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锦集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0 20:50:08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10 20:50:08   小编:

《在病毒中生存》是一篇极具启示性的文章,它深入探讨了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人类应对病毒的策略。文章指出,病毒不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威胁,更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的挑战。因此,人类需要积极应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障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一)

病毒都是坏家伙吗? 你知道大部分的哺乳动物(包括人来)的胎盘主要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组成的吗?在依旧严峻的新冠肺炎抗疫形势下,人类应该如何与病毒共处? 群体免疫的最优途径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 这是本完全可以推荐给中学生自主阅读的科普小书,阅读这本小书可以带着疑问,也可以仅仅为了满足基础科普的好奇心,作者具有很强的文字功底,语言流畅自然,趣味十足,完全不必担忧阅读科技类大部头的晦涩与厚重,非常适合选做家庭共读书目。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二)

2022.12.22今日冬至,封闭在东方海天酒店准备开会。家属已经在家里发烧,我目前没症状,但对奥哥很尊敬。此情此景,在酒店忐忑又刚又怂的心情下,看完了这本书。

原来,病毒和我们已经共生共同演进了这么多多多多年。而这三年,新冠的名字,一定会载入史册。

也许是因为地球人的人类太多了吧,为了选择一部分人更好的活下去,于是产生了病毒。心怀敬畏。

基于此,可以料想,为了平凡普通如我们的人能够不被淘汰,国家用自己的力量抵抗病毒抵抗了多久。心怀感恩。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强大,有多么独特又伟大。茫茫人海,我们不过是片刻瞬间。人类应更加惺惺相惜,能够被命运选中继续生存。而不是用戾气相互挤压本就不多的生存空间。

此刻对病毒,心里不想承受可能到来的痛苦,但可以理解他们的存在,静待。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三)

“口腔单纯疱疹就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症状是口腔黏膜以及嘴巴周边出现急性感染,俗称“热疮”,是口腔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像这类令人生厌但又没有杀伤性的病毒,能够与宿主长期共存;而像SARS那样致死率很强的病毒,因为大量杀伤宿主,便无人替它们继续传播了,所以很快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正是从这一角度分析,一些病毒学家预测,尽管目前看来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但与受感染者的巨大基数相比起来,致死率几乎跟流感差不了太多,而且死者主要是免疫力低下的高龄患者以及有基础病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的RNA逐渐变异,毒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可能会变得跟流感甚至普通感冒差不多。”

摘录来自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讲述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的故事!)

苗德岁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四)

这本书除了引言部分值得阅读,其余篇章内容读起来就有点说学术不学术,像小说又不算是小说了。真说研究问题,这本书里提及的事件有专门负责纰漏的书籍,论情景也有专门描写情景的书籍,比这本书详尽。对此需要了解的无需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这些深邃的问题。

那么,论这本书的作用是什么?个人拙见。文中屡次提及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问题,挺有道理的。注意!这里不提对不对的问题。只是个人认为挺有道理的。因为能吃这类食物的可能不外乎哪几类人群。比如文化修养差异较大的群体,可能伴随的还有什么奇术之类的。这类群体的想法只能说理解,但是不代表赞同!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不排除那种要求不搞封建迷信的特定群体更笃信这些。这跟文化教育有关吗?对吧。挺值得思考的。真说这本书的作用,也就这一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其它问题例如什么张文红,喝牛奶这些。呵呵。您少写了感冒冲剂、板蓝根、藿香正气了。

总结:这本书对于明白人而言依然明白,该怎么做,自己心里知道。对于糊涂人而言依然糊涂,该怎么做,说了都不知道。对于半糊涂半明白的人而言,什么都不重要,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得了。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五)

