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深感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全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青铜器的历史演变、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让人对这一古老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读后感(一)
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著作,几年前我专门向许宏老师微博私信询问学青铜器看什么书,他推荐了这套。这两年里,时不时从书柜中抽出来翻上几页,累积到现在,总算把上卷粗略读完了,毕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有些太专业的地方就草草浏览过去,有个大概的印象,不求甚解。上卷主要的内容包括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研究历史、分类定名、纹饰铭文、铸造工艺和辨伪,总计800多页,涵盖到了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作为入门来说,这已经算是很高的起点了。可以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其文化的独特性除了玉器和文字,主要就是表现在青铜器上。尽管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中国并非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源地,而是通过北方草原从中亚传入,但发挥到极致的范铸法,独特的青铜礼器文化,精美的纹饰与极富历史价值的铭文,使得青铜器成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二里头的长流爵、商代的鸟尊兽尊、西周的方簋、春秋战国的编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何以中国?此即中国。
1/3页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读后感(二)
唯一缺点是学校图书馆没有藏书!浙图也借不到!最后还是向我素未谋面的母校求助,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实体书,虽然只有第二册。 第二册是分时期论述的下编的第一本,包含了二里头到西周青铜文化的论述,从文化中心到周边地区,从组合形式、器型、纹饰、风格,结合了大量简报、研究成果,还有发掘过程、历史观探讨。 很严谨、厚重的一套书,三千多页是从宋代青铜研究滥觞到2009年本书初版的青铜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相比专著来说,一板一眼的论述与分析固然是枯燥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套书无论是作为美术考古入门(which 包含了分类学、目录学、器型描述方法等在我看来学生必备的技能),还是对于青铜文化总览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鸿篇巨著工作量可想而知,感谢朱凤瀚先生!
有机会还想把第一册和第三册找来看看,看这套书的初衷早就已经从备考转移,我越来越好奇到本书的西周戛然而止的青铜文欢能在春秋战国发展成什么样子,也想知道在本书第一册朱凤瀚先生是怎样对这段研究进行总述的。 戛然而止!没有看到总览和春秋战国!浑身难受!
2/3页中国青铜器综论(全三册)读后感(三)
首先声明:这本书我非常的喜欢,没有任何诋毁的意思,我只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错误,希望以后再版的时候能更新。毕竟这本书目前已经绝版,二手书天价。
1、84页:在容器-盛酒器的分类中有“钅和”,但是在容器-量器的分类中又有一个“钅和”。不知道这两个是不是属于一种。
2、91页:在鼎的分类中,A型-Ac型-II式 的标本。书中文字说明和图例文字说明都为“59武官M1:2”,但是配的线图为“59武官M1:3”蝉纹鼎。经过查询书中的注释:《殷墟青铜器》和《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以及标本的文字表述“通高16.2厘米”,确认为线图配错了。
3、91页: 在鼎的分类中,A型-Ac型-IV式,标本一的注释中,“《殷墟青铜器》图版82”,应为“《殷墟青铜器》图版182”。
4、91页。在鼎的分类中,A型-Ac型-V式,标本一的文字描述中,“三耳外侈”,疑应为“两耳外侈”,毕竟没有三个耳的鼎吧
3/3页