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不用懂太多》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理财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简单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控制开支、储蓄和投资,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和稳健增长。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坚持长期规划和执行。只要掌握简单的理财技巧,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财务自由。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篇一
平时很少逛豆瓣,这次我是特地来豆瓣评论的。
文字很流畅,行文诚恳,满满都是干货,很少觉得看书也是一种享受,不知不觉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前面关于理财价值观的内容,我要是早几年看到就好了,5555
债券和分级A两章还没弄太懂,找时间回味回味。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篇二
全书内容很多,基本投资的方方面面,适合入门,当然都是比较浅了,如果哪方面要深入还需要别的书籍配合.
8/2法则,这本书虽然有限,但是如同名字一样适合普通人的理财投资了,
财富观:财富是时间的化石,时间是最宝贵的,要让时间更加值钱.
投资核心要独立思考,什么样的投资都是逆流而动的
投资的品种基本都说了
主要关心下住房,股票,区分自己是投资还是投机等待就好.
多就说少,要安静的慢慢买入资产,不要去幻想一夜暴富,赌博100次,幸运99次,但是最后一次可能输掉签名99次.
真正的危险不是危险本书而是不知道风险在哪了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篇三
正在学理财的小伙伴推荐的理财书,讲真只看懂了三分之二,后面的看着像另一门语言,大概是涉及到太多专业性的东西吧?不过前面几章给人的观念也是颠覆型。当初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小伙伴发了几页截图,“投资型时间”和“消费型时间”。
上班时间属于典型的投资型时间,看新老员工的待遇差距,如果需要不停地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组织管理能力,那就是典型的投资型时间,如果一个工作不论多少年工资都差不多,那就算不上。业余时间如果投入到提升自己、有可能在将来给自己带来额外经济收益的话,这个时间也是投资型,其余的像追剧、看网文之类的消磨时间,就属于典型的消费型。不过其中还存在一种主动性思维,例如读小说时反思剧情、人物性格等,那么吸收再造就会产生新的东西,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比如大部分人看电影是消费型时间,能靠写影评赚外快的就是投资型。
就冲着这个部分带来的思想改变,即便后面三分之一不容易读懂,也物有所值了。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篇四
3p 对待财富的态度以及理财方式的选择,可以帮助你省下人生一半的奋斗时间。
9p 挣钱是加法,花钱是减法,赚钱是幂指运算;而储蓄,永远是钱生钱的第一步。
31p 所有的财富,都需要“时间”这个要素来承载。因此,绝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法提高劳动报酬率的琐事上。
42p 在低收入的情况下,开源比节流更重要: ①节约开支对提高储蓄率作用甚微(减无可减); ②精打细算反而容易养成“极度厌恶风险”的性格,承受通胀的侵蚀; ③保守性格更易导致在一生的忙碌中平庸无为。
45p 在知识面拓宽,价值观提升后,会潜移默化帮助我们抓住更多的机会。
59p 财务自由是精神自由的前提。但货币只是财富工具,不是财富本身,要达到财务自由状态,财富必然有很大一部分以资产(净资产+负债)的形式存在。所以,首先得慢慢买资产,然后才会有财产性收入,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60p 尝试把投资作为一门爱好,因为人很难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业中获得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得不到成就感。
76p 真正危险的并不是风险本身,而是不知道风险在哪。
83p 对于各种金融产品来说,我们不得不在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之间做出取舍。
96p 财富管理虽然不创造新的财富,但能帮助睿智的投资者“积累”和”分配”到更多的财富,还使在资本流动过程中,资源往更需要它的地方合理分配。
107p 虽然提前消费可以满足获得感,但慢慢期待和畅想也别有一番风味。
113p 流动资产管理,“三大件”足矣: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信用卡。
134p 看房、买房是件苦差事,只能靠自己,让“行家”在最后阶段把把关就好。
