北漂的各种职业,让你深切感受到向上的阻力,痛着可是还是心甘情愿,只为了心中的梦想。
我们总是在比较着远方和自己脚下的土地。抱怨着哺育自己的城市,可真到了远方,还是会发现,自己的根早已深深扎入故土,不变的心结。
远方啊,远方啊,是痛?还是什么?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五)
大概是还在象牙塔里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冰冷,有的只是同学之间友爱的互助。不曾深刻体会过孤独的在社会彷徨的绝望!十七个远方,还没有读完就已经感受到了深深地压抑感,那种像是难以忍受的刺痛,让我不想继续读了!可是,现实并不会说你不愿意面对,就让你在他面前安然无恙的走过。某种程度上的挣扎,也许在那一瞬间,仍旧带给了绝望无助的自己一丝丝希望!渐渐的开始了解生活的意义,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吸引我的是封面上那句诗: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莫名的被吸引,于是拿起了这本书,我不想要整个世界,我只想要一个小角落!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六)
每天我沉溺思念的空气中,感觉到了,但是却摸不到抓不到,
努力尝试放眼能够看到你的身影,却是徒劳无功;
每天我陷落在手指的跳动中,敲打着我内心的每丝的苦痛,始终不能把自己打醒,
努力让你透过古老的汉字望见我的心跳动,却言不由衷;
远方的感觉,是否像我一样,苦涩而快乐,
天边的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思念你而忘却了伤痛;
人啊,总是对上帝乞求太多,
何不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行动;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枯石烂,
唯有一份远方的感觉促使着你我他她对彼此的忠诚;
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把我向地下推去,
我却努力着让自己的脚印落在幸福的途中;
拥有幸福的人为什么还不珍惜,
难道失去以后才知道那才是珍贵的感情;
漫长的路途,遥远的时空,
珍惜你我幸福的人生;
天堂的人们为分开的人感到伤痛,
他们不想在世的人再把幸福断送...
远方的感觉.
请你我好好的珍惜,
不要放松.......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七)
之前在豆瓣上读远子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写芍药居的那篇,很真实,娓娓道来,的确是叩击北漂者的心。在文字的表现力上,白描的方式独有力量。于是买来整本书细读,但感觉甚差,觉得读不到那篇文章给人的感觉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80后的写手喜欢用白描,这一点远子显然很擅长。但是在意境的呈现上,白描并不能完成全部要求。白描的文字本身不会美,而远子的表达又太过沉郁和现实,还夹杂着一些学哲学人的意识流,三者结合就反而给人一种刻意和谄媚了。文字里有很多通感和意念的表达,只是显得过于用力和牵强,写故事还是应该认真地写,同为北漂者,悲观和绝望不是唯一的基调。
打着北漂文学的旗号出这本书,触及所谓北漂者的感伤和难过,如果因为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喊着呈现生活的口号,就不在文章里融入一些人文的思考,这简直就是一种荒唐,也没有尽到作者应有的义务。后半本书所谓的远方,在我看来,几乎就完全是一种意淫了,非常不喜欢。
出书不易,北漂不易,我们每个人都是远子,也跟他一样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只想说,如果要将真实的生活以书的方式呈现,那请更真实和残酷,请更放下你的自我。一旦出书,你还是要对读者负责,没有太多创见就不要轻易下笔。
估计会招骂,还是写下真实感受。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八)
从上周起,在天通苑北站乘坐地铁的乘客,将不得携带电动及气动工具进站。那些携带电锤、水钻的工人们,将不得不改乘地面公交进入市区。我是在上下班途中的5号线车厢里,读完远子的这本书的。但身边少了那些提着“危险”工具的同伴。