从大的方面说: 了解了病毒的正反面。 它起初暴发时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无人可挡,人类无计可施。其目的只不过为了使自己的基因无限繁衍存活下去;而为了存活,只能不断变异出不杀死宿主的版本,最终与宿主协同共生。 所以人们惧怕它的杀伤力,谈之色变。 而它又并不只是对人类有害,人类的生命延续离不开它,它对于人类生命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人们不应只因惧怕它,想方设法消灭所有病毒,虽然我们也可能做不到。 从小的方面说: 读这本书确实在深受新冠疫情困扰的当下,让我暂得心安,知道当疫情来临时我们的不可抗,偶尔生出“大家都只是自私的基因罢了,没有谁比谁高贵,又何谈人类一定会胜利呢”这种感觉。但另一方面,因为了解到我们可以从自身的小行动出发尽量减少感染的可能性,有了操作方法才更得心安。 所以科普是有用的,读书是有用的。 但又生出另一种担忧:如今的国际社会确实都只顾自己,并未同仇敌忾。而那些真正捕食野味,特意创造病毒用作战争的人和国家,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会听从这些建议呢? 如今,人类不仅拥有自私的基因,人类社会也都空前的自私。或许是我太悲观,但仍希望,我们都能自然衰老,不被各类意外掠夺生的机会。 因为从人类视角聚焦到我们自身,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家庭成员,虽然自私,但,病毒请走开,请不要伤害无辜的人。 另,人类命运如何,都将由人类自己决定,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好人们,或许只能珍惜现在的生命,好好生活,祈祷远离那些灾难。

《在病毒中生存》读后感(六)

“说它生——它不吃不喝不拉不撒;说它死——它长寿40亿年至今依然康健。”这个小诗来自于本书的尾声,作者写来描述病毒的十三个角度之一,我很喜欢。

这整本科普书读下来的感受就跟读这首小诗一样,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在不动声色中润物细无声地普及了病毒知识。

既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学术化读不懂或者描述过于枯燥难以阅读,也兼顾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会让人觉得看完跟没看一样(至少对于在病毒方面仅有高中生物知识的我来说,收获匪浅)。

本书从广为人知的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事例谈起,带出病毒被发现、病毒的“庐山真面目”、病毒怎样攻击细胞的浅层科普,然后以“既生瑜,何生亮?”的比喻让读者直观地认识到病毒与细胞之间的持久战。

打下基础以后,苗德岁旋即荡开一笔,没有直接科普,而是话锋一转,讲起了故事,从1918大流感到非典再到最近的新冠。介绍完人们相对来说熟知的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以后,又补充了HIV作为逆转录病毒的代表。在讲解HIV的过程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病毒的重要演化意义。

确保读者已经有了形象化的认知以后,作者这才回归到抽象科普,讲病毒与生命起源及进化。怕读者不理解,苗德岁讲完以后又补充了考拉的例子。

一本好书总是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本书也不例外。最后一章的时候,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冰川下如睡美人一般等待苏醒的古病毒,并给出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指导建议。

对于个人的几条建议摘录如下:1. 学习和普及病毒与传染病的相关知识;2.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3. 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和卫生习惯,公共场所避免高声喧哗,不乱碰乱摸,勤于用肥皂洗手(超过20秒);4. 远离野生动物,杜绝食用野味。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与作者对话,将实时的思绪碎片记录下来,最终,总计1385字的批注见证了我的努力。读完全书以后回看批注,我发现,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几乎都被作者在或远或近的后文里解答了。能够预知并解答读者的困惑,也许这就是优秀科普作家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领吧!

书中最令我惊讶的一句话是:“进入21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震撼人心的进展,要数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发表。我们的基因组DNA可能有接近一半来源于病毒,其中接近1/10来源于逆转录病毒。”

人类之所以可以进化成为人类,居然得益于无数病毒的推动与病毒基因的融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么人类岂不是占比1/2的病毒与其他的混合物?甚至连人类的胎盘,这个在人类繁衍生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器官,“竟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生成的”!病毒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

此外,我注意到一点细节,启发分子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是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启发达尔文与华莱士各自独立发现自然选择学说的都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也许这就是来自于先行者的提醒,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局限在本领域内,眼界要打开,偶尔也要转换一下思路,看看别的理解视角?

若是以此为启示,那么,无论是谁,在做什么,如果处在瓶颈期久久不得寸进,那么不妨参考一下前人的经验,也看看其他视角下的世界,或许可以有不一样的收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