136p 从其他渠道贷款,利率没有低于房贷的。而相比而言,房产租金比售价更稳定—许多人炒房,但几乎没有人炒房租。
142p 加权打分是主观的,所以不一定要选得分最高的。之所以用该工具,是为了方便回忆各个房源的优缺点,考虑更周全,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
145p 故意在看楼盘时,相互提及竞争对手的楼盘。这样置业顾问就会把对方的不利因素都有详细告诉你,特别是那些你发现不了的秘密—楼盘周边的未来不利规划、过往的问题因素(如以前是化工厂)。
148p 买房是融资,租房是投资;有泡沫,不代表一定会马上下跌,更不表示一定会以下跌的方式结束泡沫。别低估了一个人看精彩电影时憋尿的能力。
153p 自主型房地产,自身需求是挑选的核心出发点(将来要住在这里);投资性房地产,收益回报是一切思考的出发点。
164p 住宅有刚需,但商业没有刚需,只有理性,比较附着于商业地产上的生意要能够进行下去,谁也不会把亏钱当饭吃(刚需)。
190p 可转债:在熊市中诞生,在牛市被消灭。
215p 处理好投资心态,朝着人流相反的方向行进,当其他人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该考虑考虑立场了。
215p 在别人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我们应当高兴,因为市场上满是便宜货,这正是应当大把采购的时候。
223p 一旦加了杠杆,时间就从朋友变为了敌人。
233p 投资可以简单,但不能偷懒。投资者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只有自己知道。
260p 黄金饰品相对于黄金和其他饰品来说,更有投资价值。
理财不用懂太多读后感篇五
整体来看,理念方面缺乏启发性且错误较多,技术方面就是简单概括,写了跟没写差别不是太大。由于作者在房地产业工作过,也就写房子那章有点意思,但对一般人理财作用不大。
发现的错误或不严谨的地方摘录如下:
1.富翁平均几秒的收入大于几百美元,所以几百美元掉了也不该花时间捡。
这个错误不是作者的首创,而是流传已久。恰好前几天看到了美国副总统拜登捡硬币的照片,拜登贵为副总统却不是富翁,这没错,但算平均收入的话,几秒收入总比2个硬币多吧,是不是拜登完全缺乏理财知识呢?不是的,拜登虽然平均一秒的收入大于2个硬币,但又不是每一秒都在挣钱,多数的钱可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挣的,而很多时间一分钱都没创造。一个人的时间不是等价值的,跟客户谈判的时间比大段连续的业余时间值钱,大段连续的业余时间又比短暂的业余时间值钱。短暂的业余时间,对谁都是不值钱的。
这个错误属于逻辑学里的滑坡谬误,一个人如果时薪远超过200,那他花200避免一个小时时间的浪费是值得的,这是对的,但推广到一个人的秒薪远超几百美元,那他不弯腰捡钱就是值得的,这就不对了。除非他正在赛跑,或者真的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赶路,否则就算是比尔盖茨,这个弯腰也是值得的。
2.过于精打细算容易养成“极度厌恶风险性格”,这种性格容易导致把钱都放银行存款里。
这里错了也就罢了,还特地加粗了。格雷厄姆,巴菲特,哪个不是极度厌恶风险性格啊?又哪个把钱都存银行了?极度厌恶风险非常有利于理财投资,怕的是极度厌恶风险同时对风险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投资股市就是风险,这就是错误认识;认为对股市不懂就投资股市是风险,这就是正确认识。一旦正确的理解了风险,那么一旦极度厌恶风险的人掌握了某种理财投资技术,认清了其风险大小,就会认为这是风险很低的事,可以去做。在投资界活得长的很多是厌恶风险的吧。
3.另一类工作不管1年还是20年经验,收入水平几乎没有差别,比如贴瓷砖工人,实际报酬是按工作量算的,不会因为资历久就得到更高报酬。
我得承认,跟我熟的人没有贴瓷砖的,所以说得不一定对。仅仅根据常识,贴瓷砖水平和速度还是有高低快慢的吧,这个水平高低速度快慢,跟干的时间长短还是正相关的吧?虽说悟性差的可能干好多年不如悟性好的干一年的,但哪儿那么多悟性好的去贴瓷砖啊,所以还是靠时间。干的时间越长,技术越好速度越快,肯定收入就更高啊,怎么会说收入跟经验的多少没关系呢?
4.关于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的解释
解释字较多,我就不摘了,有书的翻到44页。其实没啥好解释的,李彦宏是博士,炒这个没新闻价值啊,所以没人炒,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有新闻价值啊,所以就炒了呗。解释那么多还是错的。
5.九型人格中的4号性格
这是一本讲理财的书,不是心灵鸡汤,谢谢。请跟我读三遍,九型人格不是心理学,是心灵鸡汤。
6.注释中提到,如保险公司倒闭,可能无法如约兑付保单,所以应尽量选择信用好的大保险公司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保险公司不能轻易倒闭,就算倒闭了,保单也必须有人接过来,不会就这么废掉了。不过也看这里的如约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延迟兑付或不能足额兑付均属于无法如约兑付,那么这条就不算错。
作者说自己喜欢经济学,恐怕他把经济学和金融搞混了。他喜欢的是金融,如果喜欢经济学,不一定能像现在这样通过投资赚这么多钱,但不会有这么多认识上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