去年某个偶然的机会,在豆瓣读到《国贸的地下王国》,非常喜欢他文字中缓和、不张扬的气质,还有一点冷幽默的叙事风格,文章的结尾,有一抹淡淡的忧伤,像电影结束时伴随舒缓的音乐渐渐淡出的黑屏。那时,就盼望他的这些文字要出本随笔集。
“十七个北京”、“十七个远方”,34个故事。
从他初到北京,去工体与网友一起求职,在雍和宫发传单,到六郎庄的奔波,从国贸某书店的经历到乘坐K295一次漫无目的的出逃……求职、兼职、搬家、合租、卖唱、漂泊……这是大部分北漂族的状态,在为理想和生存抗争的日日夜夜里,我看到作者的内心仍保有着最初的善良,并在这个销量为王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步调与频率,不为外界所改变。
“十七个远方”里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的时光,乡音、玩伴、中学的过往,都是“十七个北京”的因。那些不可改变的,作者从未做出妥协——“离开是我坚守理想的方式。”“离”,是为了“不离”。但凡内心有所信仰的人都会明白,这样的人,存活下来有多难。
这本书装帧精美,排版很讲究,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美与生活的热爱,是一本难得的属于这个城市的佳作。地铁口的小摊,黑车,提着行李的人,车窗内外匆匆的身影,地下通道里回荡着的歌声,都是生活者在无奈与绝望之中的抗争和努力。
特别喜欢作者引用的诗句:
你会发现没有新的土地,你会发现没有别的大海。
这城市将尾随你,你游荡的街道
将一如既往,你老去,周围是同样的邻居;
你将待在同样的房子里,白发丛生,慢慢老去
你所抵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九)
书在图书馆换书会上换得,活动宣传语是这样的:你是否想以书会友,收获一份意外的友情or爱情。真诚地说,我是冲着爱情去的。那个时候刚在豆瓣关注了远子老师,而且这本书又是那么新,看封皮应该是女生很喜欢的,没有犹豫地交换,和岩井俊二的《情书》一起装入书包。回来后立刻打开书,没有小纸条,扉页上没有名字、电话,最后一页没有QQ号、微信号,干净的好像它的前主人仅仅把塑料薄膜撕掉了。今天又打开看,掉出一张小纸片,是当时的换书券,被我用来当做书签了。
远子老师在我看来是厉害的,因为他的文章里总会出现我根本没听过的作家和书的名字,在我不知道看什么书的时候,会去看一眼他豆瓣的读书主页,然后在看上去还不错的书那点上“想读”,就和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远方,却日复一日在原地挣扎徘徊一样,我一本本点着“想读”,最后还是默默去看了美剧和球赛。
卡夫卡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这句话确实捅了我一刀。我开始看这本书,第一篇、第二篇....为什么有一种喝白开水的感觉?作为北漂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是来告诉我们如何又快又好地找兼职?然后这本书被我放在卡瓦菲斯的小角落了。
转眼大四,室友开始找工作,新闻专业学习了四年,大家都奔着房地产去了。恒大宣讲会挤得好像许家印在里面发钱,除了报纸,我们准备投任何其他领域。本来是要考研的,不料今年考研名额急遽缩减,已经到了9个专业只招5个人的情况,于是我也要开始北漂。这时我想起了这本北漂指南。
现在读来书里幽幽地飘着一丝一丝的心酸,而我仿佛看到了未来,但尚且安稳的现在让我还能看着这些哈哈一笑。远子老师后来出书,在豆瓣工作,前两天辞职待业。
我们读诗,我们看伍迪艾伦,我们听李志,我们要去北漂了,我们要多喝白开水!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拥有我
我拥有你
你离开我
去远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我会在这里衷心的祝福你
我还在这里耐心的等着你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在远子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王朔,王小波,冯唐,孙睿,还有江南。这些影子化成远子独特的文风。
其实我差一点也会成为一个沪漂族,去年毕业的时候,我已经找好了工作,工作不错,就差谈待遇问题了,那个时候,我有个朋友与男朋友在外租房,我还在学校,时常蹭去洗澡。
