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的读后感大全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9 07:55:22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29 07:55:22   小编: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是一部描写青春与成长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高中时代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友情与爱情。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让人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美好。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读后感篇一

吴晓东老师的文笔太美了,文学评论很是精致,尤其是本土篇的废名一章,而且叙述清晰,内容丰富,域外篇更能体现,虽然还是有好多地方没看懂。《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那一本还没看完,所以没有感受到大家所说的重复,但我觉得很多章节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以下简单概括每一章的印象深刻之处。

卡夫卡《城堡》的寓言批评角度(未完成性-预言性);加缪的反叛哲学;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理性与感性统一;现代对时间维度的重视,福克纳的“悬置”;后殖民话语中的博尔赫斯;“边界”母题的延伸:男爵与1900的坚守此岸所赋予的“神话叙述”;罗伯-格里耶的“目光的小说”与“物化”的结构,通过物对存在来放逐对物的意义;昆德拉对存在的理解—存在是一切“可能性”(vs海德格尔的哲学角度“存在”);纪德《田园交响曲》牧师的无意识虚伪超越了简单的价值判断,以及视觉、听觉的切入。

鲁迅的“回心”与赎罪意识;废名的叙述策略—小说性与诗、散文性的平衡;何其芳《画梦录》的“独语”世界;萧乾《梦之谷》幻象的失落,所显露的普世意义(具有原型意味的成长模式);张爱玲的“私语”,“阳台”的意义生产阐释;卞之琳《尺八》的三重时空与三重自我—又与“非个人化”“小说化”的联系,北岛“走向冬天”的超越性(对屈原、鲁迅的继承)。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读后感篇二

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我个人始终迷恋卡夫卡和加缪的散文,从卡夫卡那里领悟世纪先知深邃和隐秘的思想、孤独的预见力和寓言化的传达,从青年加缪那里感受什么是激情方式,学习什么是反叛,怎样“留下时代和它青春的狂怒”,同时感受加缪对苦难的难以理解的依恋,就像他所说过的那样:“我很难把我对光明、对生活的爱与我对我要描述的绝望经历的依恋分离开来”,“没有生活之绝望就没有对生活的爱”。 而在形式背后永远应该具有新的形式带来的新的发现和新的生活世界,就像伍尔夫的意识流揭示了潜意识和深层心理,卡夫卡的寓言形式贡献了对世界的预言,海明威的“冰山文体”呈示了初始境遇,罗伯-格里耶的“零度写作”描绘了世界的“物化”一样。 “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我可以暂且忍受这些野蛮的压制,但是,我的心灵却留下了创伤,这个创伤是治愈不了的。”这种创伤感使卡夫卡从小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外界断绝一切往来。他成了一个“独自冷峻思索的孩子”,对外部环境充满了冷漠感和拒斥感。

人不是他所有的一切的总和,而是他还没有而可以有的一切的总和。

旅行的魅力在于虽然亲历的一切都不是久驻的,一次告别紧随着另一次告别,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颖悟。

加缪 我对生活的全部的爱就在此:一种对于可能逃避我的东西的悄然的激情,一种在火焰之下的苦味。

加缪告诉我们,真正的反叛恰恰是一种以决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执着和热爱。反叛意味着弃绝之后的眷恋。没有热爱和眷恋,反叛将成为无目的的自我宣泄和自暴自弃,但是没有反叛和弃绝,热爱和眷恋也会失却它的生命强度和浓墨重彩。

“愈是虔诚的人,愈怕回头看自己”

我从您这里得到的幸福都像是由于无知而来的。

今天读来,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惊悚的不是对“吃人”的洞见,也不是“救救孩子”的呐喊,而是最终令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不妨说这是狂人“原罪”意识的自觉——对自己与吃人的旧时代的无法割裂的深层维系的悲剧性体认,从而才产生了竹内好所谓的鲁迅的赎罪的文学。

英国小说大师毛姆在《刀锋》中对爱情的本质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如果爱情不是激情,那就不是爱情,而是别的什么东西;激情不是由于得到满足而增长,而是愈不顺利愈强烈”;“激情是能毁灭人的。激情如果不再有毁人的能力,它也就灭亡了”。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也是苏曼殊的一首代表作: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 北岛

如此愉悦,如此忧伤读后感篇三

中国当代作家群像中,似乎都在西方和拉美文学中寻找师承。这一点似乎不奇怪,八九十年代,如饥似渴的接受西方文学熏陶,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一群人。而对于一个文学青年来说,如果不谈点毛姆、加缪、海明威、乔伊斯、卡尔维诺、昆德拉、博尔赫斯……如果只知道莫言、余华、格非,那可能都会受到嘲笑,因为你所熟悉的这一群中国作家,都在向他们寻找师承。

而在八九十年代,热烈的痴迷于这些西方文学的文学青年们,一部分人成了作家,另外一部分人成了这些作家的研究者。接下来,我要谈的,就是这样一本关于介绍西方文学的评论的书籍。

吴晓东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如果熟悉或者喜欢西方文学的话,他最知名的作品应该是《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不过关于二十世纪的东西方文学漫读,他还写了很多,比如《废墟的忧伤-西方现代文学漫读》 、《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等。今天要谈的就是这本《如此愉悦、如此忧伤》,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20世纪文学经典漫读”,副标题基本告诉了我们这本书要谈的内容,就是20世界中西方的经典文学。

全书也自然的分为“域外编”和“本土编”,“域外编”他谈卡夫卡,说《城堡》,谈福克纳,谈《喧哗与骚动》,谈博尔赫斯,谈《交叉小径的花园》,谈黑塞,谈卡尔维诺,谈《树上的男爵》,谈昆德拉,谈《身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以说西方现代的文学大师,带着作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体悟,重新再现了一遍。

谈中国当代作家,不可避开的,他谈鲁迅,谈废名和他的乡土记忆,他的诗化小说,同时也说苏曼殊、萧乾、周作人,而着墨最多的是张爱玲,从散文到小说,借用作者妙语连珠的语言,把对现代中国作家的一角描绘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指南和轮廓。虽然只是一部分作家,但对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那已经完全足够了。

读文学作品或者小说,常常会有这样一种疑惑,是该直接去读呢?还是先找来一些评论来读。就如看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小说史略一样,到底是该先读哪一方面呢?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精读所有的作品,其实读来读去,对自己胃口的可能也就不外乎那么几个,说到对胃口,可能就跟自己的文字偏好、题材偏好等等有关。

那么,我们读这些评论,究竟是带着怎样的目的去读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首先,可能是期望从别人的文中,找到一些符合自己胃口的作家,也就是在漫读中,挑出一些中意的作家,进而去阅读他们的作品。一段时间以后,在回过头来,细细看看别人眼中的作家和作品,跟自己读完之后,有哪些感悟和理解上的差异。

但是这些评论类的书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一般没有必要读第三遍,因为纵使金句不断,令你醍醐灌顶,如沐春风。那毕竟是别人的独特感受,你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就像古代的“直肠国”,我们完全不需要别人吃下去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出来后,又重新吃一遍,甚至是嚼碎了给到你,那是失去味道的灌输,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

而之所以推荐这样一本书,或者这一类型的书,我发现相对于文学史来说,这些漫读更有参考价值,同时也耐读,那是一个文学热爱者和研究者的阅读经验,值得每一个试图了解其中的人,借鉴和学习。

而这样的书,其实并不多,它需要热爱、努力和天赋。而吴晓东教授的这些书,可以说都是这三者的集合的结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