那是一个不到80平方的出租房,被隔成了5个房间,大家共用一个厕所,同学租的那个房间原本是一个厨房,一个小厨房里,摆了一张床,转个身都难。
后来,朋友和男朋友分手了,面积小了,人心也容易磕绊。
我在不到8平方的出租房里,看着同学哭得泣不成声。
想到的是我家里,家里5层楼,每个人拥有一层楼。就是那一瞬间,我决定辞职,回家。
鄙视自己,也许有一点吧,我还是吃不了苦,但是现在每天能从家里可以晒到太阳的大床上醒来,我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而我认识里的一个朋友,为了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跑到北京,做好了在北京北漂十五年的准备,现在他在一个影视公司里做着枪手。
很庆幸,他还没有被生活打倒。
《十七个远方》里,远子一再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远方,却日复一日地在原地挣扎徘徊;而且即使我们真的去了远方,那些挣扎和徘徊也会一如既往地跟随着我们,改变着远方的模样。
这才是最无奈的,就像古代的游子总是怀念家乡,而作怀乡诗,可真回到了故乡,又发现故乡已经千疮百孔。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一)
有一句歌词唱的那样好,“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从家乡到远方,从过去到未来,从一无所有走向一无所有。书中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十七个北京,讲了十七个北漂的故事,另一部分是十七个远方,讲的却是十七个过去的故事。
其实不管是未来还是过去,距离现在,都是远方。
有关青春的漂泊的故事永远都是动人的。《十七个远方》里的故事不至于惨烈,却也几乎全是沉郁的色调。唯一一个美好的邂逅,竟然还是故事中的我意淫出来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女孩,念着彼此的诗句,讲着全国旅行中的奇遇,最美好的终究是在梦里。与书有关的故事太多,在杂志社打电话约“艺术家们”来投稿,在办公室苦苦的码字攒书,这是生活的另一面,带着痛和辛酸。
大望路的地铁卖唱记着实很有趣。有多少人做过流浪歌手的梦,而现实的无奈就是: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也许流浪歌手的情人里还有苦中作乐的浪漫,作者的流浪歌手世界里,只有被保安驱赶的无奈,以及四块想要留作纪念的念头。
在十七个过去的故事里,有一篇巴西,主角叫二毛。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的看的一篇韩寒写的傻子,其实我不太懂农村里的傻子这个主题想要表达的寓意,是想表达愚昧还是同情怜悯,或许更深。当然,韩寒也许写的更好些。朝鲜一篇也很让人印象深刻,外婆的表哥,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兵,从荣耀到满是屈辱的离开,故事里好像有太多线索,又留下了太多想象。金沙河的故事,似乎讲了一个非常宿命的故事,无论男生做任何改变,似乎和他喜欢的女生只有越走越远,大概这就是生活。这十七个故事,大多是欲言又止的,也许读得懂,也许并不很明白作者的意思。我不愿做太多过度的解读,但愿有一天阅历到了,自然可以懂。
回望身后,眺望远方,小说带来的痛和思考可以无限延伸,沿着生命的路线,时时都会有新的感悟。作者把一切铺展在我们面前,没有过多的诠释,有的只是生活的种种细节和痕迹。
到不了的才叫做远方。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二)
在图书馆看《十七个远方》,抬起头看见对面有两个女中学生正在做寒假作业,好像是物理和化学习题册子,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走过去把她们的书撕了,因为从心底里我知道自己的大半青春也是那样走过来的,可是从来没有人像这样给你一个大嘴巴子,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各种考试与无聊的课堂上机械地度过,过着与诗意绝缘的生活。还一直记得高中一位地理老师说我们是在天井里疯狂,只是我后来才想明白下半句,一个井底之蛙又怎么能够希冀看见更辽远广阔的天空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远方早已经不在了。
就像作者眼中的远方,我想并不真正代表着东京、巴黎、美国等等,远方更远,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走,是灵魂不朽,虽然描绘的是北漂生活的图景,可是在一颗有着丰富心灵的笔者眼中这一切都有了某种禅意,他可以肆意的想象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一位正在全国各地旅行并且写诗的姑娘相遇,可以在自己的商场拥有自己的地下王国,还可以说走就走地跳上火车并且没到目的地之前就中途下车。 不知道为什么,我也开始一边想象再过多少年之后,有人拿起这本书来读着,了解原来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当时的北漂生活,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企图心的吧,留给后人来观看自己的作品。在那个纽约之于美国,北京之于中国的欲望之都,似乎感受不到他对于文字的欲望,反而是一种更纯粹的表达,就像敢于为了正义而辞职的叶笛,他给曾经是诗人如今已经是老总的人写的那封信,无疑像给那些咋无尽的生活长河中被淹没的人的一种挑衅,他拒绝接受这种施舍,他只能接受自己内心的邀约。
作者书中描绘的人物最终都不知去向,很多处对于人物的情感都在克制,但更多了一份真诚,因为总能处处感觉到他对于小人物和周遭世界的那份同情。亦是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最难得的。如同在文字的背后你就像眼睁睁感觉到有一双窥探的眼,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也要诗意地栖居。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三)
【这首真心的痴心的伤心的单身情歌,谁与我来和。】
你把自己的伤口撕裂给人看,指着血迹斑斑的地方对别人说:“喏,这就是我生活过的证据。”这是我看过《十七个远方》之后,突然间蹦到脑海里的一句话。
在豆瓣上零星看过远子的几篇小文,很吸引人。我总说,会幽默的语言的人总是有着非凡的魅力,远子就是这样的人了,语言幽默,观点独到。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漂,远子经历过很多不同的工作,有些只是参加过简单的培训便放弃了,好像有些许对这个现状的不满与失望。多少毕业生走过相似的路哦!电话销售,骗人的皮包公司,让人在咧嘴笑的同时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为作者也为曾经的自己。
有理由悲伤忧郁的人却能让别人轻易地开怀一笑。看《大望路地铁卖唱记》的时候,我想到在黑黑的嘈杂的地铁出口里,有一个高瘦的男生蹲在那里,唱着忧郁的歌,最好是《单身情歌》,当唱到“这首真心的痴心的伤心的单身情歌,谁与我来和。”这句的时候,他还应该适时地昂起头。当然了,如果他能唱一首《舞女泪》的话,我想我应该会侧目一下,犹豫着要不要给他一个钢镚。为了生活的逼迫,颗颗泪水往肚吞落。难道这是命,注定一生在那红尘过。不好意思,这里癔症又犯了。
百科百科里竟然真有远子卖唱的照片呢,不过不是在地铁,而是在天桥上,隔壁是卖少女头花的小摊,看着很落魄呢,如果我真的碰到的话,兴许会想,哈哈,瞧,又一个艺术家呢!
周日的新书发布上有读者提问的环节,我本来想问远子的,书的封面上那个灰蒙蒙天空下的背影不会真是远子的吧,看本人没有那么矮的啊!!怎么着也是忧郁型的才子呢!!!
我不知道会不会,或是何时会离开北京,没有在某个书店碰到汤唯,没有被街上的阿姨请吃免费的巨无霸,对于在北京漂泊了这么久的我来说,也许是莫大的遗憾。
如果在外漂泊的人都能够长出一双翅膀的话,那该有多好啊,每天上下班时间你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人在天空飞,速度也许不会很快,但至少应该比你坐在公车上,堵在某个十字路口,寸步不能行的感觉要好受多了吧!当然了,那些本地人是不能拥有翅膀的,不过好像他们也不怎么需要哦,他们都坐在小轿车里。
阿米豆腐,去铁道部的网站抢年后回北京的票去了!
2014.1.20向远子的文笔致敬!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四)
活在当下,很多人都是想着要逃离的。逃开纷扰逃开鄙俗,逃到远方寻找自己的荣耀。
然而,在远方真的有你想要追逐的王冠吗?
远子的这本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十七个北京”,讲述作者“北漂”时的亲身经历;第二部分是“十七个远方”,记述了十七个与远方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曾结集在豆瓣阅读平台上发布,并收获不俗的评价。
远子的文字,最大的特点便是真诚,“是作者的真诚提升了他语言的魅力”。很显然,这些文字大多发自内心,即使没有太多的技法和修饰,但戒掉了浮躁的一个个好故事,依旧充满了魅力。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些故事,“是缺了最后一行的欧亨利的小说”。加上最后一行的是小说,缺了最后一行,却更接近真实的高度。
于是在“十七个北京”里,那十七个片段,展示的是繁华都市的侧面,更展示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存在方式。没有人比亲历者更有资格讲述他所经历的故事。当我们竭力奔向那个集光彩与荣耀于一身的远方大都市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里的风景除了会让我们梦见的一切,还会有其他的可能;当我们真正踏上那片梦乡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或许不会是代表欢迎的花香,而是真实的土腥味。或许正因如此,这样的文字才格外会让人唏嘘,不论是对于寻梦者,还是已经路过自己梦中的远方的人们。
而到了“十七个远方”中,远方的概念更为宽泛了。朝鲜、巴西、新疆、美国、黄冈、巴黎……此刻的远方,更像是为每一个渴望逃离的人准备的目的地。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似乎是要幸运一些的,因为他们并不曾涉足这些地方,于是远方,依旧是远方。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除此之外,在这样一本以“远方”为主题的小说里,故事中出现的主角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他们大多是理想的,因而总会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然而这种思索却总难遂愿,因为他们无法抗拒现实的引力,这让他们从云端回到地面的经历——像极了正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们自己。
所以这本书很适合深夜来读。它似乎不会带给人启迪,带来正能量。它太真实,以至于总是在放大我们的卑微。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们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把这种情绪放大,我们才可以接受现实,纯洁我们的心绪,触摸最真实的可能。
那里是黑夜,但新的太阳总会出现在天边,我们也总要重新出发。
即使远方没有王冠,我们还是要继续跋涉,因为我们要兑现的,是给自己的承诺。
十七个远方读后感(十五)
春节前,收到快递来的两本书,一本是远子的《十七个远方》,一本是心岱的《闲花帖》。春节回九江探望母亲,掂了掂两本书的重量,选择了先阅读《十七个远方》,似乎也更符合我路上的心情。
《十七个远方》是当当网推荐的励志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由十七个远方为题目,讲述着北漂者的故事。北漂,顾名思义,必然有着北漂的梦想,北漂的艰辛,北漂的伤痕,北漂的眼泪。《十七个远方》首发于豆瓣阅读,即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被称为北漂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作者远子,湖北红安人,毕业于苏州大学哲学系,现漂于北京。
《十七个远方》很好读,文字自然朴实,内容详尽不隔。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就浮些一个个年轻的,揣着梦想执着向前的背影。在雍和宫发传单,在婚庆公司打杂,在大屯北路的公司扮科学研究人员,在杂志社拉赞助性投稿,在中关村图书编辑公司做写手,在国贸附近的地下书店卖书,在大望路地铁卖唱……像一卷万花筒,作者平静地叙说着北漂遭遇到的方方面面,许多是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经历的。但,一颗心却跟着远子流浪了,经历着那些过往,那些漂泊与梦想。
书的封底印着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读《十七个远方》,读那些远方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没有人能真正找到梦想中的现实。为生计苦苦挣扎,为理想痛苦徘徊,远方在我们每一天的消耗中一点点淡化,变得越来越模糊。消失在大北窑北的室友李少云,经历过朝鲜战争的外婆表哥,靠乞讨度日的二毛,远嫁新疆的姐姐……一个个不幸的命运,读着读着,苍凉一片。现实永远比梦想残酷。
可谁愿意在年轻的时候放弃追逐的梦想呢?人最不能违拗的就是自己的心,哪怕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只有这样,人生才是自己的。而人,也只有在碰撞过,付出过,流泪过,才懂得人就是在不断的追寻中成长,才懂得要珍惜的只不过是身边的人和事,还有那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于是,一切云淡风轻。那些漂泊的岁月,遇到的人,就成了一生的财富,可以留到以后慢慢回味。
读完《十七个远方》,搁置了好多天,不知说什么。也许是想说的太多。元宵节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已经从九江跑到了四川,到了大姐家。电话里,母亲跟我说四川的物产,说四川的好。年轻时的母亲,追随父亲从湖北到江西,诞下我们姊妹,直至我们成长。现在的母亲,可以一个个孩子家地住过去,收获着年老后的温馨与幸福。母亲的故事一箩筐,是摭都摭不住的岁月沉淀,是母亲收获的梦想与执着。现在写下这些,似乎也是对自己的鼓励,虽然已经过了流浪的年龄,但读读别人的梦,想象